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苦惱,向誰訴說?淺析《苦惱》的思想特色

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要是約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佛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麼渺小的軀殼裡,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苦惱》

很多時候,比起現實的困境和磨難,心靈上的糾結無助才是具有重大威力的利器。很多人都是負面情緒下的受害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痛苦掙扎,庸庸碌碌,無所適從。

早在一百多年前,契訶夫就曾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寫過很多寓意深遠,發人深省的小說,至今也有很強的啟迪意義。《苦惱》算是一篇,講述的是一個窮苦的老人在兒子死後逢人訴苦的故事,此間種種的世態炎涼,透人心寒,讀來不免令人唏噓。

契訶夫是俄國現實主義批判作家,他和莫泊桑,歐亨利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語言精煉簡潔,筆調輕鬆詼諧,大多是反映底層小人物的市儈,平庸與虛榮等不良品質,以此來深刻揭露人精神上的頑疾與病痛,並試圖喚醒那些麻木,膽怯和愚昧的群眾。

小人物的苦惱,向誰訴說?淺析《苦惱》的思想特色


《苦惱》是契訶夫的經典作品,被托爾斯泰稱讚為最佳短篇之一。其主人公約納不僅社會地位低下,是個老車伕,而且還要受到來自客人的辱罵與指責,境遇十分淒涼。如果說外界的冷漠是一場看不到的雪雨,那麼自帶的麻木與自輕自賤則是真正淹沒他的風暴。

苦惱,應當隨時宣洩,不宜藏在心頭

約納是個車伕,在當時的俄國社會地位很低。他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馬,幫助他載客拉人。更加不幸的是,妻子早逝,兒子現在也走了,令約納苦惱不已。他成了孤家寡人,壓抑心頭的情緒,揮之不去,在拉客期間,希望得到他人的安慰與關注。

第一位客人是軍人,地位較高。約納駕車的同時向他支支吾吾袒露了傷心處,得到無情的蔑視,同時也加重了他的苦惱。風雪交加,迎來了三個年輕人,素質低劣,矮個的青年還輕蔑地拍了拍約納的後腦勺。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約納接觸的還要兩個人,結果無一例外,僕人指責了他,車伕直接呼呼睡去。

小人物的苦惱,向誰訴說?淺析《苦惱》的思想特色


人遇到了麻煩與困境,情緒激動或者悲傷,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但如果不能及時的向外宣洩掉,越積越多的負面情緒如同堆積的火山口一樣,早晚有一天會突然爆炸。這就是為什麼善良的老實人爆發起來像爆烈的匪徒一樣的原因,誰都不會知道哪個因素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宣洩定理,將不滿發洩出來,能讓人心情舒暢,勁頭倍增。傾訴的需求,常常是由於個體遭遇到超過承受範圍的不和諧能量,比之以前的平淡感受是衝突的,不適的,所以要找到一個情感的宣洩出口來舒緩減淡一些。但是,我們要注意情緒宣洩的建設性和合理性,不能隨意的指責他人,埋怨他人。

失戀的人傷心難過,找個閨蜜傾訴傾訴,往往能好一點;生意上的打壓讓人悲憤難忍,去野外旅旅遊,轉移注意力,放鬆放鬆,能稍微減輕一些壓力。傾訴是個體向外的一種自我表達,是給人親近你和幫助你的機會,千萬不能壓抑自我。

壓抑情感的內在需求,並不能使之消失,而是從顯意識層面進入到潛意識裡,平靜無垠下的波瀾會更加可怕和洶湧。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那些被壓抑的東西,遲早會以更加醜陋的面目爆發出來。

約納的傾訴是本能,能減輕困難與折磨帶來的悲傷,然而他選錯了傾訴對象,所託非人,陌生的客人並不能撫慰憂愁與不幸,他內心的苦悶,孤獨只會越加炙熱。

異化,關係的冷漠,獨立人格的喪失

異化在哲學範疇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主體由於自身矛盾的發展而產生自己的對立面,產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凌駕於主體之上,反過來束縛主體壓制主體。盧梭的思想更為深邃,他認為異化導致人的不幸,在制度上體現在自上而下的不平等關係。這種關係使得勞苦大眾的利益只能服從於上層階級之下,失去自主權和創造力,甚至是自由,變得唯利是圖,唯上適從,思想腐化和麻木。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專制的黑暗統治時期,壓迫底層民眾,採取血腥鎮壓妄圖維護最後的一絲光輝。

約納就是一個典型的縮影,在強大的現實面前,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絲毫不敢平等自主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這正是契訶夫所要批判的,人格和尊嚴得不到保護,變成異己的人,對約納抱有一種哀其不幸又恨其不爭的意味。

出於人本身天性的情感,卻被人創造出來的不合理制度碾壓的粉碎,尊嚴和人格完全被丟棄大海深處,這是何等的無奈和可悲。

其實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約納自己的思想麻痺,逆來順受,處於一種不敢反抗而漸漸喪失自尊的狀態。他沒有獨立的人格,任憑大雪伏蓋其身體,也無心討價還價,認為一切都來自於上帝的旨意。從某種程度來說,他和祥林嫂的命運是一致的,悲慘而不知道去抗爭,更不懂得怎麼去抗爭,自生自滅。

約納表面上是處於喪子之痛的悲傷中,向別人尋找安慰,實則他作為個體而言,已經在社會上喪失了自我的獨立人格。他將生活和價值建立在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之上,努力承受別人的傷害和奴役,企圖來減免心裡的苦楚,事實上無論是否得到安慰,他會永遠陷入丟失自我的痛苦中。

所謂獨立人格,即是自主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不依賴外界和權威,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抉擇並負起全部的責任。文史大師陳寅格曾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一把精神的鮮紅旗幟,指引著我們前進。

擁有獨立人格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判斷,自由的選擇和負責。不固執己見,也不依附他人。在人際關係上,能建立適度的心理界限,靈活變通,懂得認同別人的建議,不盲從,但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約納的情緒宣洩是正常的,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不能和他獨立人格的喪失混同起來。其實對獨立人格辨別的關鍵點便是,內心的精神支柱是否是外界的人或事情。約納將自我的支配權交付給陌生人,用他人的觀點來支撐自己,獲得認同感,如同狂風裡的秋葉,沒有根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中提到:人不在感受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豐富感情以及品質的主動擁有者,他感到自己只是一個疲乏的物,依賴於自己以外的外部力量,他向這些外部力量投射出他生存的實質。

這句話道出了約納精神麻痺的根源,他不相信自己,用外界力量來擠壓和奴役自己,自主權和人性的尊嚴的全部喪失使得他的生活只能庸庸碌碌,隨波逐流。

最後契訶夫採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將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馬的關係形成鮮明的比較,突出了約納內心的淒涼,孤獨與無奈。人不能理解他的同類,反而是馬在默默的承擔著朋友的義務,這是何等的可悲可嘆。

弱者,源於人性的懦弱

記得魯迅先生的《兔和貓》,講述了強大的貓欺負弱小的兔子的事件。細細深思,實則還有更深的意思。作為弱小的兔子,它們團結一致,互幫互助了嗎?沒有。它們遇到比自己更弱小的烏鴉喜鵲,馬上變成地主階級,搶地盤分資源。更可惡的是,當剛剛出生的小兔想吃草時,大兔子就算不吃也要搶過來佔著留給下次。

魯迅先生用簡單的動物寓言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意義深遠,發人深省。

小人物的苦惱,向誰訴說?淺析《苦惱》的思想特色


他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弱者成為受害者,任其奴役,毫無反抗之力,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他們不知覺悟和反省,本能的退縮和忍讓,不去積極奮進超越強者,將積壓已久的怒氣和膽怯全都撒到更弱者身上。

約納是底層民眾,一個馬伕無權無勢,他的喜怒哀樂沒有人會同情和憐憫,有的人還會落井下石,嘲笑一番,往他的傷口上撒鹽。契訶夫用客觀理性的筆觸刻畫了四次不同的傾訴人,代表了不同的地位身份,由強到弱,然而他們的反應卻一次比一次惡劣,值得人深思。

軍人:“趕你的車吧,趕你的車吧……”軍人說,“照這樣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點走!”

青年:“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跟你們這班人講客氣,那還不如索性走路的好!……”

僕人:約納覺得向別人訴說也沒有用了……

車伕:那個青年人已經蓋好被子,連頭蒙上,睡著了。

契訶夫通過對他們的語言,動作描寫,生動形象的表現出對待弱者的態度,反映了深刻的批判思想,同時對約納的處境感到同情與悲憫。約納兒子的死對軍人而言沒有任何利害關係, 所以軍人只盯著指示式的目標,對約納不管不顧。面對斥責,約納不敢出聲,契訶夫用了穩重優雅的姿態形容他接著趕車,也進而突出了對約納的麻木的諷刺。

三個青年出價二十戈比,約納知道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也不敢議價,認為一個盧比和五個盧比是一樣的,只要有乘客就行。當其中一個人對他指手畫腳,嘲諷謾罵之際,約納竟然感到一種病態的愉悅:嘻嘻,這些快活的老爺,願上帝保佑你們。

僕人和車伕連他的話都不聽,對其置之不理,只顧自己的事情。縱觀而言,這樣的佈置,是契訶夫的匠心獨運,從禮節性的不耐煩到最後的沉默不語,深刻描繪了約納生存的境遇,並揭示出他思想的麻痺,不敢抗爭的心理。

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曾就契訶夫小說讚歎道:“簡直無法理解,從一篇如此簡單、平淡、甚至可以說是貧乏的小說中,怎麼弄到最後竟會浮現這樣不可抗拒的深刻龐大的具有人類意義的思想……”

和魯迅先生一樣,契訶夫是偉大的作家。他用平常生活的瑣碎和小人物的小小心願,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寓意深遠。

現實中,面對壓力和挑戰,我們當持強者的精神,勇敢面對,積極地維護尊嚴,堅毅地固守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