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汪精卫斗不过蒋介石,最后还成为人人唾弃的大汉奸?

体育第一观察者

汪精卫是个文人,他没有多少在政治斗争的天赋和能力,搞搞文书工作还可以,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实在不是汪精卫擅长的。

汪精卫很早就投身革命,是革命的元老了!他长的帅,文笔很好,是孙中山的文胆。最出名的就数他去刺杀清廷的摄政王载沣了。其实这个事情是挺有意思的,当时清末革命人士发动了多次的革命起义都失败了,于是就有人说你们革命人士总叫别人去起义,叫别人去死,有胆量自己去做啊。汪精卫实在气愤这种说法,热血上脑就去刺杀载沣,其实大家都劝他不要去,可是汪精卫就这样干了!可见当时的汪精卫是个热血青年,只是没有多少政治智慧。好在最后载沣还是放了汪精卫,出狱后汪精卫和陈璧君结婚了,而陈璧君为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可是出力不少哦!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政府当时的权力由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四人瓜分,蒋介石当时地位低还轮不到他上位呢!这四个人开始进入争夺最高权力的争斗中。1925年突然间廖仲恺不知被谁给刺杀了,而胡汉民和许崇智成了嫌疑人,因此出走避嫌。这样蒋介石因为这件事情而上位了,许崇智是当时掌管国民政府军权的,当他回来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在军队中树立了自己的势力了,许崇智因此失去权力了。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手下有自己心腹的军队,可以说是实力派人物,成了国民政府的二号人物。汪精卫当了国民政府的主席和军事委员长,只是汪精卫有的是资历和威望,没有自己的兵力。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由此进行揽权的行动。汪精卫本想调动军队清算蒋介石,没想到没人听他的,这时候汪精卫才感觉自己是个花瓶,表面光鲜,内里是空的。汪精卫威望受挫,就借病出洋去了,在和蒋介石往后的斗争中,汪精卫都是一遇不利,就托病出洋或者住院休息,这样的事发生了多次了,可见汪精卫的性格软弱没有毅力,遇到困难就逃避这样的政治能力怎么能斗得过蒋介石呢!再说蒋介石因为和宋美龄结婚,所以蒋介石受到了江浙财团的支持,蒋介石有钱有兵力,汪精卫不输才奇怪呢!最终蒋介石顺利上位,成了一号人物,汪精卫只好做个外交部长。

汪精卫一直不甘心就这样认输,刚好抗战爆发,给了汪精卫一个时机。当时候蒋介石对于是否和日本死战是很暧昧的。汪精卫当时可是反对和日本打仗的,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不如和日本议和算了的投降主义。于是他就派人去日本和日本高层人物秘密谈判,准备做卖国贼了,刚好日本人需要一个傀儡政府来对抗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所以支持汪精卫。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汪精卫在南京组建伪国民政府,走上了卖国求荣的大汉奸道路。1944年汪精卫病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回到南京把汪精卫的坟墓用炸药炸毁,尸体焚烧,大汉奸汪精卫最终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不可否认,汪精卫很有文学才华,而且长得很帅。如果比的是文学才华,或比谁长得帅,汪精卫肯定是胜过蒋介石的。

但,两人在国民党内部,斗的是谁的政治手腕更成熟,谁的掌控能力更强。这方面,蒋公当然是占尽优势。

一个有才华的汪精卫,为何斗不过行伍出身的蒋介石呢?究其原因,应该是性格所致。

汪精卫虽然志向远大,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程度还需提升

大凡具有大抱负,获得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心志坚韧之人。才华出众的汪精卫相比蒋介石而言,心志的坚韧略逊一筹。

汪精卫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因此结识了孙中山。1910年,二十多岁的汪精卫,精力非常旺盛,想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思来想去,选择了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这事够大,死了也名声在外了。

可事情没成,反倒吃上了“终身监禁”的牢饭,不得不说汪精卫运气太好,没被杀头,真是万幸。

好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迫于压力,释放了一众政治犯,包括汪精卫。可是被释放的汪精卫,和以前相比,风格大变,甚至开始调停清廷和国民党,这说明汪精卫的心志有了些变化,曾经热情四溢、敢打敢冲的汪精卫变得柔软了,感觉他变得成熟了,他好像开启了一种适应模式。可后面的举动,却让人感觉“成熟”有点过了。

1912年,袁世凯上任后,汪精卫远走法国,远离政治。这一走,就是七年,金贵的七年时间,汪精卫选择了远行。而孙中山等革命党,包括年轻的蒋介石都在为捍卫共和制度而做斗争。

这七年,本该是奋斗时间,汪精卫却选择了安逸,心志不坚啊

孙中山死后,1925年,汪精卫当上了国民党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可是,他的权利却远远和他的位置不相符合,特别是军权方面。军权在哪里?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蒋介石手里。

1930年,汪精卫又联合了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与蒋介石展开正面对战,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正面对战,汪精卫们被打趴下了,因此,只好重新进入了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但经历这么多,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实权。在这种背景下,汪精卫努力调整着自己,但心中的权利欲望最终还是超越了自己的控制能力。

1938年,汪精卫走出了人生最差的一步路,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其后两年,又建立了南京伪政府,从此,成为了大家眼中、口中的大汉奸。

汪精卫是一个文化人,有着文化人的情操,也有着大多文化人的优柔寡断。在追求救国的过程中,心志略有不坚定,从救国转化为依附侵略者,这一步确实走错了。


汪精卫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难的态度值得改进

刺杀摄政王,让汪精卫捞了不少政治资本,其在狱中写的“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诗句,也是脍炙人口,尽显文学才华。

可是出狱后的汪精卫,仿佛重新换了个人,开始主张议和,感觉一个“英雄”的主机被装入了柔弱的“软件”,

面对困难,开始有所后退。

远离政治,在法国呆了七年后,1919年汪精卫应邀回到了中国,继续他的救国救民之路。

这一次回来,汪精卫确实更成熟了。在中山先生死后,汪精卫当上了国民党最高领袖。可是,领袖不好当,因为有个人,对领袖影响太大,这就是蒋介石。

面对蒋介石的强势,汪精卫无可奈何,中山舰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政府分裂开来,一个是国民党左派的武汉政府,有汪精卫主持大局;一个是国民党右派的南京政府,有蒋介石主持大局。

1927年,国民党困难重重,内有不和,外有各路军阀,还有虎视眈眈的日本人。为了大局,蒋介石以退为进,自行下野。1927年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二为一,史称“宁汉合流”。在新政府任常务委员的汪精卫,不知是困难太多,还是工作不如意,在12月又和老婆去了法国(感觉不应该)。

汪精卫下野,蒋介石的机会又来了,1928年2月,蒋介石通过各种手段,重新掌控了国民政府,而汪精卫的党羽逐渐被踢出了政府。等汪精卫再次归来时,形势不再。

中原大战后,第二次“宁汉合流”发生了,可是汪精卫只能屈居蒋介石之下,而且从此一直居于蒋介石之下。

1935年前后,汪精卫主张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恨军队无作为,结果看到打了几次败仗后,又开始主和。甚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相让。这让人感觉面对困难时,汪精卫过于柔弱和情绪化。

日本人很厉害,卢沟桥事变后,快速推进,上海、南京尽皆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到了陪都重庆,但面对日本提出的议和,蒋介石严词拒绝。国共在合作,全民在合作,全国都在反抗日本的侵略。

面对日本的强大气势,汪精卫认怂了,公然在1938年向日本投去橄榄枝,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并在1940年建立了南京伪政府,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汉奸。

人生就是逐渐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面对困难,蒋介石的态度更坚定,而汪精卫面对各种困难时,后退和妥协更多一些,这种性格对于掌控大局的人来说,非常不可取。


汪精卫作为文化人,笼络人的能力不如蒋介石

汪精卫其实是个老国民党了,而且中山先生颇为器重,甚至也一度被中山带到了高位,可是没有基础支撑的汪精卫,无法长时间站立在最顶端。

那么支撑是什么呢?支撑就是支持你的人脉,在政府中,在军队中,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听汪精卫调遣呢?

可以说,相比蒋介石而言,没多少人听他的。汪在政府的影响力还可以,但是在军队里,汪精卫支持度相当低。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们,和汪精卫这个文化人没什么交集。

在那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年代,如果控制不了军权,那就是一个没有牙齿的老虎,和绵羊没有两样。

为什么没有军队控制权呢?一是,在革命最艰难的阶段,汪精卫在哪里?远在法国;二是,汪精卫自命清高,和带兵打仗的人有距离,没有结交,或者别人不愿意和你结交;三是,汪没有带兵打过仗,是个文官,所以没有共患难的军队下属和同僚。

反观蒋介石,一路带兵打仗,军队里一起浴血奋战过的下属无数;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僚无数;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门生故吏、将军士兵无数。

再看蒋介石,一路成长,一路的结拜弟兄,早期和陈其美、黄郛结为兄弟,这两人在民国初期是很牛的存在;后来和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先后分别结为兄弟;除此之外,和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关系匪浅,这些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无不是一方豪杰。当然,还有不少的结拜兄弟,可能名气比这些小写,但绝对都不是善茬。

还看蒋介石,有家庭带来的关系网。连襟孙中山、孔祥熙,都是很牛的人物,一个是国父,一个是财神爷。老婆宋美龄,更是连接中美关系的一道桥梁,通过宋美龄,从美国哪里得到不少的帮助。至于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都是小辈,但在商界也都是 一等一的存在。

论人际关系,汪精卫没办法比,说过来说过去,就是周佛海、陈公博等几个人,老婆陈壁君也只是个富家千金罢了。蒋介石结交人的能力比汪精卫强太多。

汪精卫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他的才华更多体现在文学上。在政治方面,比起蒋介石,汪精卫还是差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做的事情,如果方向错了,可能就苦了自己和他人。


蓝风破晓

史论纵横感慨一句:有几个人能斗得过蒋介石!

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汪精卫

整个北洋军阀风里来雨里去多少年,涌现出多少人物,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最后还不是被老蒋给收拾了,所以,斗不过老蒋的人多了,汪精卫算老几。

想起一道题,就说鲁迅一辈子骂人无数,尤其是民国政府的高官要员,但是鲁迅从来不骂老蒋,可以看出当时的老蒋还是很得民心的。

汪精卫和老蒋相比较,资历老,有功劳,有才华,堪称是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不二人选,早年就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其后更是组织策划了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的行动,虽然失败,但是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资历和功劳,汪精卫在才华方面也很出众,当年陈璧君就是为汪精卫的才华所倾倒,当然汪精卫长的帅也是事实。

然而,弄了一路十三招,汪精卫核心的缺点就是没有掌握军权,走的还是孙中山先生的老路,孙先生一生领导起义无数,建立民国后多次组织护国护法运动,组织革命运动三十多年,然而一事无成,说到底,孙先生打仗还是靠嘴,嘴炮是打败不了敌人的。

1925年孙中山死,1926年老蒋开始北伐,1927年达到吴佩孚和孙传芳,1928年打跑张作霖,这就是差距。

蒋介石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蒋介石资历小,没有什么才华,还是个光头,长相也比较猥琐,但是蒋介石有兵啊!整个黄埔军校都听从蒋介石的,蒋介石带着这帮小年青,那是先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在东征当中打败陈炯明等叛军,可以说蒋介石领导出来的黄埔军,是国民党有史以来第一支自己掌管的部队,不再依靠地方军阀。

正是这一支部队,让蒋介石虽然资历浅,没有才华,但是依然可以获得绝大部分人的支持,这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啊!

当老蒋的势力不断增加,真正让汪精卫感受到来自老蒋的威胁,结果老蒋悍然发动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能做的就是辞职以示对抗,强烈谴责有什么用,该操家伙的时候你却说我伤没养好。

汪精卫为何斗不过蒋介石

1927年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北伐战争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当然是坐地分赃啊,汪精卫在武汉政府的拥护下回到武汉,蒋介石则在南京,这是两人第一次针锋相对,你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就跟着发动“七一五政变”,后来为了夺取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汪精卫宣布东征讨蒋。

这一回合可以说,汪精卫捡了个便宜赢了上半回合,当时蒋介石军事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而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又趁机搞事情,欢迎汪主席到南京来。于是蒋介石下野,汪精卫屁颠屁颠的准备“宁汉合流”准备迁都南京,结果盘子大了,谁都不服你啊,没有那个金刚钻,能揽起那个瓷器活嘛!李宗仁白崇禧那都是什么人,又岂是你汪精卫能够摆平得了的。

蒋介石也没闲着,在下野后和宋美龄结了个婚,摆平了江浙财阀,这个时候大伙才知道,国民政府可以没有汪精卫,但是不能没有老蒋啊!于是老蒋带着他的达令重新复出。

汪精卫为何最后成了令人唾弃的汉奸

关于汪精卫成为汉奸这个事情,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本篇问答的上面部分,其实也都在阐述一句话,就是:“既生汪,何生蒋”。正是蒋介石的排挤,在政治上的失败,使汪精卫一直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汪精卫优柔寡断,属于那种吃粑粑都赶不上热乎那伙的,在西安事变时,南京群龙无首,国民党包括何应钦在内的大佬都致电当时在西欧的汪精卫回国,结果等汪精卫刚回国,西安事变就和平解决了,你说尴尬不尴尬。

抗战爆发后,汪精卫认为必定战败,对民族丧失信心,再加上日本的利诱,汪精卫最终走向了卖国之路。

当然,现在有说汪精卫是曲线救国的,史论纵横只能表示,这个曲线有点大啊!


史论纵横

汪精卫在国民党内资格老,名气大。

汪精卫很早就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起义,1911年刺杀摄政王载沣更让他一举成名,成了全国知晓的少年英雄。如果他后期没有投日,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不低的。所以,他曾经的战友后来无限惋惜的说他:“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虽然有这么多光环且资格老,但是汪精卫年纪却不大。所以,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实际是把他当接班人培养的。孙中山去世的时候,遗嘱执笔人就是汪精卫。孙去世后,国民党的主席也是汪精卫。

有名气、有资历、还实际也做了一把手,但是汪精卫还是败给了蒋介石。

原因何在?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因为汪精卫是个政客,不是军人,他没军权。

民国初年的中国,实际是一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各路军阀都是依靠军队才能呼风唤雨,做大做强。

蒋介石当初虽然学的是军事,但一直在下层混,也没有自己的军队。但蒋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后,一下子就有了平台。黄埔的学生,无论国共,其实都是精英,再经过黄埔军校军事、政治教育,个个都是人才。

黄埔的前四期,蒋介石亲历亲为,天天和学生混在一起,又经过平广州商团叛乱、东征、北伐等各役,和学生是又很深厚的感情的。

蒋还很会笼络人,据说黄埔学生父母的生日他专门记在一个本子上。每当学生父母快要生日的时候,一定派人以自己的名义送上寿礼。这在旧社会注重孝道和光宗耀祖的社会背景下,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黄埔学生非常拥戴蒋介石。而黄埔学生是国民党党军的骨干支柱,得黄埔则得国民革命军,得军队则得天下。

与蒋相反,汪精卫一开始虽然做得是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主席,可是却没有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权。虽然他也做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但很快就不干了,让周恩来来做。换句话说,汪主席没有放下身段,到基层去拉拢这些日后的精英们,从而导致汪精卫在黄埔学生中实际没有领导力。

汪精卫其实也又自己的军队,那就是粤军,张发奎就是其首领。

因为历史原因,国民党早期的大佬和广东很有渊源。汪精卫这位国民党元老也不例外。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而第四军号称"铁军\

故纸汇

蒋介石是军事上的侏儒,政治上的矮子。可他深谙权术阴谋之道,与蒋介石最相似的就是慈禧太后,都是对内强硬对外软弱,都在外敌入侵时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军事,政治,经济都是一塌糊涂。慈禧这个老太太也是最擅长宫廷权术斗争,维新变法那么多才俊人物最终都栽在她手里,蒋介石也是如此,可蒋介石没有慈禧太后幸运,他遇到了千年一人的毛泽东。


一叶知秋146328480

谢谢相邀。

孙中山先生图

蒋介石图

汪精卫图

蒋介石一直以孙中山先生接班人自居,宣称孙中山先生逝世前,叫唤着“介石”。可是,据当年孙中山先生的侍卫李荣介绍,孙中山先生临终之前确实叫了两个人的名字。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894年。那时,孙中山先生是一个27岁的革命者,宋庆龄是一岁多的女婴。没有人能相信他们后面会走到一起,成为革命与爱情的伴侣。

1915年,孙中山给宋美龄写信,问她是否愿意到日本来,与他共同生活。宋庆龄瞒着家里人,来到日本与孙中山结婚。很多年后,宋庆龄回忆起孙中山,说道:我与孙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十年。他是最优秀的男人,完美的丈夫,这样的男人一个也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孙中山了。

孙中山先生喊出的第二个名字不是蒋介石,却是汪精卫。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1945年8月16日,汪精卫政权宣布解散。

早期的汪精卫确实是以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1910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图谋刺杀溥仪的父亲、清王朝摄政王载沣,以表现革命者勇气,唤醒民众。当年,27岁的汪精卫英姿勃发,虽然因暗杀失利而身陷大狱,却因此天下闻名。“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的这一曲引吭高歌,其浩然正气令很多人为之钦佩,为之仰望。此后,汪精卫紧随孙中山,无论革命还是流亡,都在其身后。

汪精卫还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起草人。这个地位可谓相当高。他本人也俊秀儒雅,在国民党内声望很高,跟胡汉民、廖仲恺并称孙中山的三杰。

但跟蒋介石的竞争当中,汪精卫输在枪杆子的掌握上。如果说孙中山选定了接班人,那汪精卫的可能性要比蒋介石大一些。临终之时,孙中山先生唤了一声“精卫”,却不知孙中山先生要交待什么事情。三小时后,一代伟人与世长辞,留下未竞的事业,留待同志继续努力了。

蒋介石图

1935年这一年,汪精卫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年届52岁,已是暮年。

汪精卫图

然而,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宣布成立另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就任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院长,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军队、外交等,一方面与移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及老对手蒋介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与东北的“大满洲帝国”遥相呼应。之后,汪精卫甚至还亲自到长春访问,在日本军队的刀光剑影中与溥仪握手言欢。

孙凤鸣1935年的刺杀行动,虽未使汪精卫当即丧命,但那颗未取出的子弹,最终还是导致了汪的死亡。前往日本就医的汪精卫,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不治身亡。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在不到一年后取得胜利。

汪精卫图

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见是年青时的满腔热血,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为个人权力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

蒋介石图

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说一句公道话,汪兆铭当了汉奸,却没有做积极破坏抗战的勾当。他投敌后,向与其渊源最深的将领,也未尝作片纸只字招降,如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和第五战区内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黄琪翔。大义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


铁男春秋

应该说,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汪精卫曾策划参与刺杀满清权贵,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反革命武装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蒙难,蒋介石毅然只身前去迎救,表观出了非凡的胆魄和勇气。二人后来成名,不是偶然的。

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于北平。托遗事于汪精卫。之后,汪精卫为国民党中央主席,地位在蒋介石之上。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出现了两个中央政府,一个是南京的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另一个是武汉的以汪精卫为首的政府。尽管国民党的元老大员多在武汉一边,但终因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最终为南京政府所统一。

汪精卫在中日战争中,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和蒋介石闹矛盾争权,不能不是其中之一。但无论什么原因,认贼为父,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都是罪无可赦的。蒋介石一生虽也做了很多错事,但他坚持了抗日战争至胜利,这个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欢迎点评。


WM晓奇

汪精卫曾经担任国民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如果按照职位高低来评判,汪精卫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关键就是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北伐军总司令。说白了就是掌握“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毛主席总结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总结过来的经验。你没有枪,没有部队。就算你名义上是一把手都没有用。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掌握军权的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照样可以违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命令。汪精卫成为汉奸或许跟他名不副实的位置有关,心里不平衡。个人认为汪精卫早期还是很有英雄气概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能够刺杀溥仪的老爹也是需要勇气的。总之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汪精卫可能是看不到中国有抗战胜利的希望吧。


太极云飞扬

虽然蒋最终千里溃败到宝岛,但是如果你把他和汪去比,还是优势很大的。

蒋这个人,虽然有其原则,但是经常做事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而且十分果断,不像汪,犹犹豫豫。

比如说到厚黑学,蒋可谓修炼到了极致,为了宋家支持,欺骗发妻娶宋美龄,为了打击张作霖,和冯玉祥义结金兰,为了招揽东北军,打把钱财撒下去,等到中东铁路事件爆发又把自己甩了出去让张背锅。



可是汪精卫虽然成名早,又很早跟着孙先生,但是总是自命清高号,不肯拉下身段去真正培养军队势力,虽然蒋上位晚,但是人家在黄埔攒了一对部下,真真正正的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汪一直依靠军阀,和孙是一条路子,最终只能失败。


无论如何,出于什么样的想法,蒋深知自己不可能投降,而汪精卫的悲观态度和他自身无法容于重庆政府的处境,再加上日本人的吸引和手下的怂恿,半推半就的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养仓鼠的哈士奇


说汪精卫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行为,是有切实依据,为他从事政治活动打下基础的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行为,其实是汪精卫内心独白的一个真实写照,他有一颗力挽狂澜的心,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动机,无非是康有为的激将法,康有为大放厥词,说革·命·党人只会骗小青年送死,自己躲在幕后享受荣华富贵。

汪精卫气不过,就想证明给康有为及国内公众看,革命党人并不都是贪生怕死之徒,选来选去,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因为当时他最大,刺杀他获得的影响力最大。

这和当下的恐怖袭击如出一辙,就是为了制造影响力,当然从这件事上还可以发现汪精卫1在政治上的最大缺点――不成熟,政治讲究婉转回环,一次不成就两次。

汪精卫这种独狼式的暗杀行为,就是一锤子买卖,对手死了,他自己也活不成。


说到婉转回环,就不得不佩服蒋介石,他虽是行伍出身,但对于政治手段的理解和运用,远比汪精卫透彻的多。

蒋介石善于借势,以势成事。当年的北伐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其实是重要的一支,蒋介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借力打力,为己所用,再说中原大战,张学良谁都不帮,就帮蒋介石,并不是张学良大发慈悲,而是蒋介石个人在政治上的闪转腾挪。

后来的蒋介石被囚的兵变,换了汪精卫,可能就壮烈了,但蒋介石不但死里逃生,而且还把自己的权势调到了最高。

究其一点,蒋介石懂的攒人借势,后来的汪精卫谄媚日本,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不想归隐山林,又在国内政界中没有立足之地。

这次他倒想到了借势,可他借的真不高明,比不借还狼狈,还让人不省心,纵使汪精卫有搏命三郎的决心和勇气,但出发点就错了,后见又怎么可能对呢!

斗过蒋介石就不用想了,汉奸的骂名就够他喝一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