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上,涌现了哪些关键性人才?你觉得哪个人的结局最好?

非常茴香豆


大秦帝国的崛起离不开人才的加持,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大部分有治国之才的人都到秦国来了;这些人才来秦国后都建功立业了;建功立业后的名臣名将大部分都没有善终。卫鞅遭车裂,张仪遭流放、范雎、蔡泽功成身退,吕不韦自杀,说到结局自然是范雎最好。司马错、白起、魏冉、王翦都是秦国本土人士,不属于外来人才。本文着重介绍一下对秦国最重要的两名士,法家卫鞅与纵横家张仪的结局。


1、商鞅变法强秦,死于车裂

卫鞅本来想在魏国变法,一展胸中所学,奠定魏国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果魏惠王有眼不识英才,不重用也不杀他,在公子昂的推荐下去庞涓军中当一个中军司马。后来卫鞅秘密入秦,三说秦孝公,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变法生涯。在秦孝公的强力支持下,卫鞅执秦国之牛耳二十四年,完成变法强秦、迁都咸阳、收复河西三件历史性大功。秦孝公死后,嬴驷采用“栋梁拆”的谋略借助老世族之力处死商鞅;又借助商鞅之死处死老世族,最终撑控了秦国军政大权。商鞅被秦军杀死后,尸体运回咸阳,尸体又遭车裂之刑。


2、张仪纵横四海,流放而死

张仪作为鬼谷子的高徒,是纵横家的名士。他出山后并没有想到去秦国发展,而是来报效他的母国——魏国。结果魏惠王有眼不识英才,不重用他,还把他棒打出王宫,只是因为张仪在大殿上羞辱了老孟子。之后张仪去了齐国,齐威王很想重用他,让他当丞相,但是张仪想将田忌从楚国找回来,一文一武的辅助齐国,这样才能让齐国独步天下。之后张仪南下越国,说动越王无疆不要进攻齐国,去打楚国。之后张仪来楚国找到田忌,让他领楚军灭了越国,但是却因秦军偷袭了楚国,导致张仪被冤枉下狱。

经过多方营救,张仪出狱了,然后回到魏国老家修养。这时苏秦出山,说动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齐国结成第一次反秦联盟。这时苏秦资助张仪去秦国当丞相,而秦惠文王也派人找到张仪,于是张仪成了秦国丞相。之后张仪以连横策对抗苏秦的合纵策,两人将天下做棋盘,列国为棋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真是风光无限。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他将上将军司马错解职,又将张仪流放回老家。最终张仪老死家乡,但也算善终了。比起商鞅,张仪功劳没有他大,但是却得以善终,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大秦铁鹰剑士


大秦帝国的崛起,离不开人才。小编从三个方面说说大秦帝国涌现出哪些关键性人才。

一、秦王

对大秦帝国崛起影响深远的秦王,有三个,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统治秦国的时间很长,有利于他们施展卓越的统治力:

↑秦孝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秦国强盛的开始↑

1、秦孝公

从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338年,在位24年。正是从秦孝公开始,赳赳老秦开始积极进取,摆脱弱国的形象。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当然是商鞅,但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铁腕支持,和长达二十年一以贯之的信任,商鞅变法绝对不会取得如此杰出的成效。

2、秦昭襄王

从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长达56年。这在那个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话,要知道那个年代活到56岁都是很少见的事情。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极大的扩张了秦国的势力,并且不断蚕食削弱其他六国的实力。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以及灭亡半个楚国的战绩,就是在他任上发生的。

赵国,楚国等大国元气大伤,为日后大秦帝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秦始皇嬴政堪称千古帝王↑

3、秦始皇嬴政

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在位37年。秦始皇嬴政杰出的帝王才华自不必多言,然而仍需指出的是,嬴政在位时间足够长,也是大秦帝国能够一统六国的重要因素,可惜,嬴政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和后事,导致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白瞎了前辈秦王那么多代人的努力。

二、武将

大秦帝国自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被打造成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纳粹德国也是类似的战争机器),所以大秦帝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其中有几个将领作用特别巨大:

1、白起

白起堪称大秦帝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统帅,一生未遭败绩,在他长达三十多年的领军生涯中,攻陷城市70多座,歼灭近百万敌军,一生中有伊阙之战(打败魏国韩国东周三国联军,获得大片土地),鄢郢之战(灭亡半个楚国,屈原因此跳江殉国),华阳之战(打败魏赵联军,尽灭魏国主力),陉城之战(彻底削弱韩国,并引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消灭赵国军事主力)。

可以说,大秦帝国这部恐怖的战争机器,配合白起的巅峰军事指挥,极大的壮大了秦国,削弱了主要对手魏国楚国赵国,为大秦帝国统一天下奠定绝佳基础。

↑王翦军事及政治才能都很高超↑

2、王翦

王翦是嬴政手下最出色的统帅,他的战绩是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灭亡赵国;灭亡燕国;统领秦国六十万主力兵团,灭亡楚国;接着率领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

在灭亡楚国之前,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李信说带领二十万军队即可灭楚,王翦却说“非六十万人不可”。于是嬴政认为王翦老了,让他回乡下退休。李信和蒙恬带着二十万大军,被楚军诱敌深入,打了一个大败仗,不得已之下,嬴政启用王翦统帅秦国几乎所有精英部队,共计六十万人征讨楚国。

进入楚国边境后,王翦却不进攻,而是坚壁不出,长达一年时间,官兵们每天投石作为娱乐,楚军最终耐不住性子,开始调动军队反攻秦军,结果被王翦抓住机会,一举平定楚国,其战略眼光,军事素养堪称顶尖。

3、蒙恬

尽管蒙恬有征伐楚国的败绩,但那主要是主帅李信的战略失误,丝毫不影响蒙恬军事生涯的光辉。

秦始皇有意让蒙恬带兵灭亡齐国,但天意弄人,最终灭齐的首功还是记在了王翦儿子王贲的身上。蒙恬主要是战绩是对匈奴取得的,公元前214年,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征讨匈奴,收复内蒙古河套地带,把匈奴击退了七百余里,并修筑长城(连接了燕赵旧长城),防守北方十余年,匈奴不敢进犯。

在秦始皇驾崩以后,赵高李斯伪造秦始皇遗旨,赐死扶苏和蒙恬,蒙恬表示不相信,但他没能说服扶苏,最终也落得个悲惨结局。

三、文臣

1、商鞅

商鞅对大秦帝国的贡献,当属第一。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永远不可能强盛起来。

2、吕不韦

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嬴政。且不说吕不韦是嬴政亲生父亲这样的野史传闻,吕不韦的关键作用在于,他把嬴政老爹嬴子楚捧上了王位,间接替嬴政上台铺平了道路。

而且,吕不韦还主持编写了《吕氏春秋》,共26卷,160篇,二十余万字篇幅,堪称当时的辉煌巨著,其价值是不朽的。

↑李斯的人生结局极为凄惨↑

3、李斯

李斯参与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这些制度对之后两千年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李斯强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并说服了秦始皇,其实秦朝时期郡县制并不成熟,但长远来看,这是有益的制度实践。

李斯还主张愚民,没收诸子百家的书籍,让老百姓处于无知状态,这个手段也被历朝历代统治者采用施行。

至于统一文字等繁琐的政务,李斯也都积极参与,堪称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栋梁之才。

以上这些人物,谁的结局最后,应该说三个秦王的结局都不差,好歹混到自然死亡。王翦也得以安享天年,比自杀的白起,被处死的蒙恬结局好多了。

商鞅,吕不韦和李斯,都没有好结局。


我见青史多妩媚


关键词:崛起、人才、结局

今天刚回答了一道秦国君主在统一中的作用,现在就来了一道秦国丞相作用的问题。well,that's ok!

既然是大秦帝国的崛起路上,那么就是从秦献公转变秦国国运开始说起。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就不必说了。

一、商鞅。奠定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构建,为大秦帝国提供给构造的骨干方案。商鞅变法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就不啰嗦。商鞅是死于秦国内部政斗,是死于和嬴虔争夺尚未亲政的秦惠王的战斗中。传统上以商鞅被五马分尸的观点并不够全面和客观。

但不管怎么说,商鞅完成了他的历史责任。如果吴起能够像商鞅一样有20年去改造楚国,秦国还能在战国中做老大吗?很值得怀疑!



二、张仪。关于张仪,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并不是穷苦的人,而是魏国宗室。在《史记》中张仪似乎是如何的欺负魏国去帮秦国,但事实上张仪未必就真的是在欺负魏国,而是在一种明帮秦国暗帮魏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亲魏重楚以控周,一直都是张仪的梦想,也是张仪对天下一统途径的设想。但无论是秦国,还是魏国、楚国,都有很多张仪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着他对梦想的实现。张仪真心先搞秦、魏、楚结盟,但总是不如意,急忙救火的他结果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骗子!

张仪的结局是被驱逐回魏国。这也不算什么悲惨的结局,在张仪出使楚国建议秦国割地后就受到秦国大臣的非议。张仪在处理秦国和楚国、魏国的关系上确实难以着力,一团糟糕。但张仪成功让宋国成为秦国在山东的盟国,是他在处理外交上最为成为成功的结果。

张仪半吊子的梦想,结果被驱逐他的秦武王所实现了,但主持人却是甘茂!女神嫁人了,新郎却不是我——这就是张仪最悲剧的地方!

自己的梦想,被自己的政敌给实现了!情何以堪啊~~~~~


三、甘茂。甘茂是一个本来可以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但甘茂悲剧的是:甘茂的国君比张仪的国君更短命。从甘茂息壤誓言而半年攻下宜阳来看,甘茂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表现的机会因为秦武王的死去而被扼杀——即位的秦昭王更信任甘茂的政敌嬴疾,迫使甘茂不得不离开秦国。

甘茂和张仪一样都是因为赏识自己的国君死了而被继任的国君驱逐。但不同的是张仪得到了他想要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而甘茂刚刚发光就被掐灭了。

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啊~~~这是甘茂最悲剧的地方。


四、嬴疾。嬴疾的作用有二:1、在秦武王时期和秦昭王早期都能起到稳定国家的作用;2、嬴疾改变张仪亲魏重楚的战略,不断的攻打秦国的邻居魏国和楚国。

嬴疾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他是老死的。


五、司马错。一说起司马错,就想起和张仪争论伐韩还是伐蜀的事情。因此司马错最大的作用就是扩张秦国疆域,扩大秦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巴蜀在秦国一统六国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有用,但至少将巴蜀列入中国传统版图,这也是司马错的功绩。

司马错的结局也很好:孙子司马靳是白起的副将;司马靳的孙子司马昌秦国主铁官;司马昌儿子西汉市长(即市场的长官,不是今天的市长)司马无泽,司马无泽的儿子是五大夫司马喜,司马喜的儿子是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谈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司马迁。


六、魏冉。魏冉的政策其实和嬴疾的政策基本相同,都是打击魏国和楚国最为着力。但魏冉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推荐和重用白起。

魏冉的结局,似乎不能说是悲剧吧:年老退休(虽然说是强制推行,但魏冉已经是50、60岁的老头子了)回家养老!如果这也能说是悲剧,我想现代这么退休老同志个个都是悲剧。

魏冉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功,原因有二:一、他的前任的铺桥搭路;二、白起等战将的崛起。


七、范雎。范雎和张仪一样都是魏国宗室出身。只是范雎的命运比张仪更加的悲剧——被人打得死去活来的。范雎所起的作用有二:一、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建议秦昭王加强皇权,废太后权力,驱逐魏冉等大臣,这也是秦昭王能够不听白起劝谏而执意发动邯郸之战的权力基础和空间。

范雎的结局,也不算差吧:找了下一任,自动自觉退休养老!怎么说呢,范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干不了就别干,霸着茅坑不拉屎是不道德的。


八、吕不韦。吕不韦除开他实现从商人到丞相的个人梦想之外,所起的作用就有两个:

1、编著《吕氏春秋》,为日后秦国一统的治理提供理论;

2、在秦王嬴政和嫪毐、赵太后的夺权斗争中保持中立,导致嫪毐和赵太后失败。

吕不韦的结局,也许是这些人之中最悲剧的一个:他让出了权力给嬴政,但他的影响力还是构成了对嬴政专权的障碍。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嬴政独立控制秦国大政呢?没有其他办法了!

吕不韦的死,不在于他的身份,不在于他的名气,而在于嬴政需要独力控制秦国大政时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障碍。


九、李斯。李斯作为灭六国狗头军师,帝国体制的创建者,是大一统框架的设计者,其作用不用多说。郡县制、焚书令、以吏为师、提出督责之术建议等等,都显示出李斯无论是在大局观或者在细节上都有完善的处理方式和经验。

李斯被处死,和赵高的关系不是很大,更关键的是胡亥认为自己的培养的赵高、章邯等少壮派已经足够,李斯等老臣不再有用。

但似乎秦国就存在这么一个魔咒:赏识自己的国君一旦死去,自己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商鞅如此,张仪如此,甘茂如此,吕不韦如此,李斯更是如此。除了嬴疾是秦国宗室、司马错就出一次风头就偃旗息鼓,范雎更悲剧,国君还活着自己的好运就结束了。


总结来说,在秦国的人才中,结局悲剧的人不算是多,李斯、吕不韦算是死亡结局。商鞅是战死,不能说是悲剧。张仪、甘茂、魏冉是被驱逐,算上提前退休吧。

认为给秦国打工结局就很悲惨的观点,似乎更多的是出自于偏见而非事实。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