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英国小说家伊恩·班克斯(IainBanks)于1984年出版了其处女作——长篇小说《捕蜂器》,这部小说一度人选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100部小说。班克斯因《捕蜂器》而声名大噪,被《时代》周刊评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不朽的伊恩班克斯文明

伊恩·班克斯对人性及社会黑暗洞察入微,在《捕蜂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里班克斯刻画了人性异化的父子二人:父亲克拉旱姆为了维护其父权的尊严,残忍地用激素改变女儿弗兰克的性别,力图抹去女性在家庭里的痕迹;大儿子埃里克热衷于残害动物,最后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被关进精神病院。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伊恩·班克斯成名之作《捕蝇器》

《捕蜂器》所展现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奏响这一主题的最强音者就是人性。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情感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人们普遍的精神危机和对未来所产生的不确定感。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小说的主题——《人性异化》

小说揭示的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反应了作家反对人性异化、追求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

一、异化的父亲:痛恨女人

班克斯在《捕蜂器》里塑造了一个人性异化的父亲克拉旱姆。所谓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中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体中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两次失败的婚姻让强烈的孤独感包围着克拉罕姆

极端人物

克拉罕姆是班克斯刻画的一个极端异化的人物。他的人性异化与他被女性伤害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痛失前妻又遭后妻两次抛弃之后,他的情感世界受到重创,强烈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几乎吞噬了他,让他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归宿。

弗洛姆认为爱能克服人的孤独感,爱能使人和睦共处,爱能使人和世界重新联系起来。故消除异化,首先要提倡爱。通过爱,人类彼此间加强了联系和团结,人们依据它与世界保持联系,把世界真正作为人自己的世界,从而消除了孤独和恐惧。爱是对人的生存处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建立联系的最健康途径。通过爱可以消除异化,解答人类的生存困境,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弗洛姆|爱是一种艺术吗?

根据弗洛姆对爱可以消除异化的理论,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失去前妻并遭到后妻两度抛弃的经历给克拉旱姆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创伤,爱的缺失让他变得孤僻、孤独、与世隔绝,并最终造成自己的人性异化。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异化后的克拉罕姆成天沉浸在实验室中

异化后的怪异举止

异化的克拉罕姆开始有了许多怪异的举动——他偏执地要丈量每件家具的精确尺寸,然后把记载这些家具尺寸的小纸条贴在每件家具上;他整日埋头在自己幽暗的书房里做各种实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克拉罕姆虽然失去作为丈夫的尊严,但是他却顽固地坚持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和尊严。

如果孩子胆敢反抗,结果就是招致严厉的惩罚。在弗兰克的记忆中,他曾经因为撕掉父亲贴在家具上写满长宽高的小纸条而被父亲用皮带抽打,并把他关进房间里达两天之久。后来,克拉旱姆认为弗兰克应该像他那样熟知房间内各种物件的规格,这样有益于弗兰克性格的塑造。

于是,弗兰克不得不连续几小时坐着看"测量书"(一本厚重的活页书,依据房间和物件的种类仔细记录了小纸条上的信息),或者拿个笔记本在房间里测量,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性格怪异的弗兰克将古怪的念头灌输给弗兰克

性格怪异的父亲坚持把自己古怪的念头强行灌输给弗兰克,让他接受自己的思想,希望以此来控制弗兰克的身体和意识。此外,人性异化的克拉罕姆经常把错误的知识教授给弗兰克,以此影响他的判断力:"在他的误导下,我认为帕索斯是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之一,'口交'是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个人物,'陶瓷'是中国的一个城镇,爱尔兰的农民只有踩踏泥煤才能酿出吉尼斯黑啤酒,这些错误的认识我相信了好多年。"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克拉罕姆的怪异理论体系

二、强行灌输的思想

克拉罕姆的怪异性格还表现在他大脑里产生的古怪念头:"关于大脑和肠子的关系,爸爸有一套奇怪的理论,他认为两者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器官,并且息息相关。……他多次声称,他不仅可以从别人放的屁里分辨出他们摄取的食物,还能判断出他们属于哪种人,他们应该摄取哪些食物,他们是否在情绪上心烦意乱或者烦躁不安,他们是否有秘密,是否在背后笑话你或者刻意讨好你,甚至他们在放屁的那一刻在想什么他也能辨别出来(主要是依据放屁时发出的声音)。"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克拉罕姆变得如此的不可理喻?又是什么让他的性格变得如此怪异?如果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克拉罕姆的人性异化与抛弃他的妻子向他的男性权威挑战是分不开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回顾妇女历史时指出:私有制出现以来,男人成为了奴隶和土地的主人,也成为了女人的拥有者,这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第二性》波伏娃:将爱情问题活成哲学问题

波伏娃认为,男权文化中的性别意识是不平等的,这种文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费希尔也表达过相同的观点:"几乎普遍认为两性是不同的——而妇女广泛地被看作低男人一等。"

正是因为在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地位要比男性低一等,因而当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敢于向代表强势力量的男性群体发出"开战书",就会招致最恶毒的报复。

由于妻子违反父权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规范,"肆意攻击"并且挑战克拉旱姆的男性权威,让他对自己两次被抛弃的遭遇感到无比愤慨和羞辱。克拉旱姆不允许自己的父系权威受到母系权威的挑战,不允许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在彻底失去妻子之后,为了维护自己作为男人的权威和霸权,克拉旱姆便开始了复仇行动,把满腔怨愤发泄到家里唯一的女人弗兰克身上。

他对女性刻骨铭心的仇恨让他变得畸形、异化和疯狂,让他无法接受女儿的性别。为了彻底抹去女性在这个家的痕迹,他企图通过残忍的"变性"实验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克拉旱姆利用女儿被狗咬掉阴唇的机会,开始进行实验,试图用激素将女儿变成男性。

他每天把雄性激素添加到弗兰克的饭菜里,抑制弗兰克的女性荷尔蒙分泌,促使弗兰克变成男性。但是克拉旱姆却告诉弗兰克,他的"阴茎"在三岁那年被狗咬掉了,让女儿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男性,认同"变性"后的男性身份,并且对女性(弗兰克的真实性别)滋生强烈的反感。

于是被"洗脑"后的弗兰克说出了这样的话:"女人和大海是我最大的敌人,我痛恨它们。"博斯特认为,"他(弗兰克父亲)讲述的关于弗兰克被意外'阉割'的故事,如所有父权统治下的话语,目的是为了让女人残疾,控制她们,并且给她们灌输一种观念:对阴茎产生崇敬并滋生阴茎羡慕情结。"

揭露人性漏洞与黑暗的小说:《捕蝇草》中的父权异化

弗兰克最憎恨的事物——女人和大海

当弗兰克越发对女性表示轻蔑和不屑,克拉旱姆那颗受伤的心就会得到更多的慰藉,这也许是克拉旱姆最初改变女儿性别的初衷吧。人性的异化会让异化者变得不可理喻,变得荒诞可笑。为了表现克拉罕姆的异化,班克斯在小说中设计了一条"罪恶多端"的狗。在妻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后,克拉旱姆性格变得怪异。为了表达自己对女人的不满,他养了一条长得很丑并且讨厌女人的狗。

这条狗在艾格尼丝第二次回家的时候,曾经冲着她大声狂吠,并且攻击她。也正是这条不喜欢女人的狗最终咬掉了弗兰克的阴唇。

权力异化着被权力约束的人的同时,也约束着掌握权力的人自身。人拥有和行使权力的过程,必然是人同时被异化的过程。拥有行使父权权力的克拉旱姆用权力约束、改造女儿的同时,也被权力变成了一个人性异化的恶魔。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然而他却用残忍的手段延续了家庭的不幸。在努力延续男性至上神话的过程中,权力的拥有者自身也被异化了。

三、女人化的埃里克:异化后的疯狂

在《捕蜂器》里,班克斯刻画了一个因为爱的缺失且父权尊严被挑战而人性变得异化的父亲克拉罕姆,而导致大儿子埃里克异化的原因与父亲的异化极为相似。埃里克的异化一方面源于爱的缺失,而另一方面在于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受到女性的挑战。埃里克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因大出血死去,他从没有享受过一天的母爱。

而他的继母,即弗兰克的母亲艾格尼丝,冷酷自私,不喜欢孩子。艾格尼丝在生下弗兰克的第三天就抛夫弃子,离家出走。能够断然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女人,如何能将母爱的甘露洒在埃里克身上?埃里克从继母身上从未感受到一丝母爱,而继母对他的冷漠给他的心理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或许由于埃里克是一个男性,父亲克拉罕姆没有把自己对女人的愤恨发泄到他的身上,而是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方式放任埃里克的一切行为。在埃里克很小的时候,克拉旱姆任由他根据自己的嗜好穿裙子,按照女性的模样打扮自己。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埃里克,让他形成了极为敏感又多愁善感的性格。

当他的表兄布利斯把他和弗兰克养的兔子烧死之后,埃里克的反应是"特别伤心,像个女孩一样哭泣"。而弗兰克的第一反应恰恰相反,他想"立即杀了他(布利斯)"。

埃里克作为一个男性,本该拥有刚毅、阳刚的男性气质,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根据博斯特的观点,"一个男人如果情感过于丰富通常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性格上的弱点,相反,暴力是一个男人的倾向"。当埃里克仅仅因为自己的兔子被烧死而痛哭的时候,他的性格是否偏离了父权社会为男人规约的"男性气质"?"男性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位、坚强和非女性化……非女性化则是指避免女性类型的活动,以女性特质反衬男性特质,如男性不能依赖、软弱、温柔等。"

作为一个男性,埃里克缺失了父权社会为男性定义的"男性气质",他不仅在情感上多愁善感,而且性格软弱,缺乏暴力倾向。当遇到问题时,他只能用哭来做出回应。埃里克的表现已经开始从男性的轨道上偏离,开始异化。

后来,埃里克离开了家,到大学里学习医学,想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个医生。在大学里,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他的爱情却以悲剧告终——他所爱的女孩跟另一个男人私奔了。这次以失败告终的初恋给埃里克的打击非常沉重,从此一蹶不振。

而出生后不久患上的偏头痛又开始折磨他,令其雪上加霜。埃里克失恋的时候正好是他在一个教学医院实习的时候。而最终造成他精神崩溃的导火线是他在实习时碰到的一次可怕的经历。

医院里有许多身体严重畸形的孩子,主要是医生和导师给学生做示范的活体标本。有一天晚上轮到埃里克值夜班,这时他的偏头痛正好又发作了。在他给一个大脑畸形的婴儿喂食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异样的笑容。当他揭开罩着孩子大脑上的钢盔时,看到孩子的头骨里已经长满了蛆,这些蛆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大脑。

看到这一恐怖和令人作呕的一幕,埃里克大声尖叫,神志模糊,几乎晕过去。自此,埃里克的精神开始失常。他开始了各种恐吓、虐待孩子甚至是残杀动物的暴行。刚开始他只是把虫子扔到孩子身上,接着是把虫子塞迸他们的衣袖里,最后是强迫他们把蛆吞下去。

他的暴行愈演愈烈,到最后他竟然发展到把汽油浇到一群狗的身上,然后点燃汽油把狗烧死。最后他的精神彻底分裂,被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至此,埃里克变成了一个彻底异化的精神病患者。

四、异化的原因

如果追溯造成埃里克异化的原因,不难发现埃里克在医院里看到的恐怖一幕最终让他走向了崩溃和疯狂,但这只是造成他人性疯狂和异化的一个导火索。从他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爱的缺失和男性权威受到挑战才是最终导致他的人格异化的原因。

自幼遭遇母亲去世、继母蔑视和父亲的纵容和漠视,埃里克的性格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正常发展,而那些痛苦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在他心灵上埋下罪恶的种子。"母亲是个神圣的角色,她在孩子的生命中处于一种独特的、难以取代的地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为一个自幼失去母爱的孩子,埃里克的心灵创伤是难以抹去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指出不被照顾和不被关爱是分裂人格的成因:"要让一个小孩好好长大,必须有人照顾,这个小小世界必须是他能接受的,并且让他渐渐产生信赖感……一出生就与母亲长时间分离,或者很早就经历母亲离去的小孩,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仍然有难以弥补的创伤……不被爱……的婴儿特别容易形成分裂人格。"

根据李曼关于分裂人格形成的理论,可以清楚地看到埃里克自幼缺乏母爱,而且没有得到父亲很好的照顾,他一出生就经历了与亲生母亲的永别,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心里产生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这种创伤一旦加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他的人格异化。另一方面,当埃里克被自己所爱的女人拒绝,他的那颗本已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同时,他作为一个男性的权威被女性再次挑战。

跟其父亲一样,他害怕自己的男性尊严被女性侵犯,因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来面对恐惧并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然而,由于埃里克的性格过于柔弱,他不能像父亲一样以残忍的方式来报复女人,他只能把痛苦埋藏在内心深处。

而痛苦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导致他的内心郁闷,性格异化。这种压抑的情绪像一个越拉越紧的弓箭一样,终有被拉断的一天。当他内心的痛楚如洪水决堤般倾泻而出,失去控制的时候,正是他人性异化的最终结果。

对于人性已经异化的埃里克来说,被关进精神病院似乎是一种更好的解脱。班克斯在《捕蜂器》这部小说里揭示了现代父权社会里因爱的缺失和男性的权威受到挑战而导致人的异化。小说里的"捕蜂器"成了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与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克拉罕姆和埃里克都生活在自己的"捕蜂器"中。

对于进入"捕蜂器"的黄蜂来说,无论它们进入的方式如何不同,结局都是死亡。而住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的父子,正如那些黄蜂一样,被困在了与世隔绝的"捕蜂器"里。在这个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捕蜂器"里,他们拼命挣扎,如迷失了方向的黄蜂,希望能逃出束缚他们的"捕蜂器"。

结语:然而在父权制度这个"捕蜂器"的禁锢下,父子二人都成了人性扭曲的黄蜂。他们的结局和那些最终死亡的黄蜂无异,注定要走向疯癫和异化。班克斯对人性异化的刻画及其造成人性异化的原因的剖析,反映了作者对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全面异化、人格的严重扭曲、人与自身日渐分离的现实状况的思虑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呼唤着人的理性光辉照耀人生之路,也呼唤着共同为生命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生存环境。

引用:

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 《爱的艺术》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 《第二性》

海伦 · 费希尔. 《第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