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截至2月18日,重慶全市各級財政安排了疫情防控資金18.8億元。

2月19日,在重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重慶市財政局副局長李慶通報了疫情資金保障和幫助企業共渡難關復工復產的情況。

保障情況

已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8.8億元

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李慶表示,對疾控、急救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重慶市財政每年都有預算安排,能夠保障常年性公共衛生事業的經費需求。

“截至昨天,全市各級財政安排了疫情防控資金18.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17.2億元,社保基金1.6億元。同時,加強國庫庫款調度,確保了區縣防控工作和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三保’工作的支出需要。”李慶說。

  • 資金使用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兜底救治患者。不管確診還是疑似,救治費用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支付後的個人負擔部分,財政全額補助,免除患者後顧之憂。

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二是提升救治能力。支持救治醫院的應急改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新冠肺炎治療方法、藥物研發、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科技攻關。

三是保障物資供應。開通採購綠色通道,支持醫療防護物資本地擴大生產和全球採購,支持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

四是補助醫護人員。向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

五是加強排查防控。支持區縣、街鎮、社區開展城鄉一體的疫情監測、排查、預警等工作。

  • 資金分配注重精準施策

向定點救治醫院、防疫任務重的區縣和部門實施了傾斜。

目前看,全市疫情防控經費是有充足保障的,沒有因為醫療費用問題影響患者就診,沒有因為資金問題影響疫情防控。

幫扶企業

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這次疫情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了比較大的衝擊和影響,特殊時期需要特殊的政策安排。為了穩企業、穩就業、穩發展,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市政府前不久出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二十條政策措施》,主要是幫扶中小微企業尤其是服務業,每一條政策針對性都很強,含金量都很高。在這20條政策措施當中,涉及財政的有減稅、降費、貼息和政府採購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 援企穩崗返還: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到重慶市就業網‘穩崗返還’界面申報
  • 租金和融資:已經會同市國資委出臺了減免地方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租金細則,將地方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明確為減免主體,減免對象為中小微企業,同時將個體工商戶也納入了減免範圍。另外將轉貸應急週轉金費率從每天萬分之二降到萬分之一
  • 社保繳費減免落地: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作出重要決定,涉及企業減負的主要有兩項:

一是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主要是一免一減,免徵中小微企業2月-6月5個月的單位繳費,減半徵收大型企業2月-4月3個月的單位繳費。

二是6月底前,所有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

職工因疫情影響未正常還款的公積金貸款,不作逾期處理。

李慶說:“我們將抓緊會同有關部門,儘快研究制定落地方案。我們和人社部門一起初步測算,新出臺的社保繳費減免政策,將為全市參保企業預計減輕負擔接近100億元。根據我市社保基金結餘情況,實施減免政策後,我們和人社部門也有能力確保養老金等社保待遇按時足額髮放,請大家放心。”

減免租金落實 已經發布實施細則

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李慶說:“目前我們會同市國資委已經聯合發佈了實施細則,有四個要素。”

第一,減免的主體。出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市和區縣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是減免主體,他們是出租方,就找他們減免。如果企業申請減租遇到困難和問題,可以向所在地財政、國資部門反映情況,市財政已經開通有舉報渠道,具體可到市財政局官方網站查詢,我們接到舉報後,我們將立即協調和督促相關方面及時受理和處理。

第二,減免的對象。承租市和區縣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也在內。

第三,減免的時間。從我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之日起,按租賃合同規定的標準,可以減免這段時間1到3個月的租金。減免額度由出租方在政策範圍內,根據承租企業受疫情影響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第四,減免的程序。

即日起,承租企業可向出租方提出書面申請,出租方只需要履行內部決策一道程序,就可以兌現減免租金的政策。

目前,市級層面這項政策已經開始落地。

下階段重慶市財政重點工作

重慶市財政局:新社保繳費減免政策預計為企業減負近100億

一方面,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及時調撥資金,應保盡保支持防控工作。

另一方面,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質增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著力擴大政府投資和穩定居民消費;進一步落實政府過“緊日子”工作舉措,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切實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