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這次疫情對社會心理有什麼影響?

歲月流歌


從公元2000年至今。中國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三鹿奶粉事件。還有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每一個事件之後,整個社會好像被凝聚團結起來了。你會發現哪怕是大部分鍵盤俠和憤青。也能暫時放下分歧,進入到主流的意識形態中。平時勞資雙方的矛盾,老師與學生的矛盾。窮人與富人的矛盾。男人與女人的矛盾。都因為一個全國性的疫情戛然而止。不同階層的人,不同職業的人似乎都把關注點轉移到了疫情上面,而無暇顧及到諸多的矛盾上

作為心理工作者,在疫情爆發這一個多月裡面,我能最明顯的感覺到平時最多的關於家庭婚姻與親子和情緒方面的諮詢量大幅度下降。

因為全國一個月的封閉。讓夫妻緊密的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幾乎24小時寸步不離。降低了婚外戀的發生率,還有杜絕了工作太忙不能陪太太的尷尬。所以這就減少了婚戀的心理諮詢數量。

青少年心理諮詢大部分圍繞的都是學習問題。所有學校無法開學,孩子還處在假期當中。這樣孩子平時在學校裡才容易爆發的,問題也就被隱藏了。

那麼關於上班社交產生的情緒問題,諸如抑鬱,交際障礙等也因為天天宅在家而得以緩解。

那有人會問了,這個疫情這麼嚴重,難道不會產生心裡有問題的人嗎? 當然會,但是這個疫情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是普遍性的。當即使個別人有心理困惑,但是看到了所有人都處在這種環境裡邊兒,自己也就不再那麼焦慮了。

在歷經了一個多月的與親人朝夕相處,足不出戶。以及天天關注手機上失去生命的患者。可能大部分人內心裡想著慶幸。因為自己和家人沒被感染,還留有生命。我想疫情結束了以後,每個人可能都會更加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未來,包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更好的陪伴家人。


曲奇483


你好!

這次疫情給我最大的一個感覺就是,真的不能只靠工作,我們的工資是按月發的,如果這個月不去上的話,只有底薪,尤其像這次疫情,我本身是做銷售的,也是按照績效來發,這次疫情無端端的就損失了1/4的時間,而目標都是在年前就定好了的,如果說公司整體會考慮的話還不錯,如果人家公司要是不考慮的話,今年一年相當於白瞎了,也不知道這個疫情究竟要鬧到什麼時候,如果說真的像新聞上說的,要鬧到五月份的話,今年真的就白瞎了,所以還是要有副業。



路遇少商


疫情過後去社會心態的培育任重而道遠。突發自然災害的發生或者重大傳染疾病的流行,不僅威脅公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對包括醫生在內的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如何及時疏導不良情緒,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築牢疫情防控的良好社會心態,可以增強包括醫生在內的社會大眾的心理免疫力,提升社會公眾應對疫情的信心。同時這種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能夠減少疫情期間的社會矛盾,為抗擊疫情創造良好的大環境。重要的是信息公開透明化,讓社會能夠及時瞭解疫情監測,不要造成無端的恐慌情緒!




靈魂深處伴你隨行


短期影響可能會有,比如更願意在家做飯,更願意陪伴家人,但是時間久了就不好說了,該出去吃出去吃,該出去喝出去喝。對我而言,比較長期的有幾點改變:

1、得有副業,不然關靠一個工作,一件事有點難以支撐2、更學會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人生該看淡一些東西一些人事


歲月流歌


我認為令我最為關注的三個問題,或許是我們將必然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在這裡從心理出發,結合教育與文化說一說。 1對焦慮、恐慌、憤懣、恐懼、愧疚的親朋好友我們應做點什麼? 2大災大疫的過程與過後的文化問題,即我們的家庭乃至圈子的意義生產與再生產 3關於社會需求的預示 一、對焦慮、恐慌、憤懣、恐懼、愧疚中的親朋好友我們應做點什麼? 在大災大疫面前,我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不光是被冠狀病毒光顧的,正在或需要治療的人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我們這個民族都是心手相連的。 因此,很多人的思緒走進了疫情信息和相關的輿論, 我們牽掛著那些和我們擁有共同特徵的人們,在這個時候,和我們共同點越多越重的人,我們牽掛的就越深,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心理特徵,也是我們以之為美而傳承的文化。 刷新疫情信息,求證轉發,表承諾表態度,設身處地地分析一些情況,站在道德的舞臺譴責一些人,也為我們抗擊冠狀病毒的隊伍在吶喊助威。甚至,有些人感同身受而凜然淚下,無法自抑,情到深處時,忽感頭暈噁心,心突突的,臉紅紅的,明知自己看疫情就不舒服,還忍不住非要去看。從一種以圖文為介質的共情,演化成一種生理的不適。 當你發現自己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出現上述情況的時候,希望你給予一定的關注,這可能是替代性創傷的表現。 巨大的社會負面事件容易造成集體性的情緒應激現象,正如有人說“災難面前是人性最真實的曝露”。人們會因為持續收到負面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焦慮、恐慌、憤懣、恐懼、愧疚等多種起伏的情緒。這些情緒會進一步影響到人們的決策和行為,這其中最典型的是兩種:替代性創傷應激障礙和創傷後心理應激障礙。 替代性創傷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兩者相比,前者是得知他人創傷經歷後發生的,後者是直接遭受創傷引起的,但是替代性創傷給個體帶來的危害就如同PTSD的各種症狀一樣。 最容易被替代創傷的是內心特別柔軟和最善良有愛的那一群人,他們往往是婦女、孩子和那些多愁善感的文化人。 在心理學角度,面對這種情況,“傾訴”與“傾聽”的意義尤為重大。 我們將一個家庭或是一個由親朋好友組成的小圈子裡,可能被替代性創傷者分為兩種,並根據這兩種情況給大家提供一些建議,有助於我們遏制創傷的加深與蔓延: 1愛傾訴的可能被替代性創傷者 在一些人的觀點裡,這類人不屬於被替代性創傷者,但是他們在受到持續負面信息影響後,因焦慮、恐慌、憤懣等情緒造成的影響,而出現不能自抑地表達,有些人還會在這種情緒下不能自抑地與意見不一致者展開過分的爭論。 我們衷心的希望這一類人的家屬以及朋友給予他們多一點的關心與聆聽: 不要在他們說的起興的時候打斷他們; 不要躲清靜似的忽略他們的感受而期待他們自我冷卻; 不要責備他們給家裡或是朋友的小圈子帶來負面的情緒; 不要否定他們說這些話的意義; 而是儘可能地耐心地聽他們把他們的想象或是觀點表達完, 並且給予他們的情緒以回應。 例如,“所以你覺得這麼做不對?”“所以你生氣了?”“我想這的確讓你感覺很無奈。”這一類的言語。 在他說的言語裡捕捉他想傾訴的內容, 不否認他的體會,不駁斥他的感覺,不否定他的願望,不貶低他的主張, 而和他一起討論感受和需求, 在感受和需求話題上,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出來。 這種心理學的套路與親人或朋友交流不是一種敷衍,這比起你去搖旗吶喊或是感嘆報國無門要有意義和有價值得多。因為你在“套路”的這些人,如果不能在他們有足夠安全感的範圍內消解自身的情緒,而參與到社交網絡氣氛的哄抬和群體性的想象和猜測中的話,會讓更多的人受到這種難愈創傷。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上述的情況了, 請照顧自己的內心,刻意地減少與這些信息的接觸,儘可能地放下手機和身邊的人溝通一些生活化和休閒化的內容,或是看會兒書,思考思考來年的小計劃,乃至打會兒手遊都未嘗不可。實在不知所措的話,把你想說的寫成文字私信發給我也可以。 2不愛傾訴的可能被替代性創傷者 在受到持續性的負面信息影響後,焦慮、恐懼、愧疚的情緒可能影響這些人決策和行為,乃至生理反應的主要因素。而出現不能自抑的悲傷,茶不思飯不想地去關注這些信息,在內心裡否定好的趨勢和希望,乃至他覺得自己是個袖手旁觀的倖存者,假惺惺地偽裝出一副憤怒又擔心的樣子而感到愧疚。 我們希望這一類人的家屬以及朋友給予他們多一些的關心,並給他多一點的價值感: 不要否定他杞人憂天的意義和價值; 不要責備他因為悲傷的情緒影響到了他人; 不要嘲笑他悲傷的情緒; 特別是不要重申他的無能為力, 而是儘可能地用封閉式的問題促使他們通過言語把話說出來,然後傾聽他的內心,肯定他的價值。 例如,“我覺得你是不是不舒服啊?”“我覺得你好像不太高興是不是?”“你不想吃飯是遇到了什麼情況麼?”“你想不想和我說說話?”這一類的言語。 儘量不要用“你怎麼了?”這樣的問法,這或許會給他們造成新的心理壓力。 用這種非是即非的問題引導他和你說話, 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不嘲笑他的品味,不汙衊他的人格,不懷疑他的感受, 引導他把他埋藏在內心和糾結於情感的話說出來,適當的限制他的行為而不限制他的願望和情緒,捕捉他言語裡的願望回應他,然後給予他價值感。 例如,“我也希望這樣,這樣可以幫助到很多人,然後被我們幫助的人還會去幫助更多的人”。一類言語。 我們只是順著他的願望回應他,讓他在想之中體驗那種價值感,而不要答應他或試圖幫助他完成不切實際的心願。如果在這時候,他的實驗願望的想法堅定了,你可以試圖使用前述針對愛傾訴可能被替代性創傷者的套路以限制他的行為,並最終和他談點兒別的。 用這種方式和自己受傷的親人或朋友交流有什麼不妥。這比你告訴他要堅強、看著他經受磨練而為他高興,或是讚許他的善良要好得多。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上述情況了, 要清楚你只是迅速地意識到了危險,並且很深刻地意識到了危險, 剋制自己,儘量不看相關的信息, 你不需要擔心自己漏看的那些信息會是重要的, 因為那些重要的信息往往是你不需要自己去找就可以看到的, 你可以嘗試著做一個勸說者,用自己的危險意識來提高家裡人的危險意識, 趁著有空多陪伴家人,督促他們按時吃飯,保證作息。 二、大災大疫的過程與過後的文化問題,即我們的家庭乃至圈子的意義生產與再生產問題 每一次大災大疫都會出現一個文化社會心理學問題。 我們如何用言語、圖像等形式形塑這個過程中給人留下印象的人與事。 似乎社交媒體上,更多的人是在政治、倫理、道德的角度做著一些評價。 這裡面更多的觀點集中在給一些人和事兒定性,和對一些疫情趨勢的預判。 似乎在轉發量,贊同量之間,在做著一些沒有意義的投票一樣; 也有一些人似乎在轉發點贊,以及發表自己的見解方面,尋求著一些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 還有一些人緊緊地堅持著服從於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之中的人設; 其實每一個人的表現和他內心的感受往往都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往往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這些,與之前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所經歷大災大疫之後的群體反應大多是一致的。均是人在人性的高光時刻,正常的形成印記,卻率先建立起主觀文化,在主觀文化下對人或事予以型塑,並快速地無意識地將其加工成共享意義,而後迅速地推進共享意義的分佈。從路徑上講,這往往與安定時期不太一樣。 從文化動態建構論角度看,在社會認知範式、社會表徵範式、社會認同範式相應的個體內過程、群體過程、群際過程的演化之後,才會形成一種或是影響相關的文化自覺。 從過程上講,它由我們的文化基礎決定,又根據我們的文化基礎在暗流湧動中競爭著,最終優勢文化會取代劣勢文化,成為我們每個人高級心理特徵中傾向性和動力性系統的一部分,並有可能就此傳承下去。 這裡面我想談兩件事情, 一個我認為最重的, 對1至3歲的孩子與3至6歲的孩子如何解釋這裡面的反常現象的問題 我們如何與他們交流,我們怎麼說, 典型的不快樂的人都是年輕時被剝奪過一些正常滿足的人,他會因此更看重這類滿足而不是別的,這也就讓他的人生倒向了一邊,他會極為關注這類滿足的實現。 這對於這麼大孩子的父母和親人著實是一種挑戰。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等著政府給一個正文不就可以了麼?” 但是,就今天這種情況,面對一系列的反常,你認為你對這麼大的孩子說“大家都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咱們在保護自己”…… 這些話,你認為他們能聽懂麼? 對於1至3歲的孩子,往往當你的言語和他的全部感官感受能夠形成聯結的時候他們才能形成正確的文化建構——即大腦中的“印記”和感官感受的正確對應。 因此,我們希望大家面對自己1至3歲的孩子或是朋友1至3歲的孩子的時候,能夠有所剋制!儘量的聆聽和分析孩子內心之中所期冀的那些正常的滿足,在這個基礎上給予孩子答覆並儘可能的遷移這種期冀或給予他們這種滿足。千萬不要用自己臨災臨疫時的思維模式,像對成年人一樣迅速推進自己那份共享意義的分佈,也儘量不要簡單的用“做貢獻”這類孩子們不能直接獲得的感受來搪塞他們。 3至6歲的孩子可能對成年人的一些行為有了一些理解,在這個疫情期間,我們的確會拒絕我們平常樂於接受的一些人和事,這種反常,他們往往是有覺知的。但是,他們在生理上還不具備理解“在常態和非常態下人們對於看似一模一樣的事情的反應會相反”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要針對他們可能冷不丁提出的問題給予具有實際意義的回答; 或是過分的在“是非觀”上和這麼大的孩子展開辯論,哪怕是在兒童語言基礎上的; 也不要欺騙孩子,哪怕是善意的謊言; 也不要刻意的逗孩子,把實際的情況戲劇化了,導致不好收場; 儘可能的傾聽他的疑問,並對他所表達的情緒予以回應,對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價值予以肯定, 有時候,一句簡單的話“這是爸爸和叔叔阿姨們之間的一個約定”比給他講明白這裡面的來龍去脈,更能讓一個這麼大的孩子明白。 另一個、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針對大災大疫的意義生產問題 如前所述,這是個文化問題,因此也會以文化為支點產生出一系列相關的價值。 往往在這個時候,對於多數民主國家而言,都是以政府的官方發言為正文的! 在這一方面,我們沒有必要去關注其他言論的合理性。 官方對這內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形塑往往會成為基於這一事件的共享知識的線索,這些共享知識形成了(心理學意義上的)符號。我們關注這個線索,以分析基於這個線索的每個(心理學意義上的)符號所產生的創發性文化產物,比起轉發表態而言更具實際意義。 正因為這些創發性的文化產物,恰是面對這次災疫時,人們“最人性”的需求經由文化的個體內過程之後,在言語和圖像等形式的載體上的投射,它往往裹挾著與這種需求相對應的意義。我們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針對作為受傳者的人的高級心理過程,這些創發性的文化產物之中與那些在共享知識之中的(心理學意義上的)符號容易聯接和高度相關的產物或是部分,將反覆經歷人類共有的以言語為基礎的中介操作,最終留下相同部分的過程。這些相同的部分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短期之內的一些行為,並有可能長期影響人的思維與行為傾向。較多的受傳者共同的部分,對預測群體性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三、關於社會需求的預示 在面對大災大疫之時,人與人的關係往往可能會經歷顛覆性的反轉, 這種反轉可能產生出一些人非常態的舉動。 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上, 無法避免的,突發之時,總會有些人做一些欠考慮的行為, 在這之中,我認為,無論是受傷害一方還是施以傷害一方,以求生為目的產生的偏差行為多是最終能夠被接納和諒解的 譬如,那些作為同胞對突遭不幸的武漢人施以敵意的言語的,和那些不禮貌的對待在大災大疫突發之際錯誤的估計了情況以至於錯誤的選擇了逃生方式的武漢人; 中華民族的文化使然,這種情況發生所持續的時間必定是短暫的,終究會有人為此而站出來發聲,這種矛盾,或者說顛覆的狀態終究會迴歸正軌。畢竟,沒有人希望被傳染,在這一角度上,疾病的傳播者與受傳者本就存在一個共識。進而面對生命之可貴,傷害者與受傷害者都因這一共識而行為。 然而在這之中,以求財為直接目的的偏差行為就不見得會被容忍了 一些可能會發生的類似哄抬口罩售價的行為就不那麼容易被文明人容忍 我一直認為文明人之所以為文明人,理應持守的是對不幸者的同情,喪失這種同情的人即便僥倖躲過文明社會的懲罰,也將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 我們不應在災疫面前,用利益化的思維思考這些板上釘釘的社會需求;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早探索早發現那些在災疫之後容易讓人產生幸福感的經濟利益。 正如前文所述的,這其實是一個社會文化心理學對群體性行為的預測問題。 面對災疫時,人們“最人性”的需求經由文化的個體內過程之後,在言語和圖像等形式的載體上的投射,它往往裹挾著與這種需求相對應的意義。我們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針對作為受傳者的人的高級心理過程,這些創發性的文化產物之中與正文(共享知識)高度相關的產物或是部分,將反覆經歷人類共有的以言語為基礎的中介運算,最終留下相同部分的過程。這些相同的部分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短期之內的一些行為,並有可能長期影響人的思維與行為傾向。較多的受傳者共同的部分,對預測群體性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災疫過後,人們“最人性”的需求經由文化的個體內過程與群體過程,形成一種優勢文化取代劣勢文化,通過多數人的自覺引發的自組織,形成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方式。這個過程好似炎熱的夏天,一個不大的游泳池容納了過多游泳的人,以至於大家從對岸遊向對岸的方式出現了衝突,這個時候,一個人瘦子惹了一個胖子,為了躲避胖子的追打的同時躲避難於預測行進方向的眾多游泳者,他開始繞著泳池的邊緣環遊,很快,大家逐漸發現環遊不易和他人產生衝突,紛紛環遊起來,從此環遊作為一種高級有序的狀態,成為了他們新的“生活方式”。其實,如果這個瘦子與追他的胖子不打架,最終,這個泳池也會進入環遊的高級有序狀態,這次打鬧,僅僅是突然性的引發了這次低級有序朝向高級有序的演化,以及讓預測變得有協同學和經濟學角度共同的意義。 其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通過高頻出現的共享知識形成的脈絡, 梳理與其每一節點相關的創發性文化產物, 分析這之中優勢文化與劣勢文化的競爭, 預測一個多數人會在共享知識高頻出現的刺激下出於自覺而形成的行為 與預測一個多數人在共享知識高頻出現的刺激下出於自覺形成的自組織 這些行為均伴隨與之相應的需求,也將是引導消費的核心因素。 有人做了基於文化的行為分析,準確的預測了新奧爾良爆發的嬰兒潮; 有人目睹了亞洲金融危機後,從對香港的商業地產價格因素變動對零售業退出壁壘的影響分析中,預測出了零售方式與消費方式的變革; 正如服裝領域對地區性流行色與流行元素的預測總會將此類事件納入研究範疇; 也正如對於社工行業,或將萌生出嶄新且高效的服務方式; “每天早晚刷一次牙”能夠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多數人迅速的接受, 相比之下面膜沒有衛生巾對女性的意義更大,然而面膜在中國大陸的推廣速度遠遠超出了衛生巾在印度的接受速度, 我們在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的角度看,在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下,這不是無序的或偶然的,它們是人在社會中的心智,是人在社會文化中高級心理過程對符號進行的操作。 …… 而不僅僅是眼下的餐桌文化、口罩文化、出行文化面臨的變革。 本文多處援引或借鑑了列夫-賽門諾維奇-維果茨基、列昂捷夫、卡爾-馬克思、米歇爾-福柯、保羅-羅蘭、趙志裕、康螢儀、雅克-德里達、馬丁-黑丁格的理論,文中沒有一一標註,特此說明。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