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極簡史


西方哲學極簡史

幾千年以來,西方有那麼多哲學家,每一個似乎都非常晦澀難懂。

有沒有辦法簡化下,勾勒下哲學史呢?

哲學史的三個階段及代表人物

首先,拎出三個人,通過他們可以把哲學史分成三階段,分別是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哲學史三階段就可以這樣分:

1、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之前,哲學核心問題是“世界究竟是什麼?

顯然這是人最古老最直覺要問的問題。

一個古人看天之高遠,星空無窮,日月輪轉,男女生死,總是想知道“它為啥是這樣的呢?為啥不是另外一個樣兒呢?為啥會存在呢?來自哪裡呢?”

總之都是探究世界的真相或起源的問題。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本體論”,你可能聽說過。

2、從笛卡爾到康德之前,哲學核心問題變為了“人是怎麼認知世界的?”

因為笛卡爾開始懷疑人的認知能力。

想想,如果認知都有問題,搞不清楚,何談解答上一個問題呢,對吧?

事實上他懷疑一切,最終想到“我思故我在”,這是唯一不用懷疑的,由這一點出發重新確定我們能知道什麼。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認知論”,你可能也聽說過。

3、從康德之後,核心問題再次變化,變為“人應該做什麼?

因為康德解決(注意,不是解答,後面會有具體說明)了以上倆問題,人終於回想起來,我問那倆問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行動嘍。

從這以後,慢慢的,本體論的問題都交給科學(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統科學)去逼近,近來認知論的問題隨著信息論、腦神經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逐步交由科學去探索。

剩下的哲學問題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導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東西嘛,所以也可以稱為“道德哲學”。

好了,三個人,對應三個問題,對應三個時代,對應三類哲學。

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世界是什麼?人怎麼認知的?人該做什麼?

本體論,認知論,道德哲學

哲學史就以超極簡的方式說完了。

以後,碰見任何一個哲學家,你都可以看他是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就能掌握他的哲學思想了。以後有任何哲學問題或概念,就看他最終指向那類哲學,就能理解他要說什麼了。

現在我會反覆用這三段式來闡述些具體的概念細節,增強下理解記憶,個人的思考和哲學史是同一個邏輯。

哲學史三階段其實很好記憶的,因為他基本就是我們個人思考每個問題的三個階段。

首先,我們看到一些事物,例如某個明星的緋聞,我們的理性第一個反應就是要給出解釋,試圖理解這是咋回事兒,這就是第一階段,本體論。

然後,稍微聰明點的人馬上就開始懷疑,這是真的假的?我的認知不會騙我了吧?例如明星緋聞的報道媒體是不是有問題,有別的意圖歪曲事實,我對這些明星之前的瞭解是不是足夠全面,我的眼鏡兒是不是有偏色?這就是第二階段,認知論。

第三,當我搞清了事實,也搞清了自己的認知能力,那就進入第三階段,理解了這個事物後,對我有什麼用,我應該做什麼,例如明星緋聞了,我用最好的認知能力搞清了真相,那我該支持還是譴責呢,還是無視呢?這就是道德哲學。

事實上,無論是本體論,還是認知論階段,哲學家們也都是要最終給出“該做什麼,怎麼做”的結論判定,道德哲學是貫穿始終的,只是在前兩個階段大家在本體和認知兩個領域內還沒吵清楚。

為什麼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以及該怎麼辦?

這樣看,哲學是個挺明白的事兒的,那為什麼好多哲學書或理論都那麼晦澀難懂呢?

那是因為絕大多數哲學文字是寫給哲學家同行看的,但又不像數學有恐怖的大方程提醒一般讀者,搞得大家很容易隨便抓起一本就看,沒意識到自己缺乏前文鋪墊,同時又好像能看懂一點點。

另外,哲學科普的人非常少,和搞古典音樂的人一樣愛清高裝逼,看各種網上百科的內容,就有這種感覺。

所以,不必驚慌,看不懂,錯不在你,是知識服務沒做好。

那怎麼辦呢?以個人的經驗,辦法就是順著個人的生活問題去找對應的解答。

失戀、失意、失敗,好奇、困惑、閒蛋,去豐富的生活就會產生豐富的問題,一旦遇到問題,就可以上網搜搜,找找看有沒有哪個哲學家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如何回應的,這樣主動查找生長出來的知識,像骨頭。

只要你把具體的生活問題,往三個階段的核心問題上歸引,就會找到那樣的哲學家。例如,失戀就是在追問什麼是愛情(本體論),我怎麼知道我愛誰(認知論),我該如何去愛(道德哲學)。

西方哲學極簡史

01蘇格拉底時代

要點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西方哲學史起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就是希臘人,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他之前和之後,古希臘都有許多哲學家,他們會給出一些看法,說世界是這樣的,或那樣的,但為什麼哲學史的第一個時代,我要以蘇格拉底為起點呢?就因為上面他說的那句話。

那句話雖然誇張了,但卻點明瞭一個基本的真相:人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無知。

有了這一點,所有“都知道“和”就這樣“全部完蛋,人類永恆的思考和進步開始了。

要點二:知識的產婆。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個接生婆,他就把自己比作真知的接生婆。

蘇格拉底自己並沒有像其他哲學家那樣給出世界是這樣的或那樣的理論說法,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批判性的追問,幫助他人從他們自己的腦袋裡產出知識。

蘇格拉底式提問,可以說是一切智慧產生的方式。但他的問題太多太尖銳,最後被智慧難產的雅典人投票判決死刑,服毒而亡。

要點三:概念大製造。

哲學家們的套路其實很簡單:觀察些現象,收集些資料,歸納出幾個概念,抓著自己寶貝似的概念去往世界萬物上套,然後得出些結論判定。

從亞里士多德抓住了“邏輯”,就套出了三段論;再到畢達哥拉斯抓住了“數字”,就套出了個宗教。

在整個哲學史上,新概念層出不窮,有時候甚至粗製濫造,雖然不能怪他們,但這段時期概念瞎造的實在太多,結論判定現在看很多都違背常識。

在這段科學、神學、政治倫理都還混在哲學中的時期裡,大多數哲學家的思想就當作故事看看就好了,有些有智慧的思考角度可以體會體會就好了,真不用特意研究記憶,更不能當真理去篤信。

西方哲學極簡史

02笛卡爾時代

要點一:歐洲上帝的助攻。

希臘羅馬時期,歐洲沒有上帝,只有諸神和哲學家。後來上帝從以色列的猶太人那裡東來,通過宗教的形式直接給人們“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的教條。似乎哲學在中世紀消亡了。

但實際上,到了歐洲的上帝,並非猶太人的上帝,因為歐洲的哲學理性傳統在歐洲基督教中還是保存了一部分的。在笛卡爾出現的前一段時間裡,歐洲人不像猶太人那樣直接篤信上帝,總有人要試圖用理性的哲思來證明上帝的存在。所以,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西方哲學史的全部命題就是在反覆理性推敲世間和內心的現象,以證明上帝的存在。

笛卡爾正式擔心自己的知識恐怕會受到魔鬼撒旦的魔法欺騙,而開始懷疑一切認知的。在這個意義上,具有理性傳統的歐洲人對歐洲上帝的堅定宗教信仰,開啟了哲學的新世代。

一個小八卦:柏拉圖在公元前400年開的哲學院,一直開到公元后529年才關閉,中間有近三百年時間和基督教共存相容。

要點二:理性派大戰經驗派。

笛卡爾開始懷疑並重新審視人的認知,開啟了近代哲學。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批判別人的不對,說自己的套路。

其實,就可以分成兩大派別。

一派主張人的內在理性是最靠得住的,這是理性派,主要分佈在歐洲大陸,如盧梭、斯賓諾莎;

另一派主張經驗和感覺是唯一可以依靠的真相,這是經驗派,主要分佈在英語國家和部分德意志小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如休謨、叔本華。

核心爭論就是我們應該通過純粹理性,還是通過經驗感知來認識世界。這段時間,跳出任何一個哲學家,無論研究的是政治、倫理、神或其他什麼具體的問題,用理性派還是經驗派的標準一下就能看把他歸類了。

這麼說也許你更能明白一些:理性派說感覺和經驗是靠不住的,但1+1等於2,這種純粹理性是亙古不變的,所以應該用純粹理性來認知世界,把世界的規律用各種理性概念和邏輯,規範起來認知,其他不能認知的都是浮雲幻想。

經驗派反駁說,哦,照你這麼說,世界的一切都是註定的嘍,都按理性規則一步步推演下去不就是宿命早已定好了嗎?靈魂和自由意志也不存在嘍?

反過來說,一切還沒有通過理性認知的東西,都靠不住,不可信,那還活個屁,啥我都沒法相信,難以證明,進入了徹底的懷疑論。你理性倒是說說生命的意義的公式啊。

所以經驗派認為認知世界離不開人自身的感覺和經驗,理性本身就是一種最自然的感覺和經驗,唯有分析清楚人的感覺和經驗,通過這種唯一的方式才能認識世界,並沒有純粹的理性孤立的存在。

不知道說明白了沒有,兩派的觀點會在康德那裡得到調和。

要點三:個人的崛起。

笛卡爾這一時期,幾乎每個哲學家都在一點點幫助世界做一個重大的轉向,那就是從神到人的價值轉移。

看個人的崛起過程(人文主義的崛起),就可以非常清晰的串起這一時期的各個哲學家們和他們的思想建樹,這個過程很長,一直會延續到康德之後很多年。

牛頓、萊布尼茲、笛卡爾,用哲學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盧梭、伏爾泰、浪漫主義是開始提倡人的價值,直到尼采的“上帝已死”徹底殺死了“神”的價值,而後薩特、福柯等存在主義哲學家重新為孤零零飄搖不定的“人”定義其存在價值。

神落人起,從肯定神到也肯定人,再到否定神搞不清人,最終到搞清楚人。個人崛起的過程也是艱辛漫長的。

所以,除了理性派還是經驗派,從他在個人崛起中的哪個階段也可以定位清除某個哲學家的位置。

西方哲學極簡史

03康德時代

要點一:兩種理性的分離。

目前為止,我最佩服的就是康德,沒有之一。你可以不同意康德,但繞過康德就沒有好的哲學,這句話真一點不假。

康德面臨的就是理性派和經驗派誰對誰錯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他的套路。首先,發明倆概念: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好,用概念去套現象。

先批判純粹理性,也就是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有種不可遏制的衝動,就是追求因果,事必有因,因必有果,推著推著就推向了時間線的兩端,推出了經驗的範圍之外,最後要麼推出個奇怪的神,要麼因為推不出來而懷疑一切眼前的事實。兩者都會導致非理性。

由此得出結論,人不可能徹底認知世界,人對世界的認知,只能在實證經驗的範圍,用理性去認知,認知一點是一點。本體論和認知論的問題消解了,雖然沒有最終答案,但已經將事情說明清楚了。後來實證經驗+理性的認知世界的方法就成為了科學精神,即實踐理性。

然後《實踐理性批判》,也就是批判科學。光有科學去認知世界,是不夠的。因為世界是永遠無法徹底認知清楚的,實踐理性認知的範圍之外的事物總是有的,那該怎麼辦,難道就忽略掉了嗎?靈魂、自由意志、信仰這些在當時還沒有科學可以去認知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的。所以,不能光有實踐理性,還要有信仰和道德。

這就開啟了哲學的新時代,科學不可知的領域全是哲學研究的對象。這裡,康德給出的見解就只是後來眾多道德哲學家中的一家之言而已了。

要點二:道德哲學家們。

世界是什麼?我如何認知的?這倆問題交給了科學後,哲學家們就把眼光轉向科學還無法觸及的地方。要梳理這些哲學家,可以通過“歷史”這兩個字來看。道德問題,也就是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如何研究呢?

哲學家們紛紛看向歷史,也就是人該或不該,都已經實證的做過了的事實。分析歷史,解決道德問題,只是各看各的歷史,就產生了很大區別。

黑格爾,看世界整體發展的歷史,有好有壞,循環往復但總體趨勢向上,於是得出了辯證法,事情總有兩面性嘛,但世界的總體是有一個世界精神存在的,人應該理解並遵照世界精神而活。

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經濟的發展歷史,特別關注階級和生產關係這個概念,於是得出了社會發展總規律,所以,人應該搞清楚階級形式,推進生產關係發展變化。

達爾文,研究了人成為人之前的生物學歷史,得出了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的概念,他自己並沒有妄圖通過這個研究建立什麼道德準則,但後面有些人就搞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要在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之間搞優勝劣汰,那麼人就應該追求強大,消滅弱小,引發了二戰的納粹法西斯。

多說一些,這完全是對達爾文的誤讀,人家說的是“適者”,而非“強者”生存。問問恐龍和猛獁象,強有個屁用。這樣看,逞強和炫耀,更愚蠢了。

弗洛伊德,研究個人從嬰兒開始的發育歷史,發明了性刺激和潛意識倆概念,於是判定,人的理性很有限,人就該順應自身的潛意識而行動,千萬不要壓抑,壓抑就會出問題。

薩特,突然發現一個人的意識的發展歷史是這樣的,首先自己先被生出來,被給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存在著,而後才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存在先於意義。很好,因此,人最應該做的,是理解自己的存在,找到甚至發明自己個人存在的意義,這就是人實現自由的方式。

至於康德自己是怎麼看的,有些古老,也有些觀點不錯,總體上我是不太同意的,這裡就不說了。總會,這段時期,哲學就是各種角度觀察歷史,得出人應該做什麼的道德學說。用這個觀點就能很快了解任何一個哲學家的哲學了。

要點三:哲學最後的瓦解。

真如康德所言,科學作為人的實踐理性,承擔了主要的認知世界的任務。隨著科學現代以來的發展,神學已經被殺死,哲學的研究領域也在被一點點的逐步蠶食。道德問題也漸漸的被新興的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學和神經科學所囊括。

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原來也是可以實證理性研究的,新科學原來比哲學更能指導人們的道德行為,例如經濟學告訴你直接捐款的慈善行為是不好的。所謂精神和自由意志,腦神經科學家有更大的發言權。

哲學在分崩瓦解。學校裡的哲學系所教的,其實是哲學史學,而非新哲學的探索發明。英國的羅素,我很喜歡,他在把數學納入到邏輯學之後,曾試圖把哲學也乾脆納入到邏輯學的一個分支中去。哲學嘛,就是語言的形式邏輯而已。他們這幾個英語國家的哲學家,自稱分析學派,他們定義哲學的最終任務,就只剩下將語言的含義和邏輯整理清楚了。

在他們看來,“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找不到答案,只是因為這句話含義不清,邏輯混亂。什麼人?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意義?活著一定要包含意義嗎?拆成概念和邏輯單元后,這個問題滿是含糊無實的字句。

他們斷定這種問題是犯了“哲學病”(用於諷刺那些拽各種大詞兒的歐陸哲學家),他這麼問不是要找答案,可能只是無聊,裝逼或者背後有別的慾望追求。所以羅素的學生兼同事維特根斯坦,你可能聽說過他的大名,就曾說過一句著名的“廢話”:能說的都能說清楚,不能說的,我們最好緘口不言

總結

蘇格拉底,各種概念大製造,要去解釋世界;

笛卡爾,理性和經驗兩大派系爭論,該如何認知世界;

康德,讓科學結合理性與經驗去一點點認知世界吧,咱該想想科學以外的道德問題。

神滅人興事業的幾大哲學推手;

各種歷史角度看世界的系列道德家;

哲學發展的最後陣地:語言和邏輯分析。

一個人的理性是有一個進步發展的過程的,讀過哲學的發展歷史,這個過程就會迅速達到成熟階段。此非拔苗助長,而是智慧的產婆之手。

其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哲學,也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也就是想知道我們這一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要活一個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學才能真正讓你辦到。

哲學的智慧河流,發源於往哲先賢們的辯論與洞見,影響了科學、宗教、藝術等人類文明成果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