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的崔氏女“替姐代嫁”,嫁出去的妹妹后来命运如何?

体坛于快嘴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过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五姓女,何为“五姓女”呢?其实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以来的山东郡望之族,著名的高门世家,即“崔、卢、李、郑、王”五姓七望,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和高贵,这五姓之家的女儿通常是不外嫁的,他们都是互相通婚。

所以能娶到五姓女也成为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愿望,有时候这五姓女连皇室都不愿意嫁,就更不用说没什么名望的家族了,即便是五姓七望的旁支别系中的女儿,那也是香饽饽。唐高宗时期的冀州长史吉懋也看上了五姓女,不过他不是为自己看上了,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娶个旁支别系的五姓女。

吉懋的目标是南宫县丞崔敬,崔敬虽然姓崔,但并非出自五姓七望的直系,而只是关系很远的旁支,但这足以让很多小家族趋之若骛了,所以吉懋就想让崔敬的长女嫁给自己的儿子吉顼。吉懋先是跑到崔敬家好商好量的为儿子求亲,不过崔敬看不上吉家,自然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吉家。

吉懋看软的不行,直接来硬的,他抓住了崔敬的把柄,以婚姻相要挟,崔敬迫不得已答应了下来,原本是想着争取时间从长计议的,所以崔敬并没有将这桩婚事告诉妻子和女儿,而随着婚期的临近,崔敬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不情愿的决定将女儿嫁给吉顼。

到了结婚的那一天,眼看着花轿到了崔家门口,崔敬的妻子和女儿才知道有这么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崔妻哭着说:“我家门户低,不曾有吉郎。”这自然是推脱之语,明明就是崔家看不上吉家的家世,觉得吉家门户低,但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这样推脱了。

不过既然吉家的花轿已经到了,岂有空着回去的道理?就在崔妻和大女儿的哭泣声中,小女儿朗声说道:“父有急难,杀身救解。设令为婢,尚不合辞;姓望之门,何足为耻。姊若不可,儿自当之。”

意思很简单,父亲既然是被威胁着才答应这门婚事的,那为了救父亲就应该赴汤蹈火,即便是成为对方的奴婢,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更何况只是一门婚事呢?既然姐姐不愿意嫁,那她这个小女儿愿意代替姐姐嫁给吉顼。

就这样,崔家小女儿装扮一番,从容上了花轿,然后成了吉顼的妻子。吉顼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后来也进士及第,然后进入官场。七世纪的最后几年,吉顼的经历开始出现在史籍中。我们知道武则天登基前后的几年,曾实行酷吏政治,不少酷吏得到重用,弄的朝廷人心惶惶。

697年,刘思礼和綦连耀有不安之心,吉顼向酷吏来俊臣告发了这两个人,来俊臣据此除掉了朝廷中的不少人,《旧唐书》认为吉顼参与陷害官员之事,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记载吉顼只是向来俊臣告发了刘、綦二人,并未参与后面的大肆牵连之事。

来俊臣处理完了这件事,又将冒头转向了吉顼,好在吉顼够聪明,直接将这件事捅到了武则天那里,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才将危机解除,但从此吉顼和来俊臣就成了仇敌。后来来俊臣被下狱,武则天犹豫不决,已经做了御史中丞的吉顼在武则天面前力陈诛杀来俊臣,才让来俊臣的死没有出现变动。

到了699年,吉顼进入控鹤监做内供奉,而之所以被如此任命,是因为吉顼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交往过密。虽然这两人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在迎回庐陵王李显做太子这件事上,两人还曾在武则天那里出过力,而兄弟俩有这样的觉悟正是吉顼在出主意。

吉顼向来主张武则天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他和大多数朝中官员一样都是心向李唐王室的,而也在这一年的冬天,吉顼正式成为宰相。吉顼能当上宰相估计是崔敬所没有想到的,谁知道当初那个长史的儿子能成为大唐的宰相呢?说起这件事来,人们倒是高看崔敬的小女儿一眼,“贤妻达节,谈者荣之。”

崔家小女儿当初也只是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所以选择嫁给家世比不上崔家的吉家为媳,但到底这选择没有错,好苦尽甘来,能成为了宰相夫人,不过吉顼这个宰相也没有做很久,他心向李氏,自然就得罪了武氏。

武氏将吉顼弟弟冒官的事情揭露了出来,吉顼被牵连外放,说起来吉顼做宰相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不过这样的事情在武则天一朝倒也不算新鲜。武则天一朝实行的也是群相制,并且调任特别频繁,很少有宰相能做够两年,能在宰相任上做够一年并且毫发无伤的都很少,所以吉顼并不是例外。


尚宫女史


“替姐代嫁”的妹妹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过的很幸福。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地方长史的名字叫做吉懋,他本来是一个寒门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了长史之位。可能是因为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立志要为儿子吉顼娶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媳妇。托人打听之后,吉懋发现南宫县县丞崔敬的大女儿贤良淑德,于是便亲自上门求亲。

但吉哲和崔敬两人平时并没有很深的交情,一开始崔敬并不太愿意把女儿嫁过去,毕竟自家是当地的豪族。可吉懋并不罢休,就希望为儿子吉顼说成这门亲事。崔敬作为县丞也就相当于一个副县长,而吉懋作为冀州的长史官职要稍稍大一些,所以最后只好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

迎亲的花车来到了崔敬家门前,崔敬的妻子郑氏才知道有这事,便抱着女儿大哭:“我们家没有姓吉的女婿!”崔敬的女儿则躺在床上不肯起来。这个时候,崔敬的小女儿对母亲说:“父亲如今着急为难,我们应当舍身解救。哪怕是让我们去作奴婢,女儿都不能不去。如果姐姐不同意这门亲事,我愿意代替她。”说完登上花车就去了吉家。

这可能也是现实版的上错花轿嫁对郎吧,代替姐姐嫁过去的妹妹被吉顼万分宠爱,公公婆婆也是视如己出,过得十分幸福。而吉顼的仕途也是很好,一步步的当上了丞相,妹妹也变成了丞相夫人,这可是让姐姐后悔的肠子都青了。所以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看人不能看表面,也不能只看眼前。这个吉顼对妹妹的态度和自己仕途的顺利也是对崔家的一种证明。





历史智慧之窗


唐朝崔氏长女嫌弃对方门户低拒婚,崔氏小女替姐代嫁,代嫁妹妹后来命运如何?

冀州长史吉懋威胁崔敬,崔敬被迫接受联姻

唐时期的士族影响力很大,男婚女嫁最看重的就是家世门第,崔氏是天下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也是很多官宦之家与之联姻的选择。

冀州长史吉懋儿子吉顼已经到了娶妻的年纪,他得知崔敬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托媒人到崔家提亲。崔敬觉得对方门户低,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

吉懋找到了崔敬的把柄,以此来威胁崔敬,崔敬迫于无奈,勉强答应了,却一直不敢告诉夫人。成婚当日,新郎吉顼带着迎亲队伍到崔家。崔敬的夫人知道抱着女儿大哭不已:“我们崔家门第太低,配不上吉郎。”她言外之意是对方门户低,根本配不上我女儿。

崔敬女儿原本是因父命难违才答应的,现在见到母亲不同意,立刻就反悔了,躺在床上不肯起来,不愿意出嫁。

崔敬正犯难时,他的小女儿挺身而出,对父亲说:“父亲有急难,做女儿的理应舍命相救,就算是做奴婢也在所不辞,还在乎什么门第高低。姊若不可,儿自当之。”崔敬一听大喜,没想到小女儿这么有担当、识大体。小女儿披上嫁衣,代替姐姐嫁给了吉顼。

崔敬的小女儿迫于无奈嫁给了吉顼,但是结局如何呢?

1. 冀州长史吉懋能接受崔敬小女儿替嫁吗?

冀州长史吉懋想与崔氏士族门阀联姻,看重是他们家的门第和地方势力,而不是某个人,他的目的已经实现。至于是小女儿和大女儿,这不是重点。崔敬没按约定嫁长女,还是失信于吉懋,还是有愧疚的。冀州长史吉懋只要善待崔敬的小女儿,那崔敬还是对他心存感恩的。这样一来,两家因为这事,关系会更紧密。史吉懋应该会接受崔敬小女儿替嫁。

2. 吉顼能接纳崔敬的小女儿吗?

吉顼原本就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娶了崔氏,完成两个家族的联姻。他对崔敬的小女儿和大女儿都很陌生的,至于娶谁,都是一样的。重要的还是成婚后,两人的相处。当知道妹妹替姐姐嫁他,他应该也会接纳已成的事实。他也一定很钦佩这样一位顾全大局,勇敢的姑娘。


3. 两人婚后过得怎么样?

吉顼身长七尺,敢于正义直言,典型又高又帅又正直。从妹妹替嫁这件事,可以看出崔敬小女儿应该是很勇敢,敢于承担责任,很大气。吉顼也一定很喜欢这样有气度的女子。

《朝野佥载》记载“顼迁平章事,贤妻达节,谈者荣之”。妻子贤惠,识大体,有气节。成婚后,吉顼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武则天时期,吉顼受到重用,官至宰相。家有贤妻,才能诸事顺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婚后两人相处的很好,夫妻恩爱。崔女代姐出嫁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门第是家族势力的体现,但它并不是婚姻幸福的标准,嫁对人的才是重点。大家怎么看呢?




民女婉儿


《二十四悌》和《朝野佥载》里记载了一件事,说唐朝有个崔氏女“替姐代嫁”。妹妹怎么会替姐姐代嫁呢?妹妹嫁出去后,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崔女代嫁,图取其意)

话说唐朝的时候,冀州有个长史叫吉懋。吉懋有个儿子叫吉顼,转眼间,他这个儿子到了该成家的年纪。

说起来,吉懋的职务也算过得去。但他却有一个弱项,那就是吉家的门第不高,这在古代,是会被人轻视的。

看看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知道,在唐朝,门第有多重要了。

武士彟很能干,也很有钱,又为唐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是商人出身。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所以,他无论和皇帝李渊感情多深,功劳有多大,却还是因为出身低微被大家轻视。也就是这样,李渊才让他续娶了皇亲国戚杨夫人为妻,其目的,就是要抬高他的门第。

吉懋也希望通过这种联姻,来抬高自家门第。他打听到南宫县丞崔敬有两个女儿正待字闺中,不免非常高兴。

原来,崔敬虽说官职不大,但他却是真正的名门大族。同时,家境还很优渥,两个女儿也长得花容月貌,且知书达理。

因此,吉懋找到崔敬,向他表达了联姻的愿望。

崔敬认为,吉懋的家世和自家的家世不匹配,算不得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因此死活不答应。

吉懋偏偏非崔家长女不娶。所以,他利用手中权力,对崔敬多有挟迫。最后,崔氏无奈,只得答应。

吉懋又是性急之人,当下便下了聘礼,定下婚期。

(吉顼剧照)

崔敬惧内,思忖来思忖去,都不知该如何把这桩婚事告诉夫人郑氏,每次都是欲言又止。因此一拖再拖,最后竟拖到了结婚这日。

结果,待吉顼骑着大马,穿着红袍,后面跟着大花轿,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走到崔家门口时,郑氏才得知,原来这是来迎娶其长女的。

郑氏死活不同意,抱着长女痛哭不止。

长女听说吉家门第不高,也觉得是委屈下嫁,唯恐嫁过去会吃苦受累,因此 “坚卧不起”,铁定了心,不肯出嫁。

面对此情此景,吉顼也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偏偏左右邻居听到吹吹打打,都跑来看热闹。

崔敬左右为难,又见邻居越围越多,急得团团转,却也无计可施。

(崔敬剧照)

崔敬越想越怕,竟想一死了之。

这时候,崔敬的小女儿站出来,对郑氏说,父亲有难,做女儿应当替他分忧。别说是出嫁,就算为奴,也心甘情愿。再说,吉家虽说门第不高,但也受乡里推重,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谈不上门户不对。姐姐不愿意嫁,她代姐姐出嫁便是。说完,便让侍女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坐上花轿随吉顼而去了。

婚后,由于崔敬的小女儿显赫了吉家的门第,因此,吉顼的家人对她非常热情。吉顼也在她的劝说下,苦读诗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

由于吉顼能力突出,敢于进谏,深得武则天器重。因此平步青云,最后竟然登至相位。而崔敬的小女儿代姐出嫁后,阴差阳错,竟然也做了宰相夫人。她不光门第高贵,还荣耀之极。

(参考史料:《二十四悌》《朝野佥载》)


张生全精彩历史


唐朝的崔氏女“替姐代嫁”,嫁出去的妹妹后来命运如何?

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的崔敬迫于无奈把小女儿嫁给吉哲之子吉顼的故事。

如果按照后来的观念,这段姻缘其实算不上门当户对,不过这里说的并不是吉哲之子配不上崔敬之女,而是崔敬之女门第比不上吉哲之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崔敬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县丞。

县丞就是县令的副手,主要负责管理文书、仓库等事务。

而当时吉哲却是冀州长史。长史就是刺史的副手。

而州下是郡,郡下才是县。

但是唐朝这个时候还是士族当道。

当时有“五姓七望”之说,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七个士族传承久远,世代显贵,根深蒂固,非一般家族可以比拟,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与寒门通婚。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撰一部《氏族志》以为当时天下士族会卖李氏皇族一个面子,没想到书里列出的第一等士族列的是山东士族,根本没有李氏皇族的位子。

李世民因此恼羞成怒,明令编撰一部新的《氏族志》,胳膊扭不过大腿,这回李氏皇族排在了第一等,而山东那里的崔姓等士族被排到了第三等。

这里的崔姓士族就是崔敬的家族。

崔氏的女儿全天下谁人不可嫁?出身这么显赫的崔敬能看上寒门出身的吉哲?

自然是看不上的,不过,吉哲却抓住了崔敬的把柄逼迫他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

为了帮儿子娶个门第高贵的妻子也是拼了老命了。

崔敬没办法只能嫁女儿。

本来说得好好的,没想到,接亲的花轿已经到了崔家门前了,大女儿却当场反悔,不肯嫁了。

这结亲眼看着就成结仇了。

正在不知道该怎么收场的时候,崔敬的小女儿站了出来,说父亲有急难,女儿不能坐视不理,姐不愿嫁,儿愿替姐。

崔敬大喜,让女婢把小女儿妆扮起来,送上了花轿。

一场亲事总算顺利完成。

崔敬的小女儿做了吉家妇。

在古代一个女人过得好不好主要看嫁的男人有没有能力。

吉哲的儿子吉琐就是个很有能力的。

史书记载:吉顼,洛州河南人。长七尺,性阴克,敢言事。举进士及第。调明堂尉。父哲为易州刺史。

大白话就是吉琐身高1.7米(这在古代已经是高个子了,有七尺男儿的说法),相貌堂堂,敢说敢做,还中了进士。

而且他的父亲这个时候还升官了,当上了一方封疆大吏,调任了易州刺史。

这个时候刚好是武则天在位。

武则天重视科举,不拘门第,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寒族子弟,吉琐就成了她重用的朝臣,最后还当上了宰相。

作为妻子的崔敬小女儿自然是夫荣妻贵。

《太平广记》中记载:

“顼迁平章事,贤妻达节,谈者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