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什么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够有所作为吗?

曹参:被误解的"无为",真的能够治理好天下吗? |《资治通鉴》

曹参:什么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够有所作为吗?|《资治通鉴》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37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九三年

【相关人物】

· 曹参,汉朝丞相

【通鉴原文】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故事大概】

萧何临死之前,刘盈亲自去找了萧何,问他死后,国家应该如何治理,又得挑选谁来继承萧何的宰相之位。萧何认为,必须要挑选对君主最熟悉的人,才是最合适的。刘盈想了想,韩信死了,张良隐居,能够挑选谁呢?只有曹参罢了。刘盈将自己的想法跟萧何说了之后,萧何也很赞同,说了一句:"帝得之矣,臣死不恨!"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够选择曹参做宰相,那么他就能够死得瞑目了。

萧何这个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倒也比较清廉。他所购置的土地,都是在穷乡僻壤的地方,而且不修围墙,非常俭朴。为什么呢?萧何认为,如果自己的后代有能力,那么可以提醒他们要像自己一样勤俭。如果自己的后代没有能力,那么也可以依靠这些土地养家糊口,这些地方太烂了,其他人不会来争夺,自然也没有了危险。萧何看得非常长远,给自己的后代都安排妥当了。

当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到曹参耳边之后,曹参马上让舍人准备行装,他知道自己就要当宰相了。果不其然,使者不久之后便到来,传递了刘盈的诏书,成为了国家宰相。

刘盈本想着曹参能够励精图治,却没想到这个曹参,什么事情都不做。所有的法规,所有的流程全都不加更改,都是用萧何遗留下来的那一套。更为过分的是,萧何所挑选的官员,全都是木讷呆板,不善言辞,年纪大的人。那些针砭时弊,言辞锋利的官员,全都被曹参给踢出朝局,一时间,整个朝堂犹如一盘死水一样,做事情慢吞吞,毫无效率可言。

有些官员,看到这样下去实在不妥,便来向曹参进谏。可每次面见曹参,就被他叫去喝酒。宰相的号令,哪里敢不从。于是,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那些谏言也随着酒精挥发而去。如果有人犯了错,曹参能够遮掩就遮掩,能够不罚就不罚。表面看起来,整个宰相府万事安宁,实际上是由于曹参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导致的。

刘盈一开始还以为曹参在憋大招,没想到曹参却一直这样下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去跟曹参说一下。没想到,儿子刚刚说话,曹参便大怒,直接打了曹窋两百次藤条,差点把曹窋给打死。刘盈知道后,这才亲自跟曹参说起这件事。本以为曹参会跟刘盈解释,没想到曹参倒打一耙。

他问刘盈,你觉得你能够比先王,也就是刘邦更厉害吗?刘盈当然不敢说是。曹参接着又问,你认为我比萧何更厉害吗?刘盈摇了摇头。

曹参说,这就对了嘛。你没有先王厉害,我也没有萧何厉害,那么就应该遵守他们遗留下来的政策,好好施行就是了,整天想那么多干吗呢?

刘盈无奈,只是说,是是是,你说的对。

【推古验今】

有人说,曹参治理天下所用的方法,是黄帝、老子遗留下来的"无为之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也是对黄老思想的误解。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完美的秩序,人只要遵守这样的秩序,就能够吃好、睡好、活好。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这样的秩序。好像学生上学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那么老师就能够讲得好,学生也能够学得好。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在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讲的前提下,老师专心教好学生,而不是带学生去到处去玩,不务学业。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学生不听话,老师则要教导学生,认真听讲,言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是儒家的做法。有些调皮捣蛋的人,总是捣乱课堂的秩序,在下面说悄悄话,在下面吃零食,影响了教学的秩序,老师就要批评他了。如果批评了还是不听,就要罚站,还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这就是法家的做法。

对应到治理天下上,也是如此。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叫混吃等死。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指的是烹饪美味的食物。试想,你把一堆食材丢到锅里面,然后开火,过了半个小时打开锅盖,就有美味的事物出现吗?这是不可能的,出来的只能够一堆烧糊的垃圾罢了。烹饪美味的食物,讲究的是细致,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姜葱蒜。盐放早了,味道就苦了。油放多了,吃起来就非常不舒服。不仅如此,还要仔细地搅拌,适时地翻炒,这样才能够制作出美味的食物。认为老子的无为之治,就是躺在那里,吃吃喝喝,天下就能够自己把自己治理好了,这比幻想天上掉馅饼,不用挣钱就是百万富翁还要荒谬。

曹参沉溺于美酒当中,不理朝政,就相当于老师直接把课本丢给学生,让他们自习一样。有人不懂来问老师,老师就拿出一瓶酒给学生喝,学生喝到醉醺醺了,问题自然就不问了。可是,问题不问,不懂的地方依旧不懂。国家不治理,问题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一直保留在那里。老师的不作为,影响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宰相不作为,影响的则是整个国家的百姓。

有些人不同意,说曹参治理下的国家,财政,税收,农业,商业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以此来佐证曹参的"无为"之治是正确的。这是错上加错的看法。我们知道,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松开车的油门,只要不踩刹车,车还是能够按照惯性,往前滑行一段时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再加上萧何等忠臣的励精图治,使得百姓安定了下来,专注于农业的发展,经济开始恢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继续踩住油门,车还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往前。可是,曹参却松开了油门,让车自己滑行。在阻力的作用下,车的速度必定是越来越慢的。把松开油门到滑行这段路程,说成是曹参的功劳,这是非常无知,况且曹参还酒驾。刘盈如果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要把曹参给抓起来,当做醉驾处理的。

有些人还说,后来不是还出现了"文景之治"吗?这又得怎么解释。之所以会出现文景之治,并不是曹参的功劳,而是曹参下车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换上了汉文帝刘恒,再给这辆车踩上油门才得以实现的。

曹参之所以要施行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能力,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全自己。汉惠帝刘盈,并不是一个铁腕的君主,他的权力,是掌握在吕后的手里的。可以说,他只是吕后的一个傀儡,一个站台人。他想做的,如果不符合吕后的利益,那绝对做不成。他不想做的,如果符合吕后的利益,那也必须要做。

曹参知道这一点,整个朝堂之上,都是外戚,都是吕后的势力。如果改变,如果不小心触及到吕后的利益,那么下场就如同赵王刘如意以及戚夫人一样,惨不忍睹。曹参看重了这一点,便一直依照萧何遗留下来的政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也就是成语"萧规曹随"背后的意思。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讲究"自强不息",说的是一个人要在正道正途上去奋斗,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切记,一定不能够被这些错误的理解所毒害,这些乱七八糟的思想,是会让人变得消极的。

【触类旁通】

<strong>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曹参:什么都不做的人,真的能够有所作为吗?|《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