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小型企業復工難江浙企業能否撐起半邊天?

在疫情衝擊之下,一些競爭力較弱、本來就面臨生存困難的中小企業將會面臨停產破產。”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政研處處長宋烜懿看來,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有效復工復產。

2月6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等學者聯合調研,發佈《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思考》顯示,31.08%的企業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88%的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35.96%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能維持 6 個月及以上的企業只有 9.27%。如果疫情持續半年以上,90%的企業很可能歇業或者破產。

2月7日,人社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等發佈《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係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提出“合理分擔企業穩崗成本”。

疫情來勢兇猛,一些企業很難獨立消化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特別是服務行業中的眾多企業以及一些中小微企業承受的壓力更大。特殊時期,需要倡導企業和員工共渡難關,防止出現大規模裁員。

根據多地發佈的復工指導文件,第一批覆工企業大多為疫情防控必需物資生產的相關企業,之後會逐步推進其他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建設工程企業的復工。

1

-THE FIRST-

中小企業復工難

GDP貢獻更難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靜文接受《企業觀察報》採訪時說,“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與2003年非典疫情既有相似性,又有明顯不同,預計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將比非典疫情更大。”

王靜文表示,非典疫情主要發生在2003年二季度,當季GDP增速較一季度大幅下降2個百分點至9.1%,三、四季度逐漸回升至10%,表現出強勁韌性。

此次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強度要大於非典期間,不過本次疫情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而一季度的GDP佔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於全年的影響。

我們傾向於認為,此次疫情將導致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1.5-2.0個百分點,即GDP增速為4.0%-4.5%之間,下半年則逐漸回升至5.5%左右,即疫情短期對經濟產生劇烈衝擊,但不會改變中長期增長趨勢。

在看似不會影響長期GDP增長預測下,又有多少中小型企業還能為GDP做出貢獻?

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認為,中小企業無論是在經營規模、資產總額還是員工人數方面,都處在相對較弱的狀態。大部分中小企業需要依靠產業鏈和旺盛的市場需求謀得發展,如果產業鏈調整、市場需求下滑,它們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月14日,全國平均復工率約為42%,復工率指數較高的雲南、湖南、貴州、西藏等地也僅在70%上下。而在經濟發達、外來人口多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五座城市,復工率均不足40%。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第二產業全面復工難度較高,到2月底,有效復工可望達到80%。

“據我瞭解,有些企業即使被批准復工,也沒有真正實現復產。”據宋烜懿介紹,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為很多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員工大多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回到工作地時需要經過嚴格檢查和隔離,而企業因為需要承擔很高的風險和費用成本,寧可暫時不復工。

其二,中小企業面臨最主要影響復工的因素是產業鏈不完整。“運輸環節上,物流還沒有完全恢復;原材料上,由於多數企業從全國甚至全球各地採購,物流、人工不足等因素導致企業原材料短缺,加之企業原材料庫存不足,以及上下游企業尚未復工,都導致中小企業很難實現真正復工復產。”宋烜懿說。

寧波某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外貿從業員馬芳因(化名)向《企業觀察報》坦誠:“受疫情影響目前沒有開工,但還會陸續收到客戶訂單。我們一般會和客戶解釋這次疫情較嚴重的區域是湖北武漢,我們地區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由於國家政策和為了防止疫情擴大目前只能在家辦公。生產線需要等工人回來才能開始。我們的工人主要來自安徽阜陽,目前很多還出不來。至於什麼時候可以復工也說不好,遞交了復工申請,但是政府還沒有批覆。”

同樣,在浙江義烏經營五金的溫州老闆陳程南(化名)告訴記者,“這次疫情浙江溫州成了重災區,自從封城之後便只能等通知。除了自己出不去,多數來自廣西和貴州的員工同樣也無法到崗”。

當前復工難的首要原因是人員流動受到限制。比如,不少農村和縣域地區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導致農民工無法出行,而這部分人群恰恰是製造業和城市服務業的主要從業者。

據交通部公佈的數據,春節後農民工返程客運量約為3億人次,截至2月14日已經返程約8000萬人次。也就是說,目前農民工返程比例不足3成。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預計,約1.2億人次將在2月底返程,3月以後返程人次約1億多。

為解決企業用工問題,各地政府頻頻出臺措施,協助外來務工人員返工。

比如,浙江省溫州、寧波、嘉興、舟山、台州等城市對返工人員推出“包郵”政策,鼓勵企業包車接回外省員工。溫州市表示,企業出資包車接員工的,按政府、企業2:1比例分擔車費;寧波市規定,外來員工自行返甬,乘坐二等座以下火車、長途汽車、客輪等交通工具的,按票價的50%予以補助。義烏市承諾對2月22日前通過高鐵、客運汽車方式返程的企業員工,給予全額車票補貼。

除人員難以到位之外,防護物資不足的問題也直接限制了企業復工。不同於互聯網公司和新興經濟企業,實體制造業無法遠程辦公。在疫情持續期,空間密閉、人員密集、接觸頻繁的工廠生產線,防護難度尤其大。

中小型企业复工难江浙企业能否撑起半边天?

2

-THE SECOND-

中小微製造業“全部放假”

浙江溫州某閥門民企生產負責人盧萌(化名)告訴記者:“製造業完全沒有辦法線上辦公,工廠目前是完全放假狀態。目前最難的是企業租金不可能會免,好在自己家沒有貸款,不然就更難了。相比以往一個月產值大約100多萬元,現在沒有了。”

那麼疫情之後,企業是否會考慮結合新設備降低因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損失?對此,盧萌表示:“除非是全部自動化生產,但是這種設備很貴,操作起來也不方便,還是要靠人去做。如果真的全部實現高科技製造,那就是3D打印的時候,估計就不需要我們的廠子了。”對於只有50人左右的工廠,投入和產出不能成有效正比,這次疫情的損失在盧萌看來只能當作少賺點錢。

根據浙江之聲微博2月1日消息,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相關通知,對配合疫情防控的所有權人,在該商位本輪協議基礎上,免費(商位使用費、物業費)順延16天。

2月5日億邦動力消息,疫情當前,被聯合國、世界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等權威機構稱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小商品城暫定於2月21日開始營業,這讓不少原本注重線下市場的商家們發力線上。在春節期間,義烏購平臺的流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0%。

據瞭解,“義烏購”是義烏小商品城集團的線上商城,其註冊用戶皆為其小商品城內線下商戶。目前,義烏購平臺採購商註冊用戶數超過330萬,平臺日均活躍採購商數量近10萬。義烏購總經理王建軍介紹稱,目前平臺已經開啟“雲辦公”模式,並計劃於2月10日正式復工。

“如果2月21日能復工,損失不大。往年2月21日前也是不穩定期。“陳程南說。

與陳程南一樣同在義烏經商的王朝俊(化名)告訴記者:“如果疫情還要持續很久,估計今年就不怎樣了。”

王朝俊在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租了7.5平方米的半間商鋪,需要交付13萬/年的租金。他說,“按照順延相關通知所說市場能順延16天當然好,但如果市場開工,卻與溫州是否放行時間不同步,這中間的損失只能自己承擔。”好在王朝俊屬於個人經營,員工基本上都是家屬,不存在員工返工難或招工難問題。

在義烏經商的王朝俊、陳程南與多數在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們一樣產品多為銷往國外,並做著外貿生意。

其中,王朝俊註冊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線上平臺義烏購,但並沒去打理。他告訴記者:“義烏購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先看產品,然後會去商鋪直接購買,真正在義烏購上下單的很少。”除了義烏購,王朝俊在阿里巴巴上也有電子商鋪。

據浙江溫州中科包裝機械公司外貿員林豔(化名)透露,外貿行業淡旺季不明顯,訂單取決於展會時間。因為產品價格高,所以下單週期較長。

馬芳因告訴記者,目前還不能判斷疫情對他們公司外貿的影響有多大,但是肯定是有的。據馬芳因瞭解,目前3月份的上海國際建材展會和4月份的廣交會延期了,也可能會取消。客戶可能因為疫情會選擇不來中國參展採購。雖然陸續收到客戶的訂單,但工廠不能開工就沒有貨品可以交付。

3

-THE THIRD-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中小型企業將面臨諸多難題。

面對疫情,王靜文提出,政策應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由於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外部環境等方面的不同,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將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政策必須加大逆週期調節,做好風險對沖。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除了擴大專項債規模、上調赤字率之外,還可考慮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貨幣政策應靈活適度,可擇機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同時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防止失業問題惡化,從而共同為企業復工復產創造良好環境。

相關主體必須共克時艱。疫情之下,幾乎所有經濟部門和經濟主體都受到負面衝擊。面對這一不可抗力,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應攜起手來,共克時艱,共同分擔壓力和損失。金融機構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部門要強化融資擔保等服務,監管部門要適當調整監管政策,把“幾家抬”轉化為“幾家扛”,共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重點關注中小企業。據螞蟻金服線上小微調研,80%的小店表示面臨資金缺口,大部分缺口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70%的店主認為有資金支持的話將可以渡過難關。

因此,在大型企業之外,金融機構應給予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多的關注,通過加強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便利快捷的優勢,儘快開發疫情期間適合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產品,滿足中小企業需要。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魏江表示,要正確理解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生存能力強”的前提,那就是“不發生突發性事件”。當出現突發事件時,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就相對較弱。

當下,中小企業要“突圍”發展,建議按照以下思路:

一是降庫存。想辦法把死錢變活錢,逐步出庫存,比如打折出售存貨。

二是與員工協商工資。採取向員工“借錢”,以後按定期利息連本帶利還給員工的方式渡過難關。

三是間接融資。向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少量借貸。

四是與大企業合作。通過靈活用工、靈活融資,把資源盤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趙忠提出,面對疫情,中小企業一定要抓住責任、共濟、轉型、底線等關鍵點來實現發展。

責任,就是要承擔社會責任,按照黨和國家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只有疫情控制住了,企業經營的宏觀經濟環境才會改善。

共濟,可結合疫情防控時期的市場特點,與居民和社會需求仍然旺盛的企業、行業合作,提供配套和上下游服務,用好用足各級政府出臺的政策。

轉型,要進一步審視企業的業務類型、經營中的風險點,依據新的經濟形勢、市場需求和技術手段及時進行經營轉型。

底線,在特定情況下,中小企業要有底線思維,有及時止損的勇氣和決心,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以圖東山再起。

企業復工難在哪裡

企業復產復工難,到底難在什麼地方?每經特約評論員舒聖祥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企業復工復產難,首要因素是“人流”“物流”不匹配。一方面外地員工回不來,另一方面原材料進不來。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暢工作 確保人員車輛正常通行的通知》,各地交通封鎖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對於什麼地方的人不讓進、什麼地方的人必須隔離多久,依然是各自為政。比如有的城市,甚至將疫情並不嚴重但靠近湖北的地區列為重點疫區,來自這些地方的人,要麼根本進不了這座城,要麼進不了這座城市的小區。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但這些“各自為政”的措施,無疑影響了人力資源的流動;同時,各地相互封鎖,也影響了物流的順暢,從而引發企業的原材料困境。

其次,企業復工復產難,可能在於審批環節過於繁瑣。抗擊疫情之下,有的地方的奇葩證明又回來了,“九龍治水”也回來了。這種“九龍治水”多頭操作的方式,一旦將來出事,相關部門的確是把責任分攤了,可是企業也更折騰更困難了。

再次,企業復工復產難,可能在於自身承擔的壓力過大。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一些地方傾向於將復工後可能出現問題的責任,一股腦推給企業。

一些地方有規定,如果復工,員工有一個確診,不僅要算工傷,整個工廠都得隔離。隔離期間工資、社保要照付,確診員工醫藥費也要企業付。而且,集體寢室要一人一間房,宿舍不夠要去包賓館,加上口罩、消毒液等各種防疫物資費用,說不定,復工造成的損失比停工還要大。

企業要生存,員工要吃飯,經濟要穩定,長時間大範圍的完全停擺,是經濟社會不可承受之重。在有效落實防控要求的基礎上,防疫、復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如何破解上述三方面難題?

首先,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打破各地各區域各自為政,促進人才儘可能自由流動,比如,四川與廣東、浙江建立健康檢測互認工作機制,就是一個好的探索;同時,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地要避免人為原因造成物流困難。

其次,企業復工復產審批程序必須簡化,不能再出現前述一個企業申請復工復產要蓋八九個公章的現象,而要進一步優化流程,要像很多地區政務服務中心那樣,實行“一站式”辦理,避免企業“東奔西走”,不能人為影響復產復工進度。

最後,企業復工復產後的“壓力”,相關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兜底”,給企業吃下“定心丸”。只要是履行正常程序復產復工的,都應該政企權責共擔,從而減輕企業壓力。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