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曹操因為家族顯赫的原因,被舉孝廉,他也是士大夫的一員

西漢到東漢時期,先後產生了三種力量,第一種外戚,第二種士大夫,第三種宦官,第一種和第三種我們很好理解,外戚就是指的皇帝的母親或者妻子的家屬,代表人物有西漢末的王莽還有東漢末的大將軍何進,而第三種宦官俗稱為太監,是我國古代京城專供君主以及背後大家族役使的官員,代表人物有秦朝的趙高,東漢的張讓,而第二個士大夫,則相對於這兩者,成因更加複雜,特點也更加鮮明。它的代表人物有東漢的曹操和袁紹二人。


第一,什麼是士大夫,它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士大夫,是我國兩漢時期產生的一種政治產物,它類似於印度的剎帝利,和歐洲的古傳教士也有共通之處,而我們中國的士大夫說的簡單點,就是知識分子,有文化的人,兩漢時期,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被統治者定為國學,隨之時間的推動,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漸演變為讀書人,這些讀書人以做官為職業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說,士大夫就是以讀書人作為班底,最終演變成為政府官員的一類人。

《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無德行而任官。在這裡,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見,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文人,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周王朝的時候,“士”是武官的意思,而“大夫”是文官,到了西漢的時候,為了給政府輸送人才和新鮮血液,便就有了效仿戰國時期的“招賢納士”的政策,命令地方官和朝廷的內部大臣,推舉“賢良方正”,的人士,因此就使的各府中的門客和小官員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力量,士大夫,到了東漢時期,則是更進一步,命令地方官和朝中大臣,推薦有“孝廉”的人物來加入士大夫的陣營,所謂的“孝廉”一看就是指懂得孝順和廉潔的人,就這樣,凡是帶點這些邊的人都被推薦上來了,隨著人數的越來越多,在東漢時期,形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兩漢時期的士大夫



第二,推薦制度是士大夫成為官員的唯一大道。

隨著時間的深入,東漢時期的“推薦‘制度成為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個所謂的推薦的標準,不僅在儒家學問和學識上有所善長之外,還要求是一個有道德節操之人,這就使的每個想做官的讀書人都拼了命顯露出自己高尚的那一面。

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應劭《漢官儀》說: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後續為了讓推薦制度有序,並且有章法的推行下去,兩漢朝廷制定了五種選撥標準:

其一,有長時間為父母服喪行為的人:孔子和孟子兩位儒家領袖主張了三年的喪期,這個制度被兩漢政府推行,並且還明文規定,身居要職的政府官員,必須服三年的喪期,沒有這三年的喪期,官員一律不準入職官員,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弘揚孝道,但是有些人卻迂腐的加了六年的喪期,使的這種好制度瞬間變了味道,這樣的事情在兩漢時期屢見不鮮。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兩漢時期的”三年喪期“

其二,有辭讓財富和爵位行為的人:財富和爵位都是世人所追尋的主要目標,但是這些知識分子們卻不以為然,做出了驚人之舉,家裡在分割財富的時候,這些人堅持只要最少的一部分,父輩留下來的爵位,如果按照長幼之分的話,家中的長子應該是第一繼承者,但是長子卻推辭不要,讓給了下面的兄弟。行為背後有動機,不知道這些知識分子是出於道德的高尚,還是想讓這件事情,成為受到朝廷推薦,成為官員的”理由“。這就不得而知,但是他們的目的只會侷限於這兩點,說到這裡,東漢時期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能印證這個標準,孔融不僅讓梨子給長輩吃,得到了讚譽,後續他的為人處事,也成為了他被舉薦成為官員的原因。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孔融讓梨

其三,有行俠仗義行為的人:指的是那些行為上有情有義,很講究的人,譬如說,捨棄生命,為朋友報仇的人。還有一些是冒著殺頭的風險,去給那些被處以極刑的朋友收屍,或者是去為朋友送葬和處理後世的人。這方面我不得不提到劉備,劉備這個人就是很仗義,有情有義,才會先幫北海相孔融解圍,後幫徐州陶謙解圍,或許有人會說劉備這樣做,有政治目的,但是劉備為人確實仗義,不仗義為什麼關羽和張飛會對他死心塌地。劉備的仗義行為最後也被陶謙舉薦為徐州牧。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其四,有廉潔行為的人:這個指的就是一個人做人比較講究,不受嗟來之食,不會去拿財物賄賂別人,做人比較清清白白,為人也光明磊落。說到這裡我們還得提及孔融,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因此做人做事全部按照儒家思想去做,所以說做事情,做人都是輕輕白白,為官的時候也是兩袖清風,他能被舉薦當官,廉潔也是一個主因。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孔融

其五,忠心恩主的人:這個所謂的”忠心恩主“,就是說你如果在朝廷被那位官員看上,他推薦你成為”舉孝廉“後,你就有入朝為官的資格,但是還離當官差一步,就是要想推薦你成為官員的大官效忠,等你效完忠之後,他才會繼續在朝中為你安排好位置,讓你有一席之地,這種情形和日本的武士忠心家主,以及歐洲的騎士忠於伯爵一樣,這個方法也是五種被推薦方法最難的一種,因為這個隨時都要為自己的恩主獻出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第三,士大夫的門第制度。

“士大夫”系統中的“頂層人物“因為看到自己獲得的既得利益,越來越少,便逐漸開始改變推薦的範圍,原先選擇的都是讀書人,或者道德高尚,有情操的人,現在就將範圍縮小了,推薦成為士大夫,或者官員的人必須是士大夫的家庭成員,這樣一弄,使的那些苦讀詩書,道德高尚的貧民之子們,沒有一點機會,使的東漢時代,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階級制度。

注引應劭《漢官儀》兩漢時期推行新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徵召等。察舉即選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準,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後期,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展形成並發展起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東漢末年的兩大強人,一個曹操,一個袁紹,曹操的父親曹嵩給宦官曹騰當了養子,靠著曹騰的關係,成為了太尉,而後到了曹操時,這個時候的曹操並沒有什麼作為,但他還是被“舉孝廉”,入了京師洛陽為官,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曹操是靠他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力,才能夠輕易做官,這也是“士大夫的門第制度”下的一個案例。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曹操因為士大夫的門第制度,成為了官員

再看看看袁紹,袁紹的家世比曹操,更加顯赫,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叔父袁隗,伯父袁成,這幾人都是身處三公之位,位極人臣。這也是“四世三公”名號的由來,袁紹憑藉著“士大夫的門第制度”,輕輕鬆鬆的就被舉薦成為了濮陽縣令。

從西漢到東漢,產生了一種橫跨兩漢時期的新興力量——士大夫

袁紹

<strong>綜上來看,“士大夫”,作為兩漢時期產生的一種新生“政治產物”,是兩漢時期官員最主要的人才庫,西漢主要以品德和能力作為推薦標準,東漢初期則是注重孝廉,到了東漢後期,“士大夫門第制度”則成了被推薦做官的主要依據。而這個制度,使的士大夫的推薦制度,變成了笑話,間接變成了一種“世襲制度”,造成了一種家族氏的“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社會意識形態。


參考:《後漢書·百官志》

《 三國志》

《韓非子·詭使》

《中國人史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