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但是孩子還是很皮,心理也很內疚,應該怎麼處理?

中醫學徒工


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願對有此困擾的父母們一些啟發!

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但是孩子很皮,心理也很內疚,想知道應該怎麼處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吧!

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父母,一個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因為您有覺察,您想改變,孩子反應是很皮!

父母有此覺察,想要調整,來提問,希望專業解決——下次不在重複重演,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我也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怎麼處理當下問題的期待。

您有覺察,大幸一!

多少父母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自己沒有任何覺察,更談不上有什麼心理內疚了!而這樣,不知不覺,孩子就在這樣環境中成長!大家可以想下,孩子將來會是什麼人?

從心理學研究看來,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而您卻有這樣的覺察,並尋找解決辦法,作為心理學老師,我特別為這樣的家長讚賞,也呼籲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候有自己的反思覺察。這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心,對自己行為的負責!

我一位心理諮詢師媽媽說:每次孩子做了什麼事,引發我生氣時,我知道不是孩子做了什麼讓我生氣,是因為自己不會跟當時那樣的情緒相處。

這就是對自己情緒的察覺!多少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火,是自己不會跟當時那樣的情緒相處,失控了,把火發給他人!多少人成為無辜!很多無辜被傷害的,恰恰是自己最親的人,最弱小的人人。多少人一輩子這樣還沒有任何察覺,一輩子也就那樣了!更談不上內疚,有任何補救機會了!好在您覺察到了!

孩子很皮,大幸二!

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的狀態。您提到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但是孩子很皮。孩子很皮,皮,我可以理解為孩子的心理彈性,這隻有父母一直以來對孩子抱持養育才有的好結果。

“抱持”,在英語中意為“hold”,也就是曾風行一時的流行語“hold住”。在心理學中,則是指母親能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抱持"不僅僅包括母親用身體懷抱嬰兒,而且還包括母親提供一個完整的環境,這種環境質量的好與壞,取決於母親是否能及時意識到嬰兒的需要,是否能對嬰兒產生共情。母親所營造的這種共情式環境,給嬰兒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使得他們能夠逐步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忍受由於未整合的經驗帶來的焦慮感。母親這樣的照料使得嬰兒在這方面漸漸積累了很多記憶,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力量。

提供抱持性的環境能有效處理和減緩嬰兒面臨的無法處理的衝擊,提供空間讓嬰兒“繼續成長”,而這對他們的精神整合非常重要。

什麼是“抱持性環境”

“抱持性環境”,用英文講就是“holding environment”。在親子關係裡,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種“情感支持”的環境,以減少外界刺激為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理解的抱持是,遇到挫折,有人接納,理解,給予鼓勵支持,這樣話,抱持永遠值得提倡,如果沒有人給提供抱持環境,也不要責怪他人,發揮自己的潛能。

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這樣解釋:在孩子成長中,不斷給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話,就給他幫忙。不貶低、不評價、不限制。在抱持性環境中,父母會給孩子一種感覺:無論你好還是壞,我都穩穩當當地相信著你;即使你最慘的時候,我也願意承接和幫助你。這是每個未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的一個好環境。

以目前有限的信息,我可以看的到,您應該一直為孩子提供了抱持性環境,現在孩子在遇到您一時情緒失控的挫折,孩子能夠有能力免疫力去應對,表現出——皮。

而我們知道孩子的承受範圍有限,雖然您一直為孩子提供的是抱持性環境,好在您又意識到,心理有內疚,想去改變。

我想這不僅沒有傷害孩子,也是孩子成長,父母養育他,一個過關考試,你們都通過了!

自己心理內疚——做60分媽媽!

我們已經說了,自己有反思,為自己發火而內疚,這是對自己情緒的洞察,對自己負責,想調整,是非常好的。

我最怕那些情緒失控,對孩子亂髮火,又沒絲毫內疚的!形成惡性循環了!現在多少暴脾氣,歇斯底里發作的成人,就可見他們小時候的養育者樣子了!如果孩子是這樣,家長永遠驕傲不起來!而您我想不是這樣的家長,孩子也不會變成這樣的成人。

您目前有內疚,我理解您,從我上面文字您可以看出,我已經為您發現了這對孩子對自己都積極作用的一面。我想您看到這裡,也稍微好一點。

我們提到溫尼科特的抱持性環境,他還提到一個詞“good enough mothe”,臺灣心理學家王浩威老師將它譯成“夠好就好的母親”,國內精神分析師曾奇峰老師譯成“60分媽媽”。100分,只有非常自戀的人才會認為自己做到的是百分百的好,而一個非常自戀的人本身就不是一個夠好的。

“夠好就好的母親”,“60分媽媽”,所表達的都是做媽媽無需做到盡善盡美,而且,即使對自己的寶寶有一些小情緒,也都是人之常情。

有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為什麼說夠好就好,或及格就好呢?是因為小寶寶的發展需要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而盡善盡美的媽媽可能會使小寶寶不得不過早注意來自外界的要求,甚至是做出妥協。比如一位母親如果認為寶寶的哭鬧是自己照顧不周造成的,她的情緒會通過母嬰互動傳遞給寶寶,寶寶為了滿足母親,適應母親的需求,就會變得緊張而不敢表現,這種衝突就會阻礙他的內在心理的發展。

一個“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可以給孩子提供“抱持(holding)性的環境”,於是有了“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孩子也在此成長,多麼可貴。

所以,您認識到內疚是好事,以後就會注意自己情緒,學會管理情緒,不再情緒失控(怎麼做,後面介紹),不再對孩子發火。同時也不要要求太完美,做個足夠好的媽媽,對自己,對孩子都好!

對自己情緒失控,給孩子發火了的再思考!現在就治癒,自己好了,對自己好,對孩子也好。

作為心理學家,我想再深入看下,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我想了解下:

  • 誘發事件
  • 持續時間
  • 初發還是繼發

沒有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發火了的誘發事件是什麼呢?持續多久了呢?是初發還是繼發?

思考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自己。

是什麼誘發自己情緒失控的?自己偶爾情緒失控還是經常性的?如果是經常性的,恐怕要重新認識自己。如果以前就有,這次不過是繼續發作的,那肯定有深層次原因。

心理學中,有的人就是情緒不穩,就像一個炸藥包,一點就著。這是長期積壓積累造成的,有的還可以追到期童年。比如從小生活在家庭吵鬧環境中,而又沒有宣洩出去,就會帶到成年,自己做父母,就會無意識的傳給孩子。

我覺得認識到情緒是好事,直接用合理情緒認知療法調整也快速解決(文後面會介紹),但是如果思考下情緒背後的深層次意義,關係,則會理解的深一下,為管理情緒,認識自己,有積極的作用。各位朋友可以帶這樣的思路,去思考下。

您看有什麼發現,可能做這樣深入覺察,自我分析,就可以自愈。

父母情緒如何影響孩子?育兒過程怎麼管理好情緒?

情緒會傳染,孩子可從父母那習得!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就支持這一點。

現在孩子小,父母的情緒會影響他。仔細回想就會發現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跟那個生活過的原生家庭緊密相聯。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情緒的表達無一不影響著我們性格脾性的形成。

火爆性子的父母養著火爆脾氣的孩子,溫和的父母養著溫和的孩子。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及家庭的影響。

孩子從父母那習得情緒,情緒積壓對孩子不利!

精神分析理論更支持這一點!精神分析是探究個人的過去到底如何影響目前的行為與關係。

真正能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是好父母。父母的情緒平和,可以說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負面情緒具有殺傷力,良好情緒具有療愈功能。如果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才能給孩子安全感。

作為父母育兒過程怎麼管理好情緒?

我覺可以這樣:洞察——接納——調整。首先是如果沒有洞察,就沒有這個意識,傷害他人,自己都不知道。

有了這個洞察,就能看到,看到先接納這種情緒,想想情緒後的深層次心理意義,再做調整。關於調整,有很多方法,最常見的是心理學家艾利斯的合理情緒ABC療法了!

(情緒調節ABC模型)

如圖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後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樑B(Bridge),這座橋樑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可見,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總結下就是: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結果。同樣的A,不同的B,就有不同的C。

那麼你的情緒,也可以通過調節B,去改變。

調整過程可以做個情緒宣洩,情感垃圾大掃除,把情緒垃圾清理一遍。不然積壓到也是負擔!

調整好了後,儘量少生氣,這就是從情緒到人格了!鮑鵬山教授說:智慧的人不生氣!這就是人格完善的父母!

要知道多少病、多少事,是由情緒失控,生氣發火造成的!育兒更要注意了!

情緒狀態與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消極的情緒容易使人致病或誘發某些軀體疾病,而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疾病的恢復;強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緒反應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免疫能力降低,對健康不利。長期處於憤怒、焦慮、憂鬱、悲傷等不良情緒中,容易誘發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憤怒、焦慮可能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而憂鬱、悲傷容易引起副交感神經為主的疾病,如潰瘍、皮膚病等。

育兒是一件偉大的事業,父母管理好情緒,對自己,對孩子都好。

說幾個快速息怒的小方法。

①降低音量和語速;

②閉上眼睛,可以快速澆滅怒火;

③轉轉脖子,放鬆心情,緩解僵硬;

④用雙臂交叉,緊緊擁抱自己一下;

⑤聞聞植物,離健康的綠色植物10釐米左右,深呼吸5次;

⑥發揚阿Q精神、自我解嘲;

⑦擊掌、跺腳兩三分鐘。

最後相信,家長可以管理好自己情緒,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孩子健康成長,我們也是足夠好的父母,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內疚了!

我是 ,精神分析分析俗人,以精神分析為終生事業,在心理諮詢的道路上行走了10年時光。如果您育兒,精神分析就是育兒學,可以閱讀精神分析原著,特別是弗洛伊德原著、溫尼科特的《媽媽的心靈課》《嬰兒與母親》。


解憂心理醫生


這種情況,我也經常遇到,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平時經常打架,老大相對老實些,老二三歲卻很皮,不管你怎麼說,怎麼揍,人家該幹嘛幹嘛。根本不往心裡去,在家從來不穿襪子,家裡地板是仿磚的,也沒地暖,這大冬天的就從早到晚光著腳滿屋跑,你說你不穿你肚子疼你忍著別說啊,不,每天都喊肚子疼,你給她穿上襪子轉臉就給你脫了,說實話我真不是偶爾控制不了情緒,我是每天都控制不了情緒,對於老二來說捱揍那是常事,當時哭得厲害,轉身該玩玩,並且回頭還問你媽媽你還愛我嗎?我能親親你、抱抱你嗎等等,總之最後弄得我很是內疚。

有一次她姐姐不在家她拉肚子,好說歹說讓她把襪子穿上了,一個不注意,偷摸又給脫了。二話沒說上去照著屁股就打了三下,估計用力大了,這使勁哭。還跟我說不跟我玩了,不跟我做朋友了,回來告訴爸爸打我,總之不理我了,自己去隔壁房間把門關上哭去了。當時也是太生氣了,我也徑自離開去臥室拿手機跟我老公告狀去了,等她哭了大約十分鐘,一會又來我臥室,跟我說:媽媽我錯了,我穿襪子了。說實話當看到她自己穿的歪七扭八的襪子時,氣就消。兩人都平靜了,我把道理又簡單概況說了一遍,她也跟我保證以後在家都穿襪子。本以為這件事以後就改了,結果就現在人家照樣光著腳滿屋跑呢,但是不會一整天都光著了,你說她會聽。

我只能說有的孩子皮是天生的,但是在教育孩子上立場原則不能動,錯了就是錯了,必須讓她知道她錯哪了,讓她長記性,對於自己發火也好,打她也好,都是因為愛她、關心她才會有的行為,如果範了錯誤她能及時改正,作為家長是不會生這麼大氣的。同時也可以和孩子互相監督學會傾聽改正自身的不足。而不是隻強調孩子的錯誤,忽略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豆豆ww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個世紀難題,自從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就好像有雙重人格一樣,這邊給孩子發火了,那邊就後悔,覺得不應該發火,幾乎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場面,甚至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症。相信和。很多父母都深有同感。

孩子還小,很多都不太懂,懵懵懂懂時期,不該做的偏要做,不讓動的偏要動,最後,摔倒了,受傷了。記得有一次,天氣很冷,下班比較晚,給孩子洗完澡洗完衣服,收拾完已經快10點了,自己還一堆事情沒做,想著孩子早點睡覺,我好趕緊做事,但是孩子就是不睡,一會兒要玩這,一會兒要吃那,哭嚷著非要吃個火龍果,好吧,妥協了,只要你能趕緊睡覺,都依著你吧,火龍果切好了,放在茶几上,讓她自己吃,自己趕緊趁著功夫乾點瑣事,還沒兩分鐘,孩子就開始哇哇的哭了,跑來一看,火龍果全部灑在了地上,衣服上,沙發上到處都是,真是一片狼藉,孩子還在哭,心裡的那個🔥啊,直接往嗓子眼冒,實在沒忍住,把孩子狠狠訓了一頓,弄髒的衣服就是直接給扯下來的,我記得當時把孩子嚇住了,這是第一次沒忍住朝她發那麼大的火。心裡的火是發洩出去了,但是一看到孩子那可憐兮兮的樣,心裡就萬分後悔,不應該那樣子的,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給她說對不起,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對你發火的,你能原諒媽媽嗎?可憐的孩子,這個時候特別乖巧,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弄得我心理的滋味特別不好受。

孩子就是這樣,她會無條件的愛你,接受你,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全部交給你,可是大人呢,你能做到嗎?有太多的客觀因素,讓我們做不到,但是最起碼我們要對孩子學會說對不起,現在很多父母都不說對不起的,我們的爸媽很少會和我們說,但是我們要對我們的孩子說,因為你在說,他在聽。

情緒沒有控制好,那就自己慢慢改正,自從有了孩子,就得忍平時所不能忍的,不要讓孩子給你的情緒失控來買單。




彤媽育兒路


我不搬弄書籍理論,只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出現你說的問題。孩子不聽話或者表現差,家長壓不住火,衝孩子一頓脾氣,把孩子嚇得稀里嘩啦,自己內心也是像五味瓶倒了似的,不是滋味。冷靜下來想想,心裡又十分後悔,愧疚。可怎麼辦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明確關係--父母與孩子。父母有教育孩子的義務,遇到原則性的錯誤,父母家長一定要極力阻止。遇到孩子進步,父母也一定要記得表揚孩子。

2、把握好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孩子犯錯,大人應先積極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不可因為小就放任不管,也不可因為護短不承認錯誤。家長任何時候都應該做好孩子的指向標,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怎麼錯了”“怎麼就會對了”還要告訴孩子“犯錯後的後果”。

3、家長以身作則,提供好的生活教育環境。家長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交流問題,就是論事,不誇大問題,不恐嚇不說狠話。

4、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教孩子撒謊,逃避責任。

5、家長要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脾氣比較急的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高興又摟又抱,不高興雞飛狗跳。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威信的同時,更要讓孩子體會到我們的愛。

6、多和孩子交流。打、罵、言語刺激、甚至懲罰或者過分的物質獎勵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為家長,我們要積極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不可因為一時的衝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了孩子的自信。

7、寶媽寶爸們多問問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學習別人的育兒教育知識,有錯就改,給孩子樹立榜樣。

8、明確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剋制自己。尤其是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家長,要有耐心有堅持。畢竟我們是大人,孩子只是個學生,不要看到孩子做錯了,就大發雷霆“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白吃了這麼多年飯”“別人怎麼都能做對,就你不會”類似的言語,甚至還有的家長直接撕了孩子的作業,不寫好不許吃飯之類的。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殊不知,你的隨口一句,在孩子心裡就是一道刺,傷害極大。

9、改變傳統觀念,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不要一味用成績考量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現代社會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候情商更為重要。所以,我們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長們應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過分為未來擔憂,把握現在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未來。











寶媽育兒心法


前幾天去醫院看病,在候診室看到的一對母子至今讓我唏噓不已。

母子二人一進來,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媽媽二十幾歲,五官精巧、打扮入時,兒子有四五歲的樣子,長得酷酷得、帥帥得,霎是可愛。但五分鐘不到,這母子二人的所做所為卻讓人咋舌。

小男孩兒一進候診室,眼睛就活了,眼珠子滴溜溜地轉來轉去,不管看什麼東西都稀罕得不得了,轉轉門鎖,扯扯門簾,扭扭水龍頭,再敲敲洗手液,一刻也不閒。媽媽跟在身後,忙不迭地去拉孩子的手,嘴上不停地說著:哎呀,這個不敢拿……哎呀,你拿它幹啥呀……。媽媽地制止沒有起到絲毫作用,小男孩兒還多次扯下牆上的呼叫器,把護士都召喚過來了好幾次。最後更是變本加厲的把候診室的凳子排成一排,開起了火車。把媽媽氣得,拉過來按在腿上,就往屁股上揍,但就這捱打的功夫,小熊孩子還又順手推倒了一個凳子。這當媽的也是要崩潰了,整個房間都回蕩著她的咆哮,風度盡失。其他不堪其擾的病人都紛紛皺著眉頭,有兩個小年輕小聲地嘟囔著:欠揍!

家裡有一個熊孩子,確實是一件讓人很頭疼的事情,我經常聽到身邊的寶爸寶媽感嘆:睡著了一個個都是小乖娃,又白又俊;一睡醒就成了小壞蛋 恨得人牙癢!

燙痛過的孩子仍然愛火――王爾德

面對熊孩子的皮,發火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就像上文中的媽媽一樣。身體反而會產生應激性反應,還有可能產生一種毒性激素,損害自己的身體。時間久了,身體還會形成創傷性記憶,越來越容易發火。那麼有沒有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既制止了熊孩子的皮,又讓我們不發火呢?

一,停下來,深呼吸;

當孩子成功地激怒了我們,我們想要大發雷霆,發洩憤怒時,我們不妨先在心裡給自己按下暫停鍵,什麼也不做,然後深深地呼氣,再深深地吸氣,重複幾次,促進身體與外界氧氣的交換,減緩心跳,放鬆肌肉。然後再想一想:我們的內心裡產生了什麼想法讓我們發火?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事實真的如此嗎?發火之後真的有助於改變孩子的行為嗎?如果不發火,還有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呢?

看一個人成熟的程度 不僅要看他平息怒火的時間,還有看抑制怒火的能力 ,一個隨隨便便發火的人 一定不是一個成熟的人。

二,接納孩子,分析原因

平息了自身的怒火,我們接下來就可以溫柔地抱抱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你的愛和包容。再來問一問孩子,剛才你問什麼那麼做?有時候我們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實。

有一段時間我們單位的工作非常忙,經常要加班到很晚。有一天晚上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看到客廳的茶几上一端擺了大半碗方便麵,另一端亂七八糟地攤著書和作業本。女兒和兒子則迷迷糊糊地躺在沙發上似睡非睡。我的火氣瞬間不打一處來,把倆孩子罵了個狗血臨頭:媽媽上一天班都快累死了,你們一點都不知道體貼,還把家裡弄成這樣……我吧啦吧啦一大堆,倆孩子誰也沒敢吱聲,很麻利地洗漱睡覺。直到第二天早餐時,女兒才怯生生地給我解釋:奶奶做飯少了,他們怕我回到家還沒有吃飯,算著我該回來了,就提前給我泡了一碗方便麵,讓我一回家就有飯吃。兒子看著方便麵也想吃,女兒不讓,兒子忍不住,久數著數,吃了幾口。書本作業沒有收起來,是因為我還沒有檢查簽字……

這件事後我吸取了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聆聽。聆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鼓勵孩子表達他內心的訴求,讓孩子有機會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獨立思維。

此外,孩子畢竟還是孩子,我們不能拿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他們。在闖出的禍事裡,有時候他們是出於好奇、或者是想搞一個惡作劇,甚至是好心辦壞事,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首先用無條件地愛來包容他們的不完美,其次,再來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昧蠻做,便大礙於發達。——魯迅

三,就事論事,約定底限

像前文中那個小男孩兒一樣,我兒子小時候也是對什麼事情都懷著滿滿的好奇心和探險精神。在他一歲多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對奶奶燒開水的鋁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看著燒水壺在爐子上“嘟嘟嘟”地冒熱蒸汽非常好奇,總想湊近了摸摸。為此,奶奶嚴防死守,就怕燙著他。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讓他吃一次虧呢?有一次看著水燒開了,就抱著他走到爐子旁邊說:小乖娃是不是想摸摸水壺?沒事,伸手去摸摸。兒子小心翼翼地伸出了手,不出意外,被燙了一下。從此,他對水壺再也沒有了興趣。

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和探險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應該好好地引導,而不能一味地打壓。因此如何“引導”是關鍵。

首先,我們在瞭解孩子內心的訴求後,彼此可以就該訴求約定一個行為底限,如果突破了這個底限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其次孩子在履行承諾的過程中,會出現反覆,我們應當時刻觀察,及時提醒;最後,我們還要做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好父母,獎、懲一定要按照事先的約定落實到位。

開始了,你就得認真,不要前後不一致讓人不理解。無條件的接納,溫柔堅定地設定規則,規則之內給予絕對的自由。摘自《正面管教》

四,不斷學習做成長性父母

都說孩子是望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還有人說,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縱觀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他的父親鍾世藩就是我國兒科學大家,母親也是一名醫生,他的父親不光對兒子要求嚴格,而且自己身體力行,退休後還出版了《兒科疾病鑑別診斷》。正是有了父親的薰陶,鍾南山院士年逾八旬還奮戰在抗疫一線。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成長,才能開闊視野,更好地引領孩子,而不是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不發火教育好孩子更是學問中的學問。平息怒火―接納孩子―約定底限―不斷學習,這四步解決法,分享給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美麗的通通媽


1.首先我們要清楚發火的原因,是因為什麼原因衝孩子發火,一般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是因為孩子總是把家裡折騰的亂七八糟,大喊大叫,或者蠻不講理,那適當的發火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還發的時候還是要發,但把握好尺度。

第二種,有的孩子喜歡問問題,每天不停的問問題,追在家長後面問不停,不管有沒有打擾到家長,這種情況下有的家長也會發火,確實很煩人,但這種發火就不應該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是需要家長去保護並引導的,發火容易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嫌孩子麻煩。

2.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方法

第一種辦法,每次發火之前先強迫自己離開一下,默默數到十,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再去跟孩子說話。

第二種辦法,平時與孩子多溝通,建立有效的相處模式,減少發火的次數。

第三種,如果實在沒控制住,發完火後,要跟孩子道歉,或者給他一個擁抱,在心理上給孩子安慰,避免讓孩子因為害怕變得軟弱,缺乏安全感,或者暴躁。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只有天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大家一起努力吧!




木一靜心社


①出現問題中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這裡面的關係主體是兩方面:大人和孩子。接下來就不同的主體來探討發生此類情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孩子。孩子是感知力很強而表達力卻很差的存在。這就意味著孩子很敏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太會將這些表達清楚,因而比較難獲得大人的理解。這就要求大人如果希望瞭解清楚孩子內心所思所想,最好是有足夠的耐心:先去關心和理解孩子的情緒與感受,然後是逐步引導孩子表達內心所思所想並和孩子共同制定出遇到此類事情更好的處理方法。

關於大人。大人情緒失控從某種角度而言是對當下困境無能為力的表現。如果我們還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就不太會選擇發火,很多時候發火其實是我們找不到有效解決辦法的應急表現。所以大人應該在自己理性的狀態下多思考如何有效的解決問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才可能在下次類似情況發生時不重蹈覆轍。

②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關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方法有很多。個人比較認同正面管教的方法,可以簡單分享。所謂正面管教核心就是對孩子的態度是“溫柔而有邊界”,即態度是溫柔的,但同時是有原則的。

關於如何具體操作,核心要素有二。其一是共情。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先去關心他的感受和情緒,理解他支持他,幫助他釋放情緒,平復心情。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成年人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更何況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呢,所以在情緒方面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其二是共同制定原則。情緒平復後才能有理性好好談。這時候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三觀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不是家長一言堂,而是家長引導孩子共同參與到制定原則的過程中。因為原則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他也有更足的動力去執行。


Knice寶媽成長社群


偶爾會對孩子發脾氣,這是許多家長在履職過程中都曾經有的一種情緒波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裡要對“嚴”字做好現實的理解,正如有的網友所言,愛的時候又摟又抱,不愛的時候雞飛狗跳,教育上行左極右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嚴字約其行,愛字在心頭吧。你的嚴,你的愛,要讓孩子體會到,約束到,溫暖到,但決不能沉浸在哈。避免溺愛!!!讓教育一以貫之,不要忽冷忽熱。此其一。

孩子很皮,即頑皮。這可能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過去的教育過程中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比如習慣養成缺少連續性。教育的連續性是家長必須遵循的原則。此其二。

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之所以頑皮的原因是什麼?家長也好,教師也罷,在教育上應該都是醫者,治病救人關鍵在於對症下藥。孩子頑皮,未必不是件好事,過去老人們常講,淘小子出好漢。什麼概念哪?我的理解是孩子有天性的闖勁!有其社會摔打的韌性,不是弱不經風,嬌生慣養等,所以對孩子的任何表現都要一分為二,取長補短。此其三。

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千萬不要“遷怒”。此其四。

看看孩子的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就應該知道教育的點在哪裡!


避暑山莊來客


對於孩子的管理教育一直是一個探討不休的問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喜歡穿大人的鞋子了,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因為孩子已經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話、脾氣、做事等方面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你的某一句不好的話或者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一部分是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後天的養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和他講道理,不要懂不懂就打孩子罵孩子吼孩子,這樣只會越來越難管,一般的情況下孩子都是比較聽話的,後來有一天你發現他不聽話了,說再多都沒有用了,說明管理教育上存在問題了。既然已經發火了還是和孩子好好說說,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給孩子道個歉,讓他明白不僅他自己做錯了事情,而且還連累大人跟著犯錯。我相信孩子會明白的,日常的教育方式關鍵之關鍵,父母曾孩子還小還聽話的時候多說多講道理多教育。不要等到你想說的時候他卻不想聽,這個時候就真的來不及了。


刀筆小li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乖孩子,所謂的乖孩子就是能夠服從父母的命令和管理,讓家長省心省事,就是最好的了。

而事實上,從發展心理學來去看,個體的身體成長、心理發育、智力水平,不同的時間是有不同的特點的。這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為人父母者要學習心理學,要去認識到孩子成長的規律性特點,當我們接受孩子成長的階段性時,我們首先在認知層面就已經改造了自己了。比如說“叛逆”的兩歲,不比如說青春期“叛逆”的現象,我們能夠去建立一個客觀的認知時,才能夠為下一步做什麼做好準備。

具體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中,所謂的控制不住情緒,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摧毀了家長心中的秩序感和自戀,甚至於派生出我的孩子怎麼可以這樣?這孩子怎麼如此不聽話?諸如此類的想法,當家長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應對孩子時,情緒化就是最差的選擇了。無論是焦慮還是憤怒,都是在給我們提示,情緒本身就有重要的價值,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是提醒我們要做些改變,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而發完火後,孩子依舊很皮,這二者沒有必然的邏輯性,家長髮火,孩子就一定聽話嗎?不一定的,即便是暫時聽話,那也是基於恐懼,或者是基於對家長的愛,然而我們知道哪裡有控制、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到了青春期,你還能夠壓制得住嗎?如果壓制住了這個孩子,生命中本源的動力、活力也就喪失了,如果沒壓制住呢?激烈的反抗就出現了。

所以,作為家長要做的事情是:

1、學習個體成長的心理規律,去充分的認識孩子。

2、充分、深刻地認識自己,去改變自己。

3、以不帶誘惑的深情來讓孩子感受愛、不帶敵意的堅持來支持孩子建立規則和邊界意識,用家長良好的心理架構來來支持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