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婚姻是一襲華美的袍,這是面子。爬滿了蝨子,這是裡子。

這句話用來形容電影《消失的愛人》中艾米和尼克的婚姻恰如其分。艾米通過媒體讓大眾以為自己是被綁架後歷經千辛萬苦重回丈夫尼克身邊。當大家都羨慕這對夫妻的恩愛和情比金堅,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一切都只是表相。其實他們的婚姻早就在破碎的邊緣徘徊,彼此相愛相殺。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消失的愛人》是美國導演大衛·芬奇拍攝的一部懸疑片,講述的是妻子艾米消失後,丈夫尼克和警方在尋找她的過程中逐漸揭開了尼克和艾米婚姻中存在問題。電影獲得第18屆好萊塢電影獎,豆瓣8.7的高分。在我看來,《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披著懸疑外衣,內核卻為我們闡釋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電影結尾有這一幕:

“我是愛過你,可後來咱們只剩互相怨恨,互相試圖控制對方,還給對方造成了痛苦。”尼克絕望地說。

“這就是婚姻。”艾米冰冷地回答到。

吵架:婚姻中權力鬥爭的開端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提到:剛墜入情網的兩人決定建立親密關係,往往都是因為月暈現象。

月暈現象,指的是不實在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當我們願意和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被他身上的特質所吸引,覺的他是自己一直尋找的“夢中情人”或者“靈魂伴侶”,甚至對TA產生高期望。但實際上,我們願意與一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因為TA滿足我們的內心的需求感並且對他產生了高期待。

電影《消失的愛人》中,艾米是一個典型的高學歷“白富美”,尼克卻算半個“鳳凰男”(因為他只是從鄉下到城裡打拼的尋夢青年,並沒有高學位)。艾米之所以愛上他,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幽默,更是因為他的自卑讓他在這段關係中處於“低位”——凡事都聽從艾米。

艾米有一對追求完美的父母,從小就對她的人生進行掌控。艾米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沿襲父母的行為模式——在親密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她寧願拋棄“高富帥”但同樣具備主導欲的柯林斯,選擇能夠受自己掌控的尼克。

吵架,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情侶或夫妻吵架的導火索有時候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比如在《志明與春嬌》第二部中,因為張志明忙著工作的事忘記要去陪春嬌媽媽吃飯,事後給春嬌打電話道歉。春嬌在電話裡跟志明吵架,諷刺他說:“你想記得就一定會記得,你不想記得就不會記得咯。”之後志明無論怎麼解釋春嬌也不原諒,選擇和志明分手,自己去了北京工作。

為什麼明明是一個“忘記了要陪女友媽媽吃飯”的事情,可以鬧到兩人因此吵架甚至分手的地步呢?因為吵架的背後其實一方乃至雙方長久的以來需求感和期待值沒有得到滿足,想通過吵架的方式改變甚至操控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在電影《消失的愛人》中,艾米和尼克發生爭吵之前,導演拍攝了“雞毛”的事情。比如:尼克的媽媽乳腺癌,艾米跟著尼克搬回鄉下;尼克忙著跟親戚交談不關注她;她用錢給尼克開酒吧但沒有得到收益;她覺得自己淪為尼克的性發洩工作……在正式吵架之前有這麼鋪墊,導演為了讓我們知道,艾米不是真的因為尼克不帶她出去見朋友而對尼克發火(這只是導火索),艾米會爆發真正的根源是她和尼克相處中長久以來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沒有被尼克滿足,她覺得自己失去了對這段感情的主導權。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事孩子行為的首要目的。”羅伊·哈柏說:“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都渴望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希望自己能被伴侶關心和在乎,需要對方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伴侶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比如忙於工作常常忘記哄自己開心,便會覺得對方已經不再愛自己。於是,人們往往會通過吵架的方式進行情緒的索求。

吵架往往是婚姻中權力鬥爭的開端。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對峙:婚姻中權力鬥爭的顯現

從社會交換角度來說,權利是對有價值的資源的控制。在婚姻中,權力鬥爭是雙方都想在親密關係中佔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在電影《消失的愛人》中,當艾米看到尼克在電視上對她進行深情的告白,她覺得自己在尼克心中的價值感又重新回來了;看到尼克在電視上請求大家一起幫忙尋找艾米,她遺失許久的歸屬感也就湧上心頭。在這場權力的鬥爭中,艾米之所以真正放棄自殺的念頭,是因為她現自己重新奪回了對尼克的控制權,歸屬感和價值感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權力鬥爭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比如吵架、冷戰、冷嘲熱諷甚至使用暴力。

加拿大著名兩性關係研究專家克里斯多福·孟曾說:“我們寧願吵架也不願意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地多。”有時候,我們通過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制過去的傷痛;我們希望對方的改變,其實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看過這麼一個心理學案例:妻子無法容忍丈夫對她撒謊,哪怕是一點小謊言,因為在小時候她發現父親每次跟情人偷情都會對母親撒謊說出去工作。她一直深深覺得愧疚因為自己從沒有告訴過母親實情。所以,一旦她發現丈夫出軌就勾起她小時候這段痛苦的回憶。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每一個困難背後都是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我們爭吵,批評以及互相指責。表面上,我們是為權力鬥爭而爭吵,其實更深層次的是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期望,刺痛了我們過往受傷的神經。

在權力鬥爭中,往往容易引出對方最不好的一面,讓我們愈發厭惡彼此。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暗示效應”,指的是當我們總盯著別人的缺點,注意力總關注在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上,就會不停暗示自己生出消極念頭,說出難聽的話,出口傷人。

艾米沒有經過尼克商量就把自己的信託基金給父母使用,這讓尼克覺得很生氣。第二天尼克不僅花了很多錢買了遊戲機和筆記本電腦,之後的日子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地懶惰和不顧艾米的感受,引發艾米對尼克日漸增長的厭惡與憎恨。她的眼裡,尼克完全就是個貪婪、懶惰、自私的男子。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報復:婚姻中權力鬥爭的惡化

你在憤怒中消耗自己,你用舌頭講話,卻伸出一把冷劍,討論你的復仇之夢。

人們在日常受到打壓或者傷害的時候有時候會採取報復的行為,因為當你刻意傷害對方,就會減輕自己的痛苦。在報復人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得到一種冰冷的快感,這種行為很容易讓人上癮,心理學家指出,因為人要靠自己超脫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報復轉移注意力卻很簡單。

婚姻中的報復行為判定很簡單,如果對方的言語讓你覺得被侮辱,對方的行為讓你覺得受到了刺激或者背叛,那麼你們之間的權力鬥爭上升到報復這一層面。

在婚姻裡,我們往往會有疑問,為什麼我們明明是愛著對方,但最終我們卻傷害了我們愛的人?如果放手可以讓對方得到幸福,為什麼還要苦苦相逼?

以色列心理治療師約尼·澤爾尼克說:“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裡要的並不是愛本身,而是”控制感“——尤其是你在愛而不得的時候,當一個人投入了高度感情。卻發現被愛的人背叛時,往往容易萌生殺機。

《消失的愛人》女主角艾米,就是因為丈夫尼克對自己情感沒有滿足,之後又產生爭吵,心生憎恨,便自導自演了這麼一出,讓大家都覺得尼克是殺死自己的兇手,讓他不僅要進監獄還要被世人所唾棄。

現實生活中,一旦夫妻雙方開始彼此報復,往往意味著他們的關係開始惡化。神說:“報復是我的權力”。報復不應該存在人間,更不應該存在親密的戀人之間。在婚姻中,不要因為走太遠,忘記當初兩人為什麼結婚;不要因為離太近,忘記彼此曾千方百計想走進對方的心。

《消失的愛人》:披著懸疑的外衣,內核卻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

婚姻中權力鬥爭的解決,需要雙方要學會聆聽。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自己覺得不被重視或者被伴侶的行為傷了心,先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瞭解自己的需求感。再去告訴對方,自己真正期望的是什麼狀態;聆聽對方的心聲。學會把伴侶當成自己內心的一部分,聽對方說自己的觀點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接受與理解對方。

婚姻,本是兩個人彼此相愛攜手走完一生,而不該在互相奪權彼此內耗。我們在日常要懂得學會聆聽彼此真正的心聲,才能建立彼此長久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