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當時為什麼不救韓信,反而和呂后一起設計殺害韓信?他追韓信回來有何用意?

小梁動漫


蕭何跟韓信,從始至終都是兩種人。

如果說蕭何是“向前看”的人,那麼韓信就是“朝後看”的人。蕭何在沛縣做縣吏的時候,就已經預感到了天下大亂的局勢,所以在劉邦最初班底的形成,蕭何是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

從他開始輔佐劉邦開始,蕭何的人生理想,其實比韓信高出去了很多,他的理想,是天下太平,是百姓安居樂業,因為他自己就是從市井之中出來的,對民生的事情特別敏感。

我們從他的人生軌跡上就能看出來,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為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奮鬥,為了實現這個人生理想,其他事情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漢初三傑,他是首功,不單單是個人能力,還有他“朝前看”的目光。

而韓信呢?

韓信這個人,軍事能力非凡,但這個人的人生奮鬥目標,跟蕭何是截然不同的,簡而言之就是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樣,出將入相、公侯萬代,所以他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是為了博取富貴而服務的。

當然,這樣的人生價值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這樣的價值觀,往往會令人過於迷信自己的能力,過於強調自己的本事和功勞,難免分不清形勢,搞不明白厲害關係。

他起初投項羽,不受待見,所以跑了,後來投劉邦,劉邦也沒有在意,他又跑了。從這一點上看,他的目光總是朝後看的,盯著過去不放,而從不會去想未來,說到底,就是眼光不夠長遠。

蕭何追韓信,為的是輔佐劉邦,實現他人生的理想,韓信被蕭何追回來了,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有機會施展抱負,兩個人雖然關係很友好,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一致。都是為劉邦打工,但目的截然不同。

當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之後,趁項羽把劉邦緊圍滎陽的危急時刻,他卻要求做個“假齊王”,雖然他此刻確實擁有了一定的勢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就能夠服眾,如此行事,可見其眼中真的看不到未來。

他如願以償的成為了齊王,但從他成為齊王這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他人生的結局,因為成為異姓王,就已經走到了劉邦集團的對立面。你看看劉邦的核心班底那些人,曹參、周勃,難道就不能打麼?(雖然戰略上差韓信一點)他們也不過是封侯而已。

漢初的異姓王,有哪一個是真跟劉邦出生入死的?基本都是在亂世之中起來,後來劉邦為了打項羽而拉攏的而已。劉邦是一個立志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人物,而輔佐他的蕭何,給漢朝定的制度,也是走的秦制的路子。

你見過秦始皇時代哪裡有什麼王?即便是秦始皇的兒子們也不過是公子,兩個侯爵都不是。中央集權,消滅分封已經是歷史潮流。但漢初還存在著好幾個諸侯王,這些都是政權的不穩定因素啊。

這些諸侯王,有封地,有兵,雖然實力上暫時不如朝廷,但聯合起來一起作亂,朝廷也要元氣大傷,即便他們現在不造反,等到劉邦掛掉了,或者他們的後代就不會造反了?

所以為了帝國統治的穩固,劉邦成為皇帝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致力於剷除這些個異姓王。

而作為大漢丞相,蕭何同樣也意識到諸侯王這個大隱患,遠的春秋戰國不說,就說楚漢戰爭時期,剛開始的時候,項羽封的那些個異姓王,又有誰忠心的?劉邦不也悄咪咪從巴蜀跑出來佔了關中,後來會盟諸侯討伐項羽了麼?

所以筆者認為,無論是為了保全自己,還是為了理想,又或者處於丞相的責任,他都沒有任何理由不幫助劉邦消滅異姓王、他獻計與呂后一道除掉韓信,換個角度而言,跟當年月下追韓信的目的是一致的。追韓信,是為了統一天下,早日結束戰亂,幹掉韓信,是消滅政權的隱患,不至於再把天下攪亂。


江畔初見月


呂雉能殺害西漢頭號開國名將韓信主要是開國宰相蕭何的功勞。

蕭何這個花甲之年的糟老頭子根本無法抗拒四十多歲西漢開國皇后呂雉非凡的美女魅力,劉邦去鎮壓陳豨叛亂,皇后呂雉與宰相蕭何狼狽為奸,應該是呂雉用美人計誘惑了蕭何,蕭何才心甘情願幫助她謀殺與自己關係很好的名將韓信。


因為韓信曾經不被劉邦重用,失望離開,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說服劉邦封韓信為大將統帥漢軍。

可以說韓信是非常感激蕭何的,沒有蕭何就沒有橫掃天下的西漢第一名將韓信。

可以說蕭何與韓信之間的關係是情深義重的好兄弟,呂雉憑什麼能讓德高望重的蕭何背叛並陷害好兄弟韓信,只能解釋為呂雉利用自己的美貌與魅力把蕭何拉下水。

大家不要把呂雉當作守身如玉的聖女,別忘了呂雉曾經在項羽的楚軍軍營做了兩年的俘虜,而古代軍隊中的女俘相當於軍妓,楚軍將領士兵們可以任意佔有呂雉的身體。

何況呂雉早已經紅杏出牆,她作為楚軍俘虜的時候就是情人審食其陪伴她,她與審食其通姦給劉邦戴綠帽子。

呂雉與蕭何謀殺韓信是在公元196年,45歲的呂雉仍然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而曾經是劉邦上級的蕭何年紀應該與劉邦差不多大,蕭何此時的年紀應該有60歲左右。

何況蕭何曾經對呂雉有救命之恩,劉邦剛剛造反秦朝的時候,呂雉被秦朝官員逮捕下獄,是當時的秦朝縣政府官員蕭何救了呂雉的命,當時呂雉只有32歲。

呂雉為了報答救命恩人蕭何,以身相許勾引他是完全可能的。

西漢頭號開國名將韓信遇害的時候只有35歲,可謂風華正茂。

60歲左右的蕭何能夠狠下心幫助皇后呂雉謀殺這位自己極力推薦的小兄弟,如果不是呂雉利用美人計勾引蕭何是絕對不可能的。

蕭何口蜜腹劍把韓信騙進皇宮,韓信做夢也沒想到這位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大哥會謀殺自己,結果韓信不僅被呂雉下令宮女用亂棍捅死,韓信全家被滿門抄斬。

不僅是蕭何中了呂雉的美人計, 西漢三大開國名將之一的彭越也是被呂雉的美人計害死的。

彭越是游擊戰專家,楚漢戰爭中彭越多次襲擊項羽後方,幫助劉邦轉危為安。

公元197年,陳豨反叛劉邦,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劉邦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因為生病就派部將帶著軍隊去邯鄲,劉邦大怒,把彭越逮捕下獄,流放四川。

彭越在流放途中正好遇到從長安去洛陽的呂雉,看到和顏悅色美若天仙的皇后呂雉,彭越像看到女神一樣,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將委屈地大哭起來,向呂雉說自己沒有罪,只希望皇后讓他回家鄉。

人面獸心的呂雉表面上笑語盈盈地答應了彭越,她的含情脈脈風情萬種讓老將彭越完全放棄了警惕,高高興興地跟著她回到洛陽。

但呂雉把彭越帶回洛陽以後卻要求劉邦不要放虎歸山,最終呂雉派爪牙誣陷彭越謀反,彭越不僅被滿門抄斬,呂雉還下令把彭越的屍體做成肉湯分給群臣食用。

呂雉的絕色美貌在她死後二百多年還對男人有很大誘惑,據《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王莽的新朝末年,天下大亂,赤眉軍攻佔長安,對西漢皇陵進行盜墓,以盜竊皇陵中的金銀財寶,赤眉軍發現了西漢開國皇后呂雉的屍體,發現她屍體完全沒有腐爛仍然美貌動人,於是這些喪心病狂的赤眉軍士兵對呂雉的屍體進行了輪姦侮辱。呂雉去世的時候已經60歲,可見她年輕時更美若天仙。


厚德載物49847


古人評價韓信,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兩婦人(漂母和呂后),韓信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年韓信落魄街頭,是蕭何慧眼識才,將他推薦給劉邦,才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韓信對蕭何也十分感謝。所以,當蕭何騙他進長樂宮的時候,韓信沒有覺得不妥,因為蕭何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認為蕭何會加害他。

但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蕭何沒有救韓信,反而和呂后一起設計殺害韓信?

蕭何效忠的是劉邦,而不是韓信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歸到問題的本源,蕭何將韓信舉薦給劉邦,本質上並不是為了韓信,而是為了劉邦。蕭何從始至終效忠都是劉邦,想韓信用他的謀略幫劉邦打敗項羽。

如今劉邦已經成功打下天下,韓信便沒有什麼用了,所以蕭何自然沒有必要去救韓信。相反,此時天下初定,人心浮動,並且劉邦出征在外。如果韓信有謀反之心,與外部勢力裡應外合,這剛打下來的漢室王朝便拱手讓人。

所以,效忠漢室的蕭何,在面對“無用”並且可能具有威脅的韓信,只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將他除掉,才能保證政權的安穩。

韓信真有謀反之心嗎?

在我看來,韓信並沒有謀反之心,因為他在兵強馬壯的時候,沒有選擇反,有怎麼會在自己落魄的時候,選擇反叛呢?也有人認為,韓信之前沒有反,是念及劉邦對他的認清,但後來隨著劉邦對他的忌憚,自身安危受到威脅,才起了反叛之心。

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呂后和劉邦而言,韓信有沒有造反的想法並不重要,重要是韓信不能有造反的實力,不能對漢室江山產生威脅。

不過劉邦聽到韓信死訊的反映就有點耐心尋味了,《史記》記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而《漢書》記載:“高祖已破豨歸,至,聞信死,且喜且哀之。”無論是“憐”還是“哀”,都可以看出劉邦內心的複雜,畢竟他並不完全是刻薄寡恩之輩。

劉邦是忘恩負義之人嗎?

很多人認為劉邦屠戮功臣,是忘恩負義之輩。但對於雍齒、蒯通之類險些讓他丟失性命的人,他卻沒有秋後算賬。

相反他所殺之人,如彭越、英布等人,皆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異姓王,並不算是劉邦的臣子。只是當時為了對付項羽,許以一定的利益或被敲詐一番後,才收為己用。

劉邦從始至終都沒也沒有放下這些人,不能保證他們是否可以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封地,沒有任何想法。劉邦為了後世的安危,只能將這些不安的因素除掉。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算是一種無奈之舉。

韓信最後落到這樣的結局,還是源於他想當一方諸侯,裂土封王。但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這個片土地上很難再有第二個王了,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鑑史明智


蕭何為什麼不救韓信,反而和呂后一起設計殺害韓信,與當初他追韓信回來的初衷是否違背?這個應該說是“此一時、彼一時”,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需要站在蕭何的角度思考問題。

1、首先要明確,蕭何是忠於劉邦的,而非韓信

蕭何最初為沛縣主吏,與劉邦關係不錯,經常接濟劉邦。劉邦起兵時,蕭何就歸附了劉邦,並且對劉邦非常忠心,劉邦外出打仗的時候,一般都是蕭何駐守後方,不僅為劉邦籌措糧草,還幫劉邦招募士兵。

所以在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封賞最高。從這個方面來看,蕭何對劉邦是非常忠誠的。

而韓信只不過是蕭何為劉邦招募的一員大將,能用時,則用;不能用的時候,則廢。不能高估蕭何對韓信的情義。

2、蕭何為什麼會去追韓信

據史書記載,韓信歸附漢王劉邦以後,感覺不受重用,所以就藉機逃跑了,蕭何一聽韓信跑了,來不及請示劉邦,就去追趕韓信了。

蕭何追回韓信以後,就給劉邦推薦韓信,封韓信為大將軍,幫助劉邦進攻項羽。韓信果然不辱使命,幫助劉邦平定六國復辟,打敗項羽,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為漢朝開創了帝國基業。

3、蕭何為什麼不救韓信,反而和呂后一起設計殺了韓信

這要從韓信的動機說起,韓信在楚漢戰爭後期,為自己爭了個齊王,但是被劉邦突襲,奪了兵權,後來給改封為楚王。

在韓信做楚王的時候,韓信窩藏項羽的部將鍾離昧,並且被人告發要謀反,被陳平設計謀,劉邦假意巡遊雲夢澤,韓信逼死鍾離昧,提著鍾離昧的頭去見劉邦,被劉邦趁機給拿下,降為淮陰侯。

在韓信做淮陰侯的時候,又想聯合自己以前的部將,起兵反叛,結果,消息被韓信一個家臣的弟弟給告發了,於是蕭何和呂后就設計,騙韓信說,劉邦打勝仗回來了,召見韓信。

韓信一進大殿,就被呂后佈置的武士給拿下殺掉了,並且滅了韓信三族。

結語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蕭何舉薦,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齊王、楚王,但後來因為窩藏項羽部將鍾離昧,蓄意謀反,被劉邦拿下降為淮陰侯。韓信感覺自己被貶,心有不滿,所以又想反叛,可惜走漏風聲,被蕭何與呂后給設計殺害了。

蕭何舉薦韓信、殺害韓信,都是為了劉邦奪取天下、平定天下,所以從蕭何的角度,韓信如果能為劉邦立功,肯定重用他,但如果想謀反,那肯定要殺了他。所以不能因為韓信而責怪蕭何,也不能因為蕭何而責怪韓信,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所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韓信與蕭何之間複雜的關係可以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形容。當年韓信出走,是蕭何騎馬在月下飛奔,最終才成就了韓信一番偉業。當然,當君臣之間產生間隙,同樣也是蕭何出面,幫助呂雉設計捕獲殺害了韓信。



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蕭何明明要挽回韓信·,卻又在最後的時刻將韓信出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一分析蕭何意欲何為:

一:蕭何為何要挽回韓信?



當年韓信因為得不到劉邦的重用而出走時,蕭何為了防止韓信再次投靠項羽或者其他對劉邦不利的陣營,便匆匆騎馬追趕。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當然,蕭何之所以願意追回韓信,更大的目的則是在於能夠收服韓信。令韓信能夠留在漢王劉邦這邊,為漢王去橫刀立馬,建立功勳。

二:蕭何為何要幫助呂后殺害韓信?



當天下以定,漢朝的旗幟飄揚在天空之中。此時對於劉邦來說,對其政權威脅最大的只剩下了韓信這一幫武將。

老朋友已經謀反,劉邦下令韓信隨軍出征。韓信怎麼願意帶兵攻打被逼謀反的老朋友呢?可是韓信拒絕的舉動已經為韓信埋下了死亡的伏筆。

劉邦離開京城,韓信成為了呂雉眼中最危險的人物。為了將韓信處死,呂雉召集蕭何商議對策。也許在蕭何眼中,韓信對於他來說只是一顆棋子。韓信與劉邦,蕭何選擇了再次追隨劉邦這位老朋友的腳步。

為了自保,更重要的是在於表示自己的忠心。蕭何幫助呂雉設計除掉了韓信。

總結: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因為其過於忠誠,又因為其過於暴露鋒芒,更在於其太過相信從前的朋友。最終一代豪傑死於呂后與蕭何之手。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韓信之所以能被劉邦築壇拜帥,能夠成為劉邦的大將軍,統帥千軍萬馬,掃滅群雄,擊潰項羽,立下卓著戰功,是由於蕭何慧眼識才並極力推薦。韓信是千里馬,但若沒有蕭何這位伯樂,恐怕也只能終身埋沒於芸芸眾生中難於發出耀眼的光芒了。韓信是蕭何發現的大材,也是蕭何設謀誅殺的對象;韓信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並邁上成功之路是因為蕭何,他走向死亡的深淵也是因為蕭何,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據史書記載,韓信是西楚淮陰(今江蘇淮安)人,他是個孤兒,家貧無依,備受惡人欺辱。項梁叔侄起兵反秦,率軍渡淮河時,韓信挎著把破劍投入到了項梁麾下,只是軍中一無名小卒,一直不受重用。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擊殺,時任執戟郎中的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項羽喜歡繁瑣的禮節,用人看出身,對出身卑微的韓信很是不屑,對其計置若罔聞,均未採納,遂引起韓信極大不滿。

聽說沛公劉邦禮賢下士,重視人才,他就叛項羽而轉投劉邦,後隨劉邦到了南鄭(今陝西漢中南鄭縣)。韓信曾犯軍法當斬,行刑時,劉邦的親信將領夏侯嬰恰巧路過,韓信對他大喊道:“沛公不是想爭天下嗎?為何要殺我這樣的壯士”!夏侯嬰奇其言,遂停下來問了幾句,覺得韓信見識不凡且一表非俗,就將他從屠刀下救出,並向劉邦舉薦,劉邦也沒太在意,隨手給了個治粟都尉的小官職讓他做。所謂的治粟都尉,是專管軍隊糧草後勤的小官吏 ,可見劉邦並未見識到他過人的才幹。

劉邦的丞相蕭何負責漢軍的後勤保障,和治粟都尉韓信是上下級關係,兩人經常有工作接觸,他曾與韓信交談過幾次,認為此人見解超拔流俗,是當世罕見的曠世奇才,內心很佩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加以重用,劉邦都未重視也不接受。韓信認為自己不受重視,沒有發揮才幹的壞境,於是找機會溜之乎也。

彼時楚軍強盛,漢軍正處於低潮,軍中開小差者極多,蕭何均不為所動,一聽說韓信也逃走了,他怕劉邦因此失去一位軍事奇才,來不及報告,立刻策馬狂追。有人見蕭何騎馬出營,且臉色慌張,不瞭解實情,就急忙向劉邦報告:“蕭丞相也逃跑了”。蕭何一直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依賴、信任的人,當初劉邦採納蕭何的建議來南鄭做漢中王,以積蓄實力,待機重新殺入關中 ;想不到如今蕭何也棄他而去,對他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和雷霆一擊。

劉邦覺得蕭何太不夠哥們了,在關鍵時刻竟對未來喪失信心,隻身逃走了,心裡十分憤慨。

兩天後,蕭何匆匆趕回,去拜見劉邦。劉邦見蕭何居然回來了,心裡十分高興,但表面卻裝作異常憤怒的樣子,詰問蕭何道:“你為何也要當逃兵呢”?蕭何答道:“我不是要逃,我是去追趕逃亡者了”。劉邦又問:“你去追誰了”?答曰:“韓信”。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斥責蕭何道:“已經有幾十個將領逃走了,你一個都沒追回;你說你去追‘倉庫保管員’韓信,誰信吶”!蕭何趁機又向劉邦舉薦韓信道:“別的逃亡將領,都是普通角色,很容易得到,唯獨韓信,實乃曠世奇才,在咱漢軍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你如果甘心呆在這鳥不拉屎的漢中、巴蜀之地,長期當漢王,那確實用不著韓信這樣的大才;如果您要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那麼就沒有人比韓信更值得您依賴了。用不用韓信您看著辦”。劉邦說:“我志不在當漢王,當然日思夜想揮軍東進爭天下,哪願長期呆在這望不到邊的大山裡啊”。

蕭何見劉邦態度已有所鬆動,遂乘熱打鐵道:“你既然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須重用韓信這樣的人才;如果你不重用他,他遲早還會逃跑的”。劉邦是亂世梟雄,起自草莽,沒有文化,但他能聽得進善言,有容人之度量,見蕭何如此推崇韓信,就說:“好吧,我信你,這就拜韓信為大將”。

蕭何大喜,就建議他選擇良辰吉日,沐浴齋戒,築壇拜將,用隆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蕭何解釋道:“韓信是百年難遇的軍事大才,自然不能以尋常之禮對待,這樣他才會認為你發自內心看重他,從此一心一意為你效死力,再也不會離開你”。

事實證明韓信確實是秦末戰亂中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他足智多謀,文武兼具,戰功赫赫,國士無雙,後來的實踐證明了這點,但他被發現和認識有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蕭何很早就發現韓信是世所罕見的大才,但他的認識一直沒被劉邦接受。在秦末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情況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個人才的得失,往往能決定勝利的天枰最終會傾向於誰或拋棄誰。劉邦沒有辨識出韓信之才,蕭何認為假如坐等劉邦意識到韓信是個人才,很可能早已經失去了韓信,對劉邦來說,這是個巨大而難以彌補的損失。為了促逼劉邦儘快認識到韓信的價值,他就借韓信因懷才不遇逃跑的機會,一再將劉邦的軍,迫使他重用韓信。

從當時的情形看,劉邦雖然接受了蕭何重用韓信的建議,但顯然將信將疑、有不少勉強的成分,並未完全認知到韓信獨一無二的價值。但劉邦之所以能成事,和他虛心納諫與度量恢廓是分不開的,他答應以隆重禮儀任韓信為大將。有史家認為劉邦是“流氓皇帝”。但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在並未完全認識到韓信的價值時,相信蕭何的眼力,尊重蕭何的意見,因而挽留住了韓信這一大才,為他以後削平群雄、一統天下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時的蕭何,一心一意輔佐劉邦,因此,他不遺餘力的推薦韓信,韓信也未辜負他,終於掃滅群雄,幫助劉邦建漢稱帝。

但後來劉邦雖然當了皇帝,為了清除一些諸侯王的力量,又開始誅戮功臣,以解決他們對皇權構成的威脅,為繼任者鋪平統治之路。 劉邦處心積慮的把對皇權構成威脅者、反叛者一個個收拾掉後,他自己也即將油盡燈枯了。

登基稱帝時,蕭何被劉邦點贊為“論功當屬第一 ” 。這位建漢首功之臣被漢高祖任為丞相。

有史家認為,韓信被誅是千古奇冤,但也有人認為他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他鋌而走險實屬被逼無奈。 韓信是位“上馬草軍書,下馬擊狂胡”的全才,可以這麼說,劉邦的天下基本是韓信幫他打下來的 。但最終這位軍事奇才卻落得個“高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可悲下場,作為那個風起雲湧大時代的英雄人物,韓信的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以及後來的叱吒風雲,甚至成得大功後他的猶疑不決、患得患失、首鼠兩端,都很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捕殺韓信或許是劉邦的意思,但具體操作又完全是呂后和蕭何合謀進行的,當時劉邦率軍討伐英布,並未在長安。彼時的蕭何,貴為丞相,且天下已定,韓信的作用已經不如當初那麼重要,為劉漢的江山社稷考慮,一貫忠誠的他不可能站在韓信一邊與呂后對抗,於是積極出謀劃策,以高祖得勝回朝為由,誘騙韓信入宮慶賀,一舉擒拿,後被呂后誅於長樂宮鍾室。成就韓信的是蕭何,毀掉韓信的同樣是蕭何。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丞相蕭何不能不配合呂后擒殺韓信,不管他是自願的或逼於無奈,反正設計殺韓信的主謀就是他,或許他設謀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吧 ?他若不協助呂后誅殺韓信,他自己就或許會是下一個被殺的對象。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蕭何追韓信,伯樂識得千里馬。韓信有帶兵打仗的能力,是打仗的好手,有打仗的天賦,是打仗奇才,是打仗天才。蕭何慧眼識人,一眼認定韓信是可塑之才,必成大將。蕭何月下追韓信,把韓信感動得五體投地。蕭何藉機,藉此機會力薦韓信為大將,只有足智多謀的韓信,才能打敗武藝高強的項羽。劉邦築臺拜將,深深感動韓信,韓信誓死追隨劉邦,要想盡一切辦法,盡一切努力,儘快消滅力大無窮,不可一世的項羽。項羽有勇無謀,遇到剋星智多星的韓信,項羽一敗再敗,在垓下戰敗自殺。韓信功高震祖,要在韓信燈枯油盡時加以殺害。韓信是打仗天才,手握有重兵,如同懸在劉邦頭上的劍,懸而不決,讓劉都寢食難安。有人誣陷韓信舉兵謀反,劉邦想趁此機會斬殺韓信。韓信忠心可鑑,還是被劉邦深深誤會了。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劉邦和韓信有十分親密,親近關糸,蕭何也沒想到,呂后想借蕭何的手,除掉韓信。這就是韓信成是蕭何,敗也是蕭何。韓信到死才知敵國破,謀臣亡這句話的意思了。可是,他後悔也遲了,死到臨頭,大罵呂后專權,大罵劉邦是卑鄙無恥小人偽君子。


中國美6220


有一副對聯是這樣評價韓信的: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一知己,指的是蕭何。

為什麼說蕭何是韓信的知己呢?因為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當初,韓信在項羽麾下打工,很不受項羽待見。有本事的人都不會安於現狀。於是,韓信跳槽到了項羽的競爭對手劉邦那裡。

可是很遺憾,劉邦也不待見韓信。

韓信一瞧,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就打算再次跳槽。不辭而別。

而數次與韓信有過交談的蕭何,深知韓信的本事。聽說韓信跑了,便趕緊拍馬去追。追回後,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才重用韓信,這才有了後來的局面。

兩婦人,指的是一個無名老太太和呂后。

韓信年輕時,混得很落魄,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有一回,眼看要餓昏了,一個老太太可憐他,給了他一碗飯,救了他。

而呂后呢,就是和蕭何一起設計殺他的哪個婦人,所以說韓信“存亡兩婦人”。

問題來了,蕭何既然是韓信的知己,那麼為何後來設計殺韓信呢?

很簡單,因為蕭何心裡只有一個老大,那就是劉邦。

為了老大,別說是知己,就算自己的腦袋,也要隨時奉上。

再說了,當初蕭何追韓信,與其說是為了幫助韓信施展抱負,不如說是替劉邦留住人才。這件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不在韓信身上,而在劉邦身上。

等到大家功成名就後,韓信對劉邦已經沒用了。可是,恰恰又傳出了韓信打算造反的消息。於是,劉邦自然就要對韓信下手了。

這時候,擺在蕭何面前有兩條路,一是繼續追隨劉邦,二是保護知己韓信。

在劉邦手下,蕭何已經位居丞相。就算是韓信造反成功,蕭何最多也只能是丞相了。而且,韓信不可能成功。

這麼簡單的選擇題,蕭何當然選擇繼續效忠劉邦了。

於是乎,韓信就悲劇了。

坦白說,從一開始,蕭何就不是韓信的朋友,或者說,知己。對於蕭何這樣的人來說,他不可能有朋友。即便有朋友,也不可能為了朋友兩肋插刀。

因為江湖上的浪漫傳奇,並不適合在廟堂上演。縱觀蕭何一生,他的一切決策,都是圍繞著劉邦而作。

也可以理解為:身不由己。


趣談國史


蕭何與韓信的關係是建立在劉邦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還是“蕭何誘騙韓信進入未央宮”,這兩件事發生的基礎都是因為劉邦的存在,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蕭何為什麼不救韓信。

韓信是楚漢之際少有的軍事奇才,他正項羽賬下得不到重用後就跑到劉邦的軍隊中,希望得到重用。不過事與願違,劉邦最開始只是讓韓信擔任管糧食的小官,韓信還因為犯法,差點被殺,最後是滕公夏侯嬰救下來,滕公經過由於韓信的交談,發現韓信是一個人才,就推薦給劉邦,劉邦將韓信升為治粟都尉。

韓信正在擔任治粟都尉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蕭何,蕭何就發現了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韓信因為感覺不得志,所以跑離了漢軍,這個消息被蕭何知道後,蕭何就急忙追到了韓信。蕭何追回韓信後,他對劉邦說的第一句話是問劉邦有沒有爭奪天下向,劉邦當然說有這志向,所以蕭何就讓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

當陳希謀反封時候,劉邦御駕親征,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料事情被高密。接到高密的蕭何與呂后立即想辦法除掉韓信,因為一旦韓信舉事,就會威脅漢朝劉邦的統治,對他們都是壞事,所以蕭何與呂后想提前殺了韓信。

韓信命喪未央宮,“成敗一蕭何”,很多人認為蕭何是被迫執行呂后的命令,而根據《史記》記載,整個計謀都是蕭何設計,他也是執行者,歷史並沒有記載蕭何被迫誘騙韓信的內容,可見在殺死韓信這件事上蕭何並非被動,相反還很積極。

從蕭何追韓信的情況看,蕭何是因為想輔佐劉邦爭奪天下才將韓信追回;蕭何誘騙韓信到未央宮,是因為韓信的存在威脅了劉邦的統治。所以說蕭何與韓信的聯繫,是建立在劉邦之上。

從利益衝突角度和蕭何本身自私自利,蕭何是希望韓信被殺,自然不會救韓信,相反蕭何通過謀劃殺害韓信備受賞賜,進一步得到了劉邦的信任。然而蕭何沒有想到的是,幾年之後,劉邦對他的猜忌加劇,他也經歷了一番牢獄之行。


帝國烽火


一提到蕭何、韓信,首先脫口而出的便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初漢三傑,又用兵如神,然而一生的命運似乎都由著蕭何肆意擺佈。

那麼蕭何為什麼要這樣對韓信呢?

蕭何擁戴的是劉邦,月下追韓信也是為了劉邦。

蕭何與劉邦是舊相識,蕭何覺得劉邦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所以常常在暗中幫助劉邦。

在劉邦妻子呂雉被沛縣縣令抓捕後,也是蕭何周旋解救出來。

等到劉邦推辭不願做義軍領袖的時候,蕭何建議抓鬮來推選出義軍領袖。

蕭何寫了十個紙團,聲稱紙團上是十個沛縣有聲望的人的名字,等到眾人從中挑選出一個紙團後,蕭何將剩餘紙團全部塞進嘴裡嚼碎。

而紙團上的名字正是劉邦,蕭何高呼“這是天命所歸啊!”。

事後,劉邦才知道,那十個紙團上都是自己的名字,因此對蕭何感激不盡。我想在劉邦稱帝之後,將蕭何放在功臣第一位,與這些不會沒有聯繫的。

再到後來,劉邦率軍攻入關中,其他人都爭著搶著,想要得到金銀珠寶,只有蕭何將秦朝律令、圖書收藏了起來,這些對劉邦日後打敗項羽也提供了很大幫助。

由此可見,蕭何是真心擁戴劉邦。對於月下追韓信一事,也僅僅是考慮到韓信對劉邦打敗項羽有幫助。

韓信居功自傲,惹惱了舉薦自己的蕭何。

韓信的軍事能力很強,但如果得不到重要,始終還是那個受胯下之辱的浪蕩子。

天下諸侯中,項羽瞧不起他,劉邦又沒看上他,如果不依附這兩個人,僅憑他自己又如何能闖出一番天地。

好在蕭何慧眼識英才,挽留了他,甚至讓劉邦破例封他為大將軍。

可韓信卻不知好歹,在攻打齊王田廣時,因為好大喜功,害死了高陽謀士酈食其。

不僅如此,韓信更是在平定齊國後,向劉邦發難,要求自封為齊王。

而蕭何作為劉邦的臣子,又怎麼會滿意韓信的做法呢?只不過天下未定,韓信尚且還有用處。

除掉韓信是呂雉的意思,更是劉邦的意思,更是蕭何保全自己的辦法。

公元前197年,陳稀起兵叛亂,劉邦親率大軍討伐劉邦。

而韓信的下人向呂后告密,說韓信夥同陳稀想要篡奪漢朝天下。呂后找到蕭何商量。

蕭何自然明白呂后的意思,更知道這是劉邦的意思。

於是蕭何將韓信誘騙到長樂殿,將韓信殺害。

蕭何又怎麼不懂劉邦誅殺異姓諸侯來鞏固天下的心思,自己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幫劉邦解決這些煩惱,反而可以討得劉邦歡喜。

最後,蕭何也如願以償,得到了劉邦的封賞,加封五千戶,劉邦也更加信任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