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死亡率,中醫必讀:疫病“心衰”的辯識!(收藏)

章次公師經方大師曹穎甫,原系經方派,對《傷寒論》《千金方》等用力尤勤,治溫熱宗陸九芝《世補齋醫書·廣溫熱論》。但臨證中,他發現有些病用經方不但治不好,反而越治越重,不得不嘗試用清代溫病家的時方,卻時常效果顯著。

他深有感觸地說:“吾儕早年受其濡染,以為溫病兩候之外,皆是誤治致之。嗣後親友中有寒熱甫起即邀診者,愈治癒重,麻桂、青龍、梔豉、芩連、白虎,無不備嘗,終歸無效而已,始恍然葉氏創輕靈纖巧之劑,實不得已而為之,非故與仲景立異,亦非仲景之叛徒也”,“若必以仲景為千古不易之聖哲,則吾國治傷寒之法,必自劃於二千年以前,而凌蔑此後之師法”。

章次公認為寒溫是完整的體系,溫病學說是《傷寒論》的延伸與發展,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溫病以衛氣營血四字為綱領,其歸納證候的方法,憑藉客觀的事實,固與仲景之劃分六經,異曲同工者也。”

不論寒溫,久病者顧護心氣

《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病,少陰病是傷寒六經病之一,是六經中最後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以心腎虛衰為特點,虛弱是少陰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

其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較多見是寒化證,治療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用四逆湯,主藥是附子,大熱。溫病治療用藥偏涼性寒性,通常不用熱性藥;且傷寒和溫病都重視病期,傷寒按照六經施治,溫病按照衛氣營血施治。章次公開創性地提出要重視患病時間:處於同一病期的人,患病時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患病時間若不長,有可能符合一般的治療規律;若患病時間較長,病人正氣衰微,仍按照一般規律去治療,就有可能失誤。此時要優先考慮救治病人的正氣。他認為,當溫病發展到一定程度,病人的心力極度衰竭時,應該引入少陰病的治療方法,回陽救逆,因為此時救命先於治病。

在外感熱病治療中,章次公重視扶正強心,保護陽氣。因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是維護人體生命的樞紐;心臟功能的維持,全在於陽氣充沛,陽氣充沛心臟才能晝夜不停地搏動,鼓動氣血運行到周身血脈。如果心氣虛弱,氣不運行,血行障礙,就會出現諸多病症。培補心氣,是保證心臟功能的第一要素。

章次公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深刻認識到熱病保護心力的重要性。患者如果得病時間較長,或者病得很重,正氣消耗殆盡,身體極度虛弱,千鈞一髮之際,病情能否好轉的決定因素已不是熱度高低,“只有扶持正氣最為緊要”,“正氣旺盛則生,衰竭則死”,必須著力扶正強心,保護陽氣以固陰液。

章次公融寒溫於一爐,以傷寒心陽虛衰之論,補溫邪傷陰不足之見。並且能參合現代醫學理論,認識《傷寒論》少陰病的實質:“少陰病的主證是脈微細,但欲寐,已出現了生理機能衰退的現象,病人已缺乏正常的抵抗力,循環機能障礙”,並指出“少陰病必須挽救垂危的心臟”;同時“溫熱家也存在著缺點,即他們對心力的維持顯然重視不夠,誤以傷寒為熱病,過分拘泥為寒所傷,因此對溫病現少陰、太陰等證候時便覺左右為難”。

可以說,他對溫熱病維護心力的學術見解獨樹一幟,對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辨析入微識“心衰”

章次公對溫熱病將要出現心衰的某些體徵,獨具慧眼,辨析入微。尤其在脈診、神識表現和胸痞的闡發上甚為精闢。

他認為,審察是否心衰,舌診尚不足憑,辨證之要在於望神色和察脈象。若神氣蕭索,脈來糊數,或脈沉細而不鼓指,或兩脈有歇止,或脈微欲絕等,都表示患者正氣不支,必須著力扶正強心,保護陽氣以固陰液;若猶豫不決,勢必兩敗俱傷;若投清溫開洩,則病人性命不保。

溫熱病出現心陽虛的神識症狀,因邪熱纏綿,虛實夾雜,很難區分,而章次公尤善辨析識別:“熱雖不高,而合目有迷濛狀”,“與人問答,有意識者半,不知所云者半,合目則譫語頻作”,“終日譫語不休,神煩不寧”,“面色蒼然,神氣蕭索”,“精神萎靡”,“神志時明時昧”,對溫熱病的神識辨析何等細緻入微。

另外,溫病見胸痞證者有虛實兩端。章次公說:“溼溫症之悶大別有二:熱度高時,心臟不強之悶,其脈多虛弱;熱不高亦悶者,營養缺乏居多,仲景稱為虛痞。”寥寥數語,道中了辨析胸悶之機的真諦。

附子配生地救溼溫便血

針對熱病容易傷陰的特點,章次公常以甘寒(如生地、麥冬)、甘溫(如黃芪、黨參)並用。出現心衰時,章次公果斷採用溫陽強心等措施,甚則加附子保護心力。附子因能起沉痾、拯垂危而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古代醫家中最善用附子者當推張仲景。章次公為了解附子的藥性,不顧生附子的毒性,親自品嚐,成為使用附子的高手。

一位李姓患者,發高燒,臉燒得通紅,大便顏色鮮紅,整天神志不清,說胡話,生命垂危。章次公診斷,這是溼溫最嚴重的合併症:腸出血。

一診用黃柏、銀花炭、馬齒莧、滑石等清熱整腸,所幸的是清腸見效,患者不再便血;但高熱不退,神煩不寧,時見神志不清,面容黃晦,脈搏細數,表示患者正氣衰竭,病勢兇險。此時再用苦寒香開之藥,已經沒什麼效果了,必須著力扶正強心,保護陽氣,顧護陰液。

於是章次公下了一著險棋:開出“全真一氣湯”,毅然舍病救人,作萬一之想。全真一氣湯是《馮氏錦囊秘錄》方,由熟地、麥冬、白朮、牛膝、制附子、人參六味組成,作用是扶正滋陰,攝納元氣。

他略作加減,改熟地為鮮生地。因為此時患者津液乾涸,心臟衰弱,若單用附子強心,則其津液更加乾涸;若專滋津液,又對心臟衰弱沒有治療效果。附子與生地同用,雙管齊下,心臟既得維持,津液亦不至於乾涸,實為兩全之策。

四診之後,患者熱度退下來了,神志也逐漸清醒。至六診時體溫恢復正常。七診後基本康復了。

“全真一氣湯”是參附湯、生脈散加味,溫陽而無升浮之弊,育陰兼有化氣之功。治療溼溫重證,只要有心衰跡象,章次公多用“全真一氣湯”化裁,高熱亦在所不忌,也確能收到熱漸退、心臟功能漸復的療效;若兼有神志昏迷,胡話不已,則加用膽南星、川貝母、遠志、菖蒲之類,甚則加用紫雪丹,挽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

紫雪丹由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現已代用)等組成,附子與之同用,可謂是附子與清熱藥配伍的極致了。治這等危重病候,敢如此用藥,足見章次公的膽識。

然而,溫熱病用附子非治療常規,是權變之法。熱病用熱藥,猶如抱薪救火,難免遭人非議,但只要有利於患者,章次公便無愧於心。可有些患者因附子燥熱而不敢用,章次公便仔細篩選其他藥物。他剖析喉科用藥六神丸的配伍,認為牛黃不僅有清熱解毒、芳香開竅、利痰鎮驚之功,還有強心的作用;蟾酥不僅攻毒消腫,辟惡通竅,還有強心、升壓、興奮呼吸的作用;麝香亦具強心回蘇之功。故指出:“六神丸並可興奮心肌與腦神經”,“熱病心力衰竭用附、桂則人畏懼之,用六神丸既能強心,又不遭謗。”熱病心衰或中毒性休克用之,每奏良效。

文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劉南燕 編校/小竹茹

降低死亡率,中醫必讀:疫病“心衰”的辯識!(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