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与明朝都是宦官亡国,两朝的宦官有什么不同?

秦汉鱼


我是彭衙古风,我来回答。

秦朝自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平天下,传二世胡亥赵高篡政,亡国于子婴,历经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王朝存在时间最短的。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历经十六帝至崇祯亡国,历经二百余年。

这两个王朝末期动荡都离不开宦官乱政,不同的是,秦朝宦官赵高指鹿为马将不服从自己的人杀得干干净净,假下始皇帝诏令将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杀害,包括胡亥的兄弟姐妹,朝野上下无人敢与其争锋,虽然后来子婴将胡亥诛杀,但秦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各处义军群起无力回天,可以说是宦官葬送了秦朝。

明朝宦官魏忠贤虽然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皇权还在,朝中大有忠义之士,文武百官虽然给魏宗贤大修生词,但从本质上还是信服明天子的,换句话说,魏忠贤就是皇权的代理人,随时可以换掉,崇祯皇帝即位后诛杀了魏宗贤,但亡国与其关系不是很大,明朝的灭亡归根结底还是在崇祯身上。


彭衙古风


我是喜欢中庸、喜欢历史的履和斋主。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里有三点不同,制度问题,明朝相对完善;社会文化因素,明朝存在制衡势力;赵高身处险境,又抓住了绝佳机会实现篡位。赵高的“亡国”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明朝宦官所导致的亡国,是通过皇帝之手实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明朝宦官还是终于明朝的。

秦朝宦官的代表人物只有一个——赵高。他的生活轨迹大概都是知道的。赵高精通法律,早年是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赵高与胡亥一党,胡亥似乎没有登基称帝的可能性。

按理说,公子扶苏才是秦始皇的正规接班人。公子扶苏身边有大将蒙恬,掌有重兵,蒙毅也是朝中重臣。蒙毅与赵高之间素有恩怨。

这样,在赵高看来,对自己非常不利,一向奸诈的赵高想法设法也要搬到扶苏和蒙氏兄弟。

机会来得很巧。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给了赵高绝佳的机会。赵高时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因此,秦始皇的遗诏要通过他盖章才能发出去。此时,秦始皇身边只有丞相李斯和赵高。赵高便努力说服李斯,合谋篡改遗诏,逼公子扶苏自杀,逼蒙恬交出兵权。

赵高、胡亥翻盘称“大”,胡亥即秦二世。赵高辅佐有功,先任郎中令,接着陷害李斯,自己当上丞相。紧接着赵高又逼死秦二世,自封秦王

而明朝历史较长,有名的宦官较多。郑和、冯保、刘瑾、汪植、王振、魏忠贤。郑和下西洋,这是美名;冯保辅佐朝纲,有本事也有贡献。后边几位是有恶名的。但是无论多么恶毒,终究没有直接导致亡国,甚至说他们还是效忠皇帝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你还有贡献。

相比秦朝,明朝有两大优势——制度优势社会文化优势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限制太监干政,但是明朝是太监干政很严重的朝代。不过明朝有一点具有先见之明,不允许太监动用兵权。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太监若想参与用兵,必须通过皇帝。王振就参与了一次,形成了土木堡惨败,太危险了。平时动兵都是有严格、繁琐的程序的。这是明朝的制度优势

明朝宦官的兴起,是皇权与文官集团斗争的结果。明朝宦官天生有文官集团相要挟,突出的是东林党人。两种势力相制衡,宦官不能一家独大,为所欲为。这是明朝的社会文化优势。

以上两大优势,导致明朝宦官不敢轻易奢想篡位,宦官干政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死亡步伐。

第三是所处的时机问题。赵高跟随胡亥,其实一直身处险境,他要死里逃生。后来赵高遇到了绝佳的机会。总结赵高成功的诀窍:赵高恰好遇到新老帝王交替,一切来得突然,天下没有反应过来;赵高有野心,而且也是乱中取胜,绝处逢生。

相对来说,明朝宦官没有象赵高那样的险境,所以也就没有奋起的必要;同时他们也没有遇到赵高那样的机会。

您对我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留言指正。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履和斋


我是希波克拉没有底。


首先,要明确一点,秦朝可以说是宦官亡国,但明朝不是。


秦朝赵高专权是彻底的把持朝政,甚至能篡位,再后来竟然自封秦王,基本上没有任何阻碍。


而明朝的宦官是皇帝被选为一种政治力量用来制衡朝内的文官集团而存在的。他们干过坏事,但也干过好事,总体来说,是一直忠于皇帝的。皇帝让他死,他不得不死,参考崇祯帝登基之初就扳倒了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


关于明朝宦官集团怎么被选中制衡文官集团的?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关注,阅读《明代宦官专权现象频出,只因朱瞻基的一个做法》。

<strong>


希波克拉没有底


我认为秦朝和明朝的宦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对比一下看,明朝的主要权利机构东厂,在明后期主管朝廷的生死大权,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秦朝时期宦官虽然当权但是对政府的控制上是方式上的不同,主要靠恐吓朝臣用来加强统治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机构为他服务,名义上还是以皇上的名义。在宦官的权力上其实明朝的宦官比秦朝的宦官更专治,更专权,危害性也更大。


青春鼓手


这是一个关于官职演变的问题。

一般来说,秦朝的亡国是因为宦官赵高操持国家权柄,滥杀忠良重臣,致使秦朝中央机构几乎瘫痪,进而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亡国。

而明朝,几乎明朝一代,上朝处理政事的皇帝没有几个,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敛财,导致明朝国库空虚,无力处理农民起义以及东北女真少数民族起义,最终亡国。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贤。

历朝历代,都是文人士大夫执笔,诉说历史,亡国的责任,肯定不会往自己身上揽,推给外戚或者宦官,或者完全推给君王,这是常见的。

现代史学研究,与历朝历代不同。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古代帝制王朝,社会结构也不同,所以没有特别的阶级立场。秦朝与明朝的亡国原因,不再推给宦官,而是从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

秦朝是第一个帝制王朝,明朝则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帝制王朝。两个王朝,相隔久远,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或者是官职,都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词汇的意义不断变化,给历史考证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就像老公这个词,现代社会指的是丈夫,而在古代专门指年老的太监。

秦朝与明朝宦官有什么不同?主要还是宦官这个词汇意义的不断演变。在秦朝,宦官指的是在皇宫之内任职的官员,并不一定是太监。在明朝,宦官一般是指所有的太监以及在宫廷任职的仆役,而太监是所有宦官的头目,只有官职最大的太监才被称为太监。明朝末年以及清朝,太监的涵义与宦官完全等同,太监成为了宦官的别称。

赵高,其身份很难确定。一般来说,赵高,赢姓,赵氏,是秦朝宗室旁支,与秦始皇一个祖宗。在秦朝,仍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所以,秦始皇又被称为赵政。

赵高的父亲,历史上的记载几乎没有,其母亲是一个工人。在秦朝,赵高的母亲是受过刑法,身体有残缺,最后被收容到官家管理的手工业作坊为工。在秦朝,甚至是整个帝制王朝,一般都是门当户对,子承父业。毕竟秦朝没有科举制度,要做官做吏,除了子承父业,还有就是立下战功。

赵高的母亲身份确定了,那么赵高父亲的身份也就确定了,就是一个管理官家手工业作坊的底层吏员。赵高因为其父亲的身份,从史学童成为预备吏员开始,逐步升迁至揄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

赵高因为身材高大,武艺了得,骑术车技精湛,所以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所谓中车府令,就是秦始皇的专职司机。中车府,就是隶属于宫廷的一个机构,专门给秦始皇管理车辆以及马匹的。

中车府令这个官能有多大权力?几乎没有。真正的权力来源于另外两个职位,一个是符玺令,一个是胡亥的老师。

赵高因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学,同时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够以中车府令的官职兼掌符玺令事,同时还成为了胡亥的老师,专门教授胡亥的法令。

现代学者李开元也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秦朝的另外一个人物嫪毐,他是宦官,却不是太监,所以成为了秦始皇的假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继父。嫪毐因为秽乱宫廷,策划政变,最后被秦始皇诛杀。但可笑的是,秦始皇竟然背上了杀假父的恶名。

到了汉朝,为了避免秦朝的一些弊端。进入宫廷的宦官,基本上就成了太监。不是太监的宦官,一般都是低层仆役。到了明朝,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宦官制度非常严明,像秦朝那样的事情一般都是没有的。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面对的是整个的文官集团,所以只能依靠太监来撑持权力。由此形成了明朝的内廷的十三个由太监执掌的衙门。在明朝,太监就是这些衙门的头目,而衙门之中的仆役或者官员,并不全部都是太监。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认为太监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监,所以把明朝十三衙门所有的人都归纳为太监,弄得明朝的太监数目达到十几万之多。

魏忠贤,万历年间入宫成为太监,在熹宗即位后,升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在内廷十三衙门,比魏忠贤官职更高的太监有一堆,魏忠贤的权柄并不大。就是司礼监这一个衙门,魏忠贤也是一个二把手,最大的是掌印太监。

在现代史学家看来,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为何?因为万历年间,太监与文臣勾结,完全架空了皇帝。明朝内廷的十三衙门成为了摆设,权柄全部落到了内阁,六部成为了内阁的下属机构,而内阁之中全部都是东林党的官员。东林党并不是什么好鸟,他们是商人集团的代言人,不收商税,专门压榨农民。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就重新掌握了内廷,并任用太监打击东林党势力,将东林党赶出朝廷。魏忠贤权柄不大,毕竟明朝的皇帝都没有多大的权力。皇帝的旨意,要内阁批准,还得要六部给事中批准。可以说,文官集团如果不与皇帝合作,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紫禁城。

明熹宗朱由校才是幕后人,魏忠贤所有的权威都是被皇帝允许并竖立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东林党。所以,东林党人把矛头指向了明熹宗,而不是魏忠贤。最后明熹宗才二十几岁就被干掉了,换上了一个东林党的代言人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一上台一道诏书就把没有多大权柄的魏忠贤给弄死了。

秦朝的乱局是从内廷开始的,而明朝的乱局却是从内阁开始的。所以,崇祯皇帝一直在换内阁首辅,还杀了很多。换谁都是东林党的人,国家权柄完全操持在东林党手里。

综上所述:秦朝的宦官是文人官吏,明朝的宦官是太监。秦朝与明朝都是亡于文人士大夫之手,与太监无关。


文明有历史


秦朝的宦官与明朝的宦官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太监,一个不是太监。

(影视剧中的秦二世)

《史记·蒙恬列传》中有关于赵高身世的记载: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后世隐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宫刑,一个是指天阉,总而言之,就是指先天或后天没有了生育能力的一拨人。仅就这个意思来说就与上面赵高的身世不符。赵高与其兄弟都生于隐宫,至少证明了隐宫中的人有生育能力。

就因为赵高出身“隐宫”所以后世人望文生义,根据“隐宫”的后世含义想当然的认为赵高是个宦官。显然后世关于隐宫的释义与古代的“隐宫”是两码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综合这两条历史记载,我认为隐宫应该是被处于某一类刑罚的人的聚居地,而且这一类人的处罚极其严厉,祸及子孙,“世世卑贱”,有点类似后世的贱民——这很可能就是最初的贱民。

实际上,据史书记载,赵高至少也有个女儿,他的女婿是咸阳令阎乐,秦二世上位以来,赵高进行的一些列清除异己的行动中,阎乐都参与其中。

《史记》:二世乃斋於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我国在内宦中大规模使用阉人是在东汉光武帝年间。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中兴指出,宦者悉用阉人。

从这一条来看,至少在光武帝以前,内宦中既有阉人也有正常男性。也确实如此,内宦在最初的时候是舍人和门人的意思,比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这些贵族的门人或舍人到了皇帝那儿就是中常侍。

所以秦朝和明朝的宦官没法比较,一个其实就是掌握了大权的官员,一个是内监。


闲话说历史


建文帝倒是提防了宦官,如何呢?

传统政治背锅侠:宗亲、权臣、宦官、外戚,四大金刚轮流转。

西汉以秦朝皇室孤立之鉴,大封同姓诸侯,末了闹出七国之乱,又被外戚篡了。东汉到桓灵拉起宦官抱团取暖斗外戚,然后【赘阉遗丑】南面称尊,宦官进了太庙,开千古未有之局面。

曹魏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什么宦官、外戚都靠边站,宗室诸侯被监视如囚徒,末了被权臣司马家一锅烩。

司马家上位,又到了汲取历史教训的时刻,于是仿刘三故事,以曹魏皇室孤立为鉴,大封诸侯王。结果么,汉朝只闹出个七国之乱,到他家,好嘛,直接开两桌麻将,整得鸡飞狗跳,衣冠南渡,险险乎亡国灭种。

这结局说明啥?四大金刚乱政都不过是表象而已,社会矛盾已如干柴烈火,还会差根导火索?所谓宦官祸国,一如女色亡国,不过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已,压根没接触到政治危机的本质。倒没见哪位皇帝鉴于女色之祸,主动把自己切了的……呃,不对,切了不又进了宦官祸国的坑?摊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危机大略发轫于经济危机。具体到封建时代,便是土地兼并问题。作为统治者的地主阶级是否对此有所认识?当然。譬如西汉的问题,都知道是【成哀之际】的土地兼并,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一朝朝照本宣科地完蛋,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阶级本质决定了完蛋的方式,至于临门一脚是谁踢的,这并不重要。





薛大头电影指南


秦朝只割掉要做太监的人的睾丸,汉朝司马迁被处宫刑也是只割掉睾丸,生命安全度好一点。

明朝全切阉割,既割掉睾丸也割掉阴茎,确保皇帝后宫女人只被皇帝临幸。

秦制的奴役性是逐步加深的,奴役体现在方方面面,公开叫嚣民弱才能国强。等级社会建设,是为了奴役方便,也是为了奴役得更有效率。奴役有什么好呀?精神脊梁就没有了,就方便统治了。要知道皇帝追求永远统治,千秋万代,并把自己的目标与天下大同联系起来,现在的苦是为了大同的甜,将来啥都有了,大家自然就都有份儿了,不平等就变成平等。

商鞅叫嚣弱民、一民搞军国主义,人人建立户籍管理,哪年能征多少兵,心里都有数。把人固定在指定的土地上,离开家要有文蝶才能住店,商鞅后来知道秦惠文王要杀自己仓皇逃跑,因为住店没有文蝶被扭送官府抓住的的。

秦制被历朝历代认为是永远统治的法宝之一,但2000多年谁也没成功。另外一个法宝,被五四青年批的体无完肤,成为垃圾。福泽谕吉解释为什么日本要脱亚入欧时说,儒家思想是绕开人性真理,主观确立的奴役性社会规范;欧洲因为没有它才能发达起来。当然日本的实践更有说服力。

明朝就不说了吧?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吗?它不过是该杀的都杀、该割的彻底割、不得不留着的时不时当庭打屁股,特别生气就剥皮实草、诛十族。这种社会的人民能有创造力?会有战斗力?百分之一的敌人就能占领它。

阉割人、深度阉割人、精神阉割、人格阉割,黑格尔认为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


云端美


首先要纠正一下,这两个朝代都不能说是太监亡国吧。秦朝被灭,众所周知是因为其苛政峻法再加上旧势力的反扑造成的。明朝灭亡的原因还是古代中国一直没有解决的土地兼并造成的,土地兼并就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再加上明中后期就没出现一个像样的皇帝,土地兼并没有相应的政策缓解,最终导致明朝被灭。两朝的宦官还是有区别的:宦官没有根基,他们的一切都是看皇帝的喜怒,但是秦朝还没有对宦官的各种限制,宦官参与大事的机会也多,但是因为秦朝时间短,危害还不明显。明朝就不同了,开国时对宦官做了各种限制,但是后来的皇帝为了与文官集团抗衡,就重新启用宦官势力,有些宦官做了一些好事,比如郑和,冯保。但大多数还是作恶的多,这里也有个原因,皇帝启用太监,就是要对付文官势力,可是记录历史的权力就在文官身上,你说他们会怎么记录太监?明朝历史上最恶劣的太监,与文官党争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影响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米格


明代宦官之祸迭起,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专权;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专权;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专权,但是不管怎么样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皇帝的木偶而已,虽然权倾朝野,只要皇帝不高兴,立刻土崩瓦解,刘瑾权倾朝野,还搞变法改革,明武宗一发威就是凌迟之祸,魏忠贤那么强大,崇祯皇帝一上台也就偃旗息鼓了。

明朝的宦官,只是给人感觉当官的权力大。总的来说,还是皇帝的走狗。只不过厉害而已。唐朝后期的宦官,可以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后,他们决定立谁为新皇帝。皇帝不满意,他们可以谋杀!唐顺宗等多半就是被宦官弄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