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金融智庫看疫情」劉典、蔡英傑:巨大反差!疫情前後的僥倖與恐慌

本文大概1500字,讀完共需

2分鐘

「金融智庫看疫情」劉典、蔡英傑:巨大反差!疫情前後的僥倖與恐慌

作者劉典、蔡英傑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實習研究員,本文刊於2月24日中國財富網,原標題為《小概率事件中的僥倖與恐慌》。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引發普遍關注。在疫情暴發的初期,人們對待疫情不以為然,認為新冠病毒可防、可控。即使疫情處在高暴發期,安徽、廣東、福建等多個地區依然有家庭若無其事地進行家庭聚餐,進而引發了數十人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感染疫情。“大膽”的背後是對疫情心存僥倖,是對疫情大規模傳染可能性的嚴重低估。

「金融智库看疫情」刘典、蔡英杰:巨大反差!疫情前后的侥幸与恐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樣的小概率事件在全國範圍暴發以來,其感染人數遠超非典時期的數字。各地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全面封鎖小區、村鎮,延工延學。一時間,口罩、酒精、消毒液成為了最熱門的“年貨”。部分社會群體在疫情前期抱有的僥倖心理,與疫情暴發後的極度恐慌情緒形成了巨大反差,揭露了人們面對小概率事件前後的對疫情認知的兩極化。

類似的行為在金融市場中經常有所體現,尤其在“股災”中更是淋漓盡致。牛市的高歌猛進往往使得投資者自我麻痺,忽視了黑天鵝事件的潛在風險。由於人的有限理性和動物精神,羊群行為的本質並沒有變。股市的閃崩往往引發群體性的恐慌情緒,投資者普遍預期凜冬將至,熊市在即,紛紛拋去手中的籌碼。於是,過度的悲觀預期對市場造成嚴重的“踩踏”,引發“螺旋效應”。

在小概率事件發生前,人們往往低估它發生的概率,甚至完全忽略。但在事件發生時,人們又傾向於高估事件帶來的衝擊,這幾乎是歷次金融市場動盪的真實寫照。

武漢疫情大規模暴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疫情初期地方相關部門應對病毒的傳播情況心存僥倖,錯過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時機。在全面暴發之前,許多人傾向於相信不會再重演2003年非典疫情這樣的小概率事件,低估了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而當疫情頻繁出現在人們眼前時,一些地方政府和公眾又開始出現一些過度反應,嚴重影響地方經濟的正常運行。

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時代任務的緊迫性。儘管我們經歷了非典的疼痛,但從疫情暴發以來的應對情況來看,我們並沒有在此之前制定一套完備有效的應對方案。從武漢疫情的發展始末來看,我國各級政府機構以及普通民眾在應對小概率事件時缺乏風險意識和防範意識,未能提前做好防範工作和應急處理。

現代治理體系要求以充足的專業知識和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來應對社會發展道路上的不確定因素,相比於經濟社會的進步,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觀念的轉變顯然更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歷程。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從事前積極防控和事後有序處置兩方面入手,重在事前防控。

事前防控中最重要的,從金融學視角來看,就是要把新冠疫情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納入風險定價體系,即不能存在未知的未知。即便有,我們也要從排查內因和排除外因兩個方面入手,爭取對這個未知的未知事件定價,只有納入了定價體系,我們才知道怎麼防範它。

目前,疫情已經得到一定控制,但疫情還未消散。對於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工作,要謹慎考慮疫情防控階段存在的小概率事件,防範病毒傳播過程中出現其它不確定性因素。針對可能發生的極端事件,要及時完善風險對沖機制,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處理方案。在這樣一個全球化不斷加深的時代,我們要全面提升國家治理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更有把握地面對未來新的風險和挑戰。

(劉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經濟治理、帝國與國際法史等。著有《“一帶一路”故事·發現與交融》、《政策溝通:國際合作引擎》、《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