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前幾天有家長留言說,孩子總喜歡動手,在幼兒園無法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他不玩但一定要搶過來;在別的孩子旁邊玩耍,一眼沒看住就把別人推倒在地;同學們一起畫畫、做手工,動不動就把別人的作品撕爛扔地上......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在家也是如此,因為爸爸媽媽不同意他吃零食、喝酸奶,翻手就打了家長一巴掌;在超市要買一個玩具而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家長稍有遲疑就一把推翻旁邊的試吃小車......

對此,家長感覺非常沒面子,總會很大聲的說:“你給我起來…”“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許伸手”,甚至很暴力地打孩子的手,或者體罰孩子。

但用過這些簡單粗暴的方法的家長都知道,這樣的教育並沒有什麼用處,反而孩子“屢教不改”。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生態學理論認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所有本能都是進化的產物,為了物種的生存和繁衍,動物靠攻擊行為維護自我的地位、爭奪資源。

而人與動物不同,攻擊本能受到人的社會經驗影響,兒童在幼兒園階段也開始內化社會規範,因此,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一、消除對攻擊行為的獎賞和關注。

孩子往往通過攻擊別人吸引家長注意力,比如孩子第一次搶奪別家寶寶的玩具時,家長表現的很緊張地將玩具奪下還給對方,有的還不忘講講道理或者訓斥幾句,尤其是對家長平時多數時間在工作或玩手機的孩子,這樣迅速精準的反應,會突然感覺父母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讓寶寶內心得意洋洋。

還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不分場合的無理取鬧,要麼礙於面子要麼不忍心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迅速明白對付家長的有效方法。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因此,當孩子搶奪別人玩具時,父母取別的玩具給被搶的小朋友並柔聲安慰,而不要關注自己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當眾哭鬧耍賴時,先給站在他的身旁,等待孩子發洩情緒,等稍有停止再給孩子一個擁抱,輕輕撫摸或拍打他的背部。然後告訴他“寶貝,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的想法和需要,可媽媽現在沒辦法滿足你的需求,怎麼辦?”,讓孩子想一個自己和家長都能接受的替代行為。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二、樹立榜樣,減少衝突的家庭環境。

說到榜樣,父母總感覺自己要左多偉大的事才能影響自己的孩子,實則不然,往往榜樣就在平時的吃喝拉撒睡中。而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有不安全感,保護自己的本能會增加攻擊行為。

舉個例子,如果家中是一家三代同住一起,吃飯前父母要等待爺爺奶奶,先禮讓長輩,孩子就會學到等待、尊重長輩;如果有二胎的家庭,大寶尊重父母,又被父母照顧,就會學著照顧二寶,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不自私,懂分享,會照顧他人的孩子。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再比如,爸爸媽媽平時說話要多相互誇讚,少互相指責,尤其不要摔砸東西或暴力相向,孩子感受到有愛的、平穩的生活環境自然會讓減少對周圍的敵意。

一言不合就動手:幼兒園孩子應該學會減少攻擊性的相處方式

▼攻擊性太強的孩子無論對當下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還是對將來發展符合社會規範的規則意識都是有害而無利的,減少暴力內容給兒童提供的暴力性示範,不鼓勵侵犯行為,讓孩子在該學規矩的年齡學習正確的相處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