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商鞅最後到底謀反了嗎?

奔跑的小輝哥


損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站在了對立面,並奮起革命,這不就是謀反嗎


章哥叔叔


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



秦孝公嬴渠梁死後,太子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嬴駟在做太子期間,因為私自觸犯了商鞅所立的新法,受到了商鞅的懲罰。但是,鑑於嬴駟的太子身份,這個處罰沒有直接罰在嬴駟身上,而是罰在了嬴駟身邊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公子虔被處以劓刑,鼻子直接給砍掉了。公孫賈被處以墨刑,在臉上刻字,永遠無法除去。


公子虔,是戰國時秦公子,秦獻公之子,也就是皇室貴族。公子虔代表的,是秦國貴族的利益。公孫賈所代表的,是普通官僚階級的利益。


秦國為什麼一定要變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階級固化了。階級固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土地大幅度兼併。為了打破這種階級固化,商鞅提出了:


1、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2、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階級的固化,就如同人身體裡面的血液堵塞了一樣,要想讓身體恢復健康,勢必就要打通這種堵塞。商鞅作為一個改革者,他很清楚,要想打破階級固化,就必須從上層的利益開始打破。為什麼呢?土地的量就那麼多,要想獎勵給有功勞的人,就勢必要從那些沒功勞的人手中奪取。而沒有功勞卻佔據土地的人,就是貴族以及官僚集團。因為他們手中有錢也有權,他們可以用很多的手段,把財富都壟斷在自己手裡。


講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把階級情況給梳理一下。


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國利益

公子虔:貴族利益

甘龍、杜摯:官僚集團利益


為什麼要把秦惠文王跟商鞅放在一起呢?不是秦惠文王下令殺了商鞅嗎?命令確實是由嬴駟所下的,但是嬴駟考慮得更加長遠。


這是一場不同階級利益之間的搏鬥。秦孝公沒有死之前,在強大皇權的加持之下,商鞅猶如得到了雙BUFF一樣,所向披靡,變法很少遇到大的阻礙。但是在秦孝公死了之後,這種力量開始衰落了。這場對抗中,秦國的利益開始處於下風,貴族利益、官僚集團利益開始處於上風,他們開始反撲了,各種針對商鞅的流言開始撲面而來。


嬴駟即位的時候,畢竟還是一個年輕人,他雖然代表著秦國的利益,也知道變法的好處,但是他的根基還很淺,也就是說,他的親信還沒有培育起來。迫於這兩個階層的強大壓力之下,他提出了:族滅商鞅,不廢其法。意思就是說,殺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施行的變法,一律不得廢除。


嬴駟必須要把商鞅除掉,來為自己鞏固實力創造空間。為什麼呢?商鞅如果不死,必定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了嬴駟的頭上,嬴駟所有的想法,都必須要通過商鞅,商鞅是嬴駟繼續進一步變法的強大阻力。繼續任用商鞅,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阻力。不用商鞅,又擔心商鞅去了別國,反過來危害秦國。所以,商鞅一定得死。


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清算貴族利益、官僚集團利益。我們一定要明白,嬴駟是一個國君,他所想的必定是整個秦國的利益。那些說嬴駟除掉商鞅是為了洩憤的看法,是很淺顯的。


實際上,如果商鞅想跑,並不是沒有機會。以商鞅當時的實力來看,如果他想起兵造反,秦孝公死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這一點,也許是他對秦國的感情太深,也許是因為他對秦孝公知遇之恩刻骨銘心。千里馬必須要遇到伯樂,才能夠成為千里馬。商鞅與秦孝公之間,臣君之間,關係太密切了。


商鞅之所以回到自己的封地,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說,這是秦孝公死前要求的,目的在於防止他死後,六國趁著動盪進攻秦國,所以需要商鞅帶兵鎮守此地。有人則說,商鞅這是準備要起兵謀反。按照《史記》的說法,如果商鞅真的要謀反,又何必逃亡呢?直接回到封地,起兵就是了。還想著逃亡去住酒店,住酒店還被拒絕,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難說得過去的說法。


商鞅是一個看得非常深刻的人,他知道,他的死是為了堵住那些利益群體的嘴,能夠打通變法的最後阻力,能夠讓整個變法繼續保持下去,能夠讓秦國繼續富強。他也知道嬴駟的考慮,他不死,對於嬴駟來說,始終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與障礙。所以,他願意去死,以身殉道,也就是說,商鞅並沒有謀反的意圖。


稽聖


名字太難起了47

2019-07-04

商鞅最後造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商鞅的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佈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

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

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餘歡說歷史


秦國因商鞅蛻變,成為戰國後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關於商鞅的死,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

商鞅被公子虔一撥人告發謀反,秦王下發海捕文書捉拿商鞅,為了保命,商鞅逃亡到魏國,但是魏國畏懼秦國的勢力不敢收留,於是又將商鞅遣送回了秦國,商鞅無奈之下逃回自己的封地,召集手下的人集合向北攻打鄭縣謀求生路,可惜被秦國追兵追上,殺死在黽池。

從中可以看出,商鞅確實有發兵造反的事實。但是,商鞅造反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被逼無奈卻值得思考。

如果是蓄謀已久,商鞅肯定積蓄了足以撼動秦國鐵騎的軍事力量,在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的時候,商鞅沒有必要選擇逃亡這一條路,完全可以當時就發兵謀反,也不至於東躲西藏,被魏國人遣送回秦國。所以,商鞅起初並沒有造反之心。

然而,令誰都無法想到的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強秦之策有一天會作用在自己的身上。商鞅逃亡到秦國邊境,入住旅店被店家拒絕,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商君如今成了喪家之犬,在秦國呆不下去了,商鞅想到逃亡到他國發展。與秦國接壤的魏國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硬生生把商鞅遣送回了秦國。

商鞅,在秦國生存不下去,在他國又不受待見,為了求生,才有了後面的舉動。與其說是謀反,倒不如說是為了求生。


歷史百川


兩千多年前,商鞅隻身一人來到秦國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讓秦朝的面貌煥然一新,而他自己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成功的改革家。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很現實的事實,商鞅最後被處以車裂,生前的豐功偉績,為秦國鞠躬盡瘁,最終卻是抵不過人心,成為了一個失敗的“叛將”。

至於商鞅有沒有謀反,我們從他和兩個人的交集中來細品一下。

秦惠文王贏駟與太子傅公子虔

公子虔憑藉著秦惠文王對於自己的信任,他誣告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處決了商鞅,當著眾人的面車裂,也就是殘忍的五馬分屍。

話說回來,就算沒有公子虔推波助瀾,秦惠文王也未必就容得下商鞅。要知道,商鞅謀反的罪名並沒有坐實,只是“意圖謀反”而已。也就是說,這分明就是公子虔等人慾加之罪,但是,秦惠文王還是選擇了向著自己的叔叔兼老師。畢竟,商鞅的罪名遠遠比謀反更可怕,它叫“功高震主”。所以,秦惠文王容不下商鞅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公子虔給了他一個理由而已。

他如果有不臣之心,想必憑著他在全國的威望,振臂一呼,自然也會有不少人跟隨,但是,他也沒有這樣做。不僅僅是感念孝公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更是有著一份做臣子的忠心。但是,恰恰是他的威望又是他致命的原因,知有商君而不知君上,功高蓋主,自然難逃一死。




草央石


按現在擺著的史料來看,商鞅反叛是實,《史記》白紙黑字記載著“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出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商君最後是反叛被滅殺的。

但商鞅決無謀反之心,因為謀反是有預謀的,《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料看出,商鞅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無奈才奮起一擊的,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就是這個道理,這不禁讓人想起秦丞相李斯和漢武帝廢太子劉據的結局,這三人的命運何其的相似。

圖為戰國櫟陽城遺址,此為當年商鞅變法地。

秦丞相李斯,為秦服務一輩子,最後被趙高陷害,被迫承認謀反,被殺死,劉據,太子當得好好的,父親母愛的,結果漢武帝晚年弄了個巫蠱案,劉據被誣陷,因反抗奸人的抓捕被當成謀反,最後自殺。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死後,商鞅的靠山沒了,上位的秦惠王受人所指,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只能逃跑,在四處無門的情況下,只能回到自己封地,起兵作最後一搏,因力量懸殊失敗被殺。

圖為陝西商洛市商鞅廣場,此地為當年商鞅封地,有商鞅封邑遺址。

商鞅最後的日子就是狼狽而逃,住店家不收,逃它國被驅逐,只能回到自己商邑,如果商鞅是有預謀的謀反,在惠王下令逮捕時,何不直接回封地率軍叛亂,而是匆忙往東逃亡呢,這是用腳指頭都能想通的問題,所以《戰國策》的記載並沒採納謀反一說,而是“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


圖文繪歷史


商鞅對於秦國的功勞不必多說,也正是因為商鞅的功勞,秦孝公採用商鞅的變法強國之策。於是商鞅在秦國的權勢越來越重。

那麼,史書上對於商鞅謀反的記載是什麼呢?

《戰國策》: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史記》: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相比於史記,戰國策的描寫就簡單的多,大致可分析為:孝公死後,太子嬴駟即位,商鞅告老歸封地,嬴虔遊說嬴駟,說商鞅的地位太高,比嬴駟的地位還高,所以需要除掉商鞅,於是商鞅就被嬴駟車裂而死。

在戰國策中,商鞅是因為位高權重而死,並非謀反。

在史記中的描寫就十分複雜,嬴虔告發商鞅謀反,嬴駟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之函谷關下,在一所客棧裡被老闆拒絕入住,老闆給的說辭就是商鞅變法採用的法律。商鞅逃亡到魏國,魏國人怨恨商鞅,不許他入魏,於是又回到秦國自己的封地,發動百姓造反,被秦軍擊敗,車裂而死。

這裡就比較有意思了,商鞅逃亡可以理解,但是回到秦國封地還能發動百姓造反就不可思議了,前面說了客棧老闆拒絕商鞅入住,強調了秦人對秦國之法的畏懼。後面秦人居然膽敢造反,何況商鞅變法後秦國實行縣制,秦國的封君公族對封地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商鞅短時間內又怎麼能鼓動百姓造反呢?

所以,商鞅的死主要是因為位高權重,影響力太大。至於造反,不過是嬴駟和嬴虔扣在商鞅頭上的罪名而已。


撥開歷史迷霧


規模上不能算是造反,只是為求自保,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滅商君之族。



商鞅最後造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商鞅的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V每日看世界


商鞅開始時沒有謀反,只是被他人誣告,但是最後在走投無路之時,他也只能選擇起兵造反,結果身死族滅。


商鞅為什麼被人告發謀反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前後通過兩次變法,大大地增強了秦國的實力。但是商鞅在變法中,先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以軍功封爵的新制度來鼓勵秦人參軍,又建立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應的,舊貴族利益受到了嚴重損害,過去他們世代都是貴族,享受著各種特權,現在如果沒有軍功,就將逐漸失去貴族身份。縣制的推行,也削弱了貴族對於地方的掌控。所以,舊貴族階層對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靠山,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舊貴族階層的代表公子虔等人立馬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隨即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王為什麼相信商鞅“欲反”

秦惠王並不是相信商鞅會反,但是他一樣希望商鞅死,謀反成了處死商鞅的藉口而已。

秦惠王想處死商鞅,主要有以下考慮:

即位伊始,秦惠王根基未穩,此時急需討好貴族階層。處死商鞅正是團結統治階層,建立個人威信的有效手段。換句話說,商鞅成了王權犧牲品。


除了政治上的考慮,秦惠王與商鞅也有私怨。商鞅變法的時候,很多人都強烈反對,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王也跟著發了牢騷,因此觸犯了法律。作為懲罰,商鞅將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割了鼻子,在公孫賈臉上刺字。


雖然商鞅處罰的是太子的老師,但無疑是在打太子的臉。即位後的秦惠王,秋後算賬也就不足為奇。


走投無路的商鞅被逼起兵

商鞅先是逃到邊關,他想尋求魏國的庇護,但魏國因為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他想在邊關的旅店留宿, 但因為匆忙之間沒有帶憑證,旅店老闆以商鞅自己早年定下的法律,留宿沒有憑證之人將被治罪的理由,拒絕他留宿。


走投無路的商鞅只能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謀反,這下無疑坐實了謀反之名。倉促起兵的商鞅根本不是秦惠王的對手,很快就兵敗被殺。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全家也因連坐被處死。


總結

商鞅死後,他的改革成果卻保留了下來,最終幫助秦國一統天下。可以說,商鞅的死,為世人完美演繹了什麼叫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徒留後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