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30年代的凌源十八里堡塔。十八里堡塔,建於遼代,如今現存塔簷七級,殘塔高約24米。如今修繕一新,矗立在凌源十八里堡屯的公路旁。從遼至清,凌源被稱為塔子溝,就是因為此塔而得名。
1738年設塔子溝廳,1778年撤廳改為建昌縣。1914年因為縣名與江西建昌重名,遂改名為凌源縣。圖為30年代凌源城內街景,圖左建築為關帝廟。
凌源之名來自於大淩河,大淩河的發源地在凌源的打鹿溝和熱水燙。圖為30年代的大淩河。
偽滿時期凌源縣、凌南縣二縣合併複名建昌縣,當時的建昌縣縣署駐地在牤牛營子。圖為1933年日軍佔領凌源縣城。
自從清朝乾隆年間起,凌源隸屬承德府,民國後隸屬熱河省,建國後因為撤銷了熱河省,凌源縣被劃歸遼寧省錦州,繼而又劃歸朝陽市。圖為30年代的凌源東門。
圖為30年代的熱水湯溫泉,它位於凌源萬元店鎮熱水湯村,熱水湯溫泉聞名遐邇,得益於康熙皇帝的賜名。
圖為30年代末的凌源萬祥寺。萬祥寺為喇嘛廟,它位於凌源康官營子村,建於清朝乾隆時期,“萬祥寺”的寺名為乾隆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