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像漫步在瓦爾登湖邊上,脫下了城市的面孔,換上一身輕便舒適的著裝,像個獨立思考的哲學家翻弄著泥土,種著土豆、香菜……,蓋著一座小小的木屋,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必為工作而活著,也不必受世俗智慧的約束,而是像個自由人既沒有斷絕與外界的聯繫,也沒有陷入埋頭苦幹的深淵,有著自己嚴謹的思考,又有著對大自然細膩的感知。

這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也是我覺得值得推崇的生活態度。也許我們該從鋼筋水泥中掙脫出來,看看生命原本該有的樣子,而不是追逐人云亦云的成功標準。奢侈的生活不過是諸多生活形態裡的一種方式,有些人可能看得太過極端或者狹窄,認為這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標。

沒有大房子,沒有貂皮大衣,也沒有頭銜與身份,丟掉一切外在的包袱,試著讓真實的人性迴歸自然,這或許會是一種更超越,也更給人享受的狀態。

至於親子關係不和諧的家庭,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價值觀的不同而帶來的衝突。孩子更傾向於自由的,獨立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父母總是以刻板家長式的教養將孩子的行動禁錮,並轄制他的思想,那麼這必然導致兩者間的衝突。

閱讀《瓦爾登湖》給了我一些關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啟發:


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1、不要跳躍著去夠夠不著的東西(順其自然)

你去看那些曹德旺、馬雲、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人的視頻,他們的視頻總是有很高的點擊率,在很多人心裡,他們的話是值得信任的,因為他們找不到其他可以參照著使他們獲得成功的依據。

更有甚者通過整容將自己變成“網紅”,以此來博取大家的眼球。整容原本是為了正畸,或者讓在意外、戰爭中容貌受損的人得到恢復,可現在卻變成了一些人的一項愛好。

我倒不是抨擊他們有什麼不對,只是這種風氣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與其讓孩子們從小聽大人們討論如此虛浮的東西,不如帶孩子們好好摸一摸泥土,學習些做菜、種地、洗衣服、刺繡之類的技能,認識一些稀奇的昆蟲、植物和鳥兒。

有的孩子可能到現在都還未曾親手摸過一隻豬或一隻雞,也未曾在沙堆裡打滾,這是多麼美妙的一種體驗,然而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卻對摸不著的名人如數家珍。

與其這樣,不如讓孩子更務實一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自己都被感動。

新英格拉那些富有、顯貴之人在殖民草創期也先將住所建成這樣(簡單),原因有二:其一,不想在建房造屋上浪費時間,也不想下一季糧食緊缺;其二,不想讓他們從本國帶來的大批窮苦勞工灰心洩氣。過了三四年,這兒鄉間已經適宜耕種了,他們便花上幾千元錢,建起了漂亮的住宅。

這一段是說,新英格蘭先民審慎的態度,先滿足更為迫切的需求,等到條件好了再往上走一個臺階。這樣至少不會像很多人那樣才剛解決溫飽問題,就成為了房奴,甚至有時還需要通過借貸去還房貸,讓自己陷於窘迫的境地。

第一,如果孩子能夠不受成功思想的催逼,而是專心做好自己手頭的工作,那麼他們將更容易發現事物背後的規律和本質;

第二,如果父母自己在這件事上能氣定神閒,那麼孩子也必受到鼓舞,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

如此,父母和孩子在許多事上都能達成共識,就為親子關係搭建了穩固的橋樑。


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2、不要將所學與勞動避開(親近自然)

那些有點錢的家庭通常把自己的孩子保護得過於穩妥,孩子更像是一個珍貴的玩偶,所以他們從未親自動手做過什麼家務,甚至連洗碗都顯得笨手笨腳。一雙彈鋼琴溜得起飛的手,對於粗活卻束手無策,談吐上的優雅在化作行動時卻像個嬰孩般稚嫩。這是合宜的嗎?

他們想當然地享受了安逸與閒適,卻將重活苦活累活交給了父母,也許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這也沒什麼不妥,但等到他的個子與成年人一般,若是還對家裡的事務無動於衷,看到地板髒了也不知道主動打掃,那麼他所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便窮學生也得學政治經濟學,而且只給他們講這個,至於等同於哲學的生活經濟學,在我們的大學裡甚至就沒被認真地講授過。其後果便是他一面讀著亞當·斯密、李嘉圖、薩伊等的經濟著作,一面使自己的父親陷於不可挽回的債務。

梭羅說,決定或者表明一個人命運的,正是他的自我認知。一個對於生活並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人,又沒有體驗過生活的艱辛與樂趣,一切都是從書本上習得,連刷馬桶、修燈泡這種事情都是看著媽媽乾的,他的認知會很深入,理解會很到位嗎?一個草草習得就認為自己已經明白的人,他的命運又會好到哪裡去呢?

也許有人說他的背景足以讓他獲得好的工作,擁有好的薪水,但根本的問題不是收入,而是認知基礎不牢固或者說缺失給他帶來的不幸感。他曾以為的簡單,在實際生活中卻連換個煤氣桶、裝個洗衣機龍頭都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而這點點滴滴的麻煩足以令他對生活工作的不如意感日益加增。

他需要經歷比兒時就熟悉勞動的孩子更長久的痛苦,才能逐漸適應勞動帶來的不適。

與其讓孩子未來經歷痛苦,不如現在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既能在具體事務性的勞作中與孩子探討勞動經驗,又能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至少不會讓他們在成年的時候說父母什麼都沒有教過我們。


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3、遵循自身天性的趨向生活(尊重自然)

梭羅是比較倡導這個世界多一點不一樣元素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才好,搞建築、種植、航海,只要是喜歡的都可以。

我們的智慧,就體現在通過計算而得到的那個精確的點,就好比水手或者逃跑的奴隸的眼睛總要盯著北極星;這種方法足以指導我們一生。

他認為人生來就可以知道“上帝的啟示”,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我比較贊同他的想法,花草樹木有自己的歸宿,能按著某種軌道向上生長,人難道就不可以嗎?

有的人習慣於做規劃,卻不按著自己真實的喜好,只是看未來哪個更有發展前途,到頭來讓自己的一生都陷入不快樂之中。十年前吃香的土木工程專業,現在早已今非昔比,未來誰能說得清呢?我們只能搞清楚的不是未來,而是自己。

其實作為父母,大可不必總是為兒女安排,好像離了父母,兒女就會餓死街頭。他們有自己人生的選擇,與其因為安排得不妥當而爭執,不如尊重兒女自己的選擇,讓孩子遵循自身天性的趨向而生活。這樣既贏得了兒女的信任,又能夠讓兒女找到一生所愛,親子關係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去。等到他長大了,他會驕傲地說,我為做自己喜愛的事而自豪。


讀《瓦爾登湖》: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


寫在最後:

大自然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調劑師,帶著孩子迴歸自然,花香便可

溢在家庭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