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度单位中,尺、丈、仞的大小关系怎么区分?

凌空长老


古代早期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历代的度量依然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不同的朝代,度量的单位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无法一概而论。



测量长度的方式最初是凭借人体各部位来确定的,比如中医中的寸关尺。孔子说:“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肱知寻,舒身知常。”后来则取法于黄锺律,以黍谷的长度来确定,并渐趋精密。后来工具也用象牙、骨、木、竹、 铜、铁等制成。现在留存最早的尺便是商代的象牙尺。其后其量值随时代之迁移而略呈递增之势。



《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锺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一为一分,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因此,一尺就是十分的长度,十尺为一丈。仞,也作“刃”。关于仞的长度说法不一,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说为七尺,见《论语》包咸注、《仪礼》郑玄 注、《楚辞》王逸注及《吕氏春秋》高诱注等。一说为八尺,见《说文·人部》、《孟子》赵岐 注、《孔子家语》王肃注、《书》孔传、《山海 经》郭璞注以及《汉书》颜师古注等。一说为五尺六寸,见《汉书·食货志下》颜师古注引应劭说。 一说为四尺,见《小尔雅·广度》。参阅宋·王观国《学林·仞》、清·程瑶田《通艺録·释仞》、 清·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

不同的时期,长度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很难断定。


东方国学


首先回答题主关于尺,寸,仞的问题

古代的单位长度。一般会用到,“尺”“寸”“仞”等。其实,古代的单位长度都是根据人体设立的。一般认为,“寸”的长度是人中指关节的长度,“尺”的长度是手掌伸开后拇指到食指的距离,“仞”的长度则是人伸展两条胳膊后双手之间的距离。

下面系统的解答下古代的单位长度和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中国古代的单位其实是以黎为准。黎是一种谷物,一个中等黎的子粒是为一黎。

1黍:一黍为一分;

2丈:1丈=10尺;

3寸:1尺=10寸; 1丈=100寸

4分:1寸=10分;

5厘:1分=10厘;

6毫:1厘=10毫;

7丝: 1毫=10丝;

8忽:1丝=10忽;

9寻: 1寻=8尺;这里要说明一下,《大戴礼·王言》里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说明寸、尺、寻的长度与指、手、肘有关。一般认为,寸的长度恰好是自身中指关节的长度,尺的长度是手掌伸开后拇指到食指的最长距离,寻的长度为人舒展肘部、伸长胳膊后两手之间的最长距离,一寻大约等于八尺。《说文解字》里还记载说“仞,伸臂一寻”,说明仞的长度和寻一样,都是伸直胳膊后的长度。

10仞:1仞=1寻=8尺;

11咫:周制八寸;

12庹(tuo二声):成人两臂左右伸平双手距离。1庹约5市尺

13墨:1墨=1庹;

14步:1步=1墨=1庹;

15常:1常=2寻;

16轨:1轨=1寻=8尺;

17匹:由于历代标准不同,1匹约为五十,一百尺不等;

18引:1引=10丈;

19舍:1舍=30里。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单位,悠悠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今天我们把历代量衡放到一起看历朝历代的单位量衡是多而杂的,也许鄙人给出的解答会有差池,希望看官们多多谅解给与指正,以上答案希望各位参考。


回首那片星辰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一尺合今31.1厘米。

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仞是一个汉字,读作rèn,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该文字在《礼记·祭义》和《考工记·匠人》等文献均有记载。

丈,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知行合一2020


尺: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

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

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

仞是一个汉字,读作rèn,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该文字在《礼记·祭义》和《考工记·匠人》等文献均有记载。

丈: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fighting小薛


不同朝代长度不等。比如尺在商代一尺是16.9厘米,可到明清就有30厘米了。

一仞周制八尺,汉制七尺,,所以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一仞一般七到八尺。仞 :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一仞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向两侧伸开两臂后,从左手中指到右手指中间的距离。

“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实际上不到一丈高,所取为约数),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伟男子,则为“大丈夫”。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


商山大皓


不同朝代长度不等,比如尺在商代一尺有16.9厘米可明清就有30厘米了,一仞周制八尺,汉制七尺,,所以不同时期也不一样,

一丈一般十尺,一仞一般七到八尺,咫尺是同一个单位

即一仞=八尺或七尺

一丈= 10尺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简单了解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寸、尺、丈、仞。

蛇打七寸,七尺男儿,丈八大佛,壁立千仞!很简单的通过事物来体现计量单位大小,十寸=一尺,十尺=一丈,仞远大于丈,没有确定的换算关系,平时也很少用。


不想听的事实


这三个单位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遇到的,丈、尺、仞的大小关系,一般尺与丈关系很好判断,1丈等于10尺,但仞不常用,不知道孰大孰小,想起金庸老先生了,他小说人物中有三兄妹,有个叫裘千仞的,他妹妹裘千尺、哥哥裘千丈,大小关系知道了,尺<仞<丈,后来查询,1仞等于7尺或8尺。


凌空长老


一尺等于十寸,一丈等于十尺,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各个朝代长度也不统一。


草根无名氏


10寸=一尺,一寸≈3.33厘米,1米=30寸。

10寸=1尺,10尺=1丈。

1仞=7尺,周制度1仞=8尺,我1仞≈1.8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