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平壤战役是近代清日两国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陆战,也是日本对清朝陆军的一次试探。战争之初,日军并没有太大的胜算,但随着战争的发生,清军的不足开始逐渐地暴露出来,平壤战役以清军失败告终。

其实就清日两国的整体实力而言,清朝在日本之上,而且这场战役又是在朝鲜境内展开的,对于没有朝鲜支持的日本而言,想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是相当困难的,但因为清军的腐败无能与对这场战役的不重视,最终让日本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清军方面

刘铭传未能领军

两国宣战之后,清政府并没有及时的任命指挥官,因而赴朝的军队形成了“有将无帅”的局面,这也使得当时的军心极不稳定。

其实当时被寄予厚望的是前台湾巡抚刘铭传,虽然劝说者甚多,但是刘铭传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出征。首先是刘铭传身体面的原因;其次刘铭传“知和议在即”,不愿出战一场注定妥协的战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光绪皇帝并没有正式任命刘铭传为统帅,所以他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如果当时清政府颁布旨令任命刘铭传为将领,刘铭传应该是会亲赴前线的,就因光绪皇帝一时的犹豫错过了选用人才的最佳时机。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叶志超谎报军功被任命为统帅

朝鲜的清军在战与守的问题上意见颇为不一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8月下旬,朝廷派叶志超为清军的统帅,但这时己经为时己晚,当时的清军军纪松散,而且也己经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时间。

牙山战败之后,叶志超率领残军退避至平壤,却向清政府谎称牙山大捷,收到消息的光绪皇帝君心大悦,任命叶志超为统帅,称“战功夙著,坚忍耐劳,即著派为总统督率诸军”并赏银2万两。

得知叶志超被任命为统帅,不仅士兵们大吃一惊,就连叶志超也是满心惊讶,为了逃避责任,谎称自己身体不佳拒绝作战,但光绪帝却没有答应。在无法推却的情况之下,叶志超成为清军的统帅。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叶志超一直信奉其观点,主张消极避战,毫无抗敌的决心,对平壤战守也毫不关心。

左宝贵阵亡

9月4日,当左宝贵得知日本分四路向平壤进发,兵力也比较分散薄弱时,决定集合7000人分三路集中兵力打击敌军。

在各个部队都出发几乎抵达到目的地时,叶志超听说另一批日军己经进入成川,平壤后路吃紧,便下令将部队全部召回到平壤,放弃了主动进攻的机会。

在日本大举进攻平壤时,贪生怕死的叶志超萌生了退兵的想法,但在左宝贵的极力劝说之下叶志超答应应战。随后由于左宝贵等将领的积极应战,大同江南岸和城西南战都相继取得了胜利。

可己经吓破胆的叶志超却并没有听信左宝贵的话,在左宝贵率军孤军奋战,日军也无力再战的情况之下高举白旗投降。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左宝贵、刘盛休、徐邦道

当时正在玄武门作战的左宝贵在看到牡丹台失守,不顾侍卫的阻拦亲自点燃大炮向敌军轰击,但左宝贵被突然飞来的一弹不幸击中身亡。左宝贵身亡后,军队无人指挥,日军趁机占领了玄武门。

清军溃退,被日本伏击阵亡超过2000人

得知左宝贵身亡的消息后,叶志超率剩余军队冒雨由平壤溃围而出,可清军并不知日本早己进行了埋伏,就争先逃离,最后渍不成军,在日军的埋伏下死伤累累,仅城西箕子陵下2、3百米之间,清军“人马尸体如山,道路为之埋没,溪流为之染红。尸体堆积最密集之处,在50米内,伏尸120具,毙马30头,相互枕藉刀”。

其实当时的日军因在前两场战役中失败,已经气势不足,又因为暴雨连连,在粮食与弹药都无法及时供应的情况下,只要清军再继续坚持一定会打败日军。如果当时左宝贵没有牺牲,是绝对不会允许叶志超率军潜逃的,清军也不会遭受如此大的损失。可因叶志超的贪生怕死,在日军己经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向日本投降,使得原本可以守住的平壤最后落到日本人手中。

清军问题1:消极的防御思想

在日本派兵朝鲜时,就因为李鸿章对日本的轻信,使日本有充足的时间做派兵准备。两军开战之后,李鸿章又主张消极避战的方针政策,他的消极防御思想使清军深受其害。

光绪皇帝也多次命李鸿章主动进攻,但李鸿章却以兵力不足为由,拒不受命。其实在清军刚刚抵达朝鲜时,日军除了大岛混成旅团之外,其余的大部队还在前往朝鲜的途中,直到8月9日,日军的大部队才开始由釜山向汉城进发,因路途艰辛与气候炎热,再加上进入朝鲜的途中被农民起义军攻击,所以日军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即刻作战。

另外当时清军的整体实力在日本之上,并且还有朝鲜当地人民的支持,“沿途黎庶,扶老携幼,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清军及早地投入到战略部署当中,在日军刚刚抵达朝鲜的时候就主动进攻,打它一个措手不及的话,给予日本军团以沉重的打击不是不可能。

作为主帅叶志超也主张实行消极避战方针政策:“审敌量力,亦颇为然”。正好这时李鸿章来电:“若我进攻黄州,而阳德敌众绕扑后路,则进退失据,为患甚大”。李鸿章的这一番话正中叶志超的下怀,随即调各路军队回到军营。这样清朝又错失了第二次打败日军的机会。

清军问题2:松散的军队军纪

战争爆发前,因清军在平时的训练中纪律松散,再加上缺乏实际作战经验,所以战争爆发之后,清军军械废弛,士兵们懒惰成性,已经很不好管理了。

入朝的四大军虽然兵力最强但也是军纪最差的军队,“军士残掠,毁器皿,攫财物,役丁壮,渔妇女,朝民大失所望。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清军纪律败坏,让朝鲜人民大失所望。

因长久的安逸生活,清军己经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样临时颁布的纲领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这些清军,从长官到士兵大多都吸食鸦片,腰间基本上都挂有烟枪,所以也被称之为“双枪军”。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成欢首战溃败之后,士兵们丢弃粮草兵器等向北逃离,这时的清军可以说是毫无军纪可言,大家都只想着逃命。在逃离的过程中,因没有粮食,士兵们就开始掠夺朝鲜农民的粮食和财物,这对朝鲜人民来说是灭顶之灾,让朝鲜人民失望至极。

在随后的平壤战役中,各路人马坚守城池抵御日军,但叶志超却多次临阵脱逃。在平壤失守的时候甚至主动投降并带剩余军队趁机仓皇逃离,丢失了大量的粮食武器。次日,清军就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各路军队在溃逃的路途中,抢掠百姓们的粮食与财物,这样毫无军纪可言的军队注定无法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注定了清军在后续战役中的失败。

清军问题3:忽视情报信息

相较于日本情报收集的活跃,清朝的情报收集工作不仅迟钝,甚至还出现情报外泄的情况,就连媒体都胡乱报道没有得到确认的战争信息。没有专门情报机构的清政府,仅靠着从战场中传递回来的文件与媒体信息来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

就连洋务运动的兴办者李鸿章也极度缺乏情报观念。长驻在清朝的西方外交官们曾经多次劝告清政府,日本的野心极有可能促使其发动战争,可这些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顽固派官员们并不相信日本会向清朝开战,称没有从驻日公使那里得到日本要开战的消息,所以清政府错过了前期备战的最佳时机。

当时的清朝存在大量的日本间谍与奸细,他们向日本提供各方面的情报,所以日本对清政府的情况了如指掌。当清政府得知日本正搜集本国消息的时候,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这是一个宣扬国威的大好机会,甚至还向日本公幵展示自己的军事机密。

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日本参谋部川上操六次亲自前往朝鲜和清朝进行实地考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清朝与朝鲜的军事进行了初步评估。对此李鸿章不仅没有防范川上,反而视川上为座上宾,向川上炫耀本国的军事实力,以望能够震慑住日本。李鸿章的做法不仅没能打压住日本,反而向敌人敞开了自己的真实实力,给日本窃取情报提供了便利。

清朝不仅不搜集日本方面的情报,就连对本国的情报了解的也不够透彻。叶志超曾向朝廷呈递虚假战报,谎称成欢之战大捷。清政府在没有查明真相的情况下,就悬赏叶志超白银2万两,还任命其为清军在朝鲜的统帅。叶志超编造虚假情报的行为与战场上的怯懦,成为平壤失陷的一大重要原因。

日军方面

就清日两国的整体实力而言,清朝的实力在日本之上,但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朝最终败给了日本。其实日军能够战胜清军,除了清军的腐败无能之外,日本也为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做了很多的准备,如建立完善的兵站系、详细的作战计划、重视情报信息、利用舆论媒体获得西方列强的好感等都是日军能够战胜清军的原因。

日军优势1:完善的兵站体系

明治18年,德国军事顾问梅克鲁少佐担任日本陆军大学的教官,梅克鲁不仅把本国的军事建制推广到了日本,还建议日军以山炮为主,组件驮马队运输行李及辎重。日本听从了梅克鲁的建议,改变了日本陆军近代辎重的作战方式,这也为日军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94年6月8日,日本开设运输通信支部,输送混成第九旅团到达朝鲜,后又开设兵坚部,运送部队前往朝鲜。在平壤战役期间,日军成立“陆军粮秣本长”来负责向战地输送管理军需、管理从前线回归的兵马物品,管理一切后勤保证,形成一个特有的运输系统。

日军主要靠铁路运输的方式向朝鲜运输兵员与战备用品。在清日两国正式开战之前,日本国内的铁路线全长3200公里,贯穿大半个日本。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中日两国宣战之后,日本把公、私铁道路线全都投入到军队运输业务上去。后来日军还制定了战时铁道运输时刻表,列车数量也从原来的3列增加到10列,时刻为作战运输做准备。在战争期间,日本的铁路运输几乎是时时在运转,没有停歇地按时向朝鲜运输各种物品,保障了战时日本兵员与军需物品的充足。

兵站不仅给日军提供兵力与军需物品,还向士兵们提供战时炊事供给。在两国宣战前夜,日军颁布第33号赦令,规定战时人员、马匹的供给条例一一《出征人马粮秣定量》。在各军内设立炊事班,使用野战炊具随队携带,如有丢失损坏的现象及时换新。战地的饮食由炊事班集中制作之后再配送到各个单位,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士兵都能及时就餐。

可以说兵站体系的完善是日本臝得这场战役的重要原因之一。平壤战役后日本了解到兵站体系的重要性,之后逐步完善兵站体系,使其在后续发生的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日军优势2:详细的作战计划

因李鸿章与袁世凯对日本完全信任,清政府并没做好与日本开战的准备,所以在两国正式开战之前,清军没有任何的作战部署,只是凭借之前的经验与日军进行作战。

与清军相比,日军对这场战役蓄谋己久,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做了详细的战前战略部署。日本计划趁清军的增兵还没有抵达朝鲜之前,就迅速进攻夺取平壤,把清朝的势力从朝鲜驱逐出去,最终占领朝鲜。

日军看到清政府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平壌之后,认为打败清军首要的一战就是围攻平壌,之后再一举赶出清军在朝鲜的势力,所以野津也把大部分的兵力调到平壤。

日军先后在8月8日、8月12日由汉城北上,19日大鸟圭介的军队己经驻扎在平壤周围。随后野津道贯命大鸟圭介继续北上,20日津野让第十旅团与第十二旅团开赴朔宁与大鸟的混成旅团合并成朔宁支队,朔宁支队包括步兵、骑兵、炮兵等2400人。

26日,日本大本营把第三师团的一个混成旅团规划到第五师团指挥,野津将其命名为元山支队。师团主力由野津亲自率领,此外还有京城守备军。这样入朝的日本兵力合计2万人左右。

9月15日,日本分东西南北四路分别进入朝鲜,对朝鲜进行围攻。见此情形的左宝贵提出把清军分四军,分别从各个方向击破日军,可因叶志超的怯懦,又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了平壤,轻忽对四周的防守。由于没有清军的阻拦,日军各队在总攻前完成了对朝鲜的包围,对朝鲜发起了总攻,最后一举占据了平壤。

日军优势3:重视情报信息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开始搜集清、朝两国的情报,为了搜集情报,政府与军队联合在驻外使馆设置了情报课程,情报武馆、情报员、侦查员等,而且还利用拥有合法身份可以随意往来清朝的日本留学生、僧侣、医生、翻译官等人员搜集情报。

这些人员其实是经过特殊训练的间谍,在清朝一边学习汉语,一边搜集情报、绘制军用地图等传回到日本。后来这些情报人员中不仅有日本人还有清朝本国的人,他们通过分析媒体报道、地图、照片,缴获的战利品等一切事物来窃取情报,之后再传回到日本,就这样日本庞大的情报体系形成。

在战争开始之前,以陆奥宗光为首的主战派为了推动战争,命情报官神尾光臣在提供的情报中,掺杂着清朝内部好战分子欲与日本开战的内容,有刻意煽动日本开战的成分,这也推动了日本向清政府开战的决心。

在平壤战役开战之前,日本通过在清朝的间谍就己经对清政府的派兵人数、军事部署、防御部署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神尾光臣少佐发来的信息称:

“吴卫两将官派兵朝鲜奏请朝廷批复、出兵事宜致电朝鲜国王,又芦台及山海关兵300、马70匹,20日塘沽港乘“海定号”,待夜间满潮时出帆牙山,同行携带地雷、水雷,小站及北塘兵赴朝准备,李己上奏等待敕谕。”

所以日军的每一次作战绝非贸然前行,都是根据所得情报做了慎重决定的。就连战争进行时日本的情报部门还为前线部队提供大量情报,以便日军作战,其中提供给前线的地图,比朝鲜本国使用的地图还精确,里面详细记录了地图注释的标高、地名、方向、距离等,就连清军的登陆地点、状态等都了如指掌。

日本的情报网内容之详细,就连李鸿章向银行贷多少款都调查得一清二楚。日本不光让本国人搜集情报,还买通大量的清朝人,给其一定报酬让他们搜集情报。

日本正是利用这些情报,牢牢地掌握清朝的一切动向,最后给清政府致命一击。

日军优势4:利用舆论媒体获得“好感”

为了能够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与理解,赢得这场战役,日本运用了所有国家宣传机制,通过媒体的运作,宣扬本国开战的立场是为了解救朝鲜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属于正义的。

伊藤博文也相信,利用舆论媒体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胜利的一半。当时日本媒体的积极主动确实让西方国家相信,日本向中国开战是为了解救正处于清朝压迫的朝鲜人民。

在清日两国开战之前,日本采取了以下的做法:允许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外国新闻记者随军采访,国内的报刊记者、照相师、僧侣、神官等人随军采访和工作。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日本会设立诸多限制,但这些做法恰恰给西方列强们留下了好印象,他们认为日军的这一做法增加了战争的透明度。

在开战后,日本发布了外国人随军的规则,要求随军的记者必须是来自中立国家的记者,并规定人数,还要求拍摄记者,一切登报的内容都要通过外务省的审核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刊登。战争期间,随军的外国记者共有17人,其中报刊有《纽约世界》、《伦敦时报》、《黑白画报》等在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报社。

日本的这一做法使战争信息随着这些外国记者的刊登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根据英国一位女性旅游学家描述:

“两周前随军参加了平壤战斗。日军从汉城向平壤进军,一路跋涉之艰难,文笔无法言表。沿途郡邑的村镇已经被清军尽数掠夺,居民四散逃离,部队向当地居民求食求水,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影。朝鲜山多,道路崎岖,部队所到之处常常是人迹罕见的未开垦地。武器、弹药、辎重由随军的军夫搬运,过山开路、渡河梁桥,凭借马背和人力把重武器运往前线,士卒们克服疲劳和艰难、生气勃勃到达平壤。这是一支英武的军队,服装端正、纪律严明、武器精锐。经过辛酸跋涉之苦,没有挫伤他们战斗的勇气,在平壤激战中表现出无畏的武士精神。”

因日军军纪严明,所以国外记者对日军的描述多是一些正面的报道与对日军的赞美,而随着这些新闻报道的传出,西方国家对日本的评价,不管是在军备武器上还是在作战方面都是对日本的肯定。日本大肆利用媒体来宣扬己方正义立场的目的己经达到。

清军则因为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孤陋寡闻,完全不知道运用媒体手段来揭露日本的谎言,还拒绝一切外国媒体随军报道。就连后来发生的旅顺大屠杀也因清朝的忍气吞声,不向国外透漏,最后不了了之。媒体舆论虽不是战争中所必备的,但也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日军能够在平壌战役中获得胜利,媒体舆论功不可没。

平壤之战前,刘铭传为何不出山?叶志超撒了个谎却取得帅位

小结

平壤战役最终以清军失败告终,就两军综合实力而言清军的实力在日军之上,而且清军还有朝鲜政府的帮助,本应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可因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的避战政策、没有及时任命统帅等原因清政府最后败给了日本。这对清政府来说是一个打击,清政府从来没有想过日本会跟其开战,也没有想过日本在不知不觉间积攒了这么强大的实力。

这场战役对清政府的损失是巨大的,因平壤战役的失败,清朝在朝鲜的势力都被驱逐出去,朝鲜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受到了动摇,同时朝鲜也因为失去宗主国的庇护而危机四伏。这正是日本的目的,希望通过朝鲜这块跳板进入清朝进而征服亚洲,最后实现其大陆政策。

平壤战役后,清政府的宗主国地位受到了动摇、日军的士气高涨,日本决定乘胜追击,继续与清朝开战,最终赢得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