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三十年代老照片,再現當年海州的悠悠歲月


連雲港,北魏時期始稱海州,是古代“淮海東來第一城”。民國時稱為連雲市,後來因為連雲港面向東西連島,背依雲臺山,取"連島"和"雲臺"的第一個字,所以在1961年才命名為連雲港。圖為三十年代連雲港,在自己家門前擺的小食攤。

連雲港歷史悠久,孔子曾經在這裡講過學;李汝珍以海州的秀麗景觀和風土人情創作了《鏡花緣》;這裡有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這裡也有被稱為“東方天書”將軍崖巖畫。這裡也為吳承恩寫《西遊記》提供了很多素材和靈感。圖為三十年代連雲港的街道。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提出在海州建設二等港,193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曾經計劃把連雲港建成“超過沿海以南的上海和以北的青島的濱海大城市”,但卻因為抗日戰爭此計劃擱淺。圖為三十年代的連雲港街巷。

1920年開工,1923年竣工的隴海鐵路東段,全長198.3公里。二十年代就已經通火車的連雲港,其交通優勢不言而喻,不知如今高鐵通了沒有?圖為當時裹著小腳的婦女正在納鞋底。

連雲港有四大鹽場之一的淮北鹽場,有“海鹽之鄉”的稱謂,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是重要的產鹽地。那時的鹽民們都是靠天吃飯,靠海曬鹽。所以留下很多特別的習俗,如農曆正月初六鹽神婆婆的生日,那一天鹽民會到到灘頭磕頭燒紙;如正月十五敬龍王,要到龍王廟磕頭燒香;圖為三十年代的鹽場。

連雲港從古至今都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地,那個時候製鹽是先將海水引入鹽田,經過太陽照射,水蒸發變成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而後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圖為當時製鹽的場景。


圖為三十年代的薔薇河,它是連雲港一條重要的河道,發源於馬陵山,古代的時候因為兩岸遍生野薔薇花而得名。在新沭河開鑿前,沭河的水大部借道薔薇河入黃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