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眾志成城 助力中小企業共克時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工信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同時打好重點醫療防護物資保障和分區分級復工復產穩增長兩場硬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疫情壓不垮工信人的鬥志,廣大工業企業、信息通信企業積極行動起來,千方百計復工保產、轉產擴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和產業潛力,化危為機補短板、強弱項、勇創新。新冠肺炎疫情的千鈞重壓正轉化為奮起發展的澎湃動力。為記錄我國製造行業抗擊疫情扣人心絃的歷史瞬間,新華網攜手工信系統策劃推出《戰疫情復生產穩增長 工信系統在行動》系列。每期報道將在新華網、工信系統媒體同步刊發,其他媒體轉載,敬請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壓在任何一家中小企業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為了幫助廣大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廣東建立訴求響應平臺;海南、寧波、莆田等省市推出復工“防疫險”;山西、遼寧等省積極為企業復工復產開展免費法律諮詢、快速提供公證等服務;各地“復工專線”“復工專班”“復工專列”齊心協力為中小企業護航。

深受疫情衝擊的中小企業,在經歷一個多月的“嚴冬”後,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暖政策、善舉措,看到了復工復產的曙光。

抗疫與復工,生命和生計的雙重呼喚

疫情蔓延,令我國千城空巷,萬村設防。春節早已結束,戰“疫”卻一刻不能停止,人員隔離、企業停工、交通停運等一系列“硬”措施,在阻斷病毒傳播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現金流短缺讓餐飲業面臨“生死劫”。2月1日,西貝餐飲集團發出微博稱,“疫情致西貝2萬多名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3個月。”比起西貝而言,數以百萬計的不知名餐飲企業、路邊小店,規模更小、現金流更差、抗風險能力更弱。要麼是開門無客,各種開支嘩嘩如流水,要麼無權開工、無人用工、無錢動工,社保、薪酬和租金各方面壓力山大。

中小企業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中小企業穩,就業才能穩,經濟才能穩。如果說防疫關係到生命,那麼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則關乎生計。

中央到地方,暖心政策的陸續出臺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不斷拓展。在疫情防控形勢出現積極轉變的情況下,復工復產的重要性更顯突出。如何減緩疫情對企業的衝擊,特別是紓解中小企業的困難備受關注。

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通力合作,已陸續出臺多項幫扶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對緩解中小企業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信系統全力扶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派出首批37名“復工復產聯絡員”赴7個省展開工作,加大政策落實力度,推進分區分級復工復產,協調解決中小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平穩發展。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還推出幫助中小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共渡難關的20條措施,召開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總結推廣地方復工復產經驗,構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政策庫”,聯合中國政府網在國務院手機客戶端開闢專欄,讓廣大中小企業能夠知曉政策、用足政策、享受紅利。各級工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各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復工專線”日夜不歇,廣東省工信廳的企業訴求響應平臺,開通111個部門賬號,平臺訪問量達28568次,收到企業訴求1730條,已處理1672條。“復工專班”現場辦公,廣東茂名工信局組建了47人的專班,深入企業走訪摸查,簡單問題現場解決,痛點問題協調解決。“復工專列”跨越半個中國,杭州工信“調度員”一家家企業聯繫、一個個員工對接,幫助企業接回千里之外的員工及時復工。

輸血加造血,大中小企業的守望相助

2月24日,工信部印發《關於有序推動工業通信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鼓勵中央企業、大型國企等龍頭企業發揮表率作用,提出將優先支持汽車、電子、船舶、航空、電力裝備、機床等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這些重點行業企業的正常運作,能夠帶動中小微企業儘快復工復產和轉型升級,使中小企業加快復甦的步伐。

公用設施部門、產業鏈龍頭企業和廣大中小企業服務載體在帶動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供電、供氣、電信等行業在支持中小企業生產的過程中,欠費不停電、不停氣、不停機。中國電信面向渠道代理商和終端商出臺了20條幫扶措施,助力合作伙伴儘快復工復產,恢復經營;華潤集團、保利集團、招商局集團等企業為持有的商場、商業項目減免春節期間部分租金的措施。青島136家工業園區、雙創平臺等中小企業服務載體共為6554家企業及經營戶減免房租、物業費等11930萬元。

中小企業也在千方百計地自強自救。外部“輸血”,只能救急一時,自我“造血”,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一些餐飲企業想方設法延續銷售,除了藉助外賣平臺,還充分利用微信群接龍訂單等方式拓展客源。盒馬與西貝等餐飲企業創造了“共享員工”用工方式,餐飲企業的員工臨時去盒馬上班,創造了共同抗疫新模式。疫情之下,抗風險能力更強的,往往是那些有技術儲備,在細分領域有獨特優勢的中小企業。度過疫情衝擊的中小企業,要通過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多研發特色產品,多創新盈利模式,才能提高競爭力,更好地抵禦長期風險。

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克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高,已達到32.8%。同舟共濟,方能共克時艱。在這個攜手戰疫的特殊時期,各級政府、大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以大幫小,以小託大,助力中小企業度過疫情的衝擊,必將共同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曾婭 胡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