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在戰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五國伐齊事件,而這一事件是戰國的分水嶺,曾經強大的齊國一蹶不振,而原本從來沒有抬頭的燕國,居然一躍成為小霸,這可謂是引起了後來一系列的政治波動。但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問題,因為從當時的歷史結果來看,的確五國伐齊是摧毀了齊國而養肥了燕國,按理來說,變化應該只在這兩個國家之間才對。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一個毫不相干的秦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為何那一場大亂卻是秦國漁翁得利呢?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在過去的戰國時代,我們總是強調一點,土地和利益是國家生存的基礎,所以那些戰國國家,每一次都會為了土地而戰鬥,為了利益而奮鬥。以當年的齊國為例,山東五國打打停停,還有對秦國進行聯軍討伐,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它眼前發生,它卻從不輕易干預。齊國是屬於那種典型的戰國國家,如果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它絕對不出手,只有利益達到標準,它才會傾國而動。當時齊國的孟嘗君解答這一現象時如是說,戰鬥要得到自己的土地,並且能夠佔為己有,才可以動。戰鬥要得到足夠的利益,能夠超過軍費開支,才可以動。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齊國基本上不冒頭,所以就給了山東5國,還有秦國,肆意奪取天下命運的機會。我們別說齊國太過於低調保守,其實那就是當年主流戰國的生存規則,如果打仗不能取得土地,如果打仗不能得到明顯的利益,那麼國家遲早會滅亡。我們把這個事情回到五國伐齊上來看,就會發現,好像當時列國的所作所為也是這個道理。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當時的燕國不惜一切代價聯合其他國家,一定要打掉齊國,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復仇,更是想要瘋狂的搶奪齊國的土地。當時聯合起來的國家,之所以願意配合,也是想要從中瓜分地盤。當年的燕國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它不僅滅亡了齊國,而且得到了70多座城池。其他的國家也從齊國原先佔領的各自領土中,得到了巨大的便宜,並且把它們給收回來了,這中間還包括了他們搶劫和掠奪來的戰爭財富,可以說是每個國家都賺得盆滿缽滿。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但其實,這些國家所得到的東西,都是非常微弱的,反倒是秦國什麼都沒有得到,而且還充當主力,卻得到了最多的東西。因為所有的國家為了利益而戰鬥,他們也得到了自己所謂的蠅頭小利,例如像韓趙魏都得到了自己曾經失去的土地,而燕國更是得到了超越自身領土的齊國領土。但是這些人得到的利益實在是太微弱了,土地的得失不能改變國家的根本,今日得之,明日遇到強國又會丟之。就好像燕國一樣,得到了70多座城池,結果頃刻之間被田單打敗,又一次丟掉了所有的一切。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反過來看秦國那邊,它沒有得到任何實際的利益,但卻得到了未來的天下,因為當時的格局是秦國與齊國並稱天下霸主,現在齊國被幹掉了,而在這場戰鬥中趁勢而起的卻是燕國,秦國從此以後失去了能夠制約他的對象,這就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領先於天下的趨勢將無人能阻擋。所以當時那一場大戰,雖然秦國出力最多得利最少,但實際上已經贏得了所有一切。

五國伐齊, 毀了齊國壯大了燕國, 為何最後獲利的是秦國?


學者在研究的時候也不由得發出感慨,秦國真的非常的厲害,它每次總能在關鍵的時刻看到未來的趨勢,就在燕國還有韓趙魏都在為自己搶奪的土地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殊不知秦國早就已經打開了未來之門,天下再也沒有能制約秦國的存在,而剛剛崛起又衰落的燕國和那些只得到一些土地的韓趙魏等國,他們接下來將會面對秦國統一天下的瘋狂操作。所以說,五國伐齊是一個很經典的歷史分水嶺,它見證了秦國與山東6國的分道揚鑣,而秦國能統一也正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