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增長乏力,杜邦解僱了CEO和CFO

記者 | 莊鍵

美國化工巨頭杜邦突然宣佈更換兩位核心高管,意圖挽救其陷入增長困境的業績。

當地時間2月18日,杜邦對外宣佈,公司CEO杜孟軻(Marc Doyle)和CFO戴斯蒙德(Jeanmarie Desmond)將卸任。這距離他們到任不過一年。

杜邦同時任命董事會執行主席布林恩(Edward Breen)擔任公司CEO;任命公司投資者關係負責人科克(Lori Koch)為新任CFO。上述兩項人事調動即刻生效。

杜邦首席獨立董事卡特勒(Alexander Cutler)稱,董事會經過慎重考慮後認為,現在是進行領導層變更的恰當時機,重新任命布林恩為公司CEO,將讓他豐富的公司運營經驗得到發揮。

2015年,布林恩加入杜邦董事會,不到一年後,被任命為公司臨時CEO。此時的杜邦正陷入與激進投資者的公司控制權之爭,這場紛爭最終導致杜邦時任CEO柯愛倫(Ellen Kullman)下臺。

激進投資者通過積極參與公司管理,以提高股東的利益。它們介入的方式通常較為激進,這也是得名“激進投資者”的原因。

布林恩上任後很快表態稱,杜邦正在與競爭對手探討農化板塊整合的可能性,此舉贏得了激進投資者的支持。

布林恩提及的這家競爭對手,是陶氏公司。杜邦和陶氏分別創立於1802年和1897年,都曾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榜單。

2015年12月,陶氏和杜邦對外宣佈了一個足以引爆華爾街的消息。兩家公司將進行對等合併,隨後再拆分為三家獨立公司,分別負責材料科學、特種產品和農業三個不同板塊。

其中的特種產品公司就是現在的杜邦,它於去年6月正式獨立運營,布林恩開始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會執行主席。

重新成為CEO後,布林恩在一封公開聲明中稱,杜邦在2019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沒有達到預期,現在需要採取積極行動,以確保公司的業績增長基礎。

杜邦在1月末發佈的財報中披露,公司2019年的營收為215億美元,同比下降5%;淨利潤為6億美元,下滑85%。汽車和電子產品行業需求萎靡,是導致杜邦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同期披露的業績預期顯示,今年一季度,杜邦營收規模仍將出現個位數的下滑,利潤水平也可能低於市場預期。

去年末,杜邦已展開了自救計劃,包括分拆營養與生物科技板塊,這是該公司四大業務支柱之一。這一板塊將與國際香精香料公司(IFF)合併,建立一家市值達450億美元的全新實體。

新公司將以IFF的名義運營,主要生產大豆蛋白、益生菌以及酶等原料,用於製造各類消費品。

根據交易條款,杜邦的股東將擁有新公司55.4%的股份,IFF的股東擁有剩餘的44.6%股份。作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杜邦還將獲得73億美元的一次性現金補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