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後疫情時代 能源化工行業可能出現七大變化

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等事件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很多能源和化工企業一年來過得很不輕鬆。隨著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正當大家對接下來的2020年滿懷期待、準備重整旗鼓趕上和推動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的歷史快車時,一場意想不到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時間內席捲全國、波及全球。14億人口的大國,城鎮不出戶、農村不出村,這個庚子鼠年春節、這次重大疫情,必將載入史冊,長久地銘刻在國人的腦海中。

那麼,從能源和化工行業的視角來看,這次疫情會帶來哪些顯著影響呢?響應形勢和環境之變,行業企業又會出現哪些重大變化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速,頭部企業將趁勢擴大地盤

這次重大疫情對所有企業群體都帶來了不小的考驗和衝擊,而且影響還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當前國內能源和化工市場跟成熟市場經濟體市場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的企業數量多、分佈散,近3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總數十萬計的中小微企業,帶來了管理難度大、市場失序、安全環保風險大一系列問題。以園區化和兼併重組為抓手,推進集中、集聚、集約發展,能源和化工行業近年來的集中度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躋身到中國企業500強、世界企業500強、全球化工50強的榜單中。而這一次突發的重大疫情,將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體現為體質虛弱的尾部企業將淘汰出局,領先的頭部企業將進一步做大做強,這也契合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穩健經營的理念將更加強化和成為主流

此次疫情是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一次極限壓力測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導演了一出抗風險能力的現形記。國內餐飲行業的新秀企業西貝自曝現金流支撐不了三個月,引來一眾境況相同企業的吐槽。從能源和化工行業來看,也有很多企業反映原料支撐不了半個月、現金流支持不了兩個月,不一而足,企業經營的風險敞口充分暴露無疑。

打造自主物流體系可能成為新風尚

物流受阻,是疫情發生後很多能源和化工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這其中既有地方管理部門因檢驗檢疫的需要出臺特別限制舉措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沒有自主物流體系、嚴重受制於社會化運輸服務的原因。

疫情過後,針對自主物流體系這一短板和風險敞口,相信會有不少實力強的大企業將探索自建物流體系,實現自建物流與已有業務的融合協同。在這方面浙江民營化工骨幹企業傳化集團算是探路人,該公司多年前就組建了專業的傳化物流公司和傳化智聯股份公司,以“公路港全國網”的理念打造智能物流平臺,既解決了企業自己的物資運輸問題,也可以為全國貨主企業與物流企業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取得了業務增長和業務協同的非凡成效。

建立多維度更穩固供應鏈將更受重視

化工企業是一個轉化工廠,將原料轉化為產品。對大多數能源和化工企業而言,轉化加工是自主可控的,而原料進廠和產品出庫外運則易受諸多不可抗和不可預知風險的影響。這次疫情衝擊的也恰恰是這塊軟肋,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企業就只能停擺和癱瘓。

疫情之後,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認真審視這個問題,並想辦法補齊這塊短板,辦法之一就是建立多維度更穩固的供應鏈。在原料保供方面,除了市場化外採,還可以探索強強聯手的“直供煤”“直供油”“直供料”等模式,對沖單線供應的風險。

現金流安全墊將確立標準和規範

有調研顯示,在疫情持續發酵之下,國內七成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的現金流。疫情過後,現金流至少維持企業運營3個月會否成為企業界約定俗成的標準和規範,以應對不可預知的各類風險考驗,值得高度預期。而能源和化工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資金需求大、流動也快,確立現金流安全墊尤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一個國家而言,最好能維持90天以上石油戰略儲備,其意義無需贅言;對企業而言,世界上偉大的企業都有“屯現金”的習慣,手上有錢、心裡不慌,不僅可以備企業不時之需,也能在突發危機事件發生時可以從容地抄底優質資產,實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兩宜之舉。

智能化將更受推崇,機器代替人進一步加速

對能源和化工等製造企業來說,利用新技術手段,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減人數、減人員密度,不僅對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品質具有戰略意義,對於危機應急也有特殊的功用。相信疫情過後,業內企業很快就會回過味來,能源和化工業內企業的智能工廠建設將蔚然成風,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行業企業危機應急機制將更趨成熟和完善

人們常說“前世之事,後事之師”,必須不斷地總結教訓,避免一再“掉進同一條河裡”。但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知行合一性,決定著每一項的重大預防機制走向成熟,都需要歷經實踐的反覆檢驗和反覆打磨,每一個小的進步都來之不易。我們國家也建立了各類公共安全應急機制,但客觀地說,這次突發疫情暴露出了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應急機制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宏觀性和籠統性有餘、指導性和實戰性不足,疫情後亟待進一步升級完善。

國家是如此,企業同樣是這樣,這次疫情必須成為我們進一步完善自身預防和應急機制的重大契機。解決應急機制紙上談兵、拍腦袋決策的問題,使其更具有指導性和實戰性,就需要對照疫情過程中企業暴露出的實際問題和不足,一一加以彌補完善。除了前文所述的運輸、原料、現金流等共性問題,這次疫情還暴露出企業普遍的應急物資準備不足的問題,包括口罩、消毒劑、藥品等。為預防不可預知的病情,對企業來說,藉此次疫情之機,建立“企業小藥箱”制度,儲備一定數量的醫用應急物資,恐怕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本文源自中宇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