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自秦汉以来,广东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扮演着“商都门户”的重要角色。随着岭南三大民系文化的形成,作为广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府文化逐渐构筑起珠三角文化核心区。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下广东人民智慧的结晶,使广东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省利用地理区位和重商文化的优势,成功地扮演了国际交流窗口的角色,与此同时,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广”们的生活。与众不同的历史轨迹,铸就了广东不同于中原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份独特的文化瑰宝。《老广的味道》自2016年播出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到广东美食腹地追根溯源,为观众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广东佳肴,在第五季中,它将继续以美食为载体,为观众展示广东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以及广东人民的智慧和坚守。

用声色展示粤菜魅力

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口味清淡,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为主要特点,由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构成。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中,具有广东籍贯的占据了六成,粤菜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熟悉的中国味道。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片中不仅展示了大部分观众所“不熟悉的”,还通过延时摄影和微距摄影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美食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部分。为了表现鲜鱼从发酵到分解,从浓稠的鱼肉酱到清澈鲜香的鱼露的质变过程,拍摄团队别出心裁地通过微距摄影记录了鱼肉产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在鱼露中漂浮翻滚,发酵产生的气泡在缓慢上升,在所有食客熟悉的美味中,竟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世界。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使用这种拍摄方法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被隐蔽起来的空间,更在于展示空间内部的复杂性,更加充分地展示了美食“形”“色”方面的魅力,面点在烤箱中迅速膨胀饱满,海鲜在油锅中卷曲变色,一道道美食表面闪耀的晶莹的光泽。快速切换的镜头,配上烹饪过程中令人垂涎的自然音效,产生出灵动的叙事效果,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人们肚子里的“馋虫”。

此外,《老广的味道》第五季没有仅仅局限于广东这一个地区,甚至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粤菜菜式。在点题“老广”的同时,也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社会变革中勇于对传统手艺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年轻人,不论是传统烹饪秘方的传人,还是漂泊海外,给全球华侨华人带来熟悉味道的创业者。都正如洪希楠导演所说,“守候美食的人,都透着十二分的可爱。”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老广的味道》第五季的叙事没有在传统和创新问题上厚此薄彼,从坚持手工制作蛋挞和菠萝包的周基础老师傅,到利用现代科技更新莲蓉生产方式的“小圆饼”传人钟思业;从坚持从原始森林中采集酒曲菌种的梁思宇,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海洋资源开采的叶志成。作为广东味道忠诚的守护者和创造者,他们在本片中都平等地拥有着姓名。《老广的味道》第五季摒弃了无谓的评价与说教,只是将镜头对准这些“可爱的人”,客观地表达着他们对美食的理解,展示着这个地区兼容并包的文化和“老广”们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用习俗烘托年节气氛

在传统节日影响力有所下降的今天,《老广的味道》第五季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想象。节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就是特定时间的味觉记忆。“吃”在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民族的心目中与其说是一种维系生命的活动,不如说是一场与土地,与自然交流和连结的仪式。节庆的气息只有融进了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中,踏踏实实地进入胃里,才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到这一天的非同寻常。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节庆》以足够长的篇幅阐释了在广东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食物与节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节日氛围的烘托下,“老广”们怀着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热情捕泉水鱼,抢鸟饼,相牛。捕鱼节、营老爷、桃花节、分龙节、开渔节、牛墟风情节……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节日,不仅是当地独特风俗与淳朴民情的集中展示,更是“老广”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纪录片没有拘泥于“美食”这个单一的主题,而是将“吃”这一文化背后的故事延展开来。通过讲述普通人身上在节庆期间所发生的故事,使个人情感与节日意涵合流,不仅唤起了“老广”们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回忆,也让无数观众被这年节的气氛所感染,在他人的节日中看到了欢欣鼓舞的自己。在公认“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今天,春节期间播出这样一档纪录片,可以说是十分“应景”“下饭”的了。

用乡音讲述风土人情

《老广的味道》第五季在播出的同时,还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导演手记”,为正片“打广告”,向观众展示纪录片拍摄的幕后花絮:随渔民坐上渔船出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不透明的陶罐中如何拍摄“青梅入酒”的镜头?在“导演手记”中,这些美好瞬间都被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观众能够通过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到纪录片拍摄的不易和这些影视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

不仅规避了解说词枯燥、信息量过于密集的问题,《老广的味道》第五季还在营销方面下足了工夫,通过跨媒体营销战略,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属于它的观众。而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和微博的传播则更能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对电视、网络平台节目的播出起到引流作用。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作为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广东省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者和创业者。外来人口的涌入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加剧了本土居民的文化焦虑。《老广的味道》第五季采用普通话解说与粤语结合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在帮助观众更好理解纪录片的同时,也在语言方面营造出了广东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使观众产生了天然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贴合了大众对“老广”的认知,也唤起了广东人心中那份乡愁。

“老广”新风味,看《老广的味道》如何对广东文化予以全新表达

正如“老广”们“喜欢说干就干”“吃东西快,走路快,做事情快”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利落的作风。《老广的味道》第五季的解说词追求简练,尽可能地减少抒情和评论的比重,充分发挥了影像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在广东,一个“靓”字足以概括全部:制作野鸡卷的肉片厚两毫米才“靓”;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一年以上的将军帽才“靓”;腌制生长了60天的小萝卜才“靓”;“靓”可以指食材的鲜美,味道的鲜香,色泽的诱人,总而言之,是广东人对美食的执着和务实性格的语言标志。

可以说,《老广的味道》不仅是一档美食类纪录片,更是广东人民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学习兼容并包,改革创新精神的影像蓝本。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完工,珠三角一带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发展契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怎样做到不忘根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如何保存乡愁,从“老广”那里,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