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去,電動車市場會不會爆發、會不會缺貨、走勢如何?

疫情結束後,會引發電動車行業銷售熱潮嗎?會缺貨嗎?

對於當下這個熱點問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那麼疫情末期乃至結束後,消費市場是怎樣的呢?小編認為兩股勢力共同促成這一波銷售高峰。

首先是剛需市場,因為疫情影響,本應出現的開年銷售旺季憑空消失了,但需求不會消失,因此反彈性消費符合經濟規律;其次是增量市場,疫情是否會增大電動車的群體性需求,這個問題答案也是肯定的,但受環境影響太大。

造勢莫要偏離客觀事實

日前,《北京日報》一篇“復工新裝備!電動自行車成緊俏貨,滿電才敢出門”的文章讓不少經銷商眼睛一亮,難道行業供不應求的時代要來臨了?

疫情過去,電動車市場會不會爆發、會不會缺貨、走勢如何?

小編勸大家冷靜再冷靜,首先北京是全國前列的人口流入城市,僅僅務工人群就數百萬,在不少企業復工後,電動車需求增加是正常情況。但全國大部分城市,沒有北京那麼大的人口紅利,大部分市場還是會比較穩定,希望經銷商能有正確的預估。

行業會出現缺貨潮嗎?

北京部分地區出現電動車熱銷的場面,是否全國也將迎來銷售狂潮?青龍前文提到,北京的銷量高峰是外來務工人口支撐,且由於北京公共交通發達,電動車保有量並不高,因此成為疫情下的剛需。

疫情過去,電動車市場會不會爆發、會不會缺貨、走勢如何?

但對於數量龐大的縣鄉鎮級市場而言,電動車保有量本就已經很高,主要是存量市場,爆發的市場基礎就不存在,而且疫情影響下,市場尚需要一點時間來回覆信心,缺貨從何說起?當下部分大城市熱銷,體現的是城市短距離出行的剛性需求釋放,二三線城市市場回溫還需要時間。

開業後要不要提價銷售?

很多商家出於電動車即將緊俏的考慮,準備提高價格搞飢餓營銷。這種方式青龍認為可以做,但要把握好度。目前行業經銷商渠道成本增加是事實,但萬萬不能為了轉嫁成本而丟了市場。同時,根據當地市場狀況做清醒的預估和認識,不要被輿論帶偏了節奏。

經濟學上,價格是產品價值的體現,也是供需關係的反映。當下電動車企業復工延遲,產量肯定大受影響,如果當地市場走俏,那麼適當提高售價防止出現車型斷檔,是可取的。

但同時要考慮到,當地電動車市場不是隻有你一家開,你想著的提價的時候,可能某品牌經銷商年前大量囤貨,還準備降價吃掉你的市場。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老祖宗的古訓猶言在耳。

以上這些觀點不止說給經銷商,在疫情當前的大環境下,企業很難大家都清楚,但同樣不要將成本全部轉嫁給經銷商,出廠提價、任務增量,這些手段都不太地道。本來大家都是共渡時艱,臨到頭只有一方賺得盆滿缽滿,這得多讓人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