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李振亚love


关于司马懿为什么不伐蜀,我觉得有五点原因。

其一、诸葛亮刚刚病逝五丈原,司马懿就接到了圣旨,圣旨中写道:“恭贺司马懿旗开得胜,战功卓著,削除司马懿大都督职位,回洛阳复命,令有重要安排”

也就是说司马懿刚刚在军事上有点起色,就被剥夺了兵权,回到洛阳之后,更是被严加看管了起来,此时的司马懿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视线之内,也就是说此时的皇帝不担.心蜀国,也不担心吴国,唯独担心的就是司马懿。

其二、诸葛亮虽然病死了,但蜀国的根基还在,因为吴蜀的军事联盟还在,

然而魏国在多年的征战中消耗巨大,因此不想两面受敌,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队得以有效的撤退,后来姜维执掌军权,力挽狂澜,加之文臣武将对刘禅都很忠心,蜀汉一时之间依旧兵精将足,再加上道路崎岖,蜀汉更是易守难攻,最后有吴国的军事联盟,如果魏国进攻蜀国,那么吴国毕定援助蜀汉,如此一来,两面夹击,腹背受敌。

三、中国一直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司马懿对其更是了解其中的深意,此时的司马懿知道自己有危险了

,因为多年领兵在外,难免会遭到他人的妒忌,尤其是曹魏的亲贵们,更是对其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出兵伐蜀,势必会让人看出他的野心,所以此时的司马懿只能隐忍潜藏,留下蜀国,就等于保全了自己,因为只要对手存在,就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他不会主张伐蜀。

其四、曹睿死以后,托孤司马懿曹爽等人,魏国的朝政从此陷入了混乱,

司马懿与曹爽开始了长达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去伐蜀,此时的司马懿被曹爽盯的死死的,有一群人围绕在司马懿的身边,天天监视着司马懿,司马懿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此时的他自身都难保,更何谈伐蜀呢?

其五.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一个比较隐忍的人,诸葛亮死以后,他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也不小了,而他的目的是曹魏的天下

,自己取而代之。所以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自己的实力,为了以后得发展,他一定不会伐蜀。


让知识简单点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之所以终身不攻打蜀国肯定不是因为爱和兔死狐悲。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有三个,下面让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魏明帝怕司马懿做大,不让司马懿攻蜀。史书记载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想要一鼓作气攻打下蜀国,但是却被魏明帝给叫了回来。魏明帝为何会叫停司马懿的计划,因为魏明帝知道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心不稳,司马懿很可能一举拿下蜀国,他怕司马懿在拿到灭国战争胜利的功劳后做大,脱离了他的掌控。


第二个原因,司马懿怕被鸟尽弓藏。司马懿在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带兵攻打过蜀国,这里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带兵攻打蜀国的原因,通过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动作上,司马懿看出了魏明帝对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蛰伏,而不是跳出来消灭蜀国,然后再被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第三个原因,司马懿忙着在朝中争权,抱着攘外需先安内的想法。司马懿在后三国时期一直在韬光养晦,开始重视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没有曹操之后,司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争权夺利了,所以司马懿对蜀国的事情也不是那么上心了,也不会主动提出攻打蜀国,因为带兵出去就代表着远离朝堂。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带兵攻打过蜀国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认为哪里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到留言区留言补充,谢谢!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身不攻击蜀国?不是司马懿爱屋及乌可怜诸葛亮和蜀国,更不是对刘禅抱有好感,投桃报李。而是实在有他难言的苦衷。

其一,蜀国不是说打就能打的。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的就是蜀国这个地方不容易安定。为什么?因为蜀国有它无可比拟的地形优势。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墙把天府之国围在中间。你打它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够你喝一壶。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发展,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君不见司马懿的爱徒钟会,在占据蜀地之后也禁不住诱惑企图割据自立,反叛魏国。所以蜀地难克,也难治,司马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解决这个对手,这是他终生不攻击蜀国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战略条件不允许。诸葛亮去世时,虽然蜀国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间都是一个平衡。且不论是否能够拿下蜀国,就算能,在攻击蜀国的过程中,吴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趁虚偷袭也是必然。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东还有一个强劲对手需要解决。司马懿征辽东前,天下实际上是四国并立。魏蜀吴之外,在辽东还有公孙家族长期经营的独立王国。这块土地长期与曹魏集团貌合神离,到公孙渊手上更是自立为燕王,处于魏国大后方,眼看成为曹魏的肘腋之患。这样的威胁更胜于蜀国和吴国。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曹魏集团所以派司马懿北征辽东而非发起对蜀国的灭国之战。

其三,司马懿个人的政治盘算。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没有诸葛亮七出岐山不断地发起阀魏战争,司马懿在曹氏宗族的怀疑和打压之下不可能掌握军权。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后发起十次北伐战争,虽都未对魏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但给了司马懿以足够理由掌握军权以抗蜀。某种意义上讲,司马懿能够得势,一方面怪曹操后代及曹氏宗族确实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确实也应该感谢蜀国几代掌权人孜孜不倦地阀魏。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外部牵制力量,司马懿很可能被封杀于曹魏内部。空城计司马懿并非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只是司马将计就计放过对手一码罢了。所以蜀国的存在是司马懿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主观上不愿意灭蜀。当然,最后一种原因只是参考,毕竟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还是靠边站,是否阀蜀这种军国大事他说话的分量还是略显不足的。



周周说古今


当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下一步的动向,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年谜团: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势去击灭蜀国?综合史料,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蜀道之难

有人说,诸葛虽死,姜维尚在。的确,诸葛亮将生平所学,都传给了姜维。但是姜维真正能学到几层,是个很大的疑问。其实,当时的姜维并非司马懿的对手;因此,司马懿所虑者,并非姜维也。司马懿不进攻蜀国,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难”。蜀国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要进攻蜀国,越过这个屏障,是很困难的。司马懿是个步步稳走的人,没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会轻易为之。

自保之策

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本来就一直视司马懿为威胁人物。倘若司马懿拼死力灭了蜀国,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诛灭。因此,蜀国在,司马懿可安在;蜀国灭,司马懿则危。

平定内乱

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去,并不代表魏国就无事了。其实,当时魏国发生了好几起声势浩大的内乱。在行军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马懿,那么平定内乱的职责就自然落到司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诸葛亮死后的第三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贼势浩大,司马懿赶紧去迎敌。不过,这个公孙渊并非无能之辈,可以三两下就搞定。司马懿与之周旋,前后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剿灭他。其他几起规模较小的内乱,也都要耗费时间去平定。

静候时机

司马懿最厉害之处,并非兵法,而是其心态和耐力及忍辱力。无论什么情况之下,司马懿都可以保持冷静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诸多事例中都有体现。至于其忍辱力,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他笑着穿上的事例,则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冢虎”的司马懿,其实一直在静候时机。什么时机呢?就是夺取曹魏政权的时机。终于,这个时机到来了。

当司马懿平定内乱不久,收到一份紧急诏书,原来是魏明帝曹睿发来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请司马懿入朝,并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当然连连答应。曹睿一死,司马懿心中的大石终于掉了;如今在朝中还算个敌手的,唯有曹爽。不过曹爽岂是司马懿的敌手,司马懿微施小计,就灭了曹爽。从此,司马家族挟8岁的天子曹芳以令诸侯,重演了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没过多久,三国灭亡,晋朝建立。


58同镇王封街站


诸葛亮病死后蜀汉并未陷入薄弱,司马懿亦非不敢进犯蜀汉,皆是三国自鼎足以来,各国统治都进入稳定期,已形成僵局。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皆当世英杰,都难以打破这样的格局,实是人力之所限。

先说蜀汉的问题,诸葛亮死后由蒋琬、费祎执政,两人虽非顶尖人才,却可保蜀汉政治不乱。鉴于诸葛亮长期北伐使国力有所消耗,蒋琬把汉中一部分主力部队撤回了蜀地休养,蜀汉进行国力恢复时期。先前司马懿、曹真、郭淮兵分三路伐蜀,因道路险阻,反损失惨重,郭淮一路部队还被魏延自卫反击大胜了一场,也确实有些阴影。但总体来讲还是蒋琬、费祎的执政稳固了蜀汉统治,反是国力有一定的恢复。

曹魏在当时的战略形势是遭到四方牵制,北方有几乎统一的鲜卑族,东北有公孙渊,东南有孙权,西南有蜀汉,单独进攻一方都不足为惧,可一旦陷入多线作战就会很被动。

依照四方势力的实力排名是孙吴、蜀汉、燕国、鲜卑,正常情况下蜀汉遭到曹魏进攻,孙吴不可能不救,这是三国鼎足之势,后来蜀汉被曹魏所灭,是灭得太快,吴军没来得及进入蜀中。

曹叡首先考虑的是对付鲜卑和燕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杀死鲜卑首领轲比能,使这种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又陷入了分裂中,一时缓解了鲜卑的崛起。

继而曹叡和司马懿开始筹备大规模远征燕国,最终在曹叡临死前让司马懿灭了燕国,得到了辽东数十万人口,曹魏国力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同时倭国也向曹魏派遣使者,成为大魏国的附臣。

问题却出在曹叡病死,这位年龄的皇帝忽然病逝,留下的是年幼的储君,那么只能依靠托孤之臣辅佐。于是曹魏内政陷入了曹爽和司马懿内斗当中,随后曹爽执政十余年,一直在排挤司马懿。这场政治斗争相当的激烈,参与其中的都是当代俊杰之士,若是那些人齐心协力对外扩张,也许灭掉蜀汉并不是什么难事。

期间曹爽也曾为了增强国中威望,率十数万大军伐蜀,却遭到王平阻击于兴势。费祎率军反击,打破曹爽军,这场战争让曹魏元气损伤,不得不让许多士兵解甲归田以恢复生产。

至后来正始之变,司马懿肃清曹爽之党,引发了王凌企图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帝事件,司马懿在平定王凌之乱不久就病逝,当时还有传闻是王凌向司马懿索命,令司马懿活活被吓死的传说。所以司马懿证实掌控曹魏大权还没坐稳就病死了,这时孙权都还没死,还兴高采烈的去祭天,于是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孙权就中风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时顶尖的智谋之士,但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的格局,只能受困于局中尽其所能而已。


苏沉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前线五丈原病逝。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与司马懿二人真可以说是亦敌亦友。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并没有起兵讨伐势弱的蜀汉,蜀汉直到30多年后才灭亡。那么司马懿当初为什么不挥兵南下,攻打蜀汉呢?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司马懿剧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马懿,急召司马懿回去。

司马氏当时也是名门望族,司马懿更是才名远播,曹操在世时就把司马懿带到身边,成为曹魏集团的谋臣。不过曹操一直不给司马懿实权,一直提防着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马懿,因为诸葛亮兴兵北伐,而当时曹魏中只有司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不过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诸葛亮被打败,就马上抑制司马懿势力的发展。

其实曹氏集团一直都是想用司马懿,但又十分忌惮司马懿的。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曹魏皇帝又马上召回了司马懿,害怕司马懿会拥兵自重。所以司马懿也没能及时挥兵,攻打蜀汉。

当然,以司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汉,肯定能有办法,不过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需要的不是国家统一,而是司马氏当权。

当时司马懿虽然是前线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团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势力和司马懿抗衡。

如果司马懿真的带兵攻打蜀汉,在当时诸葛亮去世,蜀汉穷困的情形下,司马懿很可能会取胜。可是取胜了,真正胜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马懿。

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内部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不是带兵去帮曹操打天下,落得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不想让蜀汉灭亡,不想蜀汉大臣被曹魏所用。

对于司马懿而言,曹魏掌权者越是无能,对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汉被灭,那么蜀汉大臣肯定会变成曹魏大臣,而蜀汉当时还有姜维、向宠等能人。如果这些人来曹魏集团,逐渐掌握权利,那么肯定不利于司马家族掌握大权。

司马懿是个聪明的人,这点道理他当然明白了,他也不会自己出力给自己找来更多的对手。

所以司马懿此时只想保全蜀汉,保全东吴,来和他们共同抗衡曹魏,争取更多的权利。

司马懿智慧卓绝,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为曹魏做事。


斯幽说历史


因为曹魏内部的政治形势不利于司马懿。

诸葛亮死后,据说司马懿大哭了好几天。我相信他是真哭,过去人有个词叫做“养寇自保”就是这个道理。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掌兵权,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抵挡不住,万不得已才把司马懿请出来的。就像后世的辛亥革命,清政府实在平不了革命党,这才请我袁世凯出山的。


当时的曹魏朝廷和请袁世凯出山的清朝是一样的,对司马懿是极度的不信任。一旦有机会能够剥夺他的兵权,就一定要罢免他的兵权。而诸葛亮在,没人能抵挡诸葛亮,诸葛亮在一日,司马懿掌一日的权。诸葛亮一死,如果司马懿真的乘胜追击灭了蜀汉,司马懿就失去了掌权的理由,而没有了军权,则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所以养寇自保是历代野心家的一个基本策略,防的就是兔死狗烹。明末的时候左良玉追着张献忠打,眼看着就要灭了张献忠,张献忠一封信说:你之所以能够有今天,全靠着打我。把我灭了,朝廷还不追究你军纪不好的责任?于是左良玉为自己考虑,放了张献忠一马。

再比如赵匡胤,明明没有军情,硬是要谎报军情说辽国来犯,以此为机会成功统领大军,刚走到了陈桥驿就黄袍加身了。所以对于野心家来说,他们内心是希望国家有一个敌人的。

实际上别说灭蜀汉,诸葛亮死后没多久,司马懿就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之后北伐旧事重演,他又带兵去了一回辽东,之后就陷于曹魏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不能自拔。终其一生都在小心谨慎的避免锋芒外露,只是在后来,曹爽等人已经把他逼到了绝境,这才狗急跳墙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在自己仍有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信了司马懿的鬼话投降了,既没有骨气也没有脑子,惜乎魏武帝曹操英明一世,终究还是把江山断送在自己早就看穿的野心家身上了。


小约翰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其实答案很简单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经过数十年的苦战,东汉王朝的根基终于彻底破灭,中华大地进入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魏国的代表人物司马懿和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可谓是一对冤家,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被司马懿挡住,最后病逝于五丈原行军途中,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诸葛亮死后,蜀汉已无大才,此时的司马懿为何不攻打蜀汉呢?

小编以为,除了司马懿自己不愿意侵略蜀汉以免兔死狗烹之外,曹魏统治者的态度也很重要。曹家三代,自从曹操梦到三马食槽以后就对司马懿是颇有防备,君不见每次蜀汉退步,司马懿的兵权就会被夺,没有例外,所以曹睿怎么会同意让司马懿带领百万雄兵去征伐蜀汉,打败了不说,如果胜利了,益州会不会被司马懿自己占据称帝,这也未可知啊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当年,刘表借荆州给刘备,刘备驻守蜀州,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原因一样:蜀州虽然易守难攻,同样也难攻打别的诸侯,这跟地理位置难以大规模东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无法持久提供战争所需补给,高级人才缺乏有关。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死于234年)不选荆蜀未必输,入蜀一定死路一条。

诸葛亮刚死的时候曹魏还是有一批忠实粉丝,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来自曹魏内部,内部斗战消耗很严重。从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无功而返就知道,完全没有必要主动消耗自己实力,去夺取蜀。

再来看看这几个政权灭亡的时间和司马懿活着的时间,他活着还没有搞定曹魏: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

东吴(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可以看出司马懿思考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这个结果刘禅也看到了,我们不能说刘禅昏庸,只能说刘禅明智。天下归于司马家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