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有可能长期伴随人类吗?如何应对?

用户9079857134311


虽然我不是专家和医生,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个病毒肯定是要长久伴随人类了,就像一个新的物种产生,

虽然人们已经极力的扼杀它,但是他毕竟是细菌,

在人类身上可能要人命,在别的动物身上也许

它是有益的,也许它会跟随人类的发展不定期的爆发。



极点乐


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新冠病毒很大可能长期伴随人类。

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将非常大。

一、病毒存在的历史远超人类,它们非常狡猾,很难彻底消灭

地球有着约45亿年的历史,在病毒与人类共存的百万年以前,病毒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

自从以地球主人自居的人类出世,病毒就在与人类不断地斗争中,双方共同繁衍发展并生存下来。

每个人的基因中有8%来自病毒,这是人类祖先与病毒厮杀的痕迹。

在攻防战斗中,双方也有合作。

海洋中的聚球藻,是一种海洋中含量丰富的细菌,地球上有1/4的光合作用都是由聚球藻承担,这种藻类的DNA中一种重要的起光合作用的蛋白,基因就来自病毒,而由病毒基因带来的氧气,大约占地球总氧气的1/10。

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人类的唯一一次胜利是消灭了天花。

由天花病毒导致的天花,最早记录是3000-4000年前的古埃及,之后席卷世界各地,导致无数人死亡、失明、毁容

1796年,被称为疫苗之父的爱德华•琴纳,为一名八岁男孩接种牛痘,成功地让人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

琴纳在1798年出版了《关于牛痘预防接种的原因与后果》一书,在书中,他首次使用了

病毒(virus)一词。

直到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宣布:人类已经彻底摆脱了天花的缠绕。

疫苗之父的爱德华•琴纳

二、人冠状病毒同样不是那么容易被消灭

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目前的资料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

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身上分离出来,并在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

在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之前,共发现15种冠状病毒,其中感染人类的有六种,以下四种:229E、NL63、OC43、HKU1,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导致人出现普通感冒,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多年。

新冠病毒之前六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均是从动物传染给人类

而另外两种SARSr-CoV、MERSr-CoV则较为可怕。

2002年底到2003年8月发生的非典型肺炎SARS,全球共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感染人数共8422例,死亡916例,平均病死率为10.8%。

而另外一种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MERS,又称中东呼吸综合征,虽然传染性比SARS弱,但毒性更大。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总共报告了2468例感染病例和851例死亡,致死率高达34%

SARS的消失,并非人类发现了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而是隔离的措施占据了首功。SARS的消失如同一阵风,如今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出现了,但我们无法说它被消灭了,因为事实上我们对 SARS 病毒为什么会消失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MERS,人类则没有这么幸运,它并没有快速消失,还在不时造访人类。

这么多冠状病毒都没有消失,我们仅仅凭着十几年前SARS的谜一般地离去,就以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也会离开人体,显然有点一厢情愿了。

我们必须做好与其长期斗争的准备!

比尔•盖茨的2015年关于病毒的演讲。疫情让我们觉醒并做好准备。

三、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使其容易长期伴随人类

新冠病毒有着高隐蔽性、高传染性,以及低致命性的特点。

1、高隐蔽性。

高隐蔽性来源于潜伏期及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为1-14天,多数为3-7天,极少数存在超长潜伏期。

在潜伏期内,病人没有发热、咳嗽等不适,谁也不会防备,此时的病人就是一个“行走的传染源”,使隔离防控没有针对性。

还有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初期呈现“起病不重”的特征,只有乏力、干咳、食欲不佳等轻微症状,而测体温正常。这让在小区、路口、医院等处的体温枪无用武之地,容易发生感染。

此外,新冠肺炎的症状初期并不易与其它病毒性肺炎相区别,而作为诊断标准的核酸检查,又存在漏诊的几率,导致各地出现咽拭子核酸检测“两阴”或者“三阴”,最后才阳性确诊的病例。

一般来说,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如果出现两次阴性,则基本可以排除感染可能。

而在青岛报告过,患者做过两次咽拭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第三次弱阳性,第四次才阳性确诊新冠肺炎。

确诊难度大同样增加了病毒的隐蔽性,使的一些传播案例显得像是“凭空发生”一样。

2、高传染性。

新冠肺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已经确诊了七万余病例,这远远大于SARS及MERS的传染性。

高传染性让病毒更容易进入下一代宿主,防控更为棘手。

3、低致命性。

现在新冠肺炎的全国死亡率大概是2.8%,其中,湖北地区3.3%,非湖北地区,0.7%。死亡率远远小于SARS及MERS。

而病毒的这种低致命性,更容易让病毒适应人体,与人体达成长期共存的状态。

如果一种病毒兼具很强传播性和很强致命性,它有可能成片杀伤人类。人死了,病毒也无法独活。人类也会集中力量对付这样的病毒。最终,它不太容易在人间持续传播。

通常来讲,随着病毒的传播,病毒的“毒性”都是减弱的。当发生第一次跨物种传播后,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体,病毒会发生一些变异,其中高毒性的变异会导致宿主和病毒一起死亡,使传播中断;而低致死、高传染的变异则有可能与人类实现最大限度的共存。

就像四种低致病性冠状病毒,有可能就是类似SARS、MERS及“新冠”的病毒,经过无数代变异后形成的结果。

4、其它,如传染源仍不清晰。

虽然目前认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但从蝙蝠如何跨物种传染给人类,仍有很多谜团未能破解。

华南农业大学曾发布消息,认为穿山甲为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但仍未最终确定。

另外,关于“零号病人”的追溯也并不明朗。“零号病人”指的是第一个受感染,并且开始散播病毒的人。找到“零号病人”,才能了解其接触了哪些野生动物,更好地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源,防止新发病例。

正是存在以上特点,新冠病毒将有很大可能长期伴随人类。

《Science》在2月5日发表的文章同样强调了达成“共存结局”的可能性。文章称,“在广泛传播之后,该病毒可能在人群中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就像其他四种导致普通感冒并偶尔引起新的爆发的冠状病毒一样。”

四、如何应对

1、一方面,应设法阻止病毒传播,主要是三种方法:疫苗、药物和隔离。

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也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的最强武器是隔离。

而一旦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可能就需要调整目前的防控策略了。

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说到:“如果它(新冠病毒)确实是传播力非常强,而且非常持续的话,我们做很多事情也逆转不了的,那变成常规化管理就行了,我们不会因为一个季节性流感就把城封了,将来的最坏的一种结局就是这样。”

当新冠病毒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不可能永远封闭武汉,不可能永远躲在家中。

所以,现在,一些科研攻关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研制疫苗。开发出一个有效的疫苗可能需要很多年,即使紧急情况下加速开发,也最少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

研制出针对这种病毒的特效药物,也同样如此,即便是美国的半成品瑞德西韦,其双盲临床试验结果也需要四月底才能出来。

如果认为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有必要研究,一旦病毒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离开,到时再研究,就错失了宝贵时机!

2、另一方面,如果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也不应过于恐慌及担心。

人类在与病毒的战役中,人类固然没有能清除消灭病毒,病毒同样也没有灭绝人类。人类和病毒之间是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互相筛选的结果之一,就是病毒毒性越来越弱,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而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敬畏大自然,学会与其它动物的和谐共处。不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其它生物与人类共同的家园,不要捕捉、进食野生动物,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及平衡,人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否则,人类真有可能像《血疫》中作者所说,被地球视为一种不被欢迎的寄生生物,派出病毒来抹除人类的存在(注:《血疫》又名:《埃博拉的故事》)!

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血疫


王成大夫


不是有可能。是肯定与人类共生。根据新冠病毒的感染特性,特别是潜伏期仍然可以传染,人类是无法彻底的消灭病毒。除非病毒自然消失。可以这么说想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将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巨大工程。研制出疫苗接种,如疫苗无法完成,只有人力控制传染速度和人员传染数量,有序治疗,理性接受,避免引起二次恐慌。


证真证伪黄酒生产


我从抖音看了有许多这方面专家说有可能长期有,毒性强不我也不知道,最近都是用确诊已康复的人捐的血提取来救命的,但珍贵,还是希望有一种或者两种疫苗像种水痘一样人人一针促进预防抵控吧……或者降低病毒的毒性,要不有特效药也好。


出海红月


觉得不必过度焦虑,病毒与人类共生很正常。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以前的生活比现在还要艰苦,没有现在先进的科学和医疗技术,但都坚持下来了,活下来了。此次新型病毒被感染致死的群体通常大多数都是有病史、过度劳累、免疫力低的人,这就告诉我们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是很重要的。但无论如何,一定不能过度焦虑,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弄得每天都神经兮兮的,这样子的话即使没被感染,自己也会被自己的心理压力压垮的。


蜡小笔


中国农民早就研究成功了,无人相信,而且必须临床验证。去中医科学院查,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号转签收的俺的研究资料及三百多年的手写毛笔字古方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