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柯:A股能否走出相對獨立的行情

本週外圍股市劇烈震盪,歐美和亞太地區主要股市大幅下跌,美國股市從高點跌下來已經達到14%以上;歐洲股市從意大利到英國再到德國法國等全盤皆墨;亞太股市也是風聲鶴唳,日本股市周跌幅達到12%左右,韓國股市周跌幅超過10%。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相比,A股在這輪下跌潮中表現最為強勢,周跌幅為5.24%,而且這個跌幅大多數還是週五被隔夜美國股市帶下來的,前半周表現在全球資本市場中屬於佼佼者。


  那麼,此次疫情會不會對全球市場形成一次較大的衝擊?A股會不會出現二次探底的走勢?從目前情況看,歐美和亞太地區股市已經反映出了市場對疫情持續擴散的擔憂,不少發達國家股票指數週跌幅超過10%,這種因為非金融因素的突發事件對資本市場的衝擊非常罕見,而且上述國家的股市大多處於歷史高位,很容易出現踩踏現象。
  那麼,A股會不會跟隨這些指數出現二次探底呢?以下幾個思路可以探討一下。首先是A股目前所處的狀況。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下跌7%以上,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A股的表現也開始逐步走強;第二是各種扶持經濟的政策強力推出,財政貨幣稅收就業政策多管齊下;第三是各地有序復工以後,催生了很多產業變革,一大批受疫情影響不大的行業得到關注;第四是國內資金池依舊充裕,資金流向正在發生變化,存量資金向大科技轉移,場外資金也通過購買基金等方式流向資本市場。
  本週外圍市場大跌,是因為投資者擔憂疫情無法控制而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但是,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除了湖北以外很多省市降低了應急響應級別並逐漸復工復產。A股也提前一步到位下跌,風險得到了集中釋放。資本市場的走勢雖然會受疫情影響,但最終決定趨勢的還是宏觀經濟。此次疫情會對經濟社會產生一定衝擊,但這種影響是短暫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中國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但資本市場的發展遠遠滯後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現在資本市場正處於一個加速發展的過程中。

  可以看到,管理層為了對沖此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的短暫衝擊,不斷出臺支持政策,以促進經濟社會的恢復性發展。疫情發生以來,圍繞保障疫情防控、為企業紓困解難、推動經濟平穩運行等方面,相關部門快速行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如央行下調MLF操作利率,設立專項再貸款並貼息,還要進一步定向降準;從3月1日至5月底,對湖北省免徵個體工商戶、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徵收率由3%降到1%;國稅總局發佈《關於貫徹落實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的通知》,自2020年2月起免徵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免徵期限不超過5個月,對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減半徵收不超過3個月等等。
  此次疫情對旅遊交通餐飲等傳統消費產業產生了較大的衝擊,但新的產業業態也脫穎而出,如無接觸的“在線+”爆發,雲計算產業爆發,雲遊戲、遠程辦公、在線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風起雲湧,5G疊加之下的“在線+”產業和共享產業被認為是未來產業變革的新方向。當年非典時期催生了阿里和京東等電商的崛起,此次疫情會不會讓“在線+”產業和共享經濟站上新風口?特別是在5G大規模建設商用化的背景下,萬物互聯的場景應用可能會因此提速,這對國內很多產業都是顛覆性的變化。

  從市場本身來看,無論是存量資金搬家,還是增量資金的介入,都是股價可能得到支撐的基礎,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目前機構存量資金有從大消費向大科技轉移的趨勢,由於這部分資金數量龐大,轉移還遠未結束。在機構資金轉移的過程中又有多少其它渠道的資金將跟隨操作?此外,由於疫情期間無法開工,一些沉澱流動性向資本市場轉移,據稱節後第一個交易周不少頭部券商就有百億級的保證金轉入。
  最後要說的還是信心問題。要對中國有信心,對中國資本市場有信心。大家可以關注一個細節,在本週全球資本市場動盪的時候,人民幣表現卻出人意料的堅挺。市場有一種說法,前段時間外圍市場穩定是對中國控制疫情有信心,而現在外圍市場動盪是對除中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對疫情控制缺乏信心。這個時候,我們要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抗疫和恢復生產上齊頭並進,努力實現雙贏。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投資A股就是對中國經濟有信心,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找準產業方向,找準投資主線,共同為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成為與中國經濟發展匹配的市場而努力。

劉柯:A股能否走出相對獨立的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