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後主如何以血淚抒寫亡國之痛?

用戶3708573353


說起詩詞史上的血淚之作,很多人會第一個想到李煜,而李煜的這首《虞美人》,無疑是這一類詩詞的首選代表。數首絕唱之中,數這一個最耀眼,也最哀絕。詩人是如何將他的一腔悲慨唱進了藝術的殿堂?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語言上的極簡。56個字,筆畫稍微複雜一點的就是“砌”,以今天人對漢字的疏離感,可能這個字會有人有障礙,其他55個字,哪個不是最尋常的?沒有雕琢,不事華美,平淡無奇,大概詞人根本無意於辭藻吧。有一種工,是無意於工乃工。且工不在形,也不在貌,而在神,而在韻。這是一種更高級的工。由此我也不認為這首詞是精心構思的,一切都只是情緒累積到了,自然淌出罷了。

二,內容上的白描直敘,帶著極其強烈的個人情緒,極盡宣洩,也極盡感染。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沒有一句不是沉重明快。一邊字句極為俊爽,一邊語意十分沉痛。詞人不僅通過疑問、反問加強表達力度,還通過“又”、“不堪”、“應猶”、“只是”、“問君”、“恰似”這一長串的充滿渲染語氣的詞來反覆鋪張。通篇讀下來,詞人釋放的滿腹愁緒足以夾裹你我。

三,極其新奇形象的比喻。凡是知道這首詞的人,無不新異於最後兩句的煞拍。自問自答的模式,化無形之愁為有形之水的思路,大開後世法門。秦觀的名句“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能是不受啟發嗎?到了《西廂記》中《長亭送別》的橋段,“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將愁化為重量,又如何不是觸類旁通?正是這一個比喻,將李煜的藝術創造力充分展出,他是天才詞人。全詞也因為這一個比喻,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更深刻的表達,當然,也帶來更多的詩詞審美。

藝術就是這樣奇妙,亡國之痛並非我們能感同身受的,這樣的落差實在離我們普羅大眾太遠,但讀這樣的詞,你能感到一個靈魂在哀號,在顫抖撕裂。當我們讀這樣的詞有感受的時候,我們還往往帶入了自己的愁。愁很多,愁也相類。


詩詞桃花源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李煜的絕命詩,從這個點上來說,李煜不僅用血淚,更是用生命來抒寫亡國之痛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首招來殺身之禍的絕命詩。

都知道這是一首招來殺身之禍的絕命詩。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首詩,可知這也是李煜自求速死的自殺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詩的首句,大約的意思就是往事不堪回首,面對春花秋月的美景,也想早點“了”。

這句詩中,“了”的理解是一個關鍵。“了”是指了結,一了百了。春花秋月,本是世上最美好的季節,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希望它們能趕快“了結”,是一個對生命絕望的表達。

而往事知多少,就是對生命絕望的原因。是因為亡國之痛。

接著後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園不堪回首月明中。點明懷念故園的時間地點。

雕鏤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一種物在人非的感慨,是對故園的懷念。

後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結尾,表達了作者內心源源不斷的憂愁。

一首格調不高,但藝術極高的絕命詩

總體來說,這首詞,格調不高。李煜之所以懷念故國,表達亡國之恨,是因為失去了“雕欄玉砌”的生活。是對過去皇帝生活的懷念。

但是文采極高。用水來形容愁,這種準確新鮮的表達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煙花三月0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絕筆詞,更是絕命詞;是其跌宕起伏人生的真實寫照、真情流露;也是他把婉約詞推到了頂點。吟其原詞讓人心中五味雜陳,感慨萬千。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亡國之痛是其歷史的必然,唯惜其無能為力。從大唐盛世的土崩瓦解到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最亂時期,從大亂到大治大統,也就是大宋王朝的建立和一統華夏,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由此,偏安一隅的小國註定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的。南唐後主李煜原本就不是玩政治的料,只是歷史陰差陽錯把文人書生的他推到風口浪尖,也正因如此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人生經歷和特殊的文學才華,成了"敗也李煜,成也李煜"的歷史宿命。一夜之間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一夜之間從風花雪月的人間天堂掉到暗旡天日的人間地獄。

大悲大難之下必有大徹大悟,千古詞帝由此誕生,否則一個小小的南唐後主、亡國之君早已被歷史所淹沒和遺忘。正因為其一國之君的地位、能屈能伸的階下囚角色和深厚的文學功底融為一體,一座不起眼的梧桐小院裡,通過詞文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年哀嘆哀怨和憂愁憂思。這樣的千年之問、千古名句穿越千年彷彿就在昨天,直擊每個人的心底,一起共舞人生。


二、亡國之辱是不能面對的現實,唯嘆其以死了結。李後主三年被囚汴京失去自由、失去權力,這一切他如果還能忍受,那麼據說身邊唯一陪伴左右的"愛後"被凌辱而又不能反抗,這內心的苦我們常人又怎麼能體會得到呢。我想作為"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之才,唯有拿起詞文的武器來表達心中的悲哀之情。三年被軟禁小樓裡所創的詞,聲聲句句無不在向世人訴說其心中的血淚。特別是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據說在李後主四十二週歲的七夕之日,在其奏唱之時被人舉報到宋太宗那裡,太宗疑其復國之心未死,遂於當日賜李煜毒酒而亡。故此詞也成為了“絕命詞"。

從這首詞的內容看,上闋開句"春花秋月何時了",詞人眼裡的年年的春花秋月在這小院裡似乎變得無色無彩,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盡頭?這言外之意也許是看膩了這樣的春花秋月;也許是想告訴自己和他人,詞人的"春花秋月"該了了;也許只有詞人一了百了,也就是唯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脫。

正是詞人抱著必死的決心,所以隱藏在心中的苦痛和血淚,在之後的"東風""東流""明月"中盡情釋放。尤其是下闋起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寫出這樣的詞,誰看了都知道這是掉腦袋的事。當然李後主應該更知道明白這種厲害關係。但他能不懼殺身、以死把心中的最真實的想法寫出來,一吐為快,一吐成名,也算表達了男子漢的一種氣概和膽魄。所有的愁都隨"一江春水"而流逝,流向故國,匯入大海……



三、亡國之君已成囚,唯贊其以詞重生。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在國之興衰更替的"歷史週期律"中,有多少亡國之君,特別是小國的亡君被歷史被後人記住?應該說不多。但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因其詞的成就而被世人傳頌。從大宋攻破金陵(南京)城的那一刻起,南唐就成為了歷史,李後主已成為了歷史,但從今往後,愁怨的詞帝李煜卻獲得了重生。其詞就像四季輪迴的"春花秋月"年復一年向人們展開,就像"一江春水"終年不息流入世人的心間。其詞築起了李煜的生命高度,其詞延長了李煜的生命長度。

可惜的是李煜沒有毛主席的"敢叫日月換新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才大略,正如主席的對其評價"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

總之,李煜的低能政治和懦弱性格,在大時代的潮流中敗下陣來,但其文學的修養在特殊的環境下成就"詞帝"。李煜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因亡國之君而成千古恨;李煜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因詞而成千古耀!

(文/原創 圖/網絡 歡迎師友們批評指正,點評)


石潤居


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

這是陳廷焯對李煜此詞的評語。

李煜亡國後的詞,確實可說以血淚抒寫。

亡國後的李煜經歷著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屈辱

公元975年十一月寒冬,霜風呼嘯。金陵城內火光四起,殺聲震天,宋軍精銳攻破城池,殺入城內。

眼看大勢已去的皇帝李煜,率眾臣肉袒出降。

曾經的煙花歌舞、花月風流之地,一朝化為煙蘿。往昔錦衣玉食的豪奢生活,終成夢影。

李煜與皇室眾人被宋軍押送北上至汴京,翌年,為安撫李煜,宋帝為李煜封侯。

雖然名為違命侯,實則是囚徒。在汴京三年生活,是充滿屈辱的。這三年間,李煜思念故國,懷念舊日的繁華,悲傷之情無可排解。他曾寄書金陵舊宮人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然而眼淚也洗刷不去徹骨的亡國之痛。

這時,詞成為了他心靈寄託的載體。這個多才而庸弱的亡國之君,在結束了歷史上的帝皇身份之後,又開啟了文學史上的另一個帝皇身份——詞中之帝。

在汴京狹窄的小樓裡,他目睹春花盛開凋零,秋風掃殘黃葉,哀不自禁。他的哀,有亡國的哀嘆,有對江南舊家的眷戀,有對悲慘命運的自憐,有對愛人宮娥的思念。

國破家亡,江山淪陷,自己屈辱地生活在敵人的壓迫之下,這位曾經享盡世間無上榮華的皇帝,轉眼間經歷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

歷劫滄桑,心境驟變,李煜的詞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亡國之前,他享受著與大小周後甜蜜的愛情,恣情於夜夜笙歌的奢華生活。

“花明月黯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年輕小情侶的初戀如此甜蜜美好。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鳳閣龍樓裡歌舞昇平的生活如在眼前。

只是,四十年家國,三千里山河,早已在斷戈殘㦸中化為煙塵!如今的李後主,只能在重門深鎖的小樓中,迴夢舊日的繁華。

公元978年春天,李煜在住所的小樓,寫下這首哀慟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他沒有想到,這首詞最終令他喪命。

簡析《虞美人》詞內容及藝術特點

李煜的詞,語言質樸凝練,明淨優美,不事雕飾,感情極為真摯動人。

  • 內容譯文

春天的繁花,秋天的明月,這樣的時日,何時才能終了?唏噓的往事已不忍再去憶起。這孤獨深鎖的小樓,昨夜吹起了溫暖的東風,又是一年春天啊,我已不忍再回想起明月下遙遠的故國。

故國那雕欄玉砌的華麗宮殿,仍如昔日一樣未變吧,可是,我的容顏卻已經改變,變得憔悴枯槁。人生的愁啊,你說能有多少?那愁就如滿江的春水,浩浩渺渺,永不停歇地向東流去!

  • 藝術特點簡析

春花秋月,是世間美好的事物,但是此時的李煜,卻陷在深深的哀痛中,美好的春花秋月,令他回想起過往的繁華,對比如今的悲慘境遇,更加深了他的哀痛。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悲問:這引人哀傷的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會了結啊?

接下來“往事知多少?”又是一個悲問。春花秋月令人憶起往事,那些往事,還記得嗎?李煜當然記得,但他故意反問知多少,實際上是不忍憶起。兩重悲問,加深了他的哀痛之情。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在很多詩詞裡是一個詩意的地方,如“小樓一夜聽春雨”,但如今的小樓,卻是囚禁李煜的地方,因此,這裡的小樓蒙上了一層孤獨哀傷的色彩。小樓昨夜又有東風吹來了,意味著又一個春天來了。悲傷中的人,對於季節變換特別敏感。一個“又”字,包含著深深的悲嘆。江山淪陷至今又一年了,而自己在這個恥辱之地偷生亦已一年。今夜的明月,照著這個小樓,也照著故國山河,明月寄相思,對故國的思念眷戀之情油然而生。

雕欄玉砌的宮殿猶在,而自己的容貌卻非昔日,物是人非的對比加深了沉痛之感。愁有多少?就象一江春水東流。江水浩蕩,無窮無盡,而愁也無窮無盡,江水長流不息,哀愁也永無止日。

歷來有不少詩詞以江海之水喻愁之深,如劉禹錫詩 “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愁”,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秦觀“飛紅萬點愁如海”,各有其妙,李後主此句是九字長句,讀來更多婉曲綿長之意,故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雲:

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後主之“春江”九字,真傷心人語也。

這首詞所表達的情感具有人類共性,境界闊大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李煜詞“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詞是如何體現這種眼界呢?

首先,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他的痛苦極深,這種痛苦不僅是個人身世之痛,而且是國家社會人民之痛,已經超越了個人的狹小天地,本身具有很大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李煜詞表達感情的手段決定了其詞具有闊大的境界。這首詞以春花秋月等事物來表達某種寄託,這是一種泛指,具有不確定性。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使得讀者對詞意產生了更多的聯想。

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花,是春天裡最美好的事物。秋天,是一個詩意的季節,月亮,是秋天裡引起思念的事物。那麼,春花秋月就可以泛指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李煜看來,這些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亡國前的人生,而在不同的讀者看來,則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自覺地將春花秋月代入到自己認識中的美好事物。

同樣地,往事知多少,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往事,都有自己對於往事的感慨,所以這種感慨並不僅為李煜所獨有。每個讀者也有自己的愁,當讀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時候,會自覺地將詞中的愁代入自己的愁,從而產生共鳴。

作者、作品、讀者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完整生命,讀者在鑑賞作品的時候會產生豐富的聯想,這種聯想為作品賦予了更深廣的意義。而這首《虞美人》寄託的不確定性,正好為讀者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李煜的“赤子之心”,令他的詞具有自然感人的力量

李煜不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而是一個敏感的藝術天才。他“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閱世不深,性情當中保留著可貴的純真一面。純真的人,會將全部心靈投入到人生,懂得盡情地享受和體驗人生,無論快樂或是痛苦。盡情地愛,痛快地恨,不讓人生留下半點遺憾。

他像個小孩子,沒有世俗的機心,沒想過隱藏自己的感情,只想痛快淋漓地把最真實的感情傾訴出來,純真的天性,令他的詞自然地擁有一種觸動人的力量。王國維說:“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真性情,是他的詞感動人的根本所在。談愛,他不諱言“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說恨,他慨嘆“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思念故國,他說“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追念過去,他說“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他的感情表達,強烈而直接,以白描手法,直接觸動人心,在這一點上,清朝的納蘭性德和李後主甚為相近。以某些詞家看來,這種手法過於直露,不符合詞曲折深隱的美學傳統特質,但是,李後主強烈的、真摯的,具有普世性的真性情的流露,已經突破了技巧牢籠,令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清代周之琦說:“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天籟就是自然的力量,人不能學,技巧亦不能達。

結言

這首《虞美人》與同一時期的《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作於李煜死前的春天。《五代詩話》卷一引《蓉槎蠡說》雲:“‘小樓昨夜又東風’歌聲未畢,牽機隨至。”牽機是一種毒藥,李煜被宋太宗賜毒而死。

中國詞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才情天縱的文藝家,心靈至真至純的詞人,就這樣燃燒盡了自己的生命。

葉嘉瑩先生談到李煜時說:

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李後主此生無憾矣。


大晟府小書僮


淺讀唐後主李煜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可以從開篇清晰明瞭地知道,一個亡國之君的無奈和苦楚,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了。亡國之君失去自由的畫在我們面前緩緩鋪開。緊接著“往事知多少。”人在悽苦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回味往事。

“昨夜小樓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裡的小樓東風,很明顯是春寒料峭的月夜。後主臨風思念故國。而故國不堪回首,自己泫然淚下。那種刺心的劇烈疼痛和精神折磨,寄人籬下的不人道毀滅性的摧殘,寄於筆端。

“雕樓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裡的“雕欄玉砌”和“朱顏”,都是皇家的住所才有的裝飾和顏色,表明了身份。曾經的奢華有內涵,曾經的色彩有風度。可朱顏改變了顏色,是曾經的王者氣消磨殆盡的悲哀。天上人間地獄的真實寫照,全部在這首詞裡含苞待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的一江春水愁,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能付淘淘流水東去,綿遠流長不絕。

這首悲苦無依的詞,可謂絕唱。家國愁苦,國破家亡的殘酷打擊湧上心頭。人生淒涼的血淚,亡國君受盡了身心的多重摺磨。統治者的殘暴積壓在心頭,只能憤懣在寂寞的風雨小樓,春寒月夜裡。

並且這首詞,也是李煜的亡命詞。第二天就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份血淋淋的悽美就是李煜複雜而真實的人生陌路離殤。


奔放江南


我們常說的李後主就是李煜,這位南唐後主、亡國之君,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詞人。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其中詞的成就最高。這首《虞美人》就是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寫的詞。

在讀懂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李煜這個人……


李煜的一生分為兩段,前段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享盡榮華富貴;後段是兵敗降宋,被俘的階下囚,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權力地位。其實早在李煜降宋之前,宋朝就已經建立,而南塘早就不存在了,李煜也自稱為“江南國主”。


李煜本來就不想當皇帝,年幼時為了不讓太子猜忌自己,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天有不測風雲,太子病故,李煜就被推上了政治舞臺。

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就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制納貢了。李煜接過來的就是一個燙手山芋。南唐遲早都會亡。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李煜還是做了一些政績,比如消減賦稅、擴充軍隊、選拔人才、潛為備戰以求自保。畢竟骨子裡還是書生氣息太重。李煜也是個凡人,歐陽修說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如果只是做個純粹的詞人,李煜一生不會揹負這麼多罵名。


葉嘉瑩評價說:

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時勢造就了李煜。

這首詞大概就是李煜這一生的總結、回憶。


“春花秋月”是眼前的美好景色,“何時了”,就是問天,這一切美好何時結束的啊,畢竟會勾起曾經的回憶。從前的他,無憂無慮,自己醉情山水,國家政事他一概不問。如今階下囚的身份,自然也無法欣賞“春花秋月”的柔情。


“往事知多少”,又是一問,曾經自己還是一國之君,現在身處宋朝,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百姓和家族。眼前的美景只能讓他更加難過、淒涼。

“昨夜小樓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苟且偷生的小樓又迎來了一年春風,其實李煜活著更痛苦,故國的回憶總是湧上心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啊,三年的囚禁生活過去了,自己以前熟悉的宮殿應該還是曾經那樣的輝煌,只不過曾經年輕的宮女、嬪妃,早就不知去向。這裡李煜應該是懷念飲酒作詩、美人在側的生活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後,他自問自答結束了這首詞。滿江春水就是李煜心中滿腔的愁恨。


李煜曾感嘆說:“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這樣看來,李煜這首詞的情感應是悔大於愁的。


悅學越樂


這首詞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一句中不難看出李煜對於往事的懷念已經內心溢於言表的後悔與哀傷.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句話又說明了在現在被囚禁的住所,這方寸的囹圄,失去自由失去所有,想起南唐未滅一國之君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小樓與故國對比,這心中的落差與悲涼,這精神上的痛苦也讓人難以接受,是淒涼與無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可又不免會想起故國宮殿的華麗宮殿,與那些喪國的宮女們已經隨著時間流逝,這不在屬於自己!

這六句詩景色,人事對比融為一體,通過自然的不可更改交替和人事滄桑的變化深深的心中的悲愁悔恨莫及,血淚不在肉體而是精神上的折磨讓人更為痛苦,淋漓盡至的變現出來了李煜的愁緒已經喪國之痛的血淚斑斑的精神折磨!



傳媒京巴


在解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李後主。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

971年,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

978年,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

我們從這個可以看出此人生活的環境。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詞,以詩詞之最。李煜所寫的詩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降宋之前,生活在宮廷之中,所寫的大都以情愛,宮廷生活為主,比較窄。

第二類,降宋後,亡國的悲傷,豐富了他寫作的感情,他的成名之作,大都是這個時期寫成的。李煜在這個時候表現了對過往的留戀,非常想夢迴故里。他不是個好皇帝,他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現在我們一起看看這首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他通過過往和今昔的對比,表現了他無窮的哀怨。過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就像我亡國之君困在這個的時光什麼時候結束。我過去做了什麼,才到了今天這樣,“又”代表了是多次出現過的場景,後面,對故國的無限回憶,用整整一江的水錶示他的愁。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貴兒的淮竹媽媽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絕命詞。李煜這首詞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吟詠著,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著人生的愁恨,是這種愁恨使他看到了人生的盡頭,他回顧著濤濤江水一般流逝的時光,春花秋月,年復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湧現心頭,小樓東風,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後的時日了,月色依舊可惜已經不是舊時的家國:春花秋月觸發著內心無限的愁恨和悲哀。李煜這首詞不落俗套包含著特殊的內容, 凝聚著他的心血和生命。

,,李煜曾是一國之君,掌握著無上的權威,正因如此,在他失去帝王的尊嚴,、高貴,成了階下囚,他感慨和悲哀,他回顧著人生,忍受著歷史的吞噬,他既沒有英勇的反抗,也沒有卑鄙的乞憐,而是深沉的憂鬱和感慨,他神遊故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人生的歷史象長江滾滾,從腳下流過,國家之富,帝王之尊,李煜曾經有過的這些,因而帶來了失望和痛苦。

,,“作個詞人真正好,可憐薄命作君王”。作為帝王李煜的命運是悲劇的,但正是悲劇的命運,使他成為一個詞人,


東籬ZWH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宋滅南唐至少,李煜的詞多寫風花雪月的男女之事和宮廷生活,題材是比較狹窄的。而趙匡胤打到家門口的時候他讓手下把自己綁了投降,竟然光著身子,實在是卑微可憐。後來他的詞就豐富了,多寫亡國之痛,大大豐富了詞這一文體的內涵。至少詞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的,總被詩壓一頭。可惜李煜不太擅長寫詩,怎麼辦呢,那就寫詞吧,從而對後世詞的創作影響深遠,比如柳永,蘇東坡,辛棄疾。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這春花秋月是沒有止境的,也就是歲月如流水,四季永更替。然而,這中間發生了多少事呢。又是一年春風,吹拂我苟且的小樓,可是我再也回不去我的國了。不堪回首啊,盡是悲傷。下闋應該就是寫回憶了:那些建築都還在吧,只是那些宮女早就老了吧,意思是物是人非了,要說我又多少煩憂和惆悵,正如這滔滔不止的江水日夜東流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