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海戰中潛艇+導彈的作戰模式能否取代航母和飛機成為主流?

簡單的知足


海戰是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有關制海權,蘇聯和美國人都曾進行過探索,蘇俄比較側重於發展潛艇,尤其是核潛艇,通過海基核威懾保障國家利益的拓展;美國人則更注重發展以艦載機為核心的航母打擊體系,強化全球海域控制和作戰能力,同時兩國對於潛艇和航母的發展認知有自個的理解,兩款不同類型的裝備皆有發展。不過當前海戰模式下,國際上普遍認為航母打擊群的威懾力和實戰效能更突出一些。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潛艇和航母這兩款主戰武器。首先來看看潛艇,潛艇誕生的歷史其實也並不短,在一戰中就已經得到使用,在一、二戰期間,比如德國海軍的潛艇“狼群戰術”在海上力量與盟軍相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舊給予了盟軍海上運輸線極為慘重的打擊,先後有數百艘艦艇葬身於海;再比如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期,美國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除了動用到傳統海軍艦艇之外,潛艇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終到二戰後日本清晰的認識到潛艇的作戰效能,在注重發展自身潛艇部隊的同時,打造了亞太首屈一指的反潛作戰體系,被軍迷戲稱為“美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成為亞太應對前蘇聯核潛艇的中堅力量。

由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梳理出,潛艇的作戰樣式更多的側重於制海作戰,強調的是對某個預定海域的水下控制能力,作為一種機動力量來使用。潛艇當前主要有常規潛艇、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三大類;其中戰略核潛艇是海基核威懾的中堅力量,主要用於核威懾和核打擊任務;常規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使用大致類似,兩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續航能力上,常規潛艇即便是裝備了AIP系統的潛艇在水下也就十幾天的時間,最長的極限記錄也就是20天,核潛艇則不存在,理論上具備無限巡航的能力,最長水下航行記錄長達90天。

潛艇在制海作戰中,通常憑藉其水下潛行帶來的隱蔽性達到出其不意的攻擊效果。主要作戰樣式有海域封鎖、隱蔽伏擊、航道佈設水雷以及水下戰備巡邏等等;通過隱蔽接敵,對某個海域形成控制能力,因為反潛作戰是當前公認的難度最大的作戰樣式之一。潛艇的武器主要有魚雷和潛射巡航導彈,魚雷的口徑普遍比較大,通常使用533.7mm口徑,一枚即可重創一艘中型作戰艦艇。

再來談談航母,航母是以艦載機為戰鬥力核心的遠洋制海裝備,其通常以體系健全的航母打擊群的形式出現,編隊中涵括了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高速補給艦以及攻擊型核潛艇,形成了空中、海上和水下立體攻防作戰體系,兼顧了防空反導、對海打擊、搜潛攻潛、電子對抗以及對陸打擊等多重作戰功能,屬於現代海戰的多面手。

美國總統每遇到危機,首先會問最近的航母在哪裡。航母成為美國推行其價值觀、美元貨幣體系以及霸權主義的急先鋒,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搭載有四部蒸汽彈射裝置,可以在2秒內將飛機速度由0增加到300公里每小時,大約20秒即可讓一架艦載機升空,正是如此,尼米茲級航母單日最大起飛架次可以超過150架次,實現對上百個目標的突擊作戰。我們以艦載機作戰半徑劃設控制範圍,尼米茲級航母的預警控制範圍為,E-2C艦載預警機前出300公里加上機載雷達探測距離,保守可達到600公里,控制海域面積可達113萬平方公里;艦載攻擊機制空作戰半徑通常在450公里左右,控制海域面積在60多萬平方公里,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現代潛艇+導彈的模式,航母+艦載機的模式更加齊全。潛艇無論搭載導彈還是魚雷,都是典型的制海作戰裝備,也只能用於制海作戰。然而現代制海權是由海上制空權和制海權兩部分組成的。細化下來,制海權按照空間維度劃分又由海上制海權和水下制海權兩部分組成,潛艇的作戰使用只有水下制海權這一部分,對於一些反潛能力比較弱的國家,還能獲得部分的海上制海權。綜合上述,可見潛艇的作戰應用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尤其是嚴重缺乏制空作戰能力,這就從本質上限制了其無論如何發展也取代不了航母模式,只能相輔相成並存。

除了作戰功能的侷限性之外,在作戰持續性上潛艇也略顯的不足。一個航母打擊群的綜合打擊能力可以堪比一箇中等國家的空軍,其艦載機、護航艦艇所搭載的各類彈藥基數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基數;而潛艇目前載彈量最大的美國由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改裝而來的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多也就攜帶154枚戰斧巡航導彈、64名特戰隊員以及2艘微型特種潛艇,其餘的潛艇,常規動力潛艇最大噸位也就3000來噸,能夠攜帶的魚雷和導彈也就24枚左右,攻擊型核潛艇噸位略大一些,但是攜帶的彈藥基數也大致就是這麼一個水準,154枚導彈的攜帶量在航母編隊中只能算的上是九牛一毛。

直觀點對比,一個航母打擊群一天可以打擊數十個目標,而一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154枚戰斧巡航導彈兩枚攻擊一個目標,一艘艇也不過是77個目標,這僅僅是一艘航母對地打擊模式下一日的打擊數量,在持續作戰中的劣勢一目瞭然。潛艇受制於技術,截止目前發展的噸位最大的也不過3萬噸多的俄羅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噸位上的差距限制了其載彈量,也從本質上限制了其持續作戰能力的拓展。

由此可見,無論日後潛艇+導彈模式如何發展,取代航母+艦載機模式是不可能的,這兩種模式只能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效能,最終是以相輔相成的局面並存。


鷹鴿分析


潛艇+導彈是先鋒,航母+戰機是後繼有人,陸軍+空軍是第三梯隊後繼有人。太空軍是預備隊更是後繼有人(機器人),舉例說,太空智能軍白天在太空遊玩,夜間從太空奔襲敵人的地下堡壘裡爆炸了,這很神奇、很神秘、很有威攝力。讓敵人奈何不了我們中國。這是我對制地權、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制太空權的融會貫通的認知。[大笑][靈光一閃][微笑][霧霾][偷笑]


太陽昇大哥哥


不能。

航母和飛機組合本身具有戰場情報蒐集能力。飛機在空中除了進攻,還可以具有威脅作用。而潛艇是無法蒐集敵方信息的,導彈除了作戰就沒有別的用途了。

海軍除了作戰,還有威懾作用。潛艇主要在水下活動,靠隱藏自己發揮戰鬥力。根本沒有現實的威懾能力。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只能是中小國家進行海戰的主流模式,對大國間的海戰將全系統的對抗,這隻能是對抗中的一個系統而己。


望遠發現探索人生樂趣


不行!航母中國需要!而且十萬噸核動力!


嚴金臺


未來戰爭永遠不會取消空中力量的


成雙木林


不可能,奇兵永遠是奇兵!


家有一寶no1


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