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央行超預期“降息”

11月18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7天期逆回購1800億元。此次逆回購中標利率為2.5%,較此前下降5個基點,這也是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自2015年10月27日以來首次下調。

在經歷了11月5日調降MLF利率、11月15日超預期新作2000億元MLF後,央行再次送出溫暖,力度遠超預期。

此次利率調整將帶來哪些傳導效應?

央行逆回購,是指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借出資金,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再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

大型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在收到逆回購資金後,可將資金拆借給中小銀行,從而提升市場資金充裕程度。由此,逆回購放量通常表明市場資金緊缺,央行欲出手緩解短期流動性不足。

目前看來,逆回購操作已經位列各類流動性工具之首,逆回購利率也成為了市場新的利率風向標——央行的逆回購操作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利率和資金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市場情緒、投資者預期幾乎完全決定債市漲跌。

正因如此,此次公開市場操作(OMO)利率的實際影響可能相對有限,但是信號意義十分明顯。

“本次OMO利率下調,應和之前MLF利率下調結合起來觀察,即央行手中的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了5BP。”CF40青年論壇會員、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向CF40表示,此次OMO利率下調錶明瞭央行想要釋放穩增長的宏觀意圖。

CF40青年學者、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分析認為,現在臨近年末,銀行為滿足LCR等流動性監管指標,會傾向於提升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來衝量,負債成本更可能出現季節性的回升,這就更需要央行有所行動,提振預期。

央行的預期引導與實際操作是否矛盾?

11月16日,央行發佈《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此次報告將“適時適度進行逆週期調節”說法調整為“加強逆週期調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此次報告重申“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保持定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且明確提出“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但報告未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整體來看,今年9月以來,儘管央行在預期引導方面堅定強調貨幣政策保持定力,但在實際的貨幣政策操作方面,逆調節力度遠超市場預期——不僅在9月4日全面降準,而且近期接連下調MLF利率、OMO利率。

具體來看:

❶ 7-8月份央行表態“準備金率調整空間不如大家想象的那麼大”;9月4日國務院定調全面降準,央行緊接著全面降準。

❷ 8月份央行表態“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貨幣政策保持常態的國家”,10月份央行表態“市場利率水平比去年已經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現在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的辦法促進完善利率的傳導機制”;11月5日MLF利率下調。

❸ 11月15日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主動維護好我國在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行常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警惕通脹預期發散”、“堅決不搞大水漫灌”;11月18日央行OMO降息。

如何看待央行這種在“保持定力”下的寬鬆操作?

市場普遍認為,此舉體現出“穩增長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2018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趨勢性下行,經濟表現低於政府預期。從10月份的PMI創下今年2月份以來新低,新增社融弱於季節性,工業增加值、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均低於預期等宏觀經濟指標來看,現在實體經濟的增長動能依舊偏弱。加上全球經濟的弱勢與地緣政治的影響,新增專項債發行遲遲不見,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此外,儘管通脹已經處於罕見高位,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自2018年初的高點2.5%持續下跌,PPI自2018年以來也呈持續下行走勢,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PMI指數也持續下降。種種跡象表明,當前經濟低於潛在經濟增速,經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挑戰。

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指出,擴大總需求需要激發信貸需求,一個主要手段就是降低利率。

降息週期開始?

不到兩週時間MLF利率、OMO利率接連下調,是否意味著中國也開啟了降息週期?

對此,市場有不同看法。

“無論通脹如何,貨幣政策收緊已經徹底不可能。”經濟學家鄧海清提出,對於貨幣政策,看央行“說什麼”的意義已經大幅下降,更需要關注央行“做什麼”。

從過往經驗來看,我國央行從降息、降準轉向加息、提準,最短的一次是2008年12月降息,而後2010年1月提準。這也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方向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2016年的例子是,在2月最後一次降準後,央行緊貨幣發生在半年之後。“而當前由於不具備因為防範風險而緊貨幣的條件,所以,寬貨幣的持續時間會更久。” 鄧海清說。

對於貨幣政策寬鬆的持續時間,鄧海清提出,央行可能已經做好了維持低利率較長時間的準備,同時不排除進一步寬鬆的可能,這取決於後續經濟數據是否繼續趨勢性下行。“如果2020年經濟數據能夠企穩回升,則央行可能進入觀察期,貨幣很快收緊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張濤則表示,目前我國貨幣政策主基調依然是“穩健中性”,只要經濟運行不出現快速的下降或者上升,預計“穩健中性”的政策基調將不會改變。但是不排除針對短期內經濟波動,貨幣政策通過更靈活的階段性操作來實施逆週期調控。

CF40特邀成員、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同樣指出,短期內貨幣政策可能保持大體“中性”,因為短期內穩增長與穩定消費者價格預期之間的權衡變得更為困難。一方面,央行認為國內製造業需求疲軟,重申“六穩”指導方針,並提及全球央行已啟動“寬鬆潮”。但另一方面,央行對PPI同比降幅擴大並不過分擔憂。

分析《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可知,雖然央行將當前CPI走高主要歸因於供給衝擊驅動,但央行同時強調,貨幣政策也需防止通脹預期發散。

綜合央行表述及專家觀點來看,未來在降成本穩增長真正出效果之前,央行可能還會有若干次的寬鬆調降。但由於央行需要兼顧“警惕通脹預期的擴散”“主動維護好少數幾個常態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短期內央行可能對降息、降準等寬鬆信號較強的政策工具採取較為謹慎態度。

在強信號面臨掣肘的情況下,央行投放流動性、加強逆週期調節的組合拳還有哪些?

不妨再將目光轉向《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在專欄1“正確看待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 ”部分指出:“但考慮到降準是政策效應較強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時會減少逆回購、MLF 等操作以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不僅如此,此次報告明確:“以7天期逆回購為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同時有效對沖稅期、政府債券發行等短期因素的擾動,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由此看來,央行或將傾向於採取逆回購、MLF投放等“數量型措施”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但未來更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設仍可期待。

週三LPR報價如何預期?

11月5日,央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4000億元,與當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為1年,中標利率為3.25%,較上期下降5個基點。

11月15日,央行發佈消息稱,當天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的第二次調整,釋放長期資金約400億元。同時,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2000億元。對沖稅期高峰等因素後,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合理充裕水平,當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由於當日無逆回購和MLF到期,共計釋放約2400億元中長期資金。

在MLF下降5個基點和新作2000億MLF的加成下,市場普遍認為,本週三的LPR報價結果有望重啟下降通道。不少分析人士預計,1年期LPR有望下調5-10bp。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15日新作2000億MLF有出於對沖繳準繳稅的考慮,但央行選擇在此時進行MLF操作或有更深層次的考量——

實際上,這是上月以來,央行第二次在沒有MLF到期的情況下新作MLF。10月16日,央行超預期的新作了2000億1年期MLF並維持利率水平不變,這是今年以來首次在沒有MLF到期的情況下新開展的MLF操作。11月15日再度相同操作,或意味著MLF在每月LPR報價前操作將成常態。

從報價機制上看,新LPR報價以MLF為定價基準,而資金成本也是LPR報價在MLF基準指數加點數的主要參考。由此看來,央行或正通過提高MLF操作頻率來加大對LPR報價的指導,同時通過加大MLF操作規模投放中長期流動性來引導資金成本下行,最終引導LPR下行以實現降低實際融資成本的目的。

“在新的LPR形成機制下,貨幣當局希望LPR報價與MLF利率掛鉤。但如果央行一直按照到期續作的模式開展MLF操作,作為LPR報價的基準,MLF工具的操作頻率與LPR的報價頻率的不匹配程度將進一步加深。這樣一來,將會頻繁出現央行在當月無法通過MLF的量價操作來實現引導LPR報價利率下調的情況,這降低了MLF利率對於LPR的引導作用。”民生銀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稱。

鑑於此,新增MLF操作可使得未來MLF到期期限分佈更加均勻,央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每月安排MLF操作,為引導LPR下行創造先行條件。

至於LPR報價重啟下降通道的實際效果,張濤則對CF40表示,“LRP只是最優貸款利率水平,在央行近期的操作下,大概率LPR報價可能會下降,但能否帶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出現明顯下降,尚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