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 VS 傳統金融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以及人們對金融異常現象研究的日益重視,傳統金融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批力圖解釋金融市場實際行為的全新金融理論逐漸興起,行為金融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將行為金融學簡單的理解為

行為金融學 = 心理學(psychology)+ 金融學(Finance)

行為金融學 VS 傳統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

傳統金融 VS 行為金融

不論是傳統金融,還是行為金融,都可分為微觀及宏觀方面。可以從研究對象層面做一個簡單的理解

  • 微觀研究市場中個體(企業或個人)
  • 宏觀研究市場整體層面

關於宏觀vs微觀可參見知乎中該問答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有什麼區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35736/answer/187767078)

微觀方面 Micro

傳統金融

傳統金融假設所有市場參與者為理性人(Rational Economic Man),理性人有如下特點

  1. 風險厭惡 risk averse
    對於相同的收益預期,更傾向於確定性

例如:投資方案1:100%獲得100元投資方案2:1%概率獲得10000元,99%概率一無所獲,風險厭惡的投資者更傾向於方案1

  1. 利己 self-interested
    僅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效用最大化 utility maximizer
    通過正確估計概率,尋求效用的最大化。
  3. 信息完全 perfect information
    可以完全利用信息進行決策。

傳統金融中理性人如何做出投資決策,主要建立在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的基礎上,

在決策過程中,人會採取可以獲取到最大效用的行動前提:理性人,當有新信息時,可正確使用貝葉斯公式估計概率。

行為金融

行為金融學中則打破了理性人的假設,與之對應,我們這裡稱之為正常人(normal individuals)有如下特徵:

  1. 損失厭惡 loss averse
    對於損失厭惡(本質上為尋求風險),而非對於風險厭惡。
  2. 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僅能在當前條件下,尋求可接受的方案,而非尋求最優的方案。
  3. 有限信息 capacity limitation on knowledge
    決策中的得到並使用所有相關信息是不現實的。

關於投資決策過程,行為金融學中使用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替代預期效用理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比,主要有如下幾個關鍵區別

1.關注與財富的變化,而非最終的財富值2.使用主觀權重代替客觀概率

其中對於各結果的價值函數圖如下


行為金融學 VS 傳統金融學

價值函數


該函數圖有如下四個特徵:

  1. 在盈利部分曲線為凸(concave), 為風險厭惡
  2. 在虧損部分曲線為凹(convex),為風險偏好
  3. 虧損部分更陡峭,說明相同金額下,虧損帶來的痛苦>盈利帶來的快樂
  4. 基準點為當前財富值,整條曲線更關注於財富的變化

總結

行為金融學 VS 傳統金融學

對比

宏觀方面 Macro

傳統金融

傳統金融中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有效相關的信息,這就是著名的市場有效理論


行為金融學 VS 傳統金融學

有效市場假說

行為金融

市場中存在很多與有效市場假說異常情況相悖的情況,基本面異常(美國的情況)

  1. 規模效應
    小盤股通常表現優於大盤股
  2. 價值效應
    價值型股票通常表現優於成長型股票

技術面異常

  1. 移動平均
    經常使用的各時段的移動平均線(MA),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等
  2. 支撐位與阻力位
    支撐位是指在股價下跌時可能遇到支撐,從而止跌回穩的價位. 其對應的是阻力位,阻力位則是指在股價上升時可能遇到壓力,從而反轉下跌的價位。

日曆異常

  1. 一月效應
    每年一月份市場整體表現要明顯優於其他月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