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企業“28條”的新與特在哪裡?

新京報訊 為了進一步減輕疫情對首都文化企業生產經營影響,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月19日出臺了《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文件發佈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範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系主任楊劍飛、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博士熊海峰等3學者就該文件進行了深入解讀。

問題一:從你們的研究來看,對這個文件給予怎樣的評價?

熊海峰:實。最近我們也在蒐集與研究各地的各類支持政策,相較而言,北京這個政策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非常實;甚至可以說是當前出臺的所有文旅類政策中最實的,非常能體現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範作用。

為什麼說實?一是有責任主體。我們看到28條支持措施,條條都有明確的責任主體,這讓企業在落實政策時知道去找誰;二是有量化規定。大部分條目都有明確的數字表達,而不是虛頭巴腦的“官腔”。三是有資源支撐。扶持政策背後需要的是真金白銀,但是財政預算準備不足怎麼辦?北京通過用好原有政策手段(投貸獎、房租通等),以及將原來用於下半年的資金(文化引導基金、文化藝術基金等)提前發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讓人心裡踏實。

楊劍飛:我的感覺也是很實。相比於之前的SARS、2008年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這是北京首次在“一級響應”期間對於文化企業做出的專項政策安排,並進一步明確了各區縣細化相關扶持政策的方向。當前文化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運營壓力和行業信心的問題。《若干措施》的出臺,有力地回應了這兩個問題,為當前受疫情影響的文化企業注入了政策的“強心劑”,從當前企業最需要的延繳社保、減免房租、貸款延期和融資補貼等方面給予扶持,將有效提振文化企業的抗疫士氣和復工信心。

範周:《若干措施》的出臺意義重大,它是在北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下,文化產業主管部門“抓好復工復產”的重要實踐,是應對“疫情大考”的重要舉措,將有效地引領文化企業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具體措施而言,這次政策的針對性很強,思企業之所思,急企業之所急,救企業之所必救。據我瞭解,疫情爆發後,國家在抗疫同時也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為更好地瞭解文化企業需求,北京市委宣傳部領導親自帶隊,會同有關智庫和研究機構對北京3000餘家文化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找準疫情期間文化企業的難點痛點,廣泛徵求並吸收了文化企業、相關智庫、業界專家及市區兩級相關單位意見後,對症下藥,在充分了解並打破已出臺相關政策壁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正是這種紮實的“大數據”,為制定《若干措施》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從部署和實施而言,責任主體非常明確,闡述內容也非常細緻,給予的扶持精準量化。例如第9條提出:“對承租市屬國有文化企業房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中小微企業,按照政府要求堅持營業或依照防疫規定關閉停業且不裁員、少裁員的,免收2月份房租;承租用於辦公用房的,給予2月份租金50%的減免”。整體而言,《若干措施》“28條”在落地執行性、表述明確性、對企業支持力度上,在目前所有出臺的政策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問題二:具體來說,28條中的哪些舉措令你影響深刻?又將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範周:從內容來看,《若干措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創新性。既管“腳下”,又管“天下”;既管“當下”,又管“全年”, 既有“援企”,又有“促產”。內容不僅涉及到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又提出瞭如何積極促進文化科技融合、新興業態發展,培育發展的全新動能。應該說,這“28條”,不僅是短期“救急”之策,又有長期謀劃安排之圖。

熊海峰:受到疫情影響,眾多文化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面臨著營收減少、房租壓力大、流動資金緊張、融資難度加大等問題,生存能力受到巨大沖擊,北京自然難以例外。《若干措施》首要任務即是要解當前企業於倒懸,所以在行文中,減輕當前企業經營壓力用墨最多,包括增大資金支持、房租減免等“11條”措施。另一方面,當電影、演出、節慶會展等需要聚集與接觸的行業成為“重災區”之時,基於互聯網的數字文化產業,例如動漫遊戲、網絡視聽新媒體、線上培訓和網絡文學等行業,卻迎來了加速乃至爆炸式增長,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行業也是北京文化產業的優勢之所在、未來潛力之所在。

楊劍飛:此次“28條”文件針對性很強,實事求是地審視了疫情下文化產業的困難和疫情後的產業復甦問題。從幫扶企業而言,文件起草部門對於現實狀況做了深入調研和分析,直擊企業復工復產的疑難問題,扶持的細節和尺度符合實際。從作用時間上來看,文件並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疫情發展及各項措施的實際效力,作用期限分別從2個月、下半年、延展至全年,打破了一般性文件的傳統期限安排,時間上彈性大,尤其是明確提出了培育新動能,為疫情後進一步扶持企業發展埋下了伏筆。

問題三:各省份都出臺了相應的“救市”措施,那你們覺得北京和外地相比有哪些特點?

範周:目前全國各省市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共渡難關的“救市”措施。例如江西省文旅廳印發了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的“10條措施”,陝西省委宣傳部出臺了支持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19條意見”,上海市委宣傳部提出服務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20條措施”,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提出了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穩定發展的“9項措施”,相對這些省市的政策,《若干措施》“京味”明顯,在具體措施的實施上很有“人情味”,體現了文化治理的“以人為本”。

除了以上幾點,我認為北京這“28條”充分體現了北京在文化領域極強的治理能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對文旅部門應對當前疫情危機以及促進未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北京此次應對疫情扶持文化企業的措施,應該說是北京市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優化文化治理手段的重要實踐。一是尊重企業發展的普遍規律,用好用足北京市其他部門對於企業的扶持政策。二是應對疫情的“戰時需要”,從文化產業的實際出發,優化“審批”手續,創新“審批”形式,這些將在未來成為常規。三是在先期出臺政策的基礎上,創新突破相關壁壘,繼續大力優化營商環境,例如在第25條就用885字的篇幅,詳細地規定了各類業務的審批主體、內容與時限,這些措施對北京未來改善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熊海峰:此次扶持政策很好地體現了北京文化產業的特點: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金融融合,這是北京的突出優勢,也是突出特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培育產業發展全新動能”中有4個政策條目,其中3條是扶持文化和科技融合;在“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中有6條,全部是關於金融如何服務文化、文化如何與金融融合的,可以說“28條”是依託於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現有特色,同時又將進一步強化和彰顯北京的特色。

楊劍飛:《若干措施》鮮明體現出了統籌性。從近期各地同類政策的發文單位來看,“28條”的發文級別最高,統籌力度最強。扶持措施基本涵蓋了貸款、減稅、免租、加快審批和優化服務等領域,有針對性地呼應了當前文化企業最關注的方面。尤其是在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統一協調下,市委宣傳部等十六個辦局同心協力,這將會產生極高的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同時,相信因為疫情出臺的部分措施並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結束,而是會逐漸轉變為未來政府服務的新常態。譬如“28條”提出的全面加強智慧政務建設,將推動未來更多文化類政務服務事項實行“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

問題四:下一步北京在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哪方面還在哪些方面發力?

熊海峰:我覺得還要進一步鼓勵整合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在行業協同和互助合作中的作用。在這次疫情中,北京文化產業協會積極牽頭,與北京地區66家文化產業園區業主單位(共涉及70處園區)聯合發出倡議,為租戶減免房租,目前全市文創園區已明確為租戶減免計劃安排資金約1.26億元,體現出了社會力量的價值和作用。未來,需要進一步引導和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楊劍飛:我覺得在提振文化消費上,相關措施還可以更加具體與豐富。疫情期間在“不出門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宅居日子,人們基於消磨時光、心理減壓、充電學習、娛樂交流等目的,對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加旺盛與多元的需求。同時,《若干措施》裡也提到了文化消費的相關動作。在這點上,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政策安排。

範周: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如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磊同志所言:疫情對市民生活、消費方式、消費內容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催生出大量線上文化消費和娛樂新業態。這種新變化必然要求我們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業態、產業模式、行業治理、扶持政策等進行深入調整。第一,要關注老百姓的消費,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疫情期間老百姓對於精神文化的強烈需求也反映了當前文化產品供給機構的不平衡。短期,要恢復生產,長期而言,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打造時代精品,優化文化產品供給,促進市民文化消費,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二,除了對於文化企業的關注外,此次疫情給北京的旅遊業也造成了巨大損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扶持旅遊企業,我們期待新政策的出臺。當然,《若干措施》裡也提到的培育新動能,那麼下一步具體怎麼做,如何能夠更好更快應用新技術,謀劃佈局新場景,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活力?我們值得期待,疫情過後,北京文化產業一定能夠轉危為機,實現新的發展。同時,也期待全國各地能有更多這樣“實”的政策出臺,這將是疫情重壓之下的文化企業的美好福音。

措施政策諮詢聯絡表

北京文化企业“28条”的新与特在哪里?

原標題:三人談 | 北京文化企業“28條”的新與特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