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公元年前195年3月中旬,在漢高祖劉邦去世前的一個月,劉邦率領大漢的文武大臣和呂后聚集在未央宮殺掉一匹白馬,對天盟誓,史稱白馬之盟。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白馬之盟的主要內容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所不置為侯者,天下共誅之。通俗的來講就是不是劉氏的皇族不能封王,沒有建功的大臣不能封為侯爵。其中非劉氏不能封王是劉邦這次白馬之盟的主要目的。

那麼劉邦為什麼會在臨終之前規定非劉氏而不能稱王呢?這種策略真的有利於天下的穩定嗎?

其實劉邦主要是鑑於秦朝滅亡和漢朝初年異性諸侯王叛亂的教訓。任何一個開國帝王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永固,當然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也不例外。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建立一個王朝本來就是開天闢地之舉,所以做這樣一種開創性的事業,每一個開國之君都會盡量的吸取前人的教訓和總結前人的經驗。總結前人的經驗和避免前人的過失就不可避免的要有創舉,每一種創舉是否能夠行之有效的長時間要執行下去?這就不是開國君主所能永久掌控的了。

作為封建帝制的開創者,秦始皇曾經也希望自己所創建的帝國能夠傳之萬世,但是強大的秦朝僅僅存在十五年就轟然崩塌了。作為同時代的親身經歷者,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他及時的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

在秦朝滅亡的諸多原因中,漢高祖劉邦看到了贏秦宗室力量的薄弱導致了大秦帝國在滅亡時沒有任何援助的力量。因此漢朝開國以後,劉邦把自己的兄弟,兒子和侄子們分封在全國各地,實行郡國並行制,以鞏固中央政府的統治。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後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劉邦此舉的必要性。呂后掌權時期,短時間內打破了劉邦非劉氏不得稱王的約定,大肆呂氏孃家人為王。呂后去世後,諸呂之亂迅速被平定正是依靠當初分封在各地的劉姓諸侯國的力量,其中以齊王劉襄和其弟劉璋為主要代表。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新的曙光,相反卻讓人們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心思漢,因此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和地主豪強反抗力量都推舉劉氏宗親為首領。最終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漢光武帝劉秀在諸多的劉氏宗親首領中脫穎而出,建立了東漢王朝,大漢王朝又繼續延續了近兩百年的時間。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逐鹿中原。而這些地方割據勢力當中也有不少是劉氏宗親。比如提領荊襄的劉表,稱霸西川的劉璋,等等。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後來建立蜀漢政權的漢昭烈帝劉備。

由於漢武帝時代開始對劉氏宗親實行推恩令,劉備的起點並不沒有劉表和劉璋高,但就是依靠著漢室皇叔的身份,劉備卻積累了不少政治和輿論資本。相比之下,一代奸雄曹操生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劉備卻順理成章的做到了。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至於說後來劉氏宗親諸侯王的叛亂,也是肉爛爛在鍋裡,至少這家天下不會改姓。

相比之下,異姓諸侯王就讓劉邦很不放心了。當初在打天下的時候劉邦為了籠絡住人心又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此舉並不是劉邦的發明,項羽在面前之後就開始大肆的分封諸侯,自己做了西楚霸王。

郡縣制又重新回到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弊端又重新顯現出來。因為利益,領土和人口的分配不公,西楚霸王項羽則深陷於諸侯王的不斷叛亂,劉邦正是此時崛起的異姓諸侯王。

所以在劉邦得天下之後,就開始對這些昔日的戰友和同盟下手了,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除掉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劉姓江山的統治,另一方面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天下紛亂的根源。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但是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劉氏諸侯王在權力面前也會六親不認,同室操戈。這一切卻是百年之後的劉邦所不能掌控的了。

所幸的是劉邦的繼任者很好的解決了諸侯王國威脅中央政府統治的問題。通過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代人的努力基本解決了同姓諸侯王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大漢王朝最終以強大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先後延續了四百多年的漫長而輝煌的歲月。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 非劉氏不得稱王!

客觀的來說,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都各有得失,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也不例外。總體來說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穩定天下的作用,有弊端也在所難免。事在人為!漢朝之後的其他開國君主,誰又能保證自己所創造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