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福建,廈門鼓浪嶼、福州泉州漳州


圖為上世紀30年代的鼓浪嶼老照片,當時的鼓浪嶼已經非常繁華,別墅林立,而對面的廈門很多地方卻還都是灘塗。其實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圖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廈門大同路。大同路始建於1929年,長1100米,寬9米,是廈門第一波城市建設時出現的道路。大同路雖然只有1100米,但當年大同路上竟有7座小廟、23家金店銀樓和兩家戲院。其中朝天公廟裡的匾是由清朝雍正皇帝御筆親書,小廟曾是“文官下馬、武官下轎”之地,廟內藏有兩尊菩薩,名為“千里眼”和“順風耳”,塑造手法極具藝術性。

圖為三十年代的廈門中山路,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全長1198米,寬15米,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望,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而且中山路的騎樓街是廈門建築文化的代表,這些建築絕大部分是二十年代華僑回鄉建造的,現被列為舊城保護的重點。不僅如此,中山路自開街以來,一直都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不論往昔還是如今,人們一提及廈門,就必說中山路,好似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銀座、香港的中環,讓人流連忘返。


泉州開元寺,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

圖為開元寺的東西塔,東西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佈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而且開元寺的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

圖為三十年代拍攝的福州鎮海樓,福州鎮海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樓前右側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築此樓以寓北斗之水厭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明清以來,鎮海樓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歷經六百餘年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


圖為福州西湖公園荷亭,福州西湖公園位於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晉太康三年郡守嚴高所鑿,在唐末就已經是遊覽勝地;五代時,福州西湖成為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的御花園;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闢為西湖公園。

圖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漳州中山公園,漳州中山公園始建於1918年10月,1919年11月建成。中山公園原為漳州府治舊址,民國元年,改為龍溪縣署。1919年,援閩粵軍開闢閩南護法區,改龍溪縣署為漳州第一公園。1927年元月,北伐軍東路軍將其更名漳州中山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