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什麼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夠有所作為嗎?

曹參:被誤解的"無為",真的能夠治理好天下嗎? |《資治通鑑》

曹參:什麼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夠有所作為嗎?|《資治通鑑》


【專欄介紹】

與你一起,每天閱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37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九三年

【相關人物】

· 曹參,漢朝丞相

【通鑑原文】

癸巳,以曹參為相國。參聞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訥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參輒飲以醇酒;間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使窋歸,以其私問參。參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故事大概】

蕭何臨死之前,劉盈親自去找了蕭何,問他死後,國家應該如何治理,又得挑選誰來繼承蕭何的宰相之位。蕭何認為,必須要挑選對君主最熟悉的人,才是最合適的。劉盈想了想,韓信死了,張良隱居,能夠挑選誰呢?只有曹參罷了。劉盈將自己的想法跟蕭何說了之後,蕭何也很贊同,說了一句:"帝得之矣,臣死不恨!"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夠選擇曹參做宰相,那麼他就能夠死得瞑目了。

蕭何這個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倒也比較清廉。他所購置的土地,都是在窮鄉僻壤的地方,而且不修圍牆,非常儉樸。為什麼呢?蕭何認為,如果自己的後代有能力,那麼可以提醒他們要像自己一樣勤儉。如果自己的後代沒有能力,那麼也可以依靠這些土地養家餬口,這些地方太爛了,其他人不會來爭奪,自然也沒有了危險。蕭何看得非常長遠,給自己的後代都安排妥當了。

當蕭何去世的消息傳到曹參耳邊之後,曹參馬上讓舍人準備行裝,他知道自己就要當宰相了。果不其然,使者不久之後便到來,傳遞了劉盈的詔書,成為了國家宰相。

劉盈本想著曹參能夠勵精圖治,卻沒想到這個曹參,什麼事情都不做。所有的法規,所有的流程全都不加更改,都是用蕭何遺留下來的那一套。更為過分的是,蕭何所挑選的官員,全都是木訥呆板,不善言辭,年紀大的人。那些針砭時弊,言辭鋒利的官員,全都被曹參給踢出朝局,一時間,整個朝堂猶如一盤死水一樣,做事情慢吞吞,毫無效率可言。

有些官員,看到這樣下去實在不妥,便來向曹參進諫。可每次面見曹參,就被他叫去喝酒。宰相的號令,哪裡敢不從。於是,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那些諫言也隨著酒精揮發而去。如果有人犯了錯,曹參能夠遮掩就遮掩,能夠不罰就不罰。表面看起來,整個宰相府萬事安寧,實際上是由於曹參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導致的。

劉盈一開始還以為曹參在憋大招,沒想到曹參卻一直這樣下去,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讓曹參的兒子曹窋去跟曹參說一下。沒想到,兒子剛剛說話,曹參便大怒,直接打了曹窋兩百次藤條,差點把曹窋給打死。劉盈知道後,這才親自跟曹參說起這件事。本以為曹參會跟劉盈解釋,沒想到曹參倒打一耙。

他問劉盈,你覺得你能夠比先王,也就是劉邦更厲害嗎?劉盈當然不敢說是。曹參接著又問,你認為我比蕭何更厲害嗎?劉盈搖了搖頭。

曹參說,這就對了嘛。你沒有先王厲害,我也沒有蕭何厲害,那麼就應該遵守他們遺留下來的政策,好好施行就是了,整天想那麼多幹嗎呢?

劉盈無奈,只是說,是是是,你說的對。

【推古驗今】

有人說,曹參治理天下所用的方法,是黃帝、老子遺留下來的"無為之治",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也是對黃老思想的誤解。

在老子看來,天地之間,是存在著一種完美的秩序,人只要遵守這樣的秩序,就能夠吃好、睡好、活好。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守這樣的秩序。好像學生上學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提問,那麼老師就能夠講得好,學生也能夠學得好。

老子所說的無為,是在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聽講的前提下,老師專心教好學生,而不是帶學生去到處去玩,不務學業。這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學生不聽話,老師則要教導學生,認真聽講,言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就是儒家的做法。有些調皮搗蛋的人,總是搗亂課堂的秩序,在下面說悄悄話,在下面吃零食,影響了教學的秩序,老師就要批評他了。如果批評了還是不聽,就要罰站,還要請家長到學校來,這就是法家的做法。

對應到治理天下上,也是如此。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那叫混吃等死。老子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指的是烹飪美味的食物。試想,你把一堆食材丟到鍋裡面,然後開火,過了半個小時打開鍋蓋,就有美味的事物出現嗎?這是不可能的,出來的只能夠一堆燒糊的垃圾罷了。烹飪美味的食物,講究的是細緻,什麼時候放油,什麼時候放鹽,什麼時候放姜蔥蒜。鹽放早了,味道就苦了。油放多了,吃起來就非常不舒服。不僅如此,還要仔細地攪拌,適時地翻炒,這樣才能夠製作出美味的食物。認為老子的無為之治,就是躺在那裡,吃吃喝喝,天下就能夠自己把自己治理好了,這比幻想天上掉餡餅,不用掙錢就是百萬富翁還要荒謬。

曹參沉溺於美酒當中,不理朝政,就相當於老師直接把課本丟給學生,讓他們自習一樣。有人不懂來問老師,老師就拿出一瓶酒給學生喝,學生喝到醉醺醺了,問題自然就不問了。可是,問題不問,不懂的地方依舊不懂。國家不治理,問題並不會自己解決,而是一直保留在那裡。老師的不作為,影響的是整個班級的學生。而宰相不作為,影響的則是整個國家的百姓。

有些人不同意,說曹參治理下的國家,財政,稅收,農業,商業都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以此來佐證曹參的"無為"之治是正確的。這是錯上加錯的看法。我們知道,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松開車的油門,只要不踩剎車,車還是能夠按照慣性,往前滑行一段時間。對於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再加上蕭何等忠臣的勵精圖治,使得百姓安定了下來,專注於農業的發展,經濟開始恢復。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繼續踩住油門,車還能夠以更高的速度往前。可是,曹參卻鬆開了油門,讓車自己滑行。在阻力的作用下,車的速度必定是越來越慢的。把鬆開油門到滑行這段路程,說成是曹參的功勞,這是非常無知,況且曹參還酒駕。劉盈如果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要把曹參給抓起來,當做醉駕處理的。

有些人還說,後來不是還出現了"文景之治"嗎?這又得怎麼解釋。之所以會出現文景之治,並不是曹參的功勞,而是曹參下車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換上了漢文帝劉恆,再給這輛車踩上油門才得以實現的。

曹參之所以要施行這樣的政策,一方面是自己沒有能力,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全自己。漢惠帝劉盈,並不是一個鐵腕的君主,他的權力,是掌握在呂后的手裡的。可以說,他只是呂后的一個傀儡,一個站臺人。他想做的,如果不符合呂后的利益,那絕對做不成。他不想做的,如果符合呂后的利益,那也必須要做。

曹參知道這一點,整個朝堂之上,都是外戚,都是呂后的勢力。如果改變,如果不小心觸及到呂后的利益,那麼下場就如同趙王劉如意以及戚夫人一樣,慘不忍睹。曹參看重了這一點,便一直依照蕭何遺留下來的政策,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也就是成語"蕭規曹隨"背後的意思。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講究"自強不息",說的是一個人要在正道正途上去奮鬥,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切記,一定不能夠被這些錯誤的理解所毒害,這些亂七八糟的思想,是會讓人變得消極的。

【觸類旁通】

<strong>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曹參:什麼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夠有所作為嗎?|《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