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既无忘


孔明火烧魏军是小说里面的东西,题目中后者同样也是小说里面的事情,但是为何对前者他很得意,对后者却说自己会损阳寿呢?



赤壁大战他并不是联军主帅。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号称有百万之众,吓得东吴一帮老臣纷纷要求投降,但是东吴的大都督却带着众将士奋起反击,在联合了刘备之后,在赤壁烧死30万曹军,奠定了三分格局。此战最大的亮点,一个是两方兵力悬殊,再一个就是巧妙地使用了火计。那么这个实际上非常狠毒的火计,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呢?就连小说里面都提到,周瑜和孔明两个人都在手心里写了火字。

所以这场火攻之计,并不是他一人炮制,而是两人都想到的点子。而且我们要注意,这一场战役的统帅,并不是刘备帐下的将领,而是由东吴的周瑜全权指挥——谁让人家长期在长江江面上带着水军作战呢?所以,这场战争过后,即便是有“天”来取寿命,也是应验在周瑜的头上,和他基本没什么关系。事实上,周瑜在烧死大量曹军以后,确实没过多久就死了,虽然书里说是被孔明气死的,又焉知不是因为杀人太多而折损了阳寿?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孔明是躲开了这场灾祸。


烧死曹军,那是因为曹军主动挑起的战争。

其实,这种事情也讲究一个谁先动手的问题。比如在赤壁的时候,这是北方势力觊觎南方的土地,仗着自己兵多粮足才发动的战争。刘备的势力原本是刘表所部,反击曹操那是天经地义,别说是30万,就是都杀光也没什么问题。另外,曹操多年胁迫献帝,如果能消耗尽他的兵力,显然就容易救出献帝,所以孔明对于这场战争非常满意,根本没有心理上的障碍。

为何藤甲兵被烧他却感到担忧?

这件事要说他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来看。刘备登基后不久,就号令三军,倾尽一国之力兵伐东吴。按说全军上下应该是都很激动,可以拿下东吴的,但是偏偏他被打败,而且损失惨重,甚至伤到了国家的筋骨,关键是刘备不久后还死了。


孔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为了防备曹魏、东吴,必须尽快补充兵源,以及其他的物质。那这些东西去哪里找呢?后来他就瞄上了百越诸族居住的地方。所以,这场战争就是一场侵略的战争,根本没有任何的正当的借口,这就是仗着自己更先进、更强盛的国家,行不义之兵,征讨弱小,和当初曹操南征的做法一样,甚至更不堪。

这样的战争,原本就没有正当的借口,又杀了人家很多的藤甲兵,当然就会引起他浓浓的担忧。而两汉三国时代,人们又极为笃信道教、佛教,诸葛亮一生通晓玄学,更对此极为笃信,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会因为杀生太多而伤及自己的阳寿。


小镇月明


【我是小咖笔记,我来回答】

三国中有一种兵种,叫藤甲兵。这藤甲兵身上的铠甲,是一种以野生藤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甲,桐油为辅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炮制而成。其特点是轻便,防御性强,所以被三国精英部队使用。今天小编讲的这个三国故事,就和藤甲兵有关。

一套藤甲的制作可不简单,它得花上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是的采集好藤甲的原料,编制成甲,用桐油浸泡,桐油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坚韧。浸泡后的藤甲还得用火烤干,再晒上两个月。然后在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三次,做出来的藤甲才能刀枪不入,才敢让士兵穿上战场。

藤甲兵的一次大规模出击,是在诸葛亮南征之时。那是诸葛亮第七次擒拿孟获,孟获请来了外援,兀突骨。兀突骨训练了一批藤甲兵,让诸葛亮吃尽了苦头。这藤甲兵不仅陆上对战身轻如燕,水上对战也不赖,有的甚至游泳游累了,直接把藤甲脱下来,坐在上面,顺流而下,快到决战场地,再把藤甲穿上。

诸葛亮用计谋将藤甲兵全部引诱到盘蛇岭,利用地形,加上一句“亮有一计”,开始了诸葛亮生平的第四次火攻。

诸葛亮一生用了五次火攻,前四次都得胜而归第一次是火烧夏侯惇,第二次是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赤壁,第四次就是这次的火烧藤甲兵。只有第五次火烧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失败了。

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了,兀突骨怎能和诸葛亮比,诸葛亮一把火下去,所有藤甲兵都被烧成灰烬。

这次虽然成功了,不过诸葛亮并不高兴。他说“折寿了,折寿了”

为何诸葛亮这般苦恼呢?还说折了自己阳寿呢?

当年火烧赤壁时,曹操是进攻方,诸葛亮是防守方,曹操是侵略者,诸葛亮是反侵略者。而收服南蛮的时候,刘备已经是蜀国称帝了,火烧赤壁是符合天时的。

南蛮是西蜀的领地,火烧南蛮时,被烧死的3万藤甲兵,可都是西蜀的子民呀。

诸葛亮后期太心急了,做出了这不符合天时的事情,所有他说:“折寿了,折寿了”。他知道自己会控制不住得想起这3万无辜的西蜀士兵,悲伤多了,就会伤身。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不周之处欢迎评论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峰少史说


看过三国演义的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枪不入,给蜀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后不得已用了火攻的办法,在战斗胜利以后,诸葛亮说出了:“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这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疑问,诸葛亮对付曹操用了几次大火,消灭了那么多曹操的士兵都没说过,这次烧死了三万的藤甲兵为何反而那么的惆怅呢?

分析诸葛亮从茅庐三分天下开始到魂断五丈原,这几十年的时间了为了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讲利用了一切天时地利的方便,擅长火攻的诸葛亮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后一次的上方谷没有成功以外,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火烧藤甲兵和火烧魏军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绍以后,赤壁之战的前端战争,曹操之所以先拿当时的刘备开刀,那是因为刘备也是衣带诏的参与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后快。刘备在三顾茅庐以后请得诸葛亮下山,诸葛亮的第一战就是火烧博望坡,这一战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线指挥的军队全部溃败,不服气诸葛亮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讨伐刘备的新野。

<strong>

第二次火烧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败以后恼羞成怒,亲率大军五十万欲一举拿下刘备。当时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县,一个弹丸之地怎么会经得起曹操大军的折腾。便进行战略转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给曹操。曹操大军在城中过夜的时候,触动了城中布置的机关,大火蔓延了整个城市,不计其数的士兵在大火中丧生。

第三次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深刻的证明当时的那一场东风对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重要性。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实是诸葛亮看准了有异于常理的天气变化,看准了时机的周瑜发动了准确的攻击,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烈的失败。

第四次是南征孟获火烧藤甲兵,火烧藤甲兵是在七擒孟获中的最后一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以后,曹丕动用五路人马来对付虚弱的蜀汉,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应了曹丕的阴谋。唯独南王孟获诸葛亮要亲征,原因就是南王孟获本来就是蜀汉的属地,在受到蛊惑之后才发生了叛乱,西南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亲征的目的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问题。

孟获在多次失败并且丢失了根据地的孟获求得乌戈国王帮忙,乌戈国王起全国三万藤甲兵来帮助孟获,因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制的,不但刀枪不入而且可以当做木筏使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带领的蜀军被杀的大败。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把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后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万藤甲兵瞬间在大火之下成为一片焦炭,其状甚惨。

第五次是火烧上方谷,是诸葛亮设计引诱司马懿到了上方谷,前后围堵准备用大火烧死司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计划失败,也是天不灭司马,诸葛亮后来遂病死在五丈原。这次火攻没有成功,就不再过多赘述。

在阐述了诸葛亮的以火为兵的作战经历以后,再回到问题上来。前三次诸葛亮使用火攻同样也是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总归是天下的生灵,诸葛亮对于之前对曹操集团的三次作战没有感觉自己做的不对,笔者认为又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曹操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死敌,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斗争之一,政治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有效的消灭政治敌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过仁慈也是带领不好军队。

第二、从当时的主管道义和伦理纲常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当时的孙刘联盟都很愤慨的对象。面对这曹操大军的攻打,等于说是进行的防御战,抵抗侵入的敌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灭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虑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了,也不会考虑到人性不人性的问题了。

第三、当时的刘备是很弱小的,东吴的军队在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时候,也是很多人主张投降,在实力上有很大悬殊的情况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灭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来讲,在自身力量薄弱,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为求胜利运用天时地利的条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几点,恐怕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火烧魏军三十万而面无惧色,大家也会了然于胸了吧。那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以后说必损阳寿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要一点一点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样,诸葛亮南征孟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服和杀戮,而是收服孟获让孟获归顺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乱。在战斗中获得的俘虏都放回家去,没有收编没有杀害,目的是为了好好的管理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乐业,火烧致使藤甲兵全军覆没,违背了诸葛亮南征的意图。

第二、南征孟获是蜀国的内部矛盾,孟获带来和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国的子民,诸葛亮其实发动的就是一场镇压边疆叛乱的战争。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峡谷中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身经百战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教化子民,必损阳寿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亏心事,老天也会惩罚我的。

第三、这是一次消灭种族的战斗,因为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的魏国士兵都是汉族的,汉族人口众多诸葛亮也不会考虑很多。而这次在盘蛇谷全军覆没的藤甲兵,应该来说是乌戈国全国的青壮年,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是全民皆兵。当时如果一个部落国家的青壮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并甚至是就会消失。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了一个小国家的陨落,他是很自责的,所以后来在庆功宴上说了那样的一句话:“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综上所述:诸葛亮火烧魏军三十万都坦然面对,火烧藤甲军就心里不舒服。那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敌人的性质不一样,战略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造成了诸葛亮在同样的战果面前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刘秀运气不差,“召唤”陨石,流星雨相助。凭实力开挂。而几百年后,三国的诸葛亮也厉害。但尽在《三国演义》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近乎于妖。不知道发现规律没,曹操爱断粮草,周瑜爱反间计。诸葛亮擅长的却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烧得曹操够呛;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差点儿让曹操葬身于此;处理蜀国内乱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败孟获,收服蛮人,平定南乱。

多次火攻,遥想博望新野前后二十多万兵,赤壁之战更是有八十三万。这么多兵,火烧起来诸葛亮都毫无惧色,但唯独火烧藤甲兵时,却露怯。感慨道“必损阳寿”。这是什么原因?



这次事件得回顾到《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孟获六次败诸葛后,有人给他出了个注意。往东南七百里,找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借他的藤甲兵。该兵以藤甲为铠甲,刀箭不入,遇水不湿。渡江不沉,又轻又坚,所向无敌。

孟获欣然前去,并破蜀兵。魏延大败,诸葛亮命赵云助魏延守寨。他第二天去找平蛮之策。土人引路,诸葛亮遍观地理,找到一形如长蛇的山谷,名字为盘蛇谷。诸葛亮大喜:

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

据此,诸葛亮布下计策——请君入瓮。让魏延且战且走,引蛮兵入盘蛇谷。蛮兵连赢十五阵,一路高歌,丝毫不知中计。顺利入盘蛇谷。



于是,诸葛亮即刻让士兵乱丢火把,点燃谷中黑油柜中的地雷,又令赵云焚烧谷口车上的草。此时,满谷火光乱舞,而藤甲兵的藤甲乃油浸之物,遇火必然。盘蛇谷内的藤甲兵无有不着的,烧得那是互相拥抱,伸拳舒腿。

藤甲兵皆是死于山谷,臭不可闻。诸葛亮垂泪叹息道:

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博望之火,还是新野之火、赤壁之火,这些火都是烧之不尽绝。然盘蛇谷之火则烧之尽绝,让乌戈国不留种,不是很残酷?这不是大罪吗?



第二,前面几把火,烧的是曹军。曹操乃汉贼,诸葛亮这是在匡扶汉室,火是正义之火。但,火烧藤甲兵,属于蜀国内战,烧死的却是蜀国之人(归附,即为蜀人)。总体而言,符合《三国演义》所表现的主旨。

第三,火烧藤甲兵,实属大罪,大罪大损阴德,必损阳寿。而诸葛亮为何陨落在五丈原?罗贯中在这里埋下伏笔。

第四,衬托诸葛亮的个人形象,所以待诸葛亮向众将和盘托出自己刚刚的计谋时,诸将拜伏,皆道:

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

诸葛亮之所以出此计谋,都是为了社稷,这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网络上有大神动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借助化学原理来阐释原因:油泡过的藤甲在燃烧时,产生的大量二噁英,被诸葛亮吸入身体。进而,损坏了身体。

不过,不得不说成也火攻,败也火攻。诸葛亮最后以火攻失败退场。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三叔小记


孔明是个很讲究的人,这也不怪他,谁让他懂得那么多呢?

一般的人,实在分辨不出“同为火烧死的”到底有何不同,正如现代普通人实在分辨不出两张100元人民币到底哪里不同。

但孔明却看得很清,并告诉周围的人,火烧藤甲兵“必损阳寿”,这是为什么呢?

孔明看来,火烧的初衷不同

看起来,都是为了打胜仗而进行的火攻,实际上却大大不同。火烧魏军,属于自救,不火烧魏军,可能自己一方会丢了性命。这就如同正当防卫,不是我要杀你,是面对你的“恶意”,我采取的自我防卫而已。这种防卫,在诸葛亮看来,上天是会原谅的。


而火烧藤甲兵,却是因为侵略别人,而产生的火攻。这是一种主动的出击,不火攻行不行?也行,只要退出就可以。但为了达到自己方的侵略意图,强行采取的行动。

在诸葛亮看来,这种因为主动侵略别人而产生的火攻,上天是不会原谅的,所以在他看来因为此事“阳寿必减”。

在孔明看来,藤甲兵被烧得太惨

火烧魏军,虽然让对方损失惨重,但很多人可以自救,反应快、方法得当的士兵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性命,这给了生命以机会。


但是,火烧藤甲兵时,那个藤甲是油浸过的,不怕水,但怕火。而且这藤甲一旦着火,士兵再无脱身机会,必死无疑。

大家想一想,其他被火烧的人还有生机,而穿了藤甲的人,火一旦着了,人仿佛就成了油锅里的“牛排”了,油着了后,温度非常高,人的痛苦会成倍增加。

这是对生命地完全收割,完全摧残,没有一丝一线的生机,而始作俑者就是孔明。

看到藤甲兵痛不欲生的惨状,诸葛亮发出自己“阳寿必减”的感叹。

但为了主公的大业实现,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火烧藤甲兵会减寿命,主要是因为自己方是侵略行为,而且火灾让敌方士兵无法逃生,忍受了无尽痛楚。


蓝风破晓


只因这是一场灭种之战!

诸葛亮南征平乱,南蛮王孟获为抵挡蜀军,相继求助于南方诸多部落,时乌戈国举全国之力前来相助孟获!由国王兀突骨亲率三万藤甲军前来支援!然诸葛亮一场大火,将乌戈国三万藤甲军连同国王烧的灰飞烟灭!这对乌戈国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所谓优胜略汰,适者生存,这在古时的部落之间尤为明显!可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尽管此战大胜了,也难有一丝喜悦之情,而是陷入了悲痛和无限的自责之中!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扼杀了一个国家的希望,磨灭了一个部落的火种!

最主要的是,这次战争追根溯源,源头是蜀汉的连年征战的压迫下致使的南中地区的叛乱!南蛮王孟获不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南方诸多部落亦是!为了在诸葛亮的蜀汉大军的夹缝中求生存,各部落才推举孟获进行抗争。虽然最后诸葛亮获胜了,但南中百姓却是死伤惨重,火山藤甲军就是实实在在的案例,诸葛亮对于灭杀一个部落的愧疚,在忏悔中发出感慨,“吾必折寿也。”




何为藤甲军?

藤甲是当时乌戈国部落用油浸泡山间藤条,再在阳光下暴晒,如此反复十几遍制成的!而藤甲军就是充分利用资源,然后举国之力建立的军队!

而这种山间藤条是西南边陲所生的一种特殊野藤,因其生长环境而显得坚韧无比!在用其制作藤甲过程中,藤条必须选用“青藤”的时候,然后编织成藤甲的模样,用“桐油”浸泡数天,最后再拿到太阳下暴晒!这道工序往往要持续五次以上!待藤甲大功告成往往需要一年之久!



这种藤甲刀枪不入,不惧强劲,弓弩也伤不了丝毫!更神奇之处在于,过河还能当船筏使用!行军作战时,这种藤甲一般保护士兵头部以及身体重要部位,当然,藤甲军还会再搭配利刃和藤牌,最终在战场上和敌人作战时如有神助,简直“一甲在手,天下我有”!

诸葛亮的世界观!

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一直鞠躬尽瘁辅佐刘备,欲恢复汉室!在与曹魏、孙吴征战的岁月里,算上火烧藤甲军这次,诸葛亮共使用火攻五次!只有火山藤甲军让诸葛亮耿耿于怀!



这源于战役的发生过程!与藤甲军作战类似于侵略战争,而诸葛亮处于侵略者一方!作为正义化身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所造的孽,心中只有愧疚与深深的无力感!

其余四次则不相同!在诸葛亮眼里,与曹魏、孙吴争斗,自己是处于恢复汉室的做法,其余两者皆是反动派,自己无论使出何种手段,都是正义在消灭邪恶!

总结:火山藤甲军,诸葛亮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却埋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是战乱发起者,又惨无人道的火烧三万人,做那灭种之战,自然“必损阳寿”!


瀚海说史


《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为了以德征服南蛮,多次抓住孟获,并把他放走。在孔明第六次放走孟获后,孟获还是不服气,就向乌戈国借兵,想与孔明决战,乌戈国国主兀突颜举全国兵力,亲率三万藤甲兵向孔明宣战。


孔明为破藤甲军,将藤甲军引进山谷,一把火将三万藤甲军烧成灰烬。孔明看到三万藤甲军全军覆没,心痛不已,流泪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其实,孔明在火烧藤甲军之前,还曾三次火烧曹军,当时曹军甚至达到30万之多。

我们来梳理一下孔明三烧曹军的经过:

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这次孔明烧掉了夏侯惇和于禁的十万大军。孔明刚任军师,还无所作为,这次大战,使刘备军营的将士信任孔明,奠定了孔明指挥的基础。

第二次是火烧新野,当时,曹军大军压境,刘备从新野撤军,但孔明并不打算把新野白白留给孔明,于是就在曹操的先锋曹仁率领大军进入新野,在民宿过夜时,孔明事先准备,一把火烧掉了民宿,使曹军损失严重。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孔明为周瑜借来了东风,与刘备隔岸看周瑜火烧曹军。


这三把火使孔明扬名立万。孔明从此以后谈笑风声、志得意满。

那么,为何火烧曹军时孔明面无惧色呢?

首先,孔明这三把火烧的都是曹军,是自己的敌人,孔明火烧曹军是为了清除逆贼,扶持汉室。

其次,这是曹军先进攻的,孔明所进行的也只是被动反抗,是自卫之战,所以火烧曹军,孔明问心无愧。

那么,孔明火烧藤甲军时却说“必损阳寿”,这又是为何呢?

这藤甲兵是乌戈国的,藤甲军所穿的藤甲是使用树藤反复浸油曝晒而做成的,不仅轻巧,而且刀枪不入,遇水不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


起初,魏延率军与藤甲军抗衡,却连连败退。诸葛亮便想到了火烧之计,将藤甲军引入到山谷之内,把出口堵住,蜀军便向下倒油点火,诸葛亮亲眼看到藤甲兵被火烧,又有很多被乱石砸死。最后,三万藤甲兵全部死在山谷之中。

其实,这些藤甲兵也属于蜀国子民,孔明出征孟获,也只是为了平定南方,烧死自己的臣民,孔明当然心痛不已。

而前面说到乌戈国国王举全国兵力帮助孟获,这三万藤甲军占乌戈国子民的很大部分,而此次孔明又将他们全部歼灭,不留活口。


更重要的是,孔明亲眼看着这三万人死去,所有人都是有爹有娘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却在自己手下丧生了,诸葛亮当然于心不忍。

而且,这次战争,与曹军的战争不同,与曹军的战争是被迫的反抗战争,但是这次的却是主动发起进攻的,并不是正义之战。

所以说,孔明火烧曹军30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军却说“必损阳寿”,主要就是因为火烧藤甲军是诸葛亮主动发动的进攻,所用方法十分残忍,造成的结果也十分惨烈,更重要的是,这些藤甲兵是蜀国的子民。

我们都知道,这是迷信说法,到底有没有损害孔明之寿,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小小嬴政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就记录了这件事。

诸葛亮平定南蛮,此时已经六次擒获孟获,然而孟获还是不服气,决定向乌戈国国主兀突颜借藤甲兵,据记载,藤甲兵刀枪不入,魏延率军与之对抗,无计可施,大败一场,诸葛亮为了破藤甲兵,让魏延连续诈败15次,这才将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后一把火将3万藤甲兵烧成了灰烬,然而此事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流入出胜利的喜悦,反而表情凝重,流泪道:“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然会折损阳寿。”

诸葛亮一生用火攻5次,就连火烧曹魏士兵30万人都面无惧色,为何此次却有这样的感慨?

诸葛亮曾火烧博望坡,夏侯惇败逃回许都;火烧新野,曹仁损失惨重;火烧赤壁,不过这个主要功劳应该是周瑜的,此火攻直接让曹操统一天下的愿望给打破;火烧藤甲军就是第四次,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差点丧命于此。

以上来看,诸葛亮火烧魏军何止30万,但是唯独第四次火烧藤甲兵时心中自责,说折损阳寿,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藤甲军最无辜

纵观这五次用火,唯独藤甲兵这3万人是非常无辜的,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汉无关,只是孟获搬来的救兵,就和孙悟空搬来的天兵天将被吸走了兵器一样,然而魏延对这些藤甲兵无计可施,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实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们就行,南征也只是为了平叛孟获,可谓是伤及无辜,而火烧魏军则不同,诸葛亮认为烧魏军是替天行道,魏军是强敌,只有杀得越多越好。

其次:藤甲兵属于蜀汉子民

乌戈国本就是蜀汉地区的一个不落,举国人数有限,3万藤甲兵本就是他们举国国力,现如今被诸葛亮一把火给烧死,间接的害了一个小国,况且这个乌戈国的藤甲军同样是蜀汉子民,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妥。

其三:诸葛亮亲眼所见

其实诸葛亮用火攻,虽说亲临战场,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烧死的过程,即使被火烧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独上方谷和烧藤甲兵类似,是个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还没烧旺就下了一场大雨,藤甲兵则不同。

《三国演义》原文记载:“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也就是说这些藤甲兵在谷内,出口被堵住,蜀军往下方倒油放火,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火烧的手脚乱跳,很多士兵又被石头砸的头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斩杀,最后全部死于谷内,散发出的焦味着实难闻。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烧死,心中难免自责,虽说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诸葛亮总认为这样操作是折损阳寿的。

最后: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没多久,周瑜就去世,诸葛亮认为周瑜这把火烧的太旺,曹操军说有八十多万军队,精锐悉数被烧死,然而周瑜却在这之后去世,肯定是此举损了他多年的阳寿,诸葛亮心有余悸,这才发出感叹。


猫眼观史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说的是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孟获六次被擒后,请来乌戈国王兀突骨的藤甲兵。那藤甲用油浸透,刀枪不入。诸葛亮于是把藤甲兵引入盘蛇谷中,放火烧死。这时候,诸葛亮开始感叹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 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 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那么,为何诸葛亮先前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烧掉曹操数十万大军面不改色,如今烧了三万藤甲兵就连续感叹自己有罪呢?

首先第一层因素,是藤甲兵和曹军的性质不同。

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奸贼,是汉室的大敌。曹操的兵马都是奸贼的帮凶,对他们动手,用再恶毒的手段,也不为过。何况当时刘备兵微将寡,而曹操一派就是十万人马甚至几十万人马,只能用火攻应敌,烧死他们完全没有负罪感。

而孟获一党是云南的土著人。他们并没有侵犯汉朝的皇权正统,仅仅是造反威胁到了蜀汉的国家稳定。加上“化外之人”,本身不受礼法约束。孟获和土著各部落,并不是诸葛亮必须消灭的仇敌,而是诸葛亮想要收复安抚的子民。尤其藤甲兵,一开始并没有参与造反,只是被孟获搬来做救兵,可以说没什么大罪。虽然阵前交锋本来就有死有伤,但毕竟烧之不忍。

其次第二层原因,是乌戈国被完全烧绝了。

诸葛亮前三次火攻,无论是博望坡烧屯,新野烧城,还是赤壁烧船,都是在开放区域放火。曹军被火攻后,虽然会烧死一些人,但主要还是队伍大乱,自相践踏,然后被汉军和吴军趁机追击。简单说就是还给了人活路的,能不能跑出去看你的照化。

而乌戈国这次则是在盘蛇谷中,被诸葛亮埋伏地雷火炮烧,可以说把藤甲兵关进了笼子里烧,完全没有退路。要说形势,和日后上方谷烧司马懿倒是差不多,但司马懿没有穿藤甲,而藤甲兵等于自带汽油桶,烧起来真是十死无生。更关键的是土著人兵民一体。按诸葛亮这个说法,盘蛇谷一把火,直接乌戈国就绝种了。灭人种族,这确实是比普通的战场杀人更大的罪孽。

最后还有一点,诸葛亮这次亲眼看到了烧藤甲兵。

之前烧博望坡,烧新野,烧赤壁,诸葛亮都是布置好计策后,自己远离火场,最多远远看看。对于曹兵到底怎么被烧,烧成啥样,其实没有直接概念。而这次却是自己亲临山谷,眼睁睁看着三万藤甲兵被活活烧死,对他心灵的冲击应该也是很大的。

因此,诸葛亮烧藤甲兵后,发出“必损阳寿”的感叹。


巴山夜雨涮锅


因为残忍,实在是太残忍了,我们常说水火无情,无论人们死于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是极其残忍的。

诸葛亮一生打仗火攻用了很多次,比如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等。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大汉虽弱但没亡,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必将人人得而诛之。是天下的敌人,所以我诸葛亮对你用兵,并且击败你,是正义的,是得人心的,是天下苍生所期盼的。所以只有把你消灭了,社会才能回归正常,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子才能重掌大权。因为杀了再多的人都是天下的敌人,正义在我们的一方,所以杀三十万魏兵面无惧色。



而火烧藤甲兵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首先是诸葛亮南征孟获,孟获不敌,才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兵协助作战,这里的乌戈国与蜀国并无恩怨,他们只是来帮孟获一把,其实目的也就是怕诸葛亮今后把它吃掉。你说你来就来吧,还穿这么高级的铠甲。据说藤甲的制作首先编好藤甲,再用桐油浸泡48小时,(唉!用油浸泡,用火烧岂能不败)然后拿出来晒干至少要两个月,这样反复五次,一套藤甲才算制作完成。只要士兵们穿上它,刀枪不入,还很轻便,过河的时候还能当小船,诸葛亮刚开始与之交战,吃了大亏。后来不得已把藤甲军引进盘蛇谷,放火烧之,其惨烈程度,不能言也,以至于发出“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诸葛亮似乎预料到了这一点,因为火烧藤甲兵基本上把当时乌戈国的成年男子全部葬送了,虽说两军交战有伤亡是难免的,但这样取胜实在是太残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