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沒有你們讀過認為不錯的書,推薦給我也拜讀一下可以嗎?

dimanlanke


有些人說:“開卷有益。”這句話乍一聽好像有理,因為讀書可以使人進步、可以使人增值,但稍微理性一點,就感覺到這句話有問題。因為不是讀什麼書都有益,如若讀了一些不健康的書,不但無益,而且有損身心。只有那些內容健康的書;充滿著正能量的書;能使我們明理增智的書;能使我們增值的書;可謂“

開卷有益。”故此,讀書要有選擇,要選擇那些前人都認可、都說好的“經典”之書。

何為經典?經:常也;綱紀之言也;典:標準、法則也;即可以作為標準的書。傳統的、歷來被尊奉為典範的著作謂之經典。清大教育家黃宗羲說:“人不讀經,則立身不能為君子,立言不能為大家。”讀經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使我們增智明理,健康我們的身心。

愚結緣傳統文化數載,然《弟子規》卻一見鍾情。該書乃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著,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文意,結合我國曆朝歷代“家書”“家訓”治家格言,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113件事。該書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且操作性極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行為處事、立身求學的指南針和方向盤;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行為準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什麼是《弟子規》?

弟子二字,狹義的講:兒童、學生是也;而廣義上講乃指全體公民。“規”者,法則規矩也;《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都應該遵守的規矩、都應該遵守的規律。

二、為什麼要讀《弟子規》?

1988年,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的巴黎,發表了一個聯合宣言:“21世紀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2500年前尋找孔子的智慧。”俗話說:“做事先做人。”如若一個人不懂人情事理,不懂人倫關係怎麼相處,即是僥倖成功,生活也不會和諧幸福,福報也不會長久。然《弟子規》的文義開篇就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訓,說教也。亦教誨開導之意。意思是說:《弟子規》這本書是聖人對我們的教導,教育我們“五倫”之間怎麼相處;教育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尊重兄姊愛護弟妹;在外要尊敬師長關心部下;夫妻之間要有差別;朋友之間要講誠信。讓我們懂得什麼是對錯,成長為一個受敬重受歡迎的人。

三、學習《弟子規》的方法

1、學習《弟子規》首先要將全文背熟,牢記在心。每一個字都要理解意思,可以聯想故事,跟日常生活中的事結軌,這樣可以增加記憶。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沒有成章入口,不會出口成章。”無論任何經書,要原文熟記於心,才能精深有用。

2、學習《弟子規》是因人而異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制定學習計劃,《弟子規》說:“方讀此,勿暮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聖人云:“學而時習之。”晚上學習過後,再一天早起要複習一遍,通常情況下21 天形成習慣;四個月形成肌肉記憶。

3、可以將《弟子規》原文貼於明顯處,經常能看看;如果有條件可以求書法家將《弟子規》書於中堂,既能便於全家學習與實踐;又能提高人之品位;同時也給室內製造出一種書香翰墨的氛圍;豈不美哉!

先賢曾國藩先生說:“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暮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有區也。”

不才太炎論道與君共勉!


太炎論道


你好,給你推薦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籍,是美國企業家彼得·考夫曼編寫的《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式和處世智慧。


雖然他是投資家,但這些智慧對於各行各業的人都有非常實在的作用和指導意義。

先看一些網友看完以後的親身體驗:

“這真是一本名副其實讓人醍醐灌頂的書,其中的多元思維模式和那種善於通過學習和改變自身理念的做法真的可以讓人一下豁然開朗,人類誤判心理學即使不是鴻篇鉅製,但因為芒格的思維,散發出了智慧的光芒,我瞬間成為了芒格粉。”


“芒格的智慧總結起來就一條: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的認知範圍和認知能力。

實現的路徑是兩條:跨學科知識的不斷積累、心理學的研習。

心理學是認知提升的核心因素,而多學科知識能避免心理學上的偏執和極端意識(潛意識)。”


“是查理芒格智慧大結集。其中關於人性、逆向思維、自我觀點證偽、底層邏輯等內容,對我的思考、處理問題及行為方式都有改變。第二次購買了。”


“如果,你當下遇到瓶頸不知如何是好,可以看看這本書,他會讓你不僅僅是手握錘子的人,還有更廣闊的思維。也會讓你有了一個特別好的概念和執行方案,那就是檢查清單。”


所謂“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的感觸和收穫或相同或不同。我個人是第三次讀這本書,談談讓我收穫最大的三個點,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參考:

1、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侷限和認知盲區,看待事物往往難以更加全面客觀,或者說難以更好地從整個生態系統去思考。


如果能夠學習運用多元思維模型,你對事物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能力將會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


查理·芒格認為:

世界萬物都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對這一整體研究的部分嘗試,只有把這些知識結合起來,並貫穿在一個思想框架中,才能對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起到幫助作用。


例如他要投資一個公司,他不會簡單從財務信息進行評估,而是從它內部經營情況以及它所處的整個生態系統情況做出全面分析。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們之間互相聯繫,相互影響和制約。

那麼如何更好地學會這種多元思維模型呢?


查理·芒格說: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並全部用上,而不是隻有幾種……”


不同學科的知識其實是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獨立存在,我們需要學會融會貫通。比如說我們較為熟悉的學科有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物理學、統計學等等。


舉個簡單的案例,最近認識一位新媒體作者,原先是位記者,同時她又學了心理學、營銷學、育兒等內容,加上一直在提升的寫作能力,所以她現在發展非常好。


心理學現在是她深入學習的,而其他領域她也掌握了一些相關知識,所以你會覺得她很強,不僅專業領域做得好,還能結合其他領域內容一起運用。而她現在一篇文章的收入可能是其他普通作者幾十倍的收入。

對於我個人而言,學了這方面內容以後,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改變:


01、以前思考方式非常受侷限,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現象,膚淺地去思考問題

現在雖然不敢說思考非常全面深入,但至少能夠從更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不再輕易走進死衚衕裡,看事情也更加理性客觀。


02、能夠把更多內容結合在一起運用

以前有點讀死書的感覺,怎麼讀怎麼用,不懂變通,也不會融會貫通。但是現在會試著把更多的內容結合起來。

例如我本職工作從事的是銷售,然後學了一些心理學,經濟學,之後再慢慢學著把它們結合起來運用。尤其工作上遇上問題的時候,這些學過的不同內容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它們可以一起為我專業的領域貢獻。


03、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

以前的思維模式固有、單一,主要是由於成長的環境、經歷等方面造成。

學習查理·芒格的思維之後,慢慢學著從過去那種固有的思維模式跳出來,對這個世界及對自己的認知,也不知不覺得到提升。這種提升可能一時不明顯,但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直到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和過去不一樣了。


我這樣說可能還不夠具體,具體可以去看這本書,裡面有許多真實案例,還有很多細節內容,如果耐心去看,會受益匪淺的。

2、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維

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維也非常值得學習。


比如說要研究企業如何強大,查理·芒格一般是先研究企業如何衰敗。他會不斷收集各種人物、機構、公司失敗的案例,看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做成他檢測決策的清單。


也就是說他非常善於逆向思考,並且從別人的經歷中汲取經驗教訓,以此來檢測自己的決策,這看似簡單的做法,實則非常高明,並且人們常常沒有想到。


看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事情,我們又是如何思考事情,以及我們該當如何改進,都非常清晰明確了。

3、查理·芒格的處世智慧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合作了很多年,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功,除了過人的才能之外,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內在的品質。


首先,查理·芒格特別喜歡讀書,他的孩子稱他為“行走的書架”。他總是隨身帶著一本書,什麼時候有空閒時間,就抽出來讀。他說:“我手裡只要又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他也說過,他認識的成功人士,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讀書的。


但是讀書的作用可能一時不明顯,但長期的累積之後就顯現出來了,例如一個人的涵養、品格、氣質、智慧、思維、格局等等,查理·芒格能這麼優秀,肯定和讀書分不開。


其次,查理·芒格非常堅守自己的原則,哪怕是生活中也這樣。


有一次,他們趁著假期,全家去太陽谷滑雪。回來當天,大家在爭分奪秒趕回程的飛機,查理·芒格卻冒著風雪,帶著15歲的兒子出門,繞路給車子加油。


他兒子看到油箱裡還有半箱油,好奇問:

“爸爸,還有那麼多汽油,我們為什麼要停下來?”

查理·芒格回答:

“查理,你要是借了別人的車,別忘了加滿油再還給人家。”


查理·芒格非常有智慧,又能夠很好地運用多元思維模型,但他並不會藉此去做違反法律或違背道德的事情,甚至是願意多為別人做一些,貢獻多一些。他說:

“我們並不自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至少有很多即便合法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屑去做的。”

相信他不僅是這樣說,確實也這樣做。


最後,他的淡定與從容也非常值得學習。

他有一次過安檢,不知為何機器總響,他便配合一次又一次安檢,等終於通過的時候,飛機早就起飛了。


結果他沒有半點著急,只是靜靜等下一班機,順便開始閱讀。


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因為安檢而趕不上飛機,該有多著急和懊惱,可是他卻非常淡定從容。聯繫到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煩惱、痛苦、急躁,反而沒有了這份淡定從容。


也就不奇怪為何別人能夠成功,而我們一直是普通人。可見,學習這本書的智慧,對我們的內心也是一種修煉。


《窮查理寶典》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如果要一一講,確實講不完,比如裡面還有人類的意識形態、人類誤判心理學、自我觀點證偽、更多人性的思考和真相等等。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說說這本書的不足點:

1、信息量太大,看第一遍的時候很難消化,甚至第一遍會有點覺得難以抓住重點。我也是看了第三遍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寶藏。

2、內容包含了查理·芒格傳略;生活、學習決策方法;即席談話;查理十一講;文章、報道與評論等版塊,每個版塊看似分散,實則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貫穿在一起就是查理·芒格的智慧,這個可能需要至少看3遍才能更好融會貫通。

3、這本書有548頁,厚實的一本,隨身帶著有些重。其次是我留意到它的價格一直在百元以上,即使在中國銷售好些年,還是沒有降下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和處世智慧,這些都是依據事實得來的結果,並非空談,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改變自己,得到更多的提升,這本書確實值得閱讀。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參考,謝謝!



推薦《孤兒列車》。

《孤兒列車》是英國作家克里斯蒂娜·貝克·克蘭創作的長篇小說。


當91歲的老婦人薇薇安與17歲的孤兒少女莫莉相遇之時,沉睡在薇薇安家閣樓裡的經年往事被喚醒,同時被喚醒的還有這兩位女性渴望愛與被愛的本能。


書中第二部分扉頁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我懂的事太多,見過人們最卑劣、最絕望、最自私的一面。而這一切讓我變得小心翼翼,於是,我學著偽裝,學著微笑與點頭,學著在毫無觸動時佯裝感同身受,我學習裝模作樣,裝作與眾人一般無二,即便心中早已支離破碎。”


究竟是怎樣的人生經歷,會讓一個人如此這般地懂事,如此這般地讓人心生疼痛。


少女莫莉是個嗜書如命的女孩,但是,她一直被寄養的生活情況並不允許她擁有自己喜愛的書籍。一次情難自控的偷書行為導致她必須完成50小時的社區服務,機緣巧合之下,莫利的服務對象是91歲的獨居老人薇薇安,莫利的工作即是幫助薇薇安清理乾淨閣樓。


其實,正如莫莉所言,薇薇安真正想要的是最後一次看看盒子裡的那些東西,記住她所經歷的人生。


也正因為此,閣樓的清理工作異常緩慢,莫莉陪伴著薇薇安與自己的往昔重逢。在這段有少女相伴的奇妙旅程中,薇薇安也仿似重新擁有了青春模樣,那些自己曾經擁有的名字——妮芙、多蘿西、薇薇安;那些曾經居住過的屋簷——伯恩家、格羅特家、尼爾森家;那個曾經走失又如夢紀般站在面前的摯愛青年……

選擇無處不在,選擇決定人生,不過人生路上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生活逼迫你走上未知路,你無處可逃,無法躲藏,只能接受。


我們無從選擇,有些時候,即使我們百般努力,選擇權卻依舊如細沙輕風般在手邊滑過。我為故事裡的兩位女性感傷,但是臉上卻不自知地掛上了笑容。


美國曆史上,確有“孤兒列車”,在1884年到1929年間“孤兒列車”自美國東部發出駛往中西部的列車,車上承載了上萬名無家可歸的兒童。他們沿途在各站停留,從紐約中央火車站出發,到芝加哥聯合車站,密爾沃基路站,再到明尼蘇達州,奧爾本斯。他們在沿途各站停留,被需要孩子的人挑選,大一些的孩子被選去幫忙勞作,小一些的孩子多被領養。


這輛開往遠方的孤兒列車載著傷痛,也載著愛;載著回憶,也載著笑。


薇薇安說,我過得平靜幸福。風雨飄搖的前半生,讓薇薇安找到了平衡自己人生的最好方法,而莫莉,這位仍舊有些憤世的小姑娘漸漸被薇薇安的故事打動,她們,在彼此的世界裡找尋到了最真摯的情感依託。


悠然閱讀


最近,讀了一本書《文心》,一本教人如何讀和寫的書,歷經了時代的洗禮,仍經久不衰。豆瓣評分9.1分,深受寫作者喜歡,也是一本教孩子寫作的最佳書籍。推介理由:

1.故事題材的教科書,文字簡潔卻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作者是葉聖陶、夏丏尊先生,書作於上世紀30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的時期。書的目的在於教會中學生如何讀書和作文。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應用故事、對話、情景方式來講授行文讀書的技巧,作為一本教科書式的工具書,卻一點不枯燥乏味,說它是是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也不為過。書中的故事生動有趣,簡潔的文字勾勒出時代的背景,粗描淡寫道出寫作的真諦。有個情節是這樣說的:

樂華語道:“作文是應付實際需要的一件事情,猶如讀書、學算一樣。”王先生滿意的說:“諸君作文,須永遠記著他們的話。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寫作就是生活,當你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從生活開始。

2.讀與寫、教與練的結合

近些年,寫作成為熱潮,有很多的寫作類書籍,講的是如何出爆款文章,標題的寫法、金字塔結構……很多人看完以後,還是無從下筆。寫作技巧構建了寫作的基本框架,但是沒有內容,形似骷髏,只有骨頭沒有肉。

《文心》解決了讀與寫的問題,告訴讀者讀什麼書?文中認為的讀書進階是這樣的:字典是必備工具;小說入手可讀性強,可以構建故事思維;經史子集是文化瑰寶;雜誌可以瞭解時事。讀書要擴展思維和視角,由點到線到面,構建整體知識體系。寫作是從生活入手,感受身邊的人、物、景的變化,這是寫作素材。由景生感受,這是寫作的情。讀書與寫作互相交融,相互促進,讓讀書和寫作更有樂趣。

《文心》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教與練的結合。對於開始接觸寫作的人而言,練習很重要。本書通過故事介紹了寫作手法,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了練習、修改,教與練實現了完美結合。正如文中提到,樂華給老師寫了一封信,枚叔進行了現場批改,指出三點問題:首先,文章要有條理,還要注意承接轉合;其次,敘述不能太呆板,要注意生動性;第三,感情要充分。這樣的對話,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回到了學生時代。

3.讀書與寫作的情懷

技術終歸是玩意兒,思想才能影響別人。很多人問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作者說,讀書一定要讀,但不一定經世濟用,也可能是一種情懷。正如枚叔所說:

“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

在最後一課中,王老師給出了寫作的態度: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不是要人人做文學家,人人做文學者也是沒道理的,但是希望寫作的技能為我所用,唯能如此,才受用不盡。網上寫作變現的人整天做著非分之想,變現的人千千萬,不變現的人萬萬千,而有誰真正去思路過寫作的意義在哪裡?

4.教育理念的革新

本書被譽為“在國文教學上劃了一個時代”,豈止一個時代,直到今天仍然受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注重根基的練習。今天,那麼多盲目追求寫作的人,感覺滿腹經綸,頭頭是道,但是有多少人曾斟酌文章中的詞彙、字句的使用對文章地影響;句子語調的強弱對錶達效果地影響;文中標點的使用起到地渲染作用。這不正是國學的根基所在嗎?

(2)誘導與自由的結合。書中王仰之先生號召快樂的學習,自由的學習。從不把自己理念強加於學生,通過誘導的方式,啟發學生在讀書和寫作的實踐中發現問題。在炮火戰亂的年代裡,偉大的思想誕生於一所中學。

(3)“情景式”教育。目前的教育家們探索的“情景式”教育,在書中完美的體現。讀與寫、教與練生動的展現,開拓了一條有趣、有料、有用的寫作道路。摒棄枯燥乏味、條條框框的灌輸式理念,對話和情景顯得趣味叢生。

5.富有浪漫色彩的包辦婚姻

此書最早是葉先生和夏先生在《中學生》雜誌上連載的文章,致力於中學生國文教學。在文章連載一半的時候,兩位大師結為兒女親家,把本書作為訂婚信物,創造了一段美好佳話。

此書多次印刷,從未停版,希望對你有作用,也希望可以留言,進行探討。


熋赳赳


我要推薦的是經典名著《德伯家的苔絲》,我覺得這本書更能引起有一定情感或社會閱歷的女生的共鳴,也能給還不經世事的女生帶來一些提醒。

這本書講了苔絲的短暫悲慘的一生:天真少女時被無能且虛榮的父母送到一個無恥之徒手中遭受屈辱:成為一個病入膏肓的嬰兒的年輕母親;成為沉默寡言卻富有魅力的女人並和一名牧師的兒子墜入愛河並結婚;被知道真相的丈夫拋棄,獨自自我摧殘;成為女兇手後在和丈夫短暫幸福相聚後走向死刑。

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感悟就是:

1、父母和子女都是自由的個體,父母對子女本應是順應天性的、純樸自然的愛。這種愛應該無私的,單純得希望子女比自己好,甚至

可以自我犧牲以保全孩子幸福。而不是帶著功利的愛,違背天性的讓子女為自己的虛榮心、貪婪而買單。

2、父母無論在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上不僅沒有對苔絲盡到該有的養育、保護、教育之責,反而因不良嗜好和性格對苔絲的人生造成負面影響。父母將子女帶到世界上即有責任和義務給子女提供保護、教育職責,使其掌握生存之道,免受傷害。

3、愛情不是施捨,不能靠卑微的等待。苔絲一味得沉浸在自己營造的悲慘命運中不能自拔,等待著克萊爾的寬恕和召喚。這種等待最後發展成深深自我懷疑,發展成抱怨,發展成憤怒,最後成絕望,這是一種自我摧殘式的等待。

4、我們即使在熱戀中,也不能失去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在雙方發生矛盾後,不能一味的怪罪自己,如果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要勇敢的說不,只有自己愛惜自己,才會贏得愛情。

5、平衡好自尊和自卑。成長中不好的經歷總會給我們心靈上帶來負面的影響,久久不能釋懷,但是,過度自尊與自卑看似擁有一副盔甲,免受了他人的傷害,卻免不了自我傷害。適當的尋求他人幫助,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四月木棉


推薦6本去年看完,覺得很不錯的書。


1、《平凡的世界》

這本書是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看完這本書特別想找我的奶奶聊一聊過去的事情。

奇怪的是,我們長了這麼多年,對一切遠在天邊的人和事似乎都很關心,看了那麼多名人學者的散文自傳,卻從來不曾瞭解過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的一生,儘管平凡,卻也一定在那塊平凡的土地上,開過最燦爛的花。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在為了心中的堅持,用力地活著。


2、《局外人》

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阿爾貝·加繆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

莫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這個世界充斥著太多桎梏枷鎖與虛情假意,人人都活在世俗眼光之下,即便有人離經叛道,也不過是為了反抗而反抗。

為了融入它,最終我們還是要與它妥協,用盡全力去追求一切成功與榮耀,去做一個看起來“正常”的人。

默爾索最終因為人們的指控被剝奪自由,判刑處死。他甚至從來沒有控訴和反抗過什麼,但仍然被指世界這個強大的粉碎機毫不留情的毀滅。

說到底,誰能夠真正的做一個局外人呢。

而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


3、《島上書店》

A.J.費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著一家書店。

命運從未眷顧過他,愛妻去世,書店危機,就連唯一值錢的寶貝也遭竊。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內心淪為荒島。

就在此時,一個兩歲的孤兒被丟棄在書店裡,意外地拯救了陷於孤獨絕境中的A.J. ,成為了連接他和出版社女業務員阿米莉婭、妻姐伊斯梅、 警長蘭比亞斯之間的紐帶,為他的生活帶來了轉機。

小島上的幾個生命緊緊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對書和生活的熱愛都週而復始,愈加洶湧。


這是一個緩慢而溫情的故事,娓娓道來。在那艱難的一年之後,主人公最終收穫了美滿的家庭。讓我們明白愛與被愛,付出與接受在生命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位置。

很嚮往小島上的生活,好像每天都有溫暖的陽光,美麗的海灘,優雅的房子,還有滿屋的書香。

雖然生活中有困境低谷,但心懷善意,一切在冥冥中早已註定。書中每節都以一小段讀書筆記開始,提到過很多書和文章,也可以試著去看看。

愛書的人肯定都會愛上這本書。


4、《殺死一隻知更鳥》

一個名叫湯姆·魯濱遜的年輕人,被人誣告犯了強姦罪後,只是因為是一個黑人,辯護律師阿蒂克斯·芬奇儘管握有湯姆不是強姦犯的證據,都無法阻止陪審團給出湯姆有罪的結論。

此一妄加之罪,導致湯姆死於亂槍之下。

雖然故事題材涉及種族不平等與強暴等嚴肅議題,其文風仍溫暖風趣。

小說以第一人稱著成,敘述者的父親阿提克斯·芬奇在書中為道德端正的角色,亦是正直律師的典範。


文中對阿蒂克斯的宗教信仰著墨不多,但我覺得他比大多數篤信基督的教徒擁有更高尚的道德——他做到了愛人,以至於寬廣到了萬物。

他用自己特別的方式,去表現對每一個人的尊重,也在展示著一個真正紳士的作為,他待人溫和卻不肉麻,行為有力而不粗暴,我想這是他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結尾寫到:“斯庫特,當你最終了解他們時,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好人。”我覺得這才是這篇小說最想表達的事情,這是真正純粹的普世價值觀。


5、《雲邊有個小賣部》

雲邊鎮少年劉十三的成長故事。

劉十三自幼與開小賣部的外婆相依為命,努力讀書為了離開小鎮,追尋遠方與夢想。在城市裡碰壁受挫的劉十三回到了小鎮,與少時玩伴程霜重逢。小鎮生活平靜卻暗潮洶湧,一個孤兒,一場婚禮,一場意外,幾乎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

為了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 務,劉十三拼盡全力,卻不知道,生命中更重要的正在離自己而去。


讀到這本書,總會使人想起自己的故鄉。

遺憾的是世事變遷如此之快,那故鄉也就只能永遠停留在腦海中了。

那塵土飛揚的鄉間小道,院子裡的棗樹下,擺一張小木桌,熱氣騰騰的外婆做的飯,這一切,還在嗎?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種重要的情感發生,故鄉是一種,親人是一種,初戀是一種,成長是一種,遺忘也是一種。

只是這種種感情的可貴,我們必須要過了很多年,才會懂。


6、《相約星期二》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在大學時的教授。米奇畢業十五年後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時日無多,這時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於是米奇·阿爾博姆作為老人唯一的學生,相約每個星期二上課。


這門課包括很多內容,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

一個面臨死亡的人,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生?如何心甘情願地捨棄他的生命?他是如何面對金錢、衰老、死亡等等困惑我們一生的問題?

在這本書裡,或許這位老頭能給你答案。


喵小淺


有一說一,疫情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出不去屋,還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假期還真讀過幾本符合您要求的書,來波推薦

首先是人物傳記類——《看見》

作者柴靜是知名的主持人,第一次看到她是網上瘋傳的她採訪星爺和其他人採訪的對比,當時就看到她與眾不同,沒有太多花裡胡哨的鋪墊,也沒有高大上的辭藻,普普通通的話語從她的嘴裡說出來,既說出來了話,又富有人情味。這本書也是這樣,從她的經歷開始,到非典,再到日常採訪對她生活和心態的變化,沒有什麼深刻的警句,但是你能在字裡行間感受作者的勇敢和深度。既體現了她的溫柔,隨緣也體現了她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道德和操守。

然後是耳熟能詳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我本來對歷史並不感冒,看了這本書順利入坑,在書中作者運用小說筆法描繪人物心理,用幽默細節寫出歷史規律,讓人耳目一新,原來歷史還能這麼玩。

除了幽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金句了,當年明月用他獨有的視角,讓人不知不覺感受出他的深度,比如下面這句: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還有他對於成功: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最後是古代經典——道德經

不多說,你細品。

這篇回答我之前在另一個問題也答過,但是沒火,覺得我半個小時努力還可以的話,給點個贊吧,謝謝(*°∀°)=3


何啊生


哪些書值得一看?

大家忙著看推薦,找書單前,不妨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讓選書、看書更加具有針對性。

1、選書常見誤區

在我看來,許多人看書、選書存在一定的誤區。

①大家推薦的“好書”一定是適合我的;

②從眾心理:知名的、經典的、傳統文化的、名家的作品就是最好的;

③小眾心理:那些鮮為人知的作品更加獨特,更具逼格;

④功利心理:具有專業知識的功能性圖書才是最有用,人文書籍都是無用的;

⑤現階段讀不懂的書籍,對我沒有幫助。

任何一本書領域不同,體現的價值不同。對閱讀者而言,即使沒有發現亮點時,也不應將其全盤否定。

讀書,保持空杯的心態,也許能收穫更多。

2、什麼樣的書才叫適合

看書就和處對象一樣,只有親自看了才知道適合與否。當然,那些被大眾追捧的書籍一定有非凡的亮點,但也不一定適合你。

因為生活環境、思維認知、興趣愛好才是決定一個人的讀書品味的根本因素。

那麼什麼書適合這個問題就得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了。

3、選書技巧

本人推薦的書籍分為3大類別:人文類、專業技能類(功能類)、興趣&科普類。

這麼劃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書友們針對自身現狀需求自行選擇。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閱讀風格,書單自然會有個人色彩,我按照3大類別把獨具個人風格的書單分享給大家。

個人推薦幾本不錯的書







where有好劇


現在正在讀的書是古羅馬馬克斯·奧勒留的《沉思錄》,讀來津津有味,可以推薦一讀。這本《沉思錄》被譽為古羅馬斯多亞派哲學最後一部重要典籍是有其正當理由的。

奧勒留是古羅馬帝王,也是一位斯多亞派哲學家,但這部《沉思錄》既沒有其他哲學書籍的艱深晦澀,也沒有那種帝王般的富麗堂皇的華麗詞藻,就像盧梭的《懺悔錄》那樣的接地氣,老少皆宜,使人受益良多。

書中多描述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日常所思所想,所遭所遇。既有關於宇宙這般宏大的主題,也有關於日常牢騷滿腹的私人吐槽,感慨人生無常,這樣才會真正打動人心,引起讀者共鳴。如“注意!對於禽獸,不可懷著禽獸對於人類的感想”這樣的句子;也有“要假設你現在已經死了,一生已經結束,此後殘餘的歲月只當做是這一生的延續,要按照自然之道生活下去”這樣的感想。就像是一個老者面對面傳授生活的經驗。

雖然奧勒留的時代距我們已經有十八九個世紀,現實生活已經遠不可同日而語,但每每翻開書卷,仍頓覺奧勒留其音容相貌栩栩如生,藉此我們可以想見其人,窺伺其心,從而對我們自己為人行事亦有所助益。





救贖15


你好,我是玩逸,我來給你介紹下我看過的一本書

  大冰的《乖,摸摸頭》:帶著書遊遠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句話不知為何,火的遍地開花,也像那句語文老師說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躁動不安的音符,但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無奈和羈絆,這本書是去雲南的飛機上打開了扉頁,便打開了心房。帶著這本書去遊歷雲南,聽著那首去大理在車上盪漾,去尋找大冰的小屋,去嚐嚐老兵的火塘,用一碗酒換一個故事,用一首歌唱一世荒涼,我們就這樣漫步在麗江的小道上,暢遊在蒼山洱海間,細細的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感受每一個人的五味雜糧,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給忙碌的生活尋找一片棲息之地,該喝醉的時候一定不要少喝,該唱歌的時候一定不要乾坐,也許無趣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我們沒有選擇有趣的活法而已,書過萬卷,酒過三巡,看著老兵的消防車在保護者古城的安逸,聽著大冰敲鼓娓娓道來,彷彿像是夢一場,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是夢裡的過客,看著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世界,就是那個我們嚮往卻又無法實現的夢想,一直想去流浪,可是人生有太多的羈絆,父母的牽掛,他們為我規劃的人生,從初中轉學,高中畢業,大學專業,工作職業,到以後找個什麼樣的男友,到未來家裡的一件床褥,一個陶瓷碗,甚至到婚禮時媽媽帶哪套首飾,穿什麼衣服,他們規劃好了我的一切,我一路在抗爭,轉學後的叛逆,高考的失利,畢業後的遠走他鄉,他們還是努力給我一個不用擔憂的未來,我懂父母的關心,我知道他們為了我奮鬥的艱辛,我抱怨過他們給我的關愛和陪伴過少,但是終究放不下這份牽掛,只能將那顆躁動の心鎖在軀殼中,嚮往一下,感慨一下,用旅行和書短暫的放縱,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希望你可以去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