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大順軍?

喬治85744078


關寧鐵騎的戰力確實非同尋常,可是他的人數並不多,經過連年戰損,關寧鐵騎已經三去其二,威風早已不復當年。


(關寧鐵騎戰鬥力強,人卻不多)

關寧騎兵的餉銀,比起一般的士兵要高出三倍以上,裝備也很精良,在長途奔襲時一人要配雙馬。明朝末期的財政狀況很不好,養不起一支龐大的關寧鐵騎。關寧軍真正有戰鬥力的部分,也就在15000人左右,其他部分也都是普通的明軍步兵。

這支軍隊成軍之後打了很多惡戰。其中,曹文詔帶領了3000人的部隊,進入關內剿滅民軍。曹文詔打了很多勝仗,被稱為明末第一良將。可是在一次作戰中,以3000人對陣20萬民軍,寡不敵眾,曹文詔戰死。這部分關寧鐵騎也隨著曹文詔湮沒在民軍的汪洋大海里。後來在明朝的松錦會戰中,祖大壽困守錦州,最後勢窮投降,有一部分關寧鐵騎也跟著投降了。

(松錦會戰與平叛戰爭損耗了多半關寧鐵騎)

吳三桂則帶著剩下的關寧鐵騎,大約數千人馬(不超過5000人)退到了山海關。

朝廷用人之際,沒有追究吳三桂的敗軍之罪,反而給他升官,讓他重組新的部隊應對八旗軍的進攻。因此,在明朝最後的兩年時間裡面,吳三桂得到了朝廷的財政支持,重新拉起了一支三萬多人的隊伍。然而雖然人數增加了,可是吳三桂最有戰鬥力的部分仍然是松錦會戰之後退下來5000關寧軍。

我們再來看李自成的大順軍的組成,看看他們是不是一群烏合之眾。

在1642年之前,李自成的闖軍好像跟其他部分的民軍沒什麼區別,也是一幫順風浪逆風投的貨色。可是,自從李自成從商洛山裡打出來往河南方向發展時,他的部隊組成逐漸有了變化。當時明朝朝廷拖欠軍餉的事情太普遍,結果大量的明軍投誠李自成,李自成從這些降軍中挑選精壯補充進自己的老三營,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到柿園之戰時,李自成已經能夠與官軍進行炮戰了,這是之前沒有出現的情形。

(李自成的軍隊逐漸正規化)

李自成消滅孫傳庭之後,數量更多的明軍開始加入李自成的大軍,所以李自成的部隊在進入陝西之後,逐漸以老三營為基礎,組建起了一支6萬人的精銳部隊。

次年春,李自成的大軍困在關中,軍隊乏食,不得已東征,並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

李自成沒有想到崇禎帝的日子更難過,一路上都是明軍不戰而降。東征路上摧枯拉朽,到達北京時,大順軍隊已經多達近百萬,可能連李自成都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很快,當時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都認為又一次的改朝換代開始了,所以不僅是士兵、將領、還有當地的官吏、士大夫、紳員紛紛投靠李自成。

李自成到北京,坐擁百萬大軍,每天的糧草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李自成原本還能約束軍紀,可是有那麼多部隊需要去養,李自成就開始了追贓助餉的工作,從而得罪了大批的明朝的官紳階層。
(李自成部隊追贓助餉)

吳三桂在這段期間也兩次反覆,最終決定與大順政權敵對,李自成兩次派遣大軍征剿,都被吳三桂擊敗。吳三桂所佔據的山海關,距離京城近在咫尺,對新生的大順政權有很大的威脅,必須要儘快解決。於是李自成選擇了御駕親征,將他的老三營部隊悉數帶上,把明朝的太子、官員都給帶上,總兵力大約八萬人。

所以,在山海關一片石決戰的吳三桂軍隊和李自成的部隊都是當時中國最能打的部隊。多爾袞也擔心吳三桂與李自成唱雙簧,把八旗軍引入埋伏圈一舉殲滅。所以,多爾袞一定要在吳三桂坐實了投降之後才開進山海關。

(山海關形勢圖)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人數太少,在與大順軍的激戰竟日,已有全線潰敗的跡象,甚至在右冀部隊已經出現了1000多人倒戈李自成大軍的情況。

眼看吳軍就要崩潰,吳三桂情急親自之下跑向多少滾軍營請求援助,談妥了投降條件。

在李自成大軍與吳三桂拼殺的關鍵時刻,清軍突然出現在大順軍的身後,大順軍廝殺終日,李自成已經把最後的預備隊都派上去了,手中無牌可打。他想到過吳三桂可能會向滿清借兵嗎?這時他怔怔地看著山下大順軍的陣勢逐漸凌亂,戰場形式開始一邊倒。不多時,大將劉宗敏也負傷了,李自成看到事情也無可挽回,下令撤退,帶著他的數千殘兵退往京城。

(一片石之戰示意圖)

多爾袞馬不停蹄,一直尾隨追擊。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匆匆舉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就帶著軍隊撤向河北、山西。他的精銳部隊基本被摧毀,他能做的是儘快帶更多的部眾回到關中,憑藉潼關天險,徐圖恢復。

滿清當然知道李自成的如意算盤,他們一路追擊,不給李自成喘息的機會。後來,之前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地方官守看到形式發生了大逆轉,紛紛閉城不納大順軍。李自成的敗退之路,更是尷尬和窮困。不及一年,李自成連關中也沒有守住,最後在湖北被農民團練武裝用榔頭給敲死了。

(李自成應該也沒想到他的結局如此不堪)

吳三桂則綁上了清軍的戰車,一路達到大西南,與大西軍餘部鏖戰多年,成功地將他們逼退到緬甸。後來,吳三桂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他還主動請纓,殺死了永曆皇帝。


而知而行的歷史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這個說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並沒有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從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吳三桂部與大順軍在一片石激戰兩天,給後者造成了重大殺傷,從而使得後續參戰的清軍能夠以逸待勞,比較快速地衝垮了傷痕累累的大順軍防線。

另外,李自成率領抵達山海關的大順軍號稱二十萬,實際也有六七萬人。吳三桂麾下部隊勉強有四萬人,但真正直屬他的關寧鐵騎只有不足萬人,其它分別是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人以及臨時募集的鄉勇部隊。若想以此絕對劣勢兵力正面抵擋大順軍自然是困難重重。況且大順軍中也不全部是軍事訓練不足的農民軍,有不少都是李自成進軍北京途中在陝西、陝西等地歸降的明朝官軍。這些原官軍部隊都是具有一定軍事素養的。即使是農民軍,也是隨李自成多年的親信百戰之師,並不是臨時招募的農民兵員。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吳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順軍攻破以後已經是沒有了任何後援的孤軍。人員、軍械、糧食、藥品等拼掉一點就少一點,形勢可以說是岌岌可危。若沒有清廷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入關支援,吳三桂部會被一點點地消耗掉, 兵敗只是時間問題。


子夜羌笛


山海關大戰吳三桂若是有戰勝李自成的資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戲碼了,吳三桂本就處於弱勢,敗退也就在所難免。

有兩點需要注意,關寧鐵騎並非全是騎兵,依託城防工事打造的關寧軍,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遠非野戰。

關寧騎兵只有幾千人而已,入關也都是以千為規格,否則以關寧鐵騎昂貴的維護費用,明王朝根本難以負擔。

李自成的軍隊規模浩大,裹挾了家眷和明朝降將,被稱之為烏合之眾並不過分。但李自成山海關決戰,帥領的卻是其麾下的精銳二十萬。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職業軍隊,更是下血本提升軍隊裝備,加上其長期在西北作戰,麾下騎兵戰力絲毫不遜色於任何軍隊。

所以山海關決戰,吳三桂與麾下將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頑強的抵擋李自成農民軍的進攻,已經極其的不易。

多爾袞率軍支援,也是在雙方兩敗俱傷,並趁風勢才取得勝利,李自成經此敗精銳盡失,部眾更加分裂,再也無法阻擋清朝的進攻!


多臻貴


李自成的大順軍並非烏合之眾,這是個關鍵!

還有並不是吳三桂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他可並沒有失敗。

根據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一書中的考證,山海關一片石之戰的時候,李自成的兵馬是將近十萬名,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馬合計約五萬。

以人數上來說,李自成的兵馬可是佔有巨大優勢。

而且宋安之參考其他資料,發現一個問題,李自成帶領的兵馬,應該是“老營”兵馬,也就是說是精銳部隊。雖然大順政權因為擴張太快了,導致軍隊戰鬥力迅速下滑,但“老營”是一支久經沙場的軍隊,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吳三桂並沒有敗給李自成,因為兩者激戰了一晝夜,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突然出現,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只能說戰到難分難解的分上,應該是吳三桂已經有不支的情況了,所以多爾袞看準時機出手的。

所以總結來說,李自成兵力上佔據優勢,以將近十萬兵馬對吳三桂將近五萬兵馬。戰鬥力上,大順軍隊雖然不如吳三桂的軍隊,但他們的戰鬥力也不弱,並非烏合之眾,所以戰到後來,吳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況。


宋安之


子虛烏有胡言亂語豈可服人,關寧鐵騎是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一支雄軍威騎。平西伯吳三桂為山海關總兵官,這隻鐵騎初建於孫承宗時期,久經沙場血性十足,後遼錦,寧遠大捷後,袁崇煥中反奸計後,其部將調撥吳三桂帳下。追憶一下當初形勢,崇禎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實亡。山海關乃北方通向關外的雄關漫道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當時內缺糧草,以三四個月未發餉銀,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外又多爾袞領七萬大軍虎視眈眈,內有闖王禍國殃民擾亂京機。劉宗敏還縱兵燒殺淫劣無惡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連天。本吳三桂以答應唐通歸屬義軍。但聞知家丁慘報,父親被囚,美妾受辱,不僅龍呤虎跳,怒髮衝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軍將士也義憤填櫻怒不可遏,它們的妻兒父母皆被禍害無餘。真是哀兵必勝眾志成城,無奈出於私憤為報仇吳三桂見多爾袞借兵報仇。老奸巨猾的多爾袞一口應下。1644年4月21日李闖賊和劉宗敏,唐通領八九萬人馬直逼關下,有了多爾袞助陣,關寧鐵騎以一當十銳不可擋,只殺得血肉模糊,風聲鶴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經三天大戰,大順兵亦驚恐萬狀,潰不成軍。但同樣關寧鐵騎亦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多爾袞不愧為戰場鬼才,座山觀虎鬥以久,但見以是兩敗俱傷,以答節點。乃一聲令下,八萬虎狼之師,養精蓄銳勢呑山河,一擊而敗烏合之眾的大順流民爛軍。關寧鐵騎也以無迴轉之力,維心的投靠了多爾袞,成為一個身負國恨家仇的屠賊者。悲慘無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說李自成的軍隊是烏合之眾的,大概忽視了一個現實:李自成軍是最早對清軍作戰的漢人隊伍。

李自成軍為什麼要和清軍作戰?因為李自成很有遠見,他知道清軍要入主中原。

為什麼吳三桂不與李自成軍合作?因為吳三桂認為李自成逼死崇禎皇帝,吳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亂。

這兩個觀點可以說沒有錯誤,只是時代選擇不同。李自成抵抗清軍,說明李自成有保護祖國的覺悟。這種覺悟已經比南明史可法之類人好多了。

這種覺悟下的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且不說李自成軍打敗過清軍,就算李自成死後,李自成軍依然反清,李自成軍的李過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堅決隊伍,抗清十年,叫做夔東十三家。

這種覺悟的隊伍,絕不是烏合之眾。事實上李自成是明末農民的代表,他們雖然有落後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壓迫的革命精神,這種隊伍不能汙衊。

怨就怨明朝太腐敗。比如崇禎國丈周奎,用國家買軍糧的錢買了菸草,前線無糧,導致寧錦之戰失敗。他不支持崇禎捐款倡議,反而給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該。就是這種敗類太多,大明才會亡。

罪責不能怨農民,農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夢香寒冰


關寧鐵騎,是首見於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的一支明末強力部隊。但歷史上並沒有“關寧鐵騎”這一編制,是以很多說法就認為,“關寧鐵騎”實際上是吳三桂的“夷丁突騎”。

夷丁突騎”從字面上來看“夷丁”顯然是指少數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明軍當中有蒙古人,這一點也不奇怪,在明軍三大營中的三千營其最初班底,就是北元前來投降的3000騎兵。

書歸正傳,接著來說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吳三桂的關寧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大順軍直逼京畿時,吳三桂奉命率兵進關入衛京師,行抵豐潤(今屬河北),聞京師已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遂折返山海關。李自成破城後令降將唐通領兵八千赴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反覆思慮後決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永平(今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在京遭農民軍拷掠,愛妾陳圓圓被奪佔,於是頓改初衷,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

李自成於四月十三命權將軍劉宗敏等率兵約十萬向山海關進發。這一次李自成依然抱有爭取吳三桂的想法為爭取,軍中攜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襄隨軍同行希望能夠再次招降。

另一邊吳三桂料不能敵,遂遣使致書多爾袞求援。清軍在翁後(在今遼寧阜新境)遇吳三桂使者,遂改道從連山(在今葫蘆島市境)、寧遠一線日夜兼程,疾趨山海關。

清兵自四月初九出發,四月二十日,清兵抵連山(今葫蘆島市連山區),一日夜疾行二百餘里,共行軍十三日。

大順軍四月二十一日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同日,於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甫開戰吳軍小勝於西羅城,接著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裡處一線集結。

陰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吳三桂見情勢危急,率輕騎寥寥數員衝出重圍、飛奔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清軍營壘求援,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頭,許諾將皇太極女建寧公主嫁給吳子吳應熊。並偕和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八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內,令吳三桂部系以白布為號任前鋒。

陰曆四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午8點)以前,吳三桂軍漸難支撐,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三桂軍向大順軍投降,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臺上觀戰,下令清軍三路進關。

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鱗次列陣於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並告誡各部不得急進。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衝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禦。

此時大風突起,揚塵蔽天,不利於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

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衝大順軍。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風漸止,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未尾申時初(15點後),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

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萬;牛金星在北京未領軍前來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順軍敗戰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督戰。當天,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作先導,一路追殺,直撲京城。

當清軍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殺吳襄以洩忿,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又殺了吳家老少三十八口。

陰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後僅四十二天。

在清軍於1644年陽曆6月6日進入北京之後,將都城從盛京遷往北京。

嚴格意義來說,不能說吳三桂的關寧軍打不過大順軍,反而入關後,吳三桂的關寧軍成了絞殺各股反清勢力的急先鋒。


七品闡史官


如果是按照《明朝那些事兒》的記述來看,確實關寧鐵騎的戰鬥力被誇大了。不過這支鐵騎軍確實明朝末年實力最強的隊伍,雖然不像小說裡那樣可以壓著清軍打,但是和滿清八旗的正白鑲黃同等人數打個五五開還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這裡要區分一個概念,即關寧鐵騎和關寧軍還不是一回事。關寧軍是孫承宗和袁崇煥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明遼西地區通過朝廷增兵和招募原遼東遺民而組建的朝廷募兵,裡面分為車—騎—步三大塊,在孫承宗時代,關寧軍的步騎車比例大概在步:騎:車=3:1:3,而到了袁崇煥擔任督師的時候,為了追求更高的機動力,關寧軍的組成中騎兵的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致到了步:騎:車=3:5:3的比率。而所謂的關寧鐵騎,只是關寧軍騎兵中的家丁部隊而已。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他為了能夠和清軍硬碰硬的野戰,花了兩年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五萬人規模的重騎兵部隊,這些人及其擅長野戰,裝備精良,有高質量40斤重的棉布鐵甲,還有各種精緻的馬槍、可以當錘子使的三眼銃和眉間刀以及弓箭,其統兵將領為祖大壽。對於關寧鐵騎之所以可以成軍這麼快,並且短短兩年便可以如此善戰,根源是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說這五萬騎兵部隊中最善戰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鮮明的家丁特色。而明末最抗造的關寧鐵騎,也就是這3000多人。

至於關寧軍打的仗也是有的,八旗軍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正面戰爭,跟農民軍更是打了大大小小十數場。其中打農民軍基本上是碾壓式摩擦,這個沒什麼說頭。就說一下和八旗軍打的兩場戰役:廣渠門之戰和松錦大戰。

根據廣渠門作戰的情況,祖大壽自帶一軍在城門南,那必然最精銳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據史料顯示,莽古爾泰是率領左翼四旗並蒙古諸部,在到達廣渠門之後率先和祖大壽交手,而激戰之後,祖大壽力退敵軍。四旗兵力理論上是3萬人馬,另外蒙古從軍是2000,而祖大壽這邊應該也是關寧軍主力,人數上和清軍相差不大,所以從這個戰績來看,關寧鐵騎和清鑲白旗以下的旗軍戰鬥力是不相上下的。

在松錦大戰中,關寧鐵騎已經被吳襄和祖大壽交給了吳三桂。乳峰山會戰,吳三桂以兩萬鐵騎軍反覆衝入清軍陣中,直接將兩萬清軍伏兵打的七零八落。比較好笑的是,此役清軍擊退明軍的進攻所用的戰術,竟是明軍曾經最擅長的火炮戰術。

所以說雖然關寧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但也絕對是明軍裡實打實的中堅力量了。

而且,吳三桂只有四萬人,大順軍號稱80幾萬,實際上也有20多萬,處於絕對性優勢,而且還有十餘萬精銳騎兵,吳三桂單靠自己肯定無法抗衡。吳三桂在山海關被滿清和李自成前後夾擊,想要生存只能二選一:投李自成不可能,因為有殺父之仇,只好投滿清。其實滿清或者李自成單挑吳三桂都不會贏下來!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ad300009bf1a4e3dee3\

心學999


不是打不打的過的問題,而是想不想打的問題。

關寧軍與大順對戰時,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關寧軍是吳三桂安身立命的本錢,既然是本錢,自然不會輕易的撒出去。

大清和吳三桂也是初次合作,都在互相猜忌。今天吳三桂和大順軍拼殘了,明天大清就敢把吳三桂拉去菜市口殺了。

作為軍閥的吳三桂思考的第一步,是怎樣保存自己的實力,而是打贏大順軍。

大順軍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投降官軍的加入,再也不是當年的流寇,已經練出了百戰精兵。

和大順軍血拼是極不划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