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為主,為何大宋還要狠心滅南唐毒死李煜呢?

泉泉小先生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五代十國,是繼大唐盛世之後,華夏大地又處在第二個大分裂時期,不過這個時期持續時間並不長,只有57年。最後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上臺,取代後周建立大宋開始,在以後的十數年,四面出擊,相機滅了其他幾個國家,南唐是宋朝最後滅的幾個國家。

華夏,自秦始皇滅六合,統一天下後,又經漢朝經營400年,大一統早已深入人心,每到分裂時期,但一反有些實力的割據勢力總想吞併別家,統一天下。五代十國之後,這個責任落到了宋朝肩上,統一天下,為何要保留南唐呢。至於毒死李煜,那是統治者為了自家江山或者其他因素吧,亦或是為了小周後的緣故吧!在這無從考證!


玉之溪


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人。他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史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宋太宗毒死李煜,由頭不僅僅是李煜的一首詞。 李煜是宋軍攻克南唐都城金陵的次年(976年)被押解北宋的京師開封的。當時宋太祖還健在,封李煜為“違命侯”、左千牛衛將軍。同年宋太祖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去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繼位的宋太宗對於被滅亡的敵國君主李煜是不會放心的,雖然李煜成了籠中之獸。《虞美人》這首詞,市井路人都耳熟能詳。事實上,這首詞很可能就是導致李煜被殺的主要導火索。這首詞字裡行間都體現出李煜對國破家亡的哀怨,透露著自己對故國的懷念。“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隨便一句,都在表達李煜對亡國的憤恨與哀怨。這對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宋室而言,無異於是李煜心存復辟之心的直接表露。

李煜即位時,北宋已經建立。因而李煜在位的十五年,其實都是在不斷和宋進行抗爭。李煜雖然表面上向宋俯首稱臣,但實際並未放棄與宋抗爭。他曾暗中組建了強悍的水軍——龍翔軍,努力改革南唐內政,改進科舉制,大量招納賢才。此外,即使是滅南唐的圍攻金陵之戰,李煜也親自率全城軍民抵抗宋,長達一年。
這麼一個始終心想反抗宋,對宋假意恭維的南唐後主,在成為俘虜以後依舊心存復辟之心。對此,宋太宗為之大怒,合情合理。越王勾踐的先例在前,宋太宗又怎麼會願意養虎為患呢?因而最終,李煜慘死於“梧桐深院”。


小凱侃歷史


古代統治者都會為繼任者掃除阻礙。

南唐擁兵數十萬,更曾攻閩越,侵犯淮南,差點滅了楚國,這樣的實力,如果有英明的主君,將會對宋朝形成巨大的威脅。

若南唐統一江南,與北宋劃江而治,在外部還有遼國鐵騎的威脅下,北宋也就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加上內部的節度使勢力,趙宋王權很難維繫。

何況南唐還有巨大的經濟基礎,令宋太祖垂涎欲滴,南唐經過三代發展,匯聚天下財富,魚米之鄉實至名歸,加上便捷的航道運輸,是北宋極為缺少的。

因此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既是想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也是集結南唐的物資財富全力攻略遼國,因此南唐必滅!


多臻貴


滅南唐是大宋的戰略決策,趙匡胤也是心懷天下,希望能一統江山的。

南唐的建立是十國之一的吳國大將李昪在公元937年滅掉吳國所建立的。

當時南唐建立後在諸多方面都是領先其他幾國,後來到李璟手裡開始敗落,到了李煜這裡基本是支離破碎。

後來李煜繼位後就立馬向宋太祖上貢,並表示自己一定臣服於大宋。

但是作為宋太祖來說,統一全國,那是他的夢想,所以三番五次的商量著如何找一個出兵的策略。

之後宋太祖和宰相趙普商量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來統一天下。

當時李煜很怕還主動上表要求去掉自己的國號,所有的官員都依次降級,當然了宋太祖也不會就此會放過他,宋太祖先是穩住李煜,慢慢分化瓦解。

其實讓李煜死不單是大宋要統一天下策略問題,主要還是他自身的問題諸多。

1 .李煜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放在詩詞歌賦,愛好歌舞上面,對於國家政事懈怠,貪圖自身安逸,不顧國家安危,才有後面局面。

2 .李煜不願意去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為人軟弱,不斷的逃避南唐即亡的局面,不斷的向自己的敵人示弱,畏縮,就是為了自己能苟延殘喘下去。

3 .對於戰事方面李煜也是一竅不通,對於他的這種渾渾噩噩的樣子,大臣,百姓,士兵們都不滿,民心皆失,這才導致後來宋軍在攻打金陵的時候,他自己國家的百姓直接幫助宋軍過江,快速向金陵前進直至城破。

4 .宋太祖是想建立一個完整的國家,就必須統一天下,這是戰略方針,不可更改的事,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統一是必須的。

之所以宋太祖毒死他,是因為李煜寫了哀悼亡國的詩,後來皇帝不滿直接就賜酒毒死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在?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也是他的絕命詩。


秋雁離


先說滅國。

南唐原已歸附後周,後周既已改名換姓,屬國自應一併收納。太祖有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南唐地廣人眾,經濟文化發達,然主弱軍疲,如匹夫懷璧,無力自守。周諺雲: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再說後主之死。

文人多情牢騷盛,詞曲傳情引禍端!後主工詞擅曲,開一派先河。可以想見,其詞曲傳入故地,勢必人心浮動,危及穩定。此悲劇之主因!

而後主原本是有可能平安終老的!至少,從趙氏對待柴氏一事可以看到希望。

只可惜此“後主”非彼“後主”,李煜學不了劉禪!而趙光義也不是趙匡胤!悲乎!

最後,歪詩一首致後主吧:

工詞擅曲本天賜,

無奈卻把帝位居。

安邦理政全無意,

終致家國盡歸虛!





天地過客1971


我認為原因是忌憚。一是南唐李煜雖然以臣子自稱,更有荒淫無道之流言,偏偏可以維持國朝十幾年,同時可以抵抗宋軍進攻一年。

二是傳說,古有重瞳著八人倉頡、虞舜、晉文公、項羽、李煜、高洋,魚俱羅,呂光。再有妻子稱娥皇,和舜相似,在崇尚上天的古代,絕對是不可忽略的事情。

南唐形式

當時南唐位於長江中下游,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安定,採取“息兵安寧”的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成為當時五代十國絕無僅有的文化繁華地帶,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而來,形成南唐的綺麗柔糜的典雅風氣。後來李景通平定楚國和閩南驕傲自滿,生活也變得奢侈糜爛,重用當時號稱”五鬼“的諂媚之臣,國家國力不復之前,隨後被後周打敗,失去大半領土,去號稱臣,偏安一隅。原本這一切都跟李煜無關,可是偏偏自己的哥哥李弘毅毒死自己的叔叔李景遂,自己過了不久也暴斃了。這個時候南唐只有一個繼承人,就是重瞳的李煜。

為何忌憚?

李煜在位的十五年裡先是大量重用舊臣穩定軍心,國心。再次減輕百姓的賦稅,大量的發展經濟,堅壁清野,固守城池,防止北宋的侵略。

哪怕李煜繼位後就向宋王朝進貢以示尊奉宋朝為正統,就連李煜在接見宋朝使臣的時候,都不敢穿黃袍,而是穿紫袍,以臣子像,甚至下令貶損儀制,可是這何嘗不像越王勾踐積蓄力量,趙光義甚至找不到理由攻打,但是臥床之塌豈容他人鼻息,這個種子埋下了就不會停止。

史料記載,宋太宗曾經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真的懦弱無能,荒淫無道嗎?”潘慎修回答說:“他如果真的荒淫無道,為什麼能守住國家十多年?”同時史料記載,當李煜在開封寫了詞,流傳到民間後,江南的老百姓,讀著詞,哭得捶胸頓足。這說明李煜有能力有民意。也是因此趙光義必須找理由。於是讓李煜上朝,李煜拒絕,趙光義因此出兵,歷時一年,後又被封為違命侯。<strong>可以看出趙光義心裡憤憤不平,早有殺他之意,詩詞只是個機會,名正言順。


荒蕪歷史說


當年南唐後主李煜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本來是對大自然的美好讚美,可希望春花不要再開放,表現出李煜反常的心理和異常的生活遇境。看到春花秋月就想起往事,和對故國的懷念,以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最後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自己的愁,用奔流的洶湧翻騰的江水比喻滿腹的愁恨。《虞美人》成了李煜的絕命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老帥民間文化


宋太宗毒死李煜,由頭不僅僅是李煜的一首詞。 李煜是宋軍攻克南唐都城金陵的次年(976年)被押解北宋的京師開封的。當時宋太祖還健在,封李煜為“違命侯”、左千牛衛將軍。同年宋太祖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去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繼位的宋太宗對於被滅亡的敵國君主李煜是不會放心的,雖然李煜成了籠中之獸。我們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迭次政治運動的人,都還清楚記得,當時有一句很流行的政治語言:“地主階級人還在,心不死”。

自古以來,新上臺的統治者對於被推翻的統治者都特別警惕,生怕他們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從肉體上消滅被推翻的統治者,成了歷史上新上臺的統治者的首選之策。宋太宗自不例外。 據南宋初年王銍《默記》記載,宋太宗曾派歸降的南唐舊臣徐鉉去看望李煜,名為探望,實是偵察。太宗問徐鉉:曾見過李煜嗎?徐答:臣哪敢私自去見他!太宗說:你只管去,就說朕命你去的。徐鉉乃前往李煜住處。李煜紗帽道服而出,抱著徐鉉大哭,哭完後默不作聲。忽長嘆一聲說:“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是南唐忠臣。其中潘佑任內史舍人。

據《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記載,“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高談不恤政事”。李煜不但驕奢淫逸,而且喜談佛法,不理政事。潘佑上書極諫,李煜將其打入監獄,潘佑在獄中自縊而死。李煜言下之意是,當初如聽了潘佑、李平的話,南唐未必會滅亡,他作為南唐國主,未必會成為俘虜被軟禁開封。就是這句話,犯了大忌。 對於這句話的後果,《默記》有這樣一段記載:“鉉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徐鉉看望過李煜後,宋太宗立即召見了他。在皇上追問下,徐鉉只得如實報告李煜對他講的話。加之李煜在42歲生日那天(七夕),命江南帶來的歌妓歌唱彈奏,被太宗聽到;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抒發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內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人報告給了宋太宗。宋太宗便認為李煜成了階下囚還不老實,還在做復國之夢。於是向李煜算總賬,將其毒死。

徐鉉是李煜的舊臣,正是這位舊臣害了李煜。但徐鉉並非有意要害從前的主子,他不過有點書生氣罷了。據《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記載,宋太祖出兵南征前,李煜曾派徐鉉赴開封向宋太祖求饒。徐鉉很有才學,又很自負,自以為能說動宋太祖。他對宋太祖說:南唐國主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沒有過失,為何要討伐南唐呢?宋太祖說:你說大宋跟南唐就像父子,父子分兩家行嗎?徐鉉無言以對。

《默記》所說“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這是講牽機藥毒性發作時的症狀:全身痙攣,踉踉蹌蹌,頭腳縮到一起。“前卻”即進退。“相就”即互相靠攏。有的文章說,所謂牽機藥,即中藥馬錢子,其中的毒性成分是馬錢子鹼。現在的滅鼠藥主要成分就是馬錢子鹼。 宋朝皇宮政治謀殺及朝廷處置它懷疑和認為的“不庭之臣”(叛臣),需要相當數量的毒藥。宋朝制定了地方向朝廷進貢毒藥的制度。據蔡京之子蔡絛《鐵圍山叢談》一書記載,北宋皇宮後苑附近,有一座毒藥倉庫,俗稱“苑東門庫”。該庫所貯,“皆二廣、川、蜀每三歲一貢。藥有七等,野葛、胡蔓皆與,鴆乃在第三,其上者鼻嗅之立死”。毒死李煜用的牽機藥,當來自這座毒藥倉庫。

李煜在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怎能知道宋太宗已為他準備好了牽機藥。—— 附: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Hai子君


…李煜在位確是15年。其生平(937一978),歲壽41年。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作為國君,他只求一味苟安,不知體恤民困,又縱情聲色,嬖周後姊妹。但作為文人,他著述甚豐,據傳有《雜說》百篇,時人稱之可與曹丕《典論》相媲美,惜今已不存。…又精於音律,曾為周後聆制舞曲,又整理過唐朝的《霓裳羽衣》,然時人則以為是亡國之兆。另外詩、文、書、畫,皆所擅長,小詞尤為精美。………975年,宋軍攻破金陵,後主倉皇中仍不忘禱於神佛,盡焚藏書,尚作詞雲:“……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破陣子》)。………出降於宋,至汴京被受封“違命侯”,囚居。此後度日,日夕以淚洗面。太宗(趙光義)時使其舊僚往探李煜降後的境況,後主常抱持(舊僚)哀慟,又曰:“恨當時悔殺潘”。潘佑為南唐時的諫臣(忠良)。舊僚據實告之太宗,太宗銜之。至後主七夕生辰,太宗命李煜故伎作樂,創以歌詞需寫亡國悲恨。後主則傾寫了《虞美人》一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向太宗謹呈,太宗才借賜生辰酒,內置牽機藥毒殺了李煜!………後主的這首《虞美人》,也成了他與世訣別的最後絕唱!…[贊]…[玫瑰]…[祈禱]…[……月朦情遣心不碎,玉憐緩醉!]


桃花塢裡桃花扇


在趙匡胤準備攻打南唐時,李煜曾派使臣求和,表示臣服,納貢,還要放棄南唐皇帝身份,改稱“江南國主”,而趙匡胤直接拒絕,並以“自己床邊哪有讓他人打呼嚕的道理”為由發兵。最終滅掉南唐。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七夕節,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因而這首詞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