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为何明朝锦衣卫和东厂没发挥作用?

亘古怀念说史


没错就是那位木匠皇帝,他就是大明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天启,天启皇帝除了爱做木工以外还有非常信任一个人,这个人是谁?

明朝宦官魏忠贤,魏忠贤通过东西厂和锦衣卫为威慑控制朝局,不断打压文官。

天启皇帝传位给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当时魏忠贤为了阻止信王进京继承皇位,可以说是一路截杀,信王最终历经劫难还是在文官的帮助下继承了皇位,成为崇祯皇帝。

做了皇帝之后,崇祯皇帝无论是以自己的需要,还是帮助过他的文官们的再三请求,他必须要除掉魏忠贤。

其实除掉一个魏忠贤容易,他只是宫中的宦官,但是他的势力怎么办?

当时的魏忠贤掌控的两厂一卫本应该是皇帝最信任的力量,但是崇祯皇帝要除掉了魏忠贤之后,崇祯皇帝也不敢再信任两厂一卫了。

两厂一卫在后期基本名存实亡,失去了锦衣卫皇上不仅仅是失去了对于朝廷的眼睛和匕首,崇祯皇上更加的使得明朝对外的情报信息几乎全部断绝。

因为自锦衣卫建立以来,无论怎么他在内怎么的受到东西厂的打压,但是锦衣卫对位情报刺探的这一职能,却一直属于锦衣卫他们属于天子的亲军。

崇祯失去了锦衣卫自然失去了情报的哨探能力,没有情报哨探能力自然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综上所述:皇太极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的时候,锦衣卫和东厂都已经没有了,自然无法发挥它的作用。


风清水浊


锦衣卫与东厂在皇太极利用反间计杀死袁仲焕而未发挥其作用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简单概括一下;

一;崇祯二年魏忠贤自缢而死,东林党上台,西厂受到打压并不守崇祯重视甚至极为不信任。

二;明朝末年尤其崇祯上台之后,锦衣卫早已腐败不堪,皇帝更加信任自己身边的太监而非锦衣卫,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保护崇祯突围的卫士可见一斑。

三;崇祯时期明朝已是黄昏独自愁,风雨飘摇之际,崇祯与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全国各地遍地狼烟,崇祯越忙越乱,越乱越急澡,对于自己的边关将领也是极为不信任。

四;皇太极亲率清军绕过辽东防线入长城直扑北京之后,袁崇焕未经调令直接入关保卫北京,虽最终击败皇太极保护了北京但也彻底激怒了崇祯皇帝,尤其是那么风雨飘摇的时代,崇祯帝怕敌人更怕自己的将领造反,此时皇太极刚好演出一场反间计,崇祯皇帝将计就计杀死袁崇焕,予以凌迟(要知道崇祯皇帝并非昏庸从抓捕到杀害时间长达8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如果真的有反间计早已看穿),

结语;

从种种迹象来看,不是什么皇太极的反间计多厉害而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其死,那么别说东厂,和锦衣卫就是谁来也无济于事


外太空的首富


当时的情况是皇太极率领十三万后金军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也率领军队追到京城外来阻击后金军。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故意把后金军引来的,逼朝廷和后金军议和。

崇祯帝有点才能和报负,但是生性多疑,谣言听多了心里就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不信任了。皇太极是个非常狡猾的人,他听派出的探子回来说,明朝崇祯帝对袁崇焕不信任了,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反间计。

当时后金军抓了两个明朝的太监,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晚上的时候,皇太极让看守他们的士兵们悄悄的说后金和袁崇焕有勾结的话,故意让这两个太监听见。过了几天,故意防备松歇让这两个太监跑了。这两个太监以为探听到重要的情报,气喘吁吁的跑回来报告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半信半疑,彻夜难眠。他想起来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私自派人到后金军议和,朝廷当时同意了,后来朝廷觉得不合适,就下旨禁止了。袁崇焕认为议和是收复失地的最好办法,但是没有被朝廷采纳。

崇祯皇帝又想起来袁崇焕私自斩杀主战派大将毛文龙的事情。当时辽东大将毛文龙在后金军后方组织起来一支军队,对牵制后金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和袁崇焕不和,有时还不听袁崇焕的调遣。袁崇焕为了树威严肃军纪,没有上报朝廷就用御赐的上方宝剑把毛文龙给杀了,毛文龙的部下害怕都投降后金军了,这是袁崇焕考虑问题不周所致的。崇祯皇帝越想越不对劲,就下令袁崇焕火速进宫,然后把他抓起来投到大牢里。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袁崇焕冤枉,也有很多大臣将军替他求情。可是崇祯皇帝根本不相信这些人的话,一意孤行地认为袁崇焕谋反。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押扶刑场处死。

当时一心想杀袁崇焕的是崇祯皇帝,锦衣卫和东厂是监视和控制明朝臣民的,保证他们对皇帝效忠,所以说锦衣卫和东厂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隐者康司马


袁崇焕的主要死因是党争。

明神宗不理朝政,群龙无首,进而分化成东林党和齐楚浙党,两派政见不同,势同水火。东林党扶持天启帝登基把持朝政,齐楚浙党只能投靠魏忠贤合并成阉党,东林党大败。

崇祯登基后重启东林党,阉党被打压。此时皇太极破塞入关直取北京,袁崇焕尾随清军不进攻,崇祯怀疑加上大臣的攻讦,遂被捕关押。

由于阉党的不断伪造证据、颠倒黑白和混淆视听,崇祯开始相信袁崇焕勾结东林党,杀害毛文龙,卖米给蒙古,引敌人入关等罪行。随即下令处死袁崇焕,此后阉党重掌朝纲。

袁崇焕虽说是被皇太极反间计陷害,但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党派结私,互相攻伐所致。锦衣卫等只是当权者的耳目而已。

明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完全不以事实和道德为依据,袁崇焕只是大背景下的一场悲剧。





古韵遗风


袁崇焕被杀,锦衣卫和东厂没发挥作用,本人认为原因如下。

1.失职。一个手持尚方宝剑封疆大吏,绵衣卫东厂在没有皇帝的旨意下是不能临视的。另外作为间谍机构重点打击对象在内部,对满清几乎没有去渗透和防范。



2.利益攸关。从锦衣卫和东厂的角度,他们是不希望袁崇焕死的,面对虎视耽耽满清军队,如果无大将可守防,满清入关,明朝覆灭,这些机构焉能尚存吗?所以要守住既得利益就一定要保持明朝存在,要必须的守住边防。



3.袁崇焕自作死。一个封疆大吏居然取杀同级别的毛文龙,居然瞒皇帝议和,这置朝廷何在?况且袁崇焕也不得民心,凌迟之时老百姓抢吃其肉足见他是个完全失败者。



4.锦衣卫东厂式微。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作乱,外有满清入侵,皇帝精力应付这些事上,内部政治斗争减少,那么锦衣卫东厂作用急剧下降。


行吟诗词


袁崇焕之死,不是单纯的反间计作用,反间计只是诱因。崇祯二年十二月因皇太极的反间计遭崇祯帝猜忌,被下狱。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袁崇焕的罪名是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这两条罪名并非捏造。袁崇焕在崇祯元年的御前奏对中妄言“五年平辽",在正式上任蓟辽总督后,却与后金接触议和。虽然此举是出于对实际情况的需求,但这事崇祯一旦知道了,心里肯定会认为袁祟焕欺君,且议和不经过皇帝同意有擅权之嫌疑。毛文龙做为朝廷大员,与袁崇焕一样持有尚方宝剑,袁崇焕不经过皇帝同意,不经过任何朝廷审判程序直接将毛文龙处死,如果你是皇帝又会如何想。只是当时崇祯对袁的“五年平辽”还抱有希望,所以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是杀毛文龙的同一年,后金首次入侵关内,一直打到京城。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施出反间计,崇祯对袁崇焕产生猜忌。人就是这样,当你信任他的时候,他的缺点你都不会太在意。但是当不在信任你的时候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皇帝的信任不在了,明朝党争激烈,袁崇焕的政敌抓住机会翻旧帐。崇祯也需要一个人为后金入侵背锅,所以袁崇焕就死了。所以别说东厂、锦衣卫在崇祯朝初期受到打压不被皇帝重视,就是仍然是权倾天下作为皇帝的耳目也会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导,皇帝要人背锅,狗腿子决不会说这人没罪。


萧立誌


袁崇焕被处死的直接原因,是平辽不力,导致清军绕道蒙古直接攻到了山东北京,崇祯要平息内部怨恨,就要找人背锅,那么这个锅就得袁崇焕自己来背。

总得来讲这个人是有点本事的,在吹出五年平辽之后,被认命为蓟辽督师,但深感此事困难时,为了保命想就统一辽东的势力,使崇祯有所顾虑。就想收编毛文龙,如果收编不了就杀了毛文龙夺权。但是他太高估了自己,以为自己能耐很大,能经营好皮岛。结果毛文龙不愿听命于他,他就把毛文龙杀了。杀了毛文龙之后皮岛群龙无首,直接失控,耿精明、尚可喜投降了满清。

在毛文龙被杀后,只几个月,满清没有皮岛的掣肘后,顺利绕道蒙古直接攻入北京、山东,抢掠大量人财物资,并直攻北京城。崇祯急招袁崇焕救京。

在京城危机过后,袁崇焕就被下狱了,最后凌迟处死,京城百姓争食其肉。

当时这件事明朝京城都差点被端了,京城边上的百姓深受其难,所以都很痛恨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不是被什么反间计杀了,是他才能不够,还开启了作死模式。如果杀了毛文龙,他仍然能用皮岛牵制住满清,那么毛文龙白死,谁都不会说什么。关键是毛文龙被他杀了,他又牵制不住满清,最后搞得京城差点被端。这样一来,新张旧账就都得一起算了,算账结果就是凌迟处死

另外崇祯继位后不久好像就把东厂废了,等于自废武功。明朝的文人强势的一比,不养只像东厂这样的狂狗,很多事情不是他想办就能办的了的,何况崇祯本身自己就菜,还自废武功,结果朝廷就忙着争论和吵架了,乱作一团什么事也做不成,什么事也解决不了。


宇宙爆炸了


说皇太极反间计除掉袁崇焕,过高的看了袁崇焕的作用,过低的看了皇太极的谋略。皇太极对于袁崇焕这件事情上,重点根本不在袁崇焕身上。

在弄明白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捋顺两个基本概念。

一、时代背景

明清更迭是不是清国和明国争天下?不完全是。当时真正逐鹿天下的,是明清和元,蒙古是具有争天下资格的。

最能突出蒙古争天下的举动,是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举行的乌兰察布会盟,签订的《蒙古·卫拉特法典》。说个简单的事情,若是清朝在山海关之战不入关,厄鲁特蒙古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在不久之后就会从大同入关争取天下。所以多尔衮入关真正的重要意义在这里,毕竟东北比新疆距离北京要近,巴图尔珲台吉得到消息晚了。

厄鲁特蒙古巴图尔会会台吉也有入主中原野心

二、领导人身份

崇祯皇帝的身份:汉地人的皇帝。

林丹汗的身份:草原人的大汗。

皇太极身份:崇德皇帝+天聪汗,也就是说,清国的皇帝是兼任汉地人皇帝和草原人大汗的身份。

皇太极身份=崇祯+林丹汗



明白了这些,让我们重新来看袁崇焕事件。

三、袁崇焕事件始末

袁崇焕事件是不是到了袁崇焕死了就为止了?从清国的历史进程来看不是的。

具体有:

1. 北京保卫战。结果:袁崇焕守北京,袁崇焕被抓。

2. 清军攻击林丹汗。结果:林丹汗败走青海。

3. 林丹汗死后,多尔衮再次进攻林丹汗所部。结果:林丹汗遗孀献蒙古大汗印,皇太极正式成为草原之主。

可以充分看到所谓袁崇焕事件最终结果是皇太极取得蒙古大汉印,可见此战皇太极对于袁崇焕的目标并不强。

袁崇焕死的很悲壮

四、袁崇焕死于内斗

袁崇焕很棘手,皇太极很讨厌他,但是不代表皇太极需要对袁崇焕做什么事。袁崇焕的棘手体现在明军和蒙古军队结盟,袁崇焕有“勾结”蒙古的书信就是证据。但是从实际出发,明清之际采袁崇焕用外交手段是正确的,他没有做错。

相比较袁崇焕,皇太极很明显更看重蒙古大汗。皇太极攻击北京主要目的是让袁崇焕回防,隔断明军和清军关系。因为林丹汗不信黄教,所以蒙古人帮他的不多。隔断了林丹汗和袁崇焕的关系,林丹汗孤掌难鸣,皇太极就敢攻击林丹汗了。

袁崇焕的死是内斗的结果,和皇太极关系不大。

多尔衮从林丹汗家里抢走了蒙古大汗印

五、为何明朝锦衣卫和东厂没发挥作用?

从职能定位上,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国内特务组织,不管国外。这就好比今天国外发生战争,需要中国驻军。中国派出去的一定是军队,而不是派一些警察部队,那是不负责任的。

另外从职能上说,明朝皇帝都只关心汉地的事情,不关心草原的事情,让锦衣卫和东厂去负责原本国外的事情,是不是有些过分?这些在明朝那个时代应该是军队斥候的工作。

相比较皇太极则是站在汉地皇帝和草原大汗双重身份来开展工作,所以他的谋略明显更高一筹。获得蒙古大汗印的时候,皇太极充分应用了蒙古、清国和明国三方的信息,开展的正确战术。

所以袁崇焕的死和东厂、锦衣卫没有关系。


梦香寒冰


魏忠贤最大的功绩就是减免农业税,加征工商税,保证财政充足。有了充足的财政才能安抚灾民,发放军饷。明朝灭亡,东林党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崇祯被空谈误国的东林党忽悠,杀了魏忠贤,造成东林党独大,失去制衡。上吊只有太监跟随,遗言臣皆亡国之臣


原来在此123


袁崇焕并非死于反间计,圣人讲:净口,修身,齐家,平天下,袁崇焕作为朝廷倚重的封疆大吏,第一关都没有过,袁崇焕在平台召对对时告诉崇祯“五年平辽”,平台召对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可是当御史私下里问他有什么好方法时,他却无厘头说了句:聊慰上意。这种话出于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人之口,是不是有些滑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