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01

  • 父母是孩子最近的榜樣。

這兩天,被一個女孩暖到了。

16歲的武漢女孩陳琪方,因為外公和媽媽都是醫生,正奮戰在抗疫前線,時刻關注疫情的她,寫下一封“致新冠患者的公開信”。

“哥們,挺住,我把我的外公還有媽媽都借給你。”

溫暖而充滿力量的文字,鼓舞了千萬國人。

而更讓人感動的,是她“借”給所有患者的外公和媽媽。

如她信中所寫,即使是大年初一、初二這幾天,她73歲的外公,仍堅持佝僂在防護服下,為病人看診。

受到父親的鼓舞,在武漢兒童醫院工作的琪方媽媽,與同事24小時日夜守護患兒,十幾天無法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

她說:“大敵當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

外公和媽媽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激勵了琪方,她寫下這封公開信,希望給所有患者帶去“向陽而生”的力量。

她鼓勵患者說:“在我的世界裡,我的媽媽和外公是很能行的,他們頂起了我的家,也一定可以頂起你們的一片天。”

女孩在以自己的方式,與外公和媽媽並肩作戰。

網友們紛紛讚歎:真是英雄一家人!

中國人愛講家風,所謂家風傳承,其實就是先輩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影響著一代代後人。

孩子不是學你說什麼,甚至不是學你做什麼,而是學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無獨有偶。

在除夕夜告別家人,趕赴武漢戰“疫”一線的軍醫劉遠橋,收到了女兒寫給他的信。

女兒曾因為擔心而不準爸爸走,後來在新聞中看到爸爸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保衛國家,從來沒有平時和節日之分,人民有難,我們就會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她由衷地為爸爸感到驕傲。

並在信中寫道:

“你們是最美的逆行者,你們才是閃閃發光的明星。”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父母至親,是離孩子最近的榜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是什麼樣,你的孩子也會是什麼樣。

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現的一切,都會一點一滴融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對孩子的人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02

  • 孩子是父母復刻的影子。

在這一場全民戰“疫”中,我們無數次被感動。

而在諸多感動之中,有一群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們,格外讓我們心生敬意。

以一張滿臉勒痕的照片“走紅”的郭瑋,是986醫院呼吸內科的護士長。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除夕當日,她放棄了陪伴雙胞胎女兒的寶貴假期,加入援鄂醫療隊,在闔家團圓的日子,奔赴武漢。

每天高強度地連軸轉,滿臉都是被口罩、護目鏡勒出的累累傷痕。

郭瑋13歲的雙胞胎女兒惠馨荻和惠馨樂,除夕夜含淚送別媽媽後,改編了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向媽媽隔空致敬。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

那遠方的你,是否平安和勇敢;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看見,

那家中的我,乖巧懂事而堅強…

姐妹倆在視頻中對媽媽說:“您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是我們心中最亮的那顆星。”

為人父母,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成為,夜空中照亮他人生路途最亮的那顆星。

就像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積累太多的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但每一個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


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10歲女孩王瀟婉,為遠在抗疫一線的媽媽畫了一幅手繪。

畫中的媽媽穿著隔離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畫的旁邊,是小姑娘創作的一首小詩。

媽媽,我想你,

但是我不哭。

大姨說你是英雄,

英雄的女兒不能哭。

我知道,你也許正在救別人的媽媽,

那麼,我只希望,

所有的媽媽,都能平安回家。

稚嫩的筆跡,溫暖的祝福,讓每個網友淚目,併發出感嘆:

“可愛的孩子!可敬的媽媽!”

“英雄媽媽,謝謝你把女兒教得這麼好。”

“看到淚奔!一個有愛心的媽媽才能教養出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句孩子的自白: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其實,孩子不僅是一面鏡子,映射出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他們的影子,完整復刻了他們的一舉一動。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03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我小時候曾暗暗發誓,長大了一定不要變成像我父母那樣的人,因為他們常常吵架,像個火藥桶。

可是,我現在卻和他們一樣,脾氣火爆。

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你是快樂的,孩子就是愛笑的;

你是消極的,孩子就是畏縮的;

你是謙遜的,孩子就是有禮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也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向你學習。

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圭多,身處絕境仍積極樂觀,在恐怖的納粹集中營裡,努力為兒子約書亞構築一個輕鬆有愛的堡壘。

他始終在孩子面前笑意盈盈,所以他的孩子也始終快樂向上。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圭多都想方設法讓兒子堅信,這場遊戲,只有快樂,與生死無關。

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面對死亡威脅,圭多用自己的生命編織了一束光,在暗無天日的集中營裡照亮了孩子。

歷經生死磨難,兒子的內心始終光明,未曾染上陰影。

長大後的約書亞回顧那段水深火熱的歲月時,說道:

“美麗人生其實並不美麗,它就是要告訴我們,人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麼去面對人生。


這是爸爸留給我最好的禮物。”

他將帶著父親的樂觀和積極,勇敢地擁抱生活。

他也會如同他的父親一樣,無論面對任何陰暗艱險,都堅持將愛和鼓勵帶給身邊每一個人。

偉大的靈魂,就是這樣傳承的。

我們的生活,不會有電影中那麼戲劇的出生入死,但困境和艱辛卻難以避免。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和刁難,我們希望孩子擁用的那些品質:善良、寬容、勤奮、樂觀……都不會無端端自己生長出來。

而是需要孩子從我們身上覆制。

很多年後,課本上的知識會淡忘。

但父母一點一滴、言傳身教的精神內核,卻會深入孩子身心,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04

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三觀的建立,都來源於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托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因此,只有好的言傳身教,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所謂“好”,有兩層意思:端正自己與不斷進取。

1. 端正自己。

所謂“正”,就是:

植根於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

有一個孩子在書店偷拿了四本漫畫書,父母發現後,寫下道歉信,並附上全部書款40元,一大早從門縫塞進書店。

“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裡偷了四本漫畫書。


本應帶兒子親自來道歉,貴店沒開門,我把錢放裡面。對不起。”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父母好比上樑,上樑正,下樑就不會歪。

今日父母言行的底線,才是他日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 不斷進取。

我有一個好友,是我們市書法協會的副會長。

有一次,我讚歎他的字寫得太好了。

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都是被兒子逼出來的。”

原先,他也是下班回家就歪在沙發上,看電視、打遊戲。

可是,當他發現,每當他打遊戲,兒子也會湊過來,看得津津有味時,老父親不得不以身作則起來。

起初,他裝模作樣地臨摹字帖,沒想到竟引得兒子崇拜不已。

為了維護在兒子面前的形象,他開始正兒八經地練習書法。

兒子視父親為偶像,也走上了藝術道路。

如今,他在圈子裡小有名氣,兒子則在去年考取了中央美院。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你想教會他什麼,你就先要做好什麼。

16歲女孩“致新冠患者公開信”: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活成了一束光

05

父母的出身不會決定孩子的人生,但父母的行為卻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正如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的那樣: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然後,改變就自然而然地發生。

為什麼說教育是一場修行?

因為,教育的根本,在於為人父母的自省。

我們是樹根,孩子是開在我們枝上的花朵。

而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讓自己成為孩子內心的光。

指引著他們,抵達我們沒有去過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