王陽明:越是尋常處 越見真修養


王陽明:越是尋常處 越見真修養


王陽明:越是尋常處 越見真修養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傳習錄》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喜愛明代文學家陳繼儒的這句話。

含蓄內斂的中國文人生性多好靜,總是渴望關起門來,靜棲一處,將塵囂隔離在外,留一方風清月朗的小天地,一卷書也好、一盞茶也罷,便足以對抗人世間萬般無趣。

然而好靜到極致,難免不接地氣、落落難合。王陽明因此常告誡我們,要警惕“靜”的陷阱。

他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一個人須常在事上磨練做工夫,如此才會真正成長;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清淨,遇事難免自亂陣腳,終究不能有所進益。

有位名叫劉君亮的門人曾想要去山中靜坐。

王陽明勸他:“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在陽明先生看來,一個人若抱著厭離的心態,刻意離塵絕俗、尋求清靜,反而容易長養驕慢懶惰的習氣,看似潔身自好,其實是自許清高、消極逃避。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人,受不得柴米油鹽的辛苦,見不得人情世故的瑣屑,不甘心腳踏實地做尋常事,更不屑於真心誠意地與人相交。

抱著厭離之心一味追求清靜解脫,往往容易落得乖張偏執,不僅難以抵達虛設的詩與遠方,反而容易將當下的人生過成一地雞毛。

還有位門人曾請教王陽明:“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平靜無事時,覺得自己修養甚好,凡事看得通透明白,可是一遇到不合意處,就瞬間打回原型,涵養盡失,該如何是好?

王陽明回答:“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在陽明先生看來,一個人若只在無事時養靜,缺少具體事上切切實實的磨練,就很難真正做好克己工夫,這樣的境界就像空中樓閣,經不住現實境遇的考驗。

身為凡夫,很容易複製這樣的情形,就連蘇東坡的修行也未能免俗。

東坡曾寫信給佛印和尚,說自己最近修煉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也不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氣了,任爾東西、如如不動。

誰知佛印和尚大筆一揮,在信上批了“放屁”二字退回,把東坡氣得半死,馬上跑到金山寺大罵佛印。

佛印見東坡氣急敗壞的樣子,哈哈大笑地調侃他:“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東坡一聽,恍然大悟,自己也哈哈大笑起來,後來還把玉帶贈給金山寺作為鎮寺之寶。

所謂“歲月靜好”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我們自以為已經修煉到“八風吹不動”,卻依然會為一句“一屁打過江”而暴跳如雷。

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認身而為人的侷限,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活一次,這或許是更好的修行。

“吾生好清淨,蔬食去情塵”、“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這樣的境界美則美矣,卻未必適合任何人的任何生命階段。

動靜如一,如果你追求的靜,只是出於對靜的沉湎,那麼不過是在順從自己求靜的慾望,心中並無清靜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