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不會說話,記住這 3 個技巧,讓你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這些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


職場人不會說話,記住這 3 個技巧,讓你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 準備了好久的提案,講了半天,老闆不置可否,只讓你回去再想想;
  • 跟同事交接工作,明明講了好多遍,做的時候又出了差錯;
  • 跟客戶溝通過的事情,過了幾天,客戶又打電話來追,這才發現雙方理解有誤……


我在《這些工具,可以將團隊的戰鬥力提高300%》講過,一個團隊能否發揮出高效的戰鬥力,很大一部分因素,在於「協作成本」。


協作成本里面,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溝通


可以說,一個項目的執行過程,就是不斷進行溝通的過程。團隊內,團隊外,對上級,對老闆,對夥伴,對客戶……如果這中間有哪個環節失靈,後果可能會十分嚴重。


往小裡說,一項工作對接有誤,可能就要重新做,幾天的努力付諸流水。


往大里說,跟客戶溝通出錯,就可能導致整個合作取消,使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那麼,如何提高職場溝通能力,讓溝通更加有效呢?


分享三個非常基本、但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小技巧。


1、要點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意組織語言,可以旁敲側擊,可以用大量的話語去表述一個意思,但是在職場中,這些情況都要避免。


職場溝通,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需要建立「信息點」的意識。


在你跟別人溝通之前,可以想一想:我需要向他傳達哪些信息點?如何才能最簡練、最有效地把這些信息點傳達出來,儘可能降低對方的接收成本?


在這個基礎上,再儘量減少冗餘信息,提高信息濃度,用最精準的語言,把信息點表述出來。


簡而言之,最需要考慮的,是「精簡」—— 亦即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全面的信息量。


不要考慮過多的修飾、鋪墊,這些只會增加對方的理解成本。你要做的是,讓對方能夠立刻意識到:你要傳達一個什麼信息,這個信息的內容是什麼。


這裡面,最常用的一個技巧,就是要點法。

職場人不會說話,記住這 3 個技巧,讓你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這個技巧非常簡單,但在職場中,十分有效。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對於複雜信息的理解,最根本的模式是「分類」。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一段複雜的內容時,你下意識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對其進行分類:

這段話講了什麼?可以分成哪幾塊?每一塊分別講了什麼內容?


緊接著,你就可以把這段複雜的內容,進行歸約,轉化為有效的「信息點」,從而有序地儲存進大腦裡。


所以,開宗明義「我要傳達什麼信息」和「這個信息有幾個要點」,可以讓對方對接下來的內容有一個心理預期。讓對方知道:你要講的是什麼事情,範圍是什麼,我需要調動起大腦中哪些相關的信息,來更好地理解你要說的內容。


然後,直接表述「信息點」,則可以幫助對方節省「轉化」的過程,儘量避免信息的失真。


舉個簡單的例子:


經理,昨天跟某主播溝通過了,他提出了一些要求,我總結成下面三點:

第一,簽約費50萬,先付50%,一年期滿再付尾款。

第二,打賞所得,平臺跟他按55分成。

第三,每週至少直播5次,至少2次首頁推廣。

(數據是杜撰的)


這個信息的傳達,就非常簡潔、直接、有效。經理不用去思考主播的訴求是什麼,只需要考慮:我能不能滿足這三個要求?就可以了。


最後提三個需要注意的點。


1)闡述要點的時候,不要超過4點。因為人的短時記憶只能記住4個單位的內容,超過4點的話,會令對方感到「超負荷」。


2)各個要點之間,在邏輯上必須彼此獨立,互不交叉,否則會給人十分混亂的感覺。


3)每個點只講述一個事情。如果過於複雜,就把多件事情合併成一件,分層次講。


2、倒推法


職場溝通中,最容易發生的一個問題,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而沒有考慮,對方想聽到的內容是什麼。


這是許多職場新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例如:當老闆問你「某個事情搞定了沒有」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反應,也許是脫口而出:


「我做了很多努力。我跑了十幾個地方,花了多少多少時間,見了多少多少人……」


大家都會有一種心態:我做了這麼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然任務沒有完成,但老闆應該也不會責罰我吧?


這就是一種非常低級的錯誤:為自己辯解。


老闆最想知道的,並不是你做了哪些努力,也不是你有多麼辛苦,而是:


任務有沒有完成?為什麼沒有?什麼時候能完成?


你為之所做的努力,應該放在後面再說。一個合格的老闆,是絕不會不瞭解詳情,就隨意責罵下屬的。


再舉個例子。


當老闆問你「昨天客戶都說了什麼」的時候,很多人會怎麼做呢?會按照時間順序,把客戶說的話簡要概括下來。


「一開始怎麼樣怎麼樣,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再後來……」


這同樣是十分低效的。如果老闆想聽原文,直接錄下來就行了。


老闆想知道的,是昨天的會談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我們進行彙報時,可以遵循這個簡單的方法:倒推法。

職場人不會說話,記住這 3 個技巧,讓你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這其實也是一個「What - Why - How」的模型(社群裡的朋友和Live的聽眾應該知道)。


這樣組織信息,可以有效傳遞最重要的內容,並通過逐步的引導,給老闆一個完整的方案。


這才是真正站在接收者立場,從別人角度出發的溝通方法。


這種模式,會極大地提升你的專業性和可靠性。


3、兩面法


你應該聽過「電梯30秒」理論:假如你和老闆(或者客戶),在電梯裡相遇了。你應該如何利用這短短的30秒,把你的方案(或者產品)推銷給他?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場景。當然,未必是電梯,辦公室也有可能。重點是,絕大多數時候,老闆和客戶都非常忙。如果你不能用最短的時間抓住他的注意力,將你想表達的內容傳達給他,也許你就會失去機會。


那麼,如何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將你的方案講清楚呢?


可以嘗試這個「兩面法」。

職場人不會說話,記住這 3 個技巧,讓你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你應該已經發現了,這也是一個「What - Why - How」模型。這是最符合認知的結構。


這個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麼呢?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 Why 1 和 Why 2 的區別。


前者主要闡述,這個方案的優點是什麼?能夠產生什麼效果?後者則闡述,這個方案能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採取這個方案?


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為你的方案,提供強有力的論證。


另一方面,人都是有「損失厭惡」的。用「能夠解決什麼問題」來作為佐證,會比單純用「它有什麼好處」,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第二,是可行性。


可行性是什麼呢?就是,執行這個方案的難度是什麼,需要付出什麼條件和資源。


在闡明必要性(Why)之後,用可行性來作結,會有一種「呼籲行動」的效果 —— 在聽完必要性之後,對方往往會習慣性地考慮「那這個事情要怎麼做?」這時,如果你直接給他一個答案,告訴他:這個事情可以做,而且很簡單。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推動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


經理,我認為我們應該做一次事件營銷。一方面可以帶來更高的曝光和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效果推廣已經有點疲軟了,成本太高,也可以開拓一個新的推廣渠道。我認識一個團隊,就是上次那個xxxx事件的策劃,效果很贊,可以去問問看。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事先的周密準備和規劃。好的內容,永遠才是一切的核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