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降息”,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這兩天刷財經新聞,看到最頻繁的一個詞,就是“降息”。

更準確的說,是LPR下降,1年期降了10個基點(1個基點等於0.01%),5年期降了5個基點。

你可能會奇怪:都說“降息”了,為什麼我現在去買理財,收益率沒啥變化呢?

原因很簡單,目前下降的LPR,是貸款基礎利率,而你買理財看到的收益率,是存款基準利率。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利率。


都在說“降息”,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大家都知道,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一邊吸收存款,支付利息,一邊發放貸款,賺取利息。貸款利率大於存款利率的部分,叫做息差,也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

說白了,銀行就是資金的二道販子。

一般來說,銀行吸收存款的難度越大,存款利率越高,而銀行為保證自身利潤,也就會相應抬高貸款利率。

在國內,之前不管是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央行都會給一個基準利率,銀行據此開展業務。

顯然,上述做法比較僵硬,不足以及時反映市場變化,所以央行後來搞了改革,把貸款基準利率,變成了LPR,換句話說,是讓各銀行共同決定一個放貸利率底線(其實也就是銀行的綜合放貸成本),再這個基礎上,再加點形成真實的貸款利率。

如最新的1年期LPR是4.05%,而銀行在向你發放日利率為萬三的消費貸時,其貸款利率構成就變成了4.05%+6.9%,其中這個6.9%,是銀行根據風控情況,自行裁定加點的。

目前這個LPR下降了,說明總體來看,銀行放貸的利率底線變低了,但由於自行加點的存在,你未必能享受得到貸款利率降低的待遇。

另一方面,由於存款基準利率還由央行掌控,且目前並沒有任何變化,所以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也沒有出現下降——哪家銀行敢自行明顯降低理財收益率,必然會造成存款流失,這對銀行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昨天央行又表態了,會適時、適度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也就是說,未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水平,大概率是要下降的,會比現在的收益率水平更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